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水色分布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色是描述海水光学性质的主要参数。本文收集了渤海、黄海和东海23a的海洋调查资料,绘出了这些海区的水色分布图,并且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2.
陈锦年  乐肯堂 《海洋学报》1993,15(3):126-132
近年来,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世界性重要探讨课题之一,尤其是在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环流及天气过程方面的研究更为突出.但是由于海洋自身的特性,它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将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重点研究海洋的变异特性及其受外来因素的可能影响和机制,对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是非常有益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黄、渤海水温场的变异状况,探讨对其产生可能影响的因素及其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渤、黄、东海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将渤、黄、东海海表面温度作为一个整体场,研究其年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与东亚季风场年际变化特征的关系.利用美国NOAA极轨卫星中的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反演的海表面温度资料,采用EOF方法分冬夏两季对渤、黄、东海SST的年际变化做了初步分析,发现渤、黄、东海SST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周期,冬季存在5 a的显著变化周期,夏季存在4 a的显著变化周期,并研究了东亚季风场的年际变化对SST变化产生的影响.发现冬季日Nin0年东亚寒潮活动弱于La Nina年,El Nino年SST较La Nina年偏高;夏季El Nino.年东亚夏季风活动弱于La Nina年,El Nino年SST较La Nina年偏低,但是趋势不如冬季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海面温度的长期变化,本文利用当前国际上水平分辨率较高的多卫星观测融合数据对2003—2020年间的海面温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除威海和连云港部分近岸海域外,山东半岛南部大部分海域的海面温度显著升高,升温速率最大值可达0.083℃/a。海面增温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主要出现在春末至秋初(4—9月),且近岸海域强于外海。(2)除青岛外海外,大部分海域的暖季开始日提前,暖季持续时间延长,其中在海州湾和烟台、威海近岸及南部海域最为显著;年最高温度升高,在连云港近海和海州湾、胶州湾等海域较为显著,但其发生日并无显著提前或者延后。(3)冬半年,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和部分外海海域有较强的温度锋面,并在过去18年间显著增强。(4)海面温度在冬季的年代际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相关性较好,但在其他季节与PDO的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5.
海洋叶绿素a浓度是衡量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富营养化程度的最基本指标之一。黄、东海叶绿素a浓度年际变化显著,其影响因素需深入分析。本文依据黄、东海的地理位置、水深和生态特征将其分为5个区域进行研究。由5个区域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可以看出,水华发生早晚依次是黄海西岸—北黄海中部—南黄海中部—东海陆架区—东海近岸海区。从年际变化可以看出,除东海陆架外,其它4个区域的变化幅度均较大。在冬季和夏季,5个区域的基础生物量在2008年均达到最低;在春季和秋季,黄、东海近岸和北黄海中部的年际变化较大,5个区域在2006年春季均达到最高;2009年秋季较其它年份均低。5个区域基础生物量由高到低为:黄、东海近岸较高,然后是北黄海中部和南黄海中部,东海陆架最低。从与水温、风速和有效光合辐射的相关分析来看,浮游植物生长的年际变化受海面风速的影响较大。近岸区域水体混合均匀,营养盐丰富,风速较小时水体稳定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而水深较深区域,风速较大时,营养盐易补充到表层,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6.
黄、渤海大风频次的年际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海面风场数据,对黄、渤海大风频次(High-Wind Freguency,以下简写为HWF)气候态特征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渤海HWF气候态和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区域性差异:冬季HWF最高,其次为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黄海海区各季节HWF明显高于渤海海区;各海区HWF由陆地向海洋逐渐升高,由高纬向低纬逐渐升高;近三十年来,HWF总体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存在于冬、春和秋季,夏季不明显。北极涛动(Acrtic Oscillation以下简写为AO)可能是影响冬季HWF的主要气候因子之一,它通过影响东亚冬季风强弱,影响到黄、渤海冬季HWF。当AO处于负(正)相位时,东亚冬季风增强(减弱),HWF上升(下降)。此外还探讨了冬季辽东湾HWF和该海区海冰之间的关系,发现HWF增高相应带来频繁的冷空气,使得海温骤降,冰情加剧。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海上雾分布的认识多基于沿岸测站和海上船舶、浮标观测,但这些数据非常稀少,且存在代表性和数据质量方面的问题,因此一直缺乏对海雾分布更全面、清晰的了解。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均一、覆盖范围广、质量一致,具有对无云条件下大范围、离岸海雾监测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算法检测出的1989-2008年黄渤海海雾及云的频数、分布百分率信息,得到了黄渤海海雾季节变化的较全面特征。除印证其他资料或研究的结论外,还发现:(1)黄海海雾频数随季节变化的幅度较渤海明显;(2)黄海、渤海海域存在冬季海雾多发时段;(3)海雾生消过程中有覆盖区变化的东传特征;(4)春夏雾季中存在黄海中部和西朝鲜湾两处海雾多发区,其中西朝鲜湾也是全年海雾最多的海域。另外,在样本充足的情况下,通过对检测出的低云、中高云覆盖百分率和海雾频数的分析统计,还能估算出黄海、渤海部分季节20年海雾发生的平均概率。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和东海春、冬季温度逆转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59~1981年间观测的温度资料,分析了南黄海和东海春、冬两季温度逆转类型的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得出了春、冬两季形成温度逆转类型的原因,在春季主要有平流一对流、风和冷暖水的相互侵入,而在冬季主要是暖平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沉积物耗氧(SOC)是海洋沉积物重要参数,是海底沉积物有机质矿化速率的重要表征参数,开展沉积物耗氧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整个海洋的碳循环过程。陆架边缘海作为有机质矿化和埋藏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场所之一,在全世界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但是对于具有海洋环境典型季节变化的中国边缘海区域,尤其是黄、渤海仍然缺乏相应的关注。本文使用整柱培养法,分别于2022年4月、7月和10月对黄、渤海沉积物耗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渤海沉积物耗氧速率为7.11~17.33 mmol/(m2·d)。黄海春季沉积物耗氧速率与渤海无显著差异(ANOVA,p > 0.05),夏季(ANOVA,p < 0.01)和秋季(ANOVA,p < 0.01)黄海沉积物耗氧速率低于渤海;黄海春季沉积物耗氧速率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小,渤海夏季和秋季接近,显著高于春季(ANOVA,p < 0.05),温度和沉积物Chl a浓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用沉积物耗氧速率来评估海底有机质矿化速率,并与初级生产力相比较,结果表明渤海海底有机质矿化与初级生产力的占比范围为42.8%~74.5%,是渤海碳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黄海海底沉积物有机质矿化在黄海碳循环中作用不如渤海显著。本文系统研究了黄、渤海沉积物耗氧速率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探究了黄、渤海地区有机质矿化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为理解黄、渤海区域有机质矿化和埋藏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0年5月和2013年6月采集的黄、渤海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间和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利用AMBI和m-AMBI生物指数对各站位的生态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5月和2013年6月所采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31种,其中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较大比例的物种数量,分别为51种和42种;其次为鱼类、多毛类和棘皮动物。该海域的优势物种为日本鼓虾 Alpheus japonicus、日本褐虾 Crangon hakodatei、司氏盖蛇尾Stegophiura sladeni和奇异指纹蛤Acila mirabilis,其中司氏盖蛇尾具有最大的丰度和优势度。生物指数(AMBI和m-AMBI)的结果显示黄、渤海区域底栖生态环境仍相对稳定,但与历史资料比较得知,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存环境整体趋于恶化。  相似文献   

11.
The trends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nd SST fro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 are analyzed during2003–2017 using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data. The linear trend of the basin averaged SST is 0.31°C per decade,with the strongest warming identified in southeastern Vietnam. Although the rate of warming is comparable in summer and winter for the entire basin, the corresponding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linear trend are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between them. The SST trend to the west of the Luzon Strait is characterized by rapid warming in summer, exceeding approximately 0.6°C per decade, but the trend is insignificant in winter. The strongest warming trend occurs in the southeast of Vietnam in winter, with much less pronounced warming in summer. A positive trend of SST fronts is identified for the coast of China and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wind stress.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SST fronts is also found in the east of Vietnam. Large-scale circulation, such as El Ni?o, can influence the trends of the SST and SST front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SST anomaly and Ni?o3.4 index, and the ENSO signal leads by eight months. The basin averaged SST linear trends increase after the El Ni?o event(2009–2010), which is, at least, due to the rapid warming rate causing by the enhanced northeasterly wind. Peaks of positive anomalous SST and negatively anomalous SST fronts are found to co-occur with the strong El Ni?o events.  相似文献   

12.
吴磊  王彬  潘锡山  韩雪 《海洋通报》2020,39(6):657-668
本文分析了两套融合海表温度产品(MGDSST和OISST)在1982-2019年间的时空特征,并结合现场观测数据,分别对其在渤黄东海的适用性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1)MGDSST和OISST两套融合产品在渤黄东海浅水海域差异显著,且差异随水深的减小迅速增大,在水深大于100 m的海域两者差异较小.(2)MGDSST...  相似文献   

13.
海表冷暖水舌被广泛应用于定性描述海表水温(SST)的空间分布特征,但缺少定量的表述和研究。本文以海表冷暖水舌轴线的空间位置和温度为指标,用2006—2014年逐年冬季(2月)的遥感SST数据,分析了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的冷暖水舌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并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存在2条冷水舌和6条暖水舌。水舌位置的EOF前三个模态(73.4%)基本解释了其年际变化,其中空间第一模态呈同相分布,在东海中部及西部的变动幅度最大;空间第二和第三模态主要呈反相分布,分别在九州岛南部及黄海区域变动幅度较大。水舌温度的EOF第一模态(69.6%)呈空间同相分布,变动幅度在渤、黄海较大,在东海南部较小。水舌位置和水舌温度都存在准2~3 a周期的年际变化,但只有水舌位置EOF第二模态通过9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海表相对较均匀的负净热通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使得浅水区SST比深水区下降得快,水深(上混合层深度)是冷暖水舌形成的原因之一;平流热输送的空间差异显著且在冷暖水舌区域中的作用最大,在冷舌区域起到降温作用,在暖舌区域起到增温作用,平流热输送是冷暖水舌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郑崇伟  周林  宋帅  潘静 《海洋与湖沼》2013,44(5):1123-1129
利用来自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 Office Hadley Centre)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资料, 对全球海域近140余年来SST的长期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1870—2011年期间, 全球大部分海域的SST表现出显著的逐年线性递增趋势, 在两极大部分海域、格陵兰南部海域呈显著的递减趋势, 仅在部分小范围海域及一些零星海域的SST无显著变化。近海的递增趋势强于大洋, 大洋西岸的递增趋势强于大洋东岸。(2)近140余年来, 整体上全球的SST以0.0038℃/a的速度显著增加, 其中1870—1910年表现出较为显著的递减趋势, 1910年至今表现出较强的递增趋势。(3)1870—1910年期间, 全球大范围海域的SST无显著变化; 呈显著递减的海域主要分布于东海、阿拉斯加半岛南部海域、北大西洋30°N附近海域、冰岛南部海域、南印度洋西风带海域、新西兰附近海域; 呈显著递增的区域较为分散。1910—2011年期间, 全球大范围海域的SST逐年显著递增, 在两极大部分海域呈显著的递减趋势。(4)1870—1960年期间, 两极的SST走势较为平缓; 1960—2011年期间, 南极尤其是威德尔海的SST表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 其中逐8月的递减趋势尤为强劲; 北极逐2月、逐5月的SST呈显著性递减, 逐8月呈显著性递增且趋势较为强劲, 达到0.0402℃/a, 逐11月的SST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用自回归模型,对覆盖渤海标准水文断面上的29个站和北黄海的10个站的底层海水温度进行了预报。均方误差为0.75℃,结果较好,方法简便,能够满足渔业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949年以来进入黄渤海(30°N以北,115°~130°E)的96个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不同的变化强度标准,分析了影响黄渤海热带气旋的增强、减弱以及移动速度的分布特征,以期对该海区热带气旋的预报、研究及其防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黄、渤海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利用α多道能谱仪对黄、渤海泥质沉积区岩芯的2 1 0 Pb放射性活度进行测定 ,并结合历史数据 ,对2 1 0 Pb放射性活度在岩芯中的垂向分布和现代沉积速率的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区岩芯的2 1 0 Pb放射性活度垂向分布表现出 5种形式。从沉积速率来看 ,渤海东北部泥区、南黄海中部和东部泥区 ,以及北黄海中部泥区的沉积速率小于 0 .2cm/a ,为低速沉积区 ;黄河三角洲海域和莱州湾西部的沉积速率大于 1cm/a,为高速沉积区 ;山东半岛南部沿岸海域的沉积速率也较高 ;山东半岛成山头及苏北辐射沙脊群外缘海域的沉积速率为 0 ,属于无沉积区或侵蚀区。黄、渤海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的分布特征的解释有待于沉积动力过程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关键海区潜沉率对全球变暖停滞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潜沉率入手,探究了潜沉率在全球变暖停滞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本文利用SODA资料首先分析了全球潜沉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基于EOF分解明确了北大西洋翻转流区域和南极绕极流区域是潜沉率变率较大的两个海区,在此基础上选出了4个关键海区研究了局地潜沉率变化与全球海表温度异常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对关键区潜沉率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北大西洋翻转流和南极绕极流范围内的关键区域与全球变暖停滞之间存在超前10年的相关关系,潜沉过程可能是北大西洋翻转流和南极绕极流对全球变暖停滞产生作用的一种机制。平流项在这些关键区域的潜沉率变化中起主导作用。在南极绕极流地区,海面风应力的大小与该区域的潜沉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渤、黄海4种小型鱼类摄食排空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耀  刘勇  张波  唐启升 《海洋与湖沼》2002,33(6):679-684
采用现场或实验室模拟法测定了体重分别为 ( 6 72± 1 95 )g、( 2 0 3± 0 46)g、( 0 68±0 1 5 )g和 ( 2 1 8± 0 60 )g的渤、黄海 4种小型鱼类斑、赤鼻棱、玉筋鱼和小鳞的摄食排空率 ;并比较了线性、指数和平方根 3种常用数学模型对其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统计检验结果表明 ,4种实验鱼类的摄食排空曲线均可较好地用 3种数学模型进行拟合 (df=7— 1 0 ,r2 =0 785 2— 0 9787,P <0 0 1 ) ;如果以r2 为指标评价 ,指数模型对玉筋鱼和小鳞的拟合程度较高 ,而平方根和直线模型较适于描述赤鼻棱和斑 ;综合评价结果则进一步表明 ,指数模型最适于定量描述 4种鱼类的摄食排空曲线 ,平方根模型次之 ,直线模型较差。 4种鱼类摄食排空率有较大差异 ,从排空起始至胃含物的 5 % ,用时范围在 1 1 64— 2 4 70h之间 ;本实验条件下 ,4种鱼类摄食排空率顺序为 :玉筋鱼 >赤鼻棱 >斑 >小鳞。引起不同鱼类摄食排空率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胃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