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艳春  赵秀英 《气象》1996,22(11):44-48
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栽培草种的气候生态适应性以及牧草生长季气候条件的优劣势。计算得出该区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的气候生产力、气候增产潜力,研究其时空分布规律,提出草场改良措施。结果表明:天然草场年气候生产力为9210—11820kg/ha。增产潜力为4500—10500kg/ha;种植紫花苜蓿的人工草场年气候生产力为23775—28080kg/ha,增产潜力为6000—19500kg/ha。  相似文献   

2.
陈艳春  赵秀英 《气象》1996,22(11):44-48
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栽培草种的气候生态适应性以及牧草生长季气候条件的优劣势。计算得出该区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的气候力,气候增产潜力,研究其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亓场改良措施。结果表明:天然草场气候生产力为9210-11820kg/ha。增产潜力为4500-10500kg/ha;种植紫花苜蓿的人工草场气候生产力为23775-28080kg/ha,增产潜力为6000=19500kg/ha。  相似文献   

3.
对大兴安岭地区天然牧草的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当地主要牲畜的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以及适合大兴安岭地区人工引种栽培的牧草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论是大兴安岭地区利用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极具潜力。  相似文献   

4.
用1989-1991年在天山北坡不同草场类型上观测的牧草产量与光谱资料及同步接收的NOAA/AVHRR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天然草场光谱植被指数随太阳高度角的上升而降低;随牧草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年份的光谱植被指数值不同.天然草场牧草产量与各种植被指数存在显著相关;并建立牧草产量动态监测光谱模型;牧草干重和鲜重与气象卫星比值植被指数的相关系数达0.7597和0.8066;建立牧草产量卫星遥感监测模型,可用于天然草场牧草产量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5.
1.人工牧草气候生态指标及草地水分效益研究完成单位:甘肃省气象局气候处、甘肃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协作单位:庆阳地区气象局、定西地区气象局主要研究人员:余优森、邓振镛、仇化民、林日暖、刘养信内容提要:该项研究成果提出了红豆草、紫花苜蓿、草木樨、沙打旺4种人工牧草生育期和割草  相似文献   

6.
天然草场是发展放牧畜牧业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天然草场生产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众所周知,气候不仅决定土壤种类、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同时还决定一个地区草场生产力水平.因此,进一步分析研究天然草场生产力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仅就降水和热量及其在不同时段的分布对牧草产量的影响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天山北坡人工牧草营养生长是在日平均气温10℃以下的时间完成,稳定上升到10℃即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紫花苜蓿整个生育期要求热量较多,气候适应性又差,不结种籽即枯黄,无繁衍后代的可能,不宜推广;红豆草虽不能全部结实,但适应性强,产草量高,可作打草场的牧草推广;无芒雀麦和老芒麦要求热量较少,气候适应性强,是天山北坡中山带可推广的人工优良牧草.经试验,本文还总结出四种人工牧草返青、开花、结实、黄枯以及越冬死亡的气候生态指标.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青海天然牧草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青海省4个牧业气象代表站点1988-2005年天然牧草数据和同期气候资料,分析了青海天然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青海省牧草发育期、高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南东部地区影响牧草返青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而青南西部和环湖地区牧草返青期的早晚主要受制于水分条件;两地区牧草黄枯期出现的迟早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终日相接近;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牧草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水分条件,年降水越多,牧草产量越高;青南东部的半湿润地区,温度对产量的影响大于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海省半湿润牧业区,随气温升高,牧草产量有所增加,草场载畜量有所上升;但在干旱、半干旱牧业区,气候变暖加剧草地水分的散失,牧草的生长发育受阻,产草量下降,同时,优良牧草在草场中的比例下降,杂类草的数量和比例上升,草场朝不良方向演替,呈现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牧草与气象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是我国主要牧区之一。天然草场辽阔,毛面积5725.88万hm2,可利用面积4800.68万hm2,占新疆总土地面积的1/3以上。天然草场是新疆畜牧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新疆畜产品的70%来源于天然草场。但天然草场受天气气候的影响显著,产草量年变化极大,“靠天养畜”的新疆畜牧业生产很不稳定。因此掌握天气气候条件对牧草不同发育阶段和牧草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时监测预测牧草发育和产量状况,对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科学安排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三流回气候与草场类型新疆气候极端干旱,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境内高山与盆地相间,…  相似文献   

10.
气候条件对典型草原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兴安盟扎赉特旗和科右前旗2004--2007年气候生态环境监测站监测的牧草生长发育及地上生物量等基本资料,详细分析了当地气候条件对典型草原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对天然草场和围封禁牧草场的生长状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牧草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受温度和降水量影响最明显,其中降水量的影响超过温度的影响。降水量多的年份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加,而干旱年份地上生物量减少,其最大值一般出现在7月份,并滞后于降水量最大值。围封禁牧草场牧草长势明显好于天然放牧草场牧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建立新疆北部气候要素的垂直分布模型,结果表明,在北疆地区,气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凝减,降水量呈物线分布,在中山带达到最大。然后利用天然草场资源调查资料和相应气象站及推算的资料,建立天然草场牧草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分布模型,年降水量每增加1毫米,天山北坡中部和西部的天然草场平均单产可增加0.94和0.82公斤,生存气候模型可用于推算天然草场牧草产量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2.
甘南天然草场气候生产力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影响天然牧草产量的诸多因素中,只考虑气象因子,并通过对光合潜力、光温潜力、气候潜力的分析,建立了甘南天然草场气候生产力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明,甘南全州牧草气候生产力以舟曲最高,郎木寺最低,从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而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利用率以玛曲最高,舟曲最低。  相似文献   

13.
牧草产量与牧草的红光和近红外光反射率关系密切。本文对牧草光谱的日变化、季变化、不同草场类型的光谱特征以及牧草光谱绿度值与牧草叶面积、鲜重、和草地土壤湿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给出了牧草光谱与牧草各生物参数的定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拓宽气象服务领域,提高生态气象服务水平,从2004年开始,锡盟牧试站就承担了自治区气象局下达的天然牧草营养成分分析任务。 天然牧草营养成分分析是以全区49个生态监测站天然草场监测场内建群种、优势种和混合牧草为代表的3种样品。测定牧草中所含吸附水、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和钙、磷、胡萝卜素以及无氮浸出物9项指标。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环湖地区秋季人工增雨的综合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常有奎 《气象》2005,31(2):43-47
据2001年秋季人工增雨资料,结合历年秋季降水资料,从秋雨春用、影响地下水位涵养、青海湖水量盈亏等方面分析了秋季人工增雨的综合效益;并着重分析了秋季降水与环湖地区土壤水分贮量以及第二年春季环湖天然草场土壤墒情、牧草返青时间、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关系。分析表明:秋季降水越多,环湖区土壤水分贮存量越多,翌年土壤墒情越好、牧草返青越早且牧草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16.
草原干旱对天然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然牧草是放牧畜牧业的主要物质基础,其生长动态和产量形成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水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生物生产力水平。根据降水量及土壤水分条件与天然牧草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关系,建立了天然牧草生长高度动态模式和草原初级气候生产力模式,以便为进一步研究草原干旱的气候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杭锦旗北部牧草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内蒙古杭锦旗北部进行牧草引种试验的数据,结合产量效益分析了4个牧草品种对当地土壤与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初步得出适应杭锦旗北部气候、生态条件的牧草品种,并通过产量效益分析,确定了适合当地的牧草间、混作模式,为当地建立人工饲草基地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97-1999年黄河上游玛曲地区人工增雨生态效应的检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牧草产量、归一化植被指数为生物指标,探讨了人工增雨生态效应检验的思路和方法,并以黄河上游玛曲地区1997—1999年人工增雨作业为例,进行了实际的计算。结果表明,玛曲地区人工增雨对提高牧草产量、增加植被覆盖度具有正效应,牧草产量平均增加两成多,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初步估算,1998年玛曲地区人工增雨的草场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为1:9.7。  相似文献   

19.
环湖地区秋季人工增雨的综合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200l年秋季人工增雨资料,结合1987—200l年历年秋季降水资料,从秋雨春用、影响地下水位涵养、青海湖水量盈亏等方面分析了秋季人工增雨的综合效益,并着重分析了秋季降水与环湖地区土壤水分贮量以及第二年春季环湖天然草场土壤墒倩、牧草返青时间、生长状况、牧草产量的关系。分析表明:秋季降水越多,环湖区土壤水分贮存量越多,翌年土壤墒倩越好、牧草返青越早且牧草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2012年气象条件对达茂旗天然草场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在主要气象条件的作用下.牧草平均高度为26cm,覆盖度65%,地上生物量1768kg/hm^2(鲜莺),8月份然草场牧草平均高度达40cm,覆盖度75%.地上生物量3000kg/hm^2(鲜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