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波纹钩鳞鲀(Balistapus undulatus)是一种在热带珊瑚礁海域中广泛分布的杂食性鱼类, 研究其自然环境中的食物组成有助于了解其食物来源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地位。但目前的认识仅限于他们是珊瑚礁区的海胆捕食者, 对其准确的食物组成和生态功能定位尚不清晰。本研究于2017年夏季在南沙珊瑚礁区采集了波纹钩鳞鲀样品, 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波纹钩鳞鲀消化道中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 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其现场食物组成, 并测定了碳、氮稳定同位素以分析其营养级。研究结果显示, 波纹钩鳞鲀摄食的食物种类有13种, 分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脊索动物门(Chordata)和环节动物门(Annelida)。其中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是节肢动物门扇蟹科的蟹类, 如滑面蟹(Etisus sp.)、Luniella pubescens、皱纹花瓣蟹(Liomera rugata)等, 分别占61.8%、6.7%和1.8%。鱼类也有一定的贡献, 占总食物序列的23.5%。同位素结果显示其营养级为3.71±0.07, 与分子检测的结果相符。研究结果表明波纹钩鳞鲀的主要食物是小型甲壳类动物以及植食性鹦嘴鱼, 这拓展了以往对波纹钩鳞鲀所扮演生态角色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社会中,我们有“民以食为天”之说,也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并总结出众所周知的三十六计。而在海洋动物中,为了求生、避敌、觅食,它们也使用了不少独特的计策。欲擒故纵在热带珊瑚礁中,生长着浑身是刺的长棘海胆。长棘海胆是有名的“海刺猥”,只有口部周围没有棘,可算是“不设防”的区域。可它偏偏生长在海底,趴在岩石上,其他的鱼类对之无可奈何,唯有聪明的鳞鲀才能够吃到它。鳞鲀用口咬住长棘海胆身上长刺的顶端,把海胆从海底拖到海面,然后将其  相似文献   

3.
曹玉茹 《海洋世界》2005,(11):29-30
刺鲀刺鲀属于刺鲀科,全身的鳞已变成粗棘,一旦遇敌,它就会把倒下的硬棘全部竖起,使敌害无从下口,从而保护自己。其皮肤、眼睛、内脏均有毒。  相似文献   

4.
海水养殖鱼类的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90年代,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迅速发展。全国各沿海省、市主要养殖的鱼种,有鲷科鱼类中的真鲷、黑鲷、石鲷和胡椒鲷;河鲀鱼类的红鳍东方鲀、暗纹鲍、虫纹鲀及假晴鲀;鲻鱼类的鲻鱼和梭鱼。另外还有石斑鱼、鲈鱼、牙鲆、香鱼及少量试养的舌鳎、黑鲪、大弹涂鱼、矛尾  相似文献   

5.
鱼类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是鱼类遗传学研究的基础,作为我国重要养殖品种的双斑东方鲀(Takifugu bimaculatus)尚未发现有染色体核型的相关报道.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法制备了双斑东方鲀头肾组织染色体标本并分析其核型.结果表明,双斑东方鲀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44,其染色体臂数为NF=62,核型公式为12m+6sm+26t.通过比较分析推测2n=44应该是东方鲀属的染色体基础核型,而其染色体核型的高度保守可能是东方鲀属鱼类易于发生种间杂交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东方鲀属主要经济鱼种繁育养殖、育种和基因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鲀类是指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的一个鱼类类群。在南方,人们称它为“鸡泡鱼”、“气泡鱼”,在北方则称“河鲀”或“廷巴”。鲀类种类繁多,从太平洋至大西洋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  相似文献   

7.
光周期是鱼类季节性繁殖最可靠的环境信号。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是一种春季产卵鱼类, 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为了探究光周期调控对红鳍东方鲀成熟产卵时间的影响, 在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开展了本研究。将90尾亲鱼随机分配至加速组和自然组。自然组亲鱼在3月产卵, 而加速组亲鱼在1月产卵, 最早产卵时间提前约2个月。结果表明, 加速光周期季节变化速率能够促进红鳍东方鲀性腺成熟。光周期调控方法能够应用于红鳍东方鲀全年繁殖调控。  相似文献   

8.
红鳍东方鲀养殖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属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rs)、鲀亚目(Tetraodontoidei)、鲀科(Tetraodontidae)、东方鲀属(Takifugu),俗称河鲀、廷巴、腊头、龟鱼等,为近海底层食肉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1]。因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昂,在中国北方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形成养殖规模。目前国内外对红  相似文献   

9.
刺鲀     
刺鲀是鱼类家族的刺猬。平时,刺鲀在休息状态下,身上的硬刺平贴在身体上。如果遇到敌害,刺鲀身上的硬刺会马上竖起来,使敌人无从下嘴。这个本领和刺猬是一样的。不过,它还有一项刺猬所没有的本领,那就是它能把身体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它是用这种办法让那些体型和自己差不多的敌人,根本没有办法把它吞到肚子里去。可见刺鲀在混身膨胀,竖起刺的时  相似文献   

10.
密斑马面鲀Thamnaconustessellatus是在我国南海海域较为常见的一种马面鲀属鱼类。本研究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对南沙群岛密斑马面鲀3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密斑马面鲀的控制区序列变异程度较大,86尾个体序列的变异位点数为38个,共定义了28个单倍型;3个密斑马面鲀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均较高,且相差不大;密斑马面鲀群体间未检测到显著的群体遗传结构,分子方差分析表明,99.67%的遗传差异来自于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差异仅为0.33%。贝叶斯树和最大似然树均显示出密斑马面鲀单倍型间松散的分布,未检测到显著的谱系结构。群体历史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密斑马面鲀的群体经历了更新世的群体扩张事件。  相似文献   

11.
超远缘鱼类—斑马鱼和泥鳅—受精卵的激光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激光诱导方法对不同科鱼类,鲤科(Cyprinidae)的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和鳅科(Cobitidae)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受精卵进行的融合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科间的鱼类受精卵可以融合并继续存活发育,有的可发育至初孵仔鱼。但是,其融合、发育表现出与亲缘关系较近的鱼卵的融合、发育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鱼鳞的作用     
正鱼鳞被覆鱼体的全部或局部,对鱼体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现存的盲鳗纲和头甲形纲鱼类都没有鱼鳞,真骨鱼类大多数都有鳞,少数无鳞或少鳞。根据鱼鳞的外形、构造及发生特点,分为盾鳞、硬鳞和骨鳞三大类型。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按近似对角线排列。盾鳞分为两部分,埋在皮肤内的部分称基板,其多呈菱形,由齿质构成,内有髓腔,充满结缔组织、神经及血管等,并由一孔与真皮相通。露在皮肤外的部分称鳞棘,其表面为光亮的珐  相似文献   

13.
封面说明     
白点叉鼻鲀,是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近海底层或珊瑚丛中的暖水性鱼类,隶属鲀科,叉鼻鲓属。它的身体呈亚圆筒形,头、胸部很粗圆、头较大、吻圆钝。它没有鼻孔,却在眼的前内侧各长出一叉状皮质鼻突起,所以被称作  相似文献   

14.
河豚,又叫“鲀”,不同的地方,叫法各异,如:气鼓鱼、敌目鱼、廷巴等。其实,“河豚”并不是一种鱼的名称,它实际上是鲀科,特别是东方鲀属的多种鱼的通称。这些鱼通常都具有以下特征:体呈圆筒状,牙愈合成4个喙状牙板,无腹鳍,无鳞,具有能吸气膨胀的气囊。河豚含有的毒素毒性很强,基于安全的原因,8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沿江各地通过广播、宣传画等一再告诫人们不要误食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虾拖网副渔获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和幼鱼比例等情况,2012年8月1~5日作者于湛江近海进行了虾拖网副渔获调查。结果表明:湛江近海虾拖网副渔获种类极多,副渔获物与虾类的质量比为3.9:1;副渔获物的主要种类为蟹类和鱼类;蟹类副渔获物的优势种类分别为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其相对重要性(IRI)分别为7558.72、6540.72和2826.41;鱼类优势副渔获物的种类分别为褐斑三线舌鳎(Cynoglossus trigrammus)、少鳞鱚(Sillago japonica)、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和六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xfasciatus),其IRI分别为3158.94、1755.57、1294.44和1058.46;副渔获物的幼鱼比极高。最后,作者结合相关研究,对如何从技术层面解决南海区虾拖网严重的副渔获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促进南海区虾拖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冠鲽属鲽科。是比目鱼中的一种,这种鱼类又叫偏口鱼,两眼均位于口部的右侧。有眼一侧披有栉鳞、无眼侧披有圆鳞。是一种小形海洋底栖鱼类。它们行动缓慢,但其肉质鲜嫩。  相似文献   

17.
东方鲀属鱼类一新种——圆斑东方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1982年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进行珠江水系水域渔业资源调查,并在日后陆续采获若干中小型东方鲀属鱼类标本。其中有50尾与曾记载过的其他种类有差异,经解剖比较研究后,认为是一新种,定名为圆斑东方鲀Takifugu orbimaculatus sp.nov.现描述如下: 圆斑东方的(新种)Takifugu orbimaculatus Kuang,Li et Liang sp.nov.  相似文献   

18.
为充分挖掘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基因组资源,开发可用于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利用NCBI数据库中公布的绿鳍马面鲀全基因组序列筛查微卫星位点并在野生群体中验证,在85个选取的位点中筛选得到30个新的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标记。每个微卫星标记的等位基因数为4~16,平均为8.5个;观测杂合度范围为0.207~0.916,平均值为0.685;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315~0.971,平均值为0.756;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301~0.898,平均值为0.716,其中属于高度多态的位点有26个,占总位点数的86.67%;经过Bonferroni校正后,有7个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将30个绿鳍马面鲀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在丝背细鳞鲀(Stephanolepis cirrhifer)中进行通用性检测,其中13个位点成功扩增,9个位点具有多态性。本研究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可用于绿鳍马面鲀及相关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QTL定位以及系统进化等研究。  相似文献   

19.
密斑刺鲀(Diodon hystrix)是南海名特优鱼类,同时具备食用和中药保健价值,但目前关于密斑刺鲀生殖生理的研究较少,影响了该鱼繁育理论研究的发展。众所周知,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c hormone, GtH)是生殖调控的关键激素之一,在生殖调控轴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利用转录组分析及分子克隆技术从密斑刺鲀中克隆并鉴定出fshβ和lhβ基因的cDNA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密斑刺鲀fshβ cDNA开放阅读框共363 bp,编码120个氨基酸; lhβ cDNA开放阅读框共420 bp,编码139个氨基酸。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密斑刺鲀Fshβ和Lhβ均与鲀科类的鱼的亲缘关系较近。利用三级结构分析,发现Fshβ的三级结构相对保守,而Lhβ的三级结构差异较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了密斑刺鲀fshβ和lhβ基因的组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密斑刺鲀fshβ和lhβ在垂体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性腺。此外,进一步检测了fshβ和lhβ基因在雌雄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发现垂体中fshβ基因伴随性腺的发育,表达量逐渐下降,而lhβ基因的表达量呈逐渐增加模式。...  相似文献   

20.
当心毒鱼!     
记得在70年代菜市场上经常摆放着一堆堆暗灰色,个体又不大的既无头又无内脏的鱼,顾客常常不了解这是什么鱼,当时只知道它叫象皮鱼。有位新华社的记者找到我,并询问:“象皮鱼有人吃了有过敏反应,这是怎么回事”?“如果有过敏史的人,他会对柳絮、蛋白、花粉等也会产生过敏现象,那么他吃了含有丰富蛋白质的象皮鱼同样也会产生过敏反应,那就停止食用”。象皮鱼的学名叫绿鳍马面,是鲀类鱼的一种。凡是鲀鱼都是有毒鱼类,也许有人又会问,有毒鱼类为什么还出售呢?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