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ri Schrenck)是海洋蚶科贝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不仅个体肥大、味道鲜美,而且经济价值较高。其足部的加工品被称为“赤贝”,是出口换汇的极好产品。  相似文献   

2.
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贝类,筏式养殖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测定了不同季节灵山湾筏式养殖魁蚶及其3种潜在食物源(表层颗粒有机物SPOM、底层颗粒有机物BPOM和附着微藻AM)的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结合胃含物分析研究了海区食物源结构的季节变化对魁蚶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魁蚶及其食物源的稳定同位素比值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魁蚶的δ13C值(-19.6‰~-19.2‰)介于SPOM (-23.3‰~-21.8‰)、BPOM (-22.1‰~-21.2‰)和AM(-17.0‰~-16.0‰)之间,δ15N值范围集中在8.7‰~9.9‰。冬季魁蚶的δ13C值最低,δ15N值则最富集。水体颗粒有机物(主要由浮游植物组成)是魁蚶的主要食物来源(60.0%~77.8%),以夏季的饵料贡献率最高;海区再悬浮作用使BPOM的贡献率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30.8%~47.1%);而养殖网笼上的附着微藻也可为魁蚶提供约22.1%~40.0%的食物。研究揭示了筏式养殖魁蚶可以混合滤食颗粒有机物和附着微藻,附着微藻是其重要的食物补充。  相似文献   

3.
4.
羊栖菜海上筏式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是一种多年生的暖温带藻类,在我国分布较广,北起辽东半岛,南至雷州半岛,其中以浙江沿海最多。 羊栖菜的经济价值较高,肉质肥厚多汁,除  相似文献   

5.
鼠尾藻劈叉筏式养殖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4~2005年,在山东省威海海区进行了鼠尾藻劈叉筏式养殖试验。2004年试验持续123d,试养鼠尾藻2×667m2,平均株长由5.5 cm生长至79.1 cm,鲜藻产量2.52 kg/m2;2005年试验持续70d,试养鼠尾藻3×667m2,平均株长由13.0 cm生长至73.7 cm,鲜藻产量为2.88 kg/m2。试验结果表明鼠尾藻的劈叉式筏式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养殖扇贝大面积死亡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养殖扇贝大面积死亡的主要原因:养殖量超过了养殖容量,种质退化,赤潮,富营养化,极端的理论环境,疾病等。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了合理规划养殖面积及密度,推行贝类健康养殖技术;进行扇贝选育种;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病害防治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海水中某些化学因子对魁蚶幼虫、稚贝及成体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报道了S‰,NH_3-N,pH及O_2对魁蚶幼虫、稚贝及成体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求得魁蚶幼虫、稚贝及成体对S‰,NH_3-N,pH和O_2的适应浓度范围和最适范围。结果表明:魁蚶随年龄的增长,对S‰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对NH_3-N,pH及O_2的适应能力则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8.
虾夷扇贝筏式养殖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虾夷扇贝 (Patinopectenyessonensis)不仅个体肥大、肉质鲜美 ,而且市场广阔、效益明显 ,属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由于它属半栖贝类 ,没有发达的足丝 ,所以 ,开展人工筏式养殖困难较大。笔者于1988年开始研究虾夷扇贝筏式养殖技术 ,在十余年的生产实践中反复摸索 ,终于根据虾夷扇贝的生态习性和生长规律 ,研究出一种新式养成笼和人工筏式养殖方法[1]。于1997年春在同一海区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进行了养成对比试验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已推广应用于规模性生产。1海区条件试验海区位于荣成…  相似文献   

9.
胶州湾水域筏式养殖规模与生态调控关系之浅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耀泉 《海洋科学》1997,21(3):70-70
  相似文献   

10.
离岸深水养殖引起广泛关注,贝藻类养殖对控制近岸水域富营养化和全球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本项目针对我国东海区域贝藻筏式养殖技术落后现状,集成材料、养殖、生物等高新技术,创制出东海海域-15米以深开放海域生态化筏式养殖工程  相似文献   

11.
扇贝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种类,今年入夏以来,部分养殖区出现死亡现象。笔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1 扇贝死亡概况 今年死亡的主要是栉孔扇贝,受灾区轻者20%~30%,重者达70%~80%,甚至绝产。海湾扇贝则多数正常,最高死亡率不足10%。死亡时间主要在7月初至9月上旬。内湾区发病较早,始于7月上旬,开放性海区多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就总体而言以7月下旬至9月  相似文献   

12.
半封闭高密度筏式养殖海域水动力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2006年4月和7月在中国北方典型筏式养殖海域--桑沟湾的潮流特征的观测,对养殖设施(筏架与浮子等)和养殖生物(海带等)带来的阻力分别进行参数化,修改POM模型,对桑沟湾水动力场进行模拟,进而以此水动力模型驱动水质模型模拟该湾半交换时间,并与不考虑养殖阻力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 加入养殖阻力的水动力模型能模拟出更加真实的潮流流速大小和垂直结构特征,即筏式养殖活动带来的潮流上边界层的存在.(2) 由于养殖活动的影响,桑沟湾的流速减小40%,平均半交换时间延长71%.因此,如果忽视养殖活动本身对海水流动的阻碍作用,会高估桑沟湾的流速大小,高估营养盐和颗粒物的更新补充速度,进而影响对该养殖海域的养殖容纳量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纪灵 《海洋科学》1997,21(2):72-73
山东省文登市邱家水产集团总公司综合养殖公司采用了地温加热新技术。具体作法是:在海边沙滩挖井,深4~6m,自然海水经沙滩井过滤和1级地温升温后通过深埋的输水管道,引入大型深井中。在这个过程中,既利用地热将海水温度进一步提高,得到2级升温,同时又起到保温作用,经1995年1~3月测定,1级升温后海水温度平均达9.7℃,2级升温后水温平均达11.8℃,能满足越冬养殖需用。但从1995年1月初起,利用地热海水的养殖池,出现了大批鱼、贝类死亡现象,本文就死亡原因作初步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1 死亡情况介绍养殖种类有:牙鲆、真鲷、鲈鱼、黑鱼君、牡蛎…  相似文献   

14.
利用桑沟湾海带播苗前和成熟期的海流剖面资料,对最显著的M2分潮流椭圆四要素(最大流速、椭圆率、最大流速方向和最大流速出现时间)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筏式海带养殖对潮流垂直结构有显著影响,由海带播苗前的单一海底边界层,变为海带成熟期的海表和海底双重边界层。海带播苗前,M2分潮流椭圆要素在垂向上变化不大;而在海带成熟期,从中层向海面和海底,最大流速迅速减小、椭圆率逐渐增大、最大流速方向左偏、最大流速出现时间提前。湾口中部的最大流速方向从海带播苗前的南北方向转为海带成熟期的西北—东南方向,这是由水位梯度的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1997年9月针对南京市东护城河养殖鱼类大量死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鱼类死亡是由于河底富含有机物的淤泥在高温季节分解消耗大量氧气、释放锓氧所致,而养殖鱼类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鱼产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筏式养殖模式可行性,在我国黄海北部首次开展了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新品种的筏式与底播养殖模式对比试验。采用平均壳长为2.37 cm,平均全湿重为2.99 g规格的"斑马蛤2号"苗种为试验材料,对两种养殖方式的"斑马蛤2号"生长、存活、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夏季(4-7月)壳长、壳宽、壳高、全湿重、软体重的相对生长速率分别比底播养殖"斑马蛤2号"快149.54%、100.61%、116.30%、152.25%、132.58%(P<0.05)。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存活率为90%以上,显著高于底播养殖(P<0.05)。两种养殖方式的"斑马蛤2号"水分、灰分、粗蛋白、糖原、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冬季糖原、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底播养殖"斑马蛤2号"(P<0.05)。研究表明,当年10月采用多层聚乙烯网笼按密度为150-200粒/层放养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大规格苗种(平均壳长为2.37 cm,平均全湿重为2.99 g),可于翌年的4月、7月、10月收获平均壳长为3.03、3.36、3.51 cm的市场规格产品。筏式养殖模式具有存活率高的优点。"斑马蛤2号"筏式养殖模式试验的成功为蛤仔健康养殖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投加磁粉和粉末活性炭的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改良工艺处理模拟海水养殖废水,探究了污染物去除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未投加磁粉和粉末活性炭的SBR比较,SBR改良工艺COD、NH+4-N和NO-3-N的去除性能变化较小,平均去除率均保持在97.0%以上;SBR改良工艺NO-2-N和总无机氮(Total inorganic nitrogen, TIN)的去除率高于未投加吸附剂的SBR,SBR改良工艺的NO-2-N和TIN平均去除率分别保持在78.56%和90.88%以上;投加磁粉和粉末活性炭均促进了磺胺嘧啶去除,投加粉末活性炭SBR的磺胺嘧啶去除效果最好(95.88%),说明粉末活性炭是磺胺嘧啶去除的有效吸附剂。反硝化菌Pseudoalteromonas是3个SBR的优势菌属,投加磁粉时丰度最高(43.5%)。氨氧化菌(Ammonia oxidation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