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县域住宅价格的空间差异特征与影响机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王少剑  王洋  蔺雪芹  张虹鸥 《地理学报》2016,71(8):1329-1342
以2014年中国2872个县级单元的住宅平均单价为基本数据,通过空间自相关和核密度函数分析中国住宅价格的差异格局、空间关联特征和分布形态,构建“住宅价格等级金字塔”;根据“需求+供给+市场”的三维理论视角建立包括5大住宅价格差异影响因素在内的价格模型,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全国及其区域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强度差异,并探索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中国区域住宅价格呈现以行政等级性为主、空间集聚性为辅的双重差异格局,其空间关联与集聚性显著;② 中国住宅价格呈现出房价越高,区域越少,所居住城镇人口越少的“金字塔式”等级分布特征。③ 租房户比例、流动人口规模、住房支付能力、住房市场活跃度、土地成本是中国住宅价格差异的5个核心影响因素,不同行政等级子市场的影响因素作用强度各异。  相似文献   

2.
对高技术服务业的概念、范围及文献进行梳理,从产业集聚方向、程度视角总结归纳高技术服务业的集聚特征。利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强度高于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其影响集聚的因素与制造业有所不同,市场规模、运输距离作用在弱化,而由研发投入强度与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构成的区域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则是影响高技术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从区域视角分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在交通信息、人力资本、市场化进程上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腾讯研究院公布的数字经济指数,运用插值模拟、Zipf位序-规模法则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测比较。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分异明显,省域尺度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特征,但川、渝成为创新发展新极点;城市尺度,城市群地区是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数字经济各分维度发展的协同性与差异性特征并存,但差异性更为显著。国家层面,政府对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东部地区影响因素相对多样;信息化基础与潜力方面因素对中部地区起主导作用,且各因素交互后作用力显著加强;西部地区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不存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素;东北地区的影响因素则相对单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丽乡村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IS空间技术探讨中国美丽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总结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①从全局上看,中国美丽乡村地区分布不均衡,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格局。②美丽乡村类型分布差异明显,历史古村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以及京津冀地区;中部及东北部分布较多现代新村且具有交通指向性,沿主要铁路呈网罗式分布。③区域密度分布差异较大,经向地带性差异较为明显,呈现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中心密集区,总体表现为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格局。④冷热分布不均衡,表现出"大部分冷、局部热"的格局,热点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山东、河南等地,冷点区多集中在西南地区。⑤美丽乡村的分布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自然因素表现为地形地貌和水文状况,人文因素体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扶持力度、历史和民俗文化的深厚程度等。⑥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仍存在资源分配不平衡、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足以及可持续发展动力缺乏等问题,鉴于此,从发展方式、资源整合及监督机制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往往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然而既有研究对此关注较少。基于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半参数地理加权回归(SGWR)模型,结合k均值聚类法,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展开研究。结论如下:① 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主要受流动人口群体自身特征的影响,受流入地的影响相对较弱;② 社会经济因素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关系紧密,人口、家庭及流动特征因素同样产生影响,收入、婚姻、跨省流动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产生抑制作用,而住房支出、参保率、子女个数等因素则产生促进作用;③ 各影响因素总体上呈现带状的空间分异模式,可概括为“E-W”“N-S”“NE-SW”“SE-NW”4种。民族、家庭等因素的正向影响自北向南递减,参保率、未婚率、二产就业等因素的影响自西北向东南递减,子女个数及人均GDP的影响自东北向西南递减。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高收入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相对更弱,华南地区住房支出较高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相对更强。④ 全国可划分为四大影响区,其中,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东地区受多因素共同影响;西北地区及部分西南地区主要受人口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主要受经济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华南地区及部分中、东、西南部地区,除住房支出外,受大部分因素的影响相对最小。最后,本文对中国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列辉  陈萍  张楠翌 《地理学报》2023,78(4):913-929
航运服务业是推动港口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是提升枢纽港口城市全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航运服务业在全球的分布和网络联系开始受到关注,但已有研究较少分析不同航运服务业分布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本文把航运服务业分为上游航运辅助业(船东、船舶管理、船舶修造)和下游航运衍生服务业(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法律),利用2019年的劳合社海事企业名录构建全球航运服务业数据库,基于关联网络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从全球、区域和城市3个层面分析全球航运服务业空间联系网络,揭示上下游航运服务业分布差异,探讨各因素对上下游航运服务业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1)上下游航运服务业的重心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国家间分布差异呈现金字塔结构,上游行业的空间分布范围更广、联系更密、集聚性更强,下游行业联系分布两极化更明显。(2)全球航运服务业网络形成双中心的结构,欧洲以伦敦为中心,构建了辐射周边大城市及跨洲际的下游航运衍生服务业网络,亚洲形成了以新加坡为中心、联系香港、上海等城市的上游服务业网络。(3)上游航运辅助业更多地分布于非首都海港城市,而下游航运衍生服务业则更多分布于首都等行政中心。(4)上下游行业均...  相似文献   

7.
王宇凡  柴康妮  卓云霞  冯长春 《地理学报》2021,76(12):2944-2963
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本文以房屋面积、设施条件、建筑年代和社区类型来衡量流动人口住房质量,运用空间统计工具探讨了中国310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流动人口住房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流动人口住房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流动人口住房整体水平虽不及本地居民,但差距并不悬殊;② 流动人口住房质量的空间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流动人口住房质量最高,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在住房质量4个方面各有劣势;③ 按照行政等级和规模等级划分,中等城市流动人口住房质量最好,超大城市住房质量最差;④ 流动人口住房质量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各指标高、低值集聚区的分布格局存在一定差异;⑤ 流动人口个体(内部特征)和流入地(外部特征)因素对流动人口住房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分别作用于不同的方面;⑥ 中小城市和大城市流动人口住房质量的决定因素及作用强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内地已经成长为澳门最大的客源市场。论文依据澳门入境旅游统计数据,并运用计量地理学及因子分析相关方法综合分析中国内地客源赴澳门旅游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东南沿海省区仍将是澳门的主要客源地,从2011至2016年内地客源赴澳门旅游的空间均衡重心点逐渐向北-向西移动,中国内地客源市场北方省区、中西部省区游客赴澳门旅游的市场潜力不断增大,内地客源赴澳门旅游的空间集聚程度日益离散,经济发展基础及消费能力是影响中国内地客源赴澳门旅游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李义  朱会义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9):1173-1179
在耕地总面积持续减少的背景下,提高土地生产率无疑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长期出路,而要提高土地生产率则需要科学地认识土地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变规律。本文选取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河北省为研究区域,以省内136个县(市)为基本空间单元,分析当前区域土地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并运用偏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探讨这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区域土地生产率的空间差异不是由单一影响因素决定,而是受到地形条件和生产要素投入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不同土地生产率水平地区内的主导影响因素明显不同,从而为如何提高区域土地生产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珠三角地区耕地多功能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借鉴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珠三角地区实际情况,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求和评分法计算得出耕地各类功能指数。结果表明:2005—2013年珠三角各城市耕地总功能整体表现稳定,空间差异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功能等级较低,外围城市的功能等级较高,耕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耕地总功能的最主要因素;耕地的各项子功能整体表现较为稳定,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耕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及城市化水平、要素投入水平和政策因素等是影响各项子功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日趋重要。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分析、EG指数和面板回归等方法,对2007—2017年河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集聚程度较高,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教育最低;②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专业化水平较低,其中郑州市专业化水平最高,并在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个行业表现出较强的集聚优势;③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空间集聚结构较差,发展还不成熟;④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最大,交通条件、资本支持、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工业化水平、政府行为对其产生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生活服务业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生活服务业的合理布局可以改善人居生活质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郑州市主城区六类生活服务类兴趣点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叠置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空间相关性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郑州市生活服务业空间分布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餐饮、住宿、购物、医疗、教育培训、运动健身等六类生活服务业的布局在主城区中心五区交界处都出现了连片但不连续的峰值,呈“中心混合集中,边缘分类扩散”的布局模式,且各服务业分布密度较高的地域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重合性;(2)各类生活服务业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强相关性,其中餐饮业与其他各类服务业相关性相对较高,而住宿业与其他服务业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低;(3)各类生活服务业空间分布中心位置十分接近,均位于二七区与金水区交界处的中心点附近,且各类服务业在空间分布上的方向基本一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医疗和教育培训行业的分布范围较为集中,餐饮业和购物行业的分布和服务范围最广;(4)郑州市主城区人口密度分布与生活服务业分布存在不匹配现象,而经济密度高的区域范围与各类生活服务业设施高密度区域基本重合。  相似文献   

13.
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是港口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基于劳合社海事企业名录,利用连锁网络、回归模型等,研究1982—2018年全球高端航运服务业节点城市和城际联系的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球高端航运服务业骨架由"T"字型向"大三角形"转变,网络重心不断东移,欧洲、地中海和亚太地区构成的东西向市场是其发展主线。(2)节点城市的网络地位提升与该城市和前序城市建立的联系强度有密切关系,与覆盖的市场范围联系不大。(3)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受资本、技术和市场的共同影响,其布局临近客户和市场,倾向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集聚。(4)集装箱吞吐量和地区宏观经济对高端航运服务业布局的显著性增强,人口数量、港口和行政中心的显著性消失。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住宿业空间结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997-2012 年划分为4 个时段,采用ArcGIS 与次序多元Logit 模型分析北京市住宿业空间结构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探讨住宿业空间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协同演化关系,反映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特征。结果表明:① 北京住宿业时空演化的向心集聚与离心扩散趋势并存,属于相对扩散;扩张表现出集聚特征与方向上的差异性;同心圆式、局部扇面式、廊道式、飞地式、填充式等扩张形式并存;② 可达性、基本地价、空间集聚是住宿业时空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③ 城市化进程影响住宿业的区位转移,住宿业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力量之一;④ 塑造城市结构的离心扩散作用增强,城市空间的异质性与复杂性增强。  相似文献   

15.
杨建明 《地理研究》2010,29(5):830-840
旅游生态负荷是指特定地域空间旅游业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施加的压力,是旅游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基于对旅游生态负荷现象诱发因素的分析,从旅游者压力、旅游交通负荷和旅游建筑性侵害3个方面寻找人口密度、旅游密度、千人客车拥有量、公路网密度、旅游饭店床位密度、旅游森林负荷6个相关指标,通过模型的构建,对中国旅游生态负荷的省际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旅游生态负荷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沿海大于内陆、东南部大于西北部的总趋势,其中旅游生态负荷最高的地区位于中东部沿海。针对中国旅游生态负荷的空间差异,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是保证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民用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人们对汽车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以郑州市主城区为例,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局部Getis-Ord G*指数,采用汽车服务业电子地图兴趣点(POI)大数据对郑州市主城区汽车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与内外交通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郑州市主城区汽车服务业空间分布极不均衡,街道之间汽车服务企业数量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且呈不断拉大的趋势;(2)汽车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空间上形成了中心城区双核块状集聚、边缘城区次中心分散发展的多中心、轴带状集聚格局,两大集聚热点片区越来越突出;(3)各细分行业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集聚趋势,汽车配件和汽车销售行业的专业化集聚区域逐步收缩,而汽车维修养护和汽车租赁业的专业化区域则大幅度地向城市外围地区拓展;(4)城市内部交通和对外交通便捷性是影响汽车服务业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沿城市道路的轴线分布和沿高速公路出入口邻近分布是汽车服务企业区位选择的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石化工业发展和区位变迁轨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文忠  董科国  田山川 《地理研究》2009,28(5):1378-1388
本文回顾了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的特征。目前,中国石化工业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其次,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工业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来看,中国石化工业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北方强、南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分布特征;辽中南、京津冀和沪宁杭等八大石化产业基地已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最后,本文分别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尺度等视角,探讨中国石化工业在大区域层面空间布局的演化趋势,石化企业的临港布局指向以及向专业园区集聚的区位选择特征。通过以上分析,对中国石化产业在宏观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本文以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3批共255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技术与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传统村落分布与地形、人口、经济、交通、城市格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①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并已形成四大集聚区;②不同海拔高程地区传统村落的留存保护情况有所不同,高海拔地区传统村落分布较多;③地区人口是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但并不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④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在理论上并不矛盾,各地应寻找保护传统村落的合适路径;⑤交通发达程度与传统村落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⑥现存的传统村落多分布在城市边缘或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郭泉恩  孙斌栋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0):1218-1227
本文基于2003-2012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地统计方法分析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空间分布,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创新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003-2012年间,高技术产业创新整体空间差异表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空间分布呈现出先集聚后扩散的变化特征;相邻省域间的创新水平存在明显溢出现象,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员投入、高校研发水平、企业规模和市场开放度均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起到促进作用,且研发人员投入和市场开放度还能进一步促进相邻地区的创新发展,而企业规模则对相邻地区的创新存在负面影响。因此,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投入,重视高校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破除区域壁垒促进技术流动以及加大市场开放度,都有利于提高整体创新水平和缩小创新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手段获取反映企业金融服务消费行为的数据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统计 (1990~2003 )和基本单位普查 (2001 )数据,实证分析了东莞市第二产业分散化空间格局前提下,跨国公司生产基地"多点"金融服务消费行为、成功港资企业"两点"金融服务消费行为以及镇区工业集团总公司"园区型"金融服务消费行为,探讨了东莞金融服务业"无强中心,分散化"空间格局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