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水岩作用对雅鲁藏布大拐弯北段滑坡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川藏公路南线八一至然乌段实地考察及对考察结果,已有资料的分析,本文运用统计学原理探讨了雅鲁藏布大拐弯北段地区滑坡与水岩作用的关系,并结合该地区发育的滑坡灾害具体分析了该地区水岩作用与滑坡的关系。经分析认为,该地区水岩作用条件复杂且利于发育各种典型的水岩作用,但地域性特殊的水岩作用形式更发育,并对雅鲁藏布地区滑坡灾害形成,诱发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川藏公路波戈溪滑坡的界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戈溪滑坡是川藏公路南线上的一个特大型滑坡,经常阻塞交通,一直是川藏公路上的肠梗阻。通过遥感工程地质解译,调查,对波戈溪滑的规模有了新的认识,重新确定了波戈溪滑坡的边界及类型,为川藏公路整改提供了基础资料,并提出了在巴曲河北岸修隧道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3.
甘肃舟曲、武都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最为密集、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该区广为出露的志留纪板岩的水岩劣化进程是滑坡、泥石流高度发育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通过对经历不同次数饱水循环、干湿循环养护后板岩的宏观形态的观测,质量变化、弹性波速和单轴抗压强度的测试,对板岩在两种不同水岩作用方式下裂纹扩展过程、质量、波速和强度等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水岩作用方式下板岩的劣化规律,并初步探讨了板岩在不同水岩作用方式下的劣化机理,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区划评价和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川藏公路102滑坡失稳因素与治理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藏公路是西藏连结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通道。1991年6月发生的川藏公路102滑坡(古滑坡复活)严重影响着公路的畅通。2002年采用原路边坡锚拉桩板护坡方案进行整治,暂时解决了交通阻断问题,但经6年多的使用证明,整治效果不佳。从滑坡的成因、滑坡物质构成和影响因素分析,102滑坡仍然是一个不稳定的滑坡。经论证,隧道方案可以克服滑坡对道路的危害和威胁问题,达到畅通的目的。虽然该方案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建成使用后,由道路畅通带来的社会效益将是巨大的。因此,无论是从根治滑坡对道路的影响角度还是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隧道方案都是一个工程价值较高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以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西口引道段公路大湾沟滑坡整治工程的勘察、设计为例,阐明工程地质分析在整治工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包括各种整治措施与工程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岩土参数取值对整治工程设计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矿井水在煤矿地下水库的停留时间会影响出水中离子浓度水平,而煤矿地下水库运行期间的水岩作用时间规律尚不明晰。为揭示煤矿地下水库不同运行阶段水岩作用的发生类型及强度,结合现场采样测试分析,设计细砂岩–矿井水(S-K)和泥岩–矿井水(N-K)2组水岩相互作用静态模拟试验,从试验前后岩石成分变化及水中主要离子变化2个方面解析水岩作用类型,并结合Q型聚类分析探讨水岩相互作用的时间规律。岩石矿物成分变化表明,水岩作用过程中发生了钠长石、正长石等矿物的溶解以及高岭石、石英等矿物的沉淀;离子比值分析与统计学分析表明,水岩作用过程中还发生了阳离子交换反应以及硅酸盐、蒸发岩等矿物的溶解和碳酸钙矿物的沉淀;Q型聚类分析表明,静态模拟试验水样样本按时间序列可划分为3类,分别代表水岩作用前期(0~0.5 d),中期(1~10 d或1~8 d)以及后期(12~47 d或10~47 d)。结合离子来源解析综合判定:在本试验中,水岩作用前期以阳离子交换反应为主,离子变化主要表现为Na+浓度激增,而Ca2+浓度锐减;中期以阳离子交换反应与矿物溶解-沉淀为主,离子变化主要表现为Na+、K+、Cl-浓度增高,Ca2+、HC...  相似文献   

7.
川藏公路林芝-八宿段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机制初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川藏公路林芝至八宿段地质灾害尤为发育,严重影响了川藏公路的安全运行。为有效防灾与减灾,本文立足于野外考察和对已有资料的统计分析,对该地区开展了区域性地质灾害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地质灾害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在分布上,灾害发育密集、类型多、分段性显著;成因复杂的松散堆积体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物质基础;强烈的水岩作用和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形成、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为该区域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5年西藏波密古乡沟泥石流暴发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青藏高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位于西藏波密县的古乡泥石流沟是川藏公路上重大灾害之一.在经过1966-2004年的弱活跃期后,古乡沟于2005年7月30日上午10:00左右、7月30日晚和8月6日上午8:00分别暴发了不同规模的大型冰川泥石流.淤积在公路面上的泥石流堆积物厚度达2 m左右,宽20多米,土方量约2×104m3,多次中断交通运营,对川藏公路的畅通和当地人民的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这3次泥石流暴发的原因与1953年相似,均是由集中降雨和持续高温共同作用的天气所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川藏公路茶树山滑坡地质环境条件的系统调查研究,分析了滑坡岩土体结构、边界条件、变形特征、影响因素,并结合3DEC数值模拟,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综合分析表明,滑坡位于活动断裂带内,后缘斜坡陡峭,岩体破碎,同时前缘为较厚的松散堆积体斜坡,在地震活动、降雨等影响因素的诱发作用下,滑坡成因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阶段:(1)倾倒拉裂阶段,滑坡受后缘地形及岩体结构控制作用较为明显,在坡体浅表层一定深度范围内出现较为强烈的倾倒拉裂变形带,产生倾倒-拉裂滑动;(2)蠕滑变形阶段,前缘松散堆积体在强大的自重推力作用下发生蠕滑变形;(3)前部"锁骨段"剪断,整体失稳阶段,滑坡前部锁骨段在自重推力及断层活动的持续影响下,发生剪断,控制后缘倾倒拉裂体稳定性的潜在滑面与前缘松散堆积体体内的剪切滑动面贯通,滑坡整体失稳。  相似文献   

10.
川藏公路地质环境与整治改建方案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藏公路由于地质环境复杂、建设标准低、后遗病害多,抗灾能力差,泥石流、滑坡、山崩、雪害、水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公路阻车断道严重。国家投入巨资进行整治改建,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自然环境特殊、影响因素复杂,许多特大型、大型工程地质病害问题还没有可行、可靠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分析川藏公路沿线的地质环境和灾害特点,总结历年整治改建和经验的教训,提出川藏公路建设的途径、可能达到的目标和应采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K129滑坡位于陕西镇安县青铜镇梅花铺以东古滑坡体上,高速公路的修建迫使102省道向山侧改线,挖除古滑坡前缘近6×104m3土体,未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2009年10月,古滑坡出现复活,变形迅速发展,造成高速公路路面隆起、挡墙开裂,呈现整体下滑趋势。滑坡一旦失稳,不仅中断西康高速公路和102省道,而且可能堵塞乾佑河,形成滑坡坝和堰塞湖,对上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针对该滑坡,以地质分析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滑坡的失稳破坏模式。分析发现,粉质黏土混碎块石与千枚岩组成的脆弱地质结构和水岩作用是形成滑坡的控制因素,集中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工程开挖削弱滑坡的锁固段,加速了滑坡的变形。同时,利用多种监测成果和施工反馈信息,反映出滑坡的变形速率特征和空间变形特征,即以后部推移为主,前部牵引为辅的基岩接触面滑坡,并及时采取应急抢险工程,调整设计和施工方案,做到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确保了滑坡治理工程安全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2.
滑坡体水-岩(土)作用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影响坡体的稳定性,但关于目前水-岩(土)相互作用对地质灾害发生方面的影响研究仍较为薄弱。以贵州省鸡场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滑坡区岩土体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特征,结合区域内基岩裂隙水、大气降水的成分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鸡场滑坡水-岩(土)作用过程,并分析水岩演化作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滑体内玄武岩的风化过程是一种机械破碎-矿物蚀变耦合的水-岩相互作用,发生在“微观-细观-宏观”3种尺度上;(2)选取前3个因子Z1、Z2、Z3(分别占总方差的49.365%、27.135%、15.092%)分析地下水的化学特征,主因子Z1反映了玄武岩原生矿物的溶蚀作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控制作用,主因子Z2反映了地下水的蒸发作用与SiO2溶解度随pH变化的矿物沉淀作用,主因子Z3反映了地下水与岩(土)体间存在离子交换作用且主参与离子为Mg2+和K+  相似文献   

13.
凌浩美  程剑云 《江西地质》2001,15(3):216-220
在323国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发生了西江大滑坡,给施工进度带来影响。本文对西江大滑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案,对以后类似问题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梅华  朱燕  牛传星 《工程地质学报》2015,23(6):1039-1044
为了研究水岩作用对蚀变岩劣化破坏的损伤机理,选取某边坡蚀变岩样为试验对象,对不同饱和-失水次数的蚀变岩进行了岩石力学试验。建立了数学关系式来表达水岩作用对蚀变岩力学性质的劣化规律,借助损伤率的概念分析了循环次数对蚀变岩力学性质的损伤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岩作用下蚀变岩的力学性质产生了明显的劣化现象,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劣化效果越明显;当岩石的蚀变风化程度相同时,抗拉强度劣化程度最大,弹性模量次之,单轴抗压强度最小;在不同饱和-失水循环次数下,蚀变岩抗拉强度、弹性模量随次数的增加迅速减小,单轴抗压强度出现持续减小的现象;蚀变、风化程度越高的岩石对水岩作用表现出越强的敏感性,随着饱和-失水循环次数的增加,蚀变岩的劣化现象趋于稳定,抗拉强度的损伤率最大达到63%,弹性模量60%,单轴抗压强度48%。  相似文献   

15.
针对攀钢石类石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滑坡,分析滑坡的地质背景,滑坡的产生机制及原因,产一生产实际提出防治措施,以保证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6.
The evolution of large-scale landslides should be studied because, over long periods of time, primary remediation measures may suffer reduced efficiency or have to be adjusted many times. The 102 Landslide in southeast Tibet, which originally formed in 1991 with a volume of 5.1 million m3 and still exhibits post-failure activity, provides a distinctive case study. The landslide evolved from earthquake destruction and unloading, rainfall-triggered sliding, and debris flow to sands sliding slopes. The NE ringed scarp receded by 38.96 m during a five-year period (2003–2008). The total recession was 160 m with a total area of 2500 m2 during a 17-year period (1991–2008). Although several types of remediation measures were applied and were temporarily effective, the normal function of the Sichuan–Tibet Highway was affected by landslide reactivation from time to time. Actual effects of the engineering measures such as retaining walls, prestressed anchor cables, and drainage ditches confirm that hasty governance of this type of large-scale landslide is generally unfeasible over long time periods. Finally, an approach involving a tunnel running backward from the front face has been adopted as a permanent solution to large-scale moraine slope failures: This engineering practice has been in progress since April 2012.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the 102 Landslide, the engineering interventions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landslide on the Sichuan–Tibet Highway, and the choice of tunneling as a final mitigation measure. The present study concludes that approaches that allow escape from developing geo-hazards should always be the initial choice.  相似文献   

17.
膨胀土是具有较大胀缩变形能力的特殊性粘土,膨胀土斜坡地区极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本文根据安康汉江二号桥南侧滑坡勘察资料,较全面地介绍了该膨胀土滑坡特征,为滑坡根治提供了充分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宝鸡渭河北岸大型深层黄土滑坡基本特征与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宝鸡渭河北岸杨家村大型深层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野外地质详细调查、工程地质勘察和高密度直流电阻率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基本查明了杨家村滑坡的特征和稳定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杨家村滑坡属于深层多级旋转型黄土滑坡,滑面总体呈圆弧形,渭河北缘断裂从杨家村滑坡滑体中部通过,对滑坡结构具有控制性作用,新近纪三门组粘土层的变形破坏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内因。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杨家村滑坡目前总体处于稳定状态,需关注前缘局部失稳,研究结果可为杨家村滑坡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