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志宁 《地理教学》2010,(17):32-34
气候主要包含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因此,教材在阐述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世界气候的学习。气温和降水是学习气候的前提,气候则是对前者的高度概况和加深。自然因素主要指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因素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本节教材的内容既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2.
陈林 《地理教学》2011,(5):22-23
分析某区域的气候特征,多从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考虑。气温考虑温度高低以及温差大小,降水考虑降水总量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年际变化,特殊地区还要考虑太阳辐射、大风等气候要素。评价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要考虑水热组合状况。影响气候特征形成的因素很多,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详流、气压带和风带等,本文仅从地形这一要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孟静  陈德飞 《地理教学》2012,(23):37-39
一、书本原始的气候类型图(气候直方图) 这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本中出现的最基本气候类型图,通过降水柱状和气温逐月变化曲线展示不同的气候类型。从气温曲线的坡度判断气温随季节变化特点.计算气温年较差,通过读降水量判读各地的降水状况,通过气温状况和降水状况判断所属气候类型。(注: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草原气候、③热带季风气候、④热带沙漠气候、⑤亚热带季风气候、⑥地中海气候、⑦温带海洋性气候、⑧温带季风气候、⑨温带大陆性气候、⑩极地气候)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河流域极端气候事件模拟与RCP4.5情景下的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塔里木河流域1986-2005年气温、降水逐日格点数据和MPI-ESM-LR模式驱动的CCLM区域模式模拟数据,评估了CCLM模式对塔里木河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模拟能力。同时采用EDCDF法对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预估数据进行偏差校正,并计算了2016-2035年极端气候指数。结果表明:该区域气候模式对塔里木河流域年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特别是气温空间相关系数在0.97以上;该模式对于极端气候事件也有着较强的模拟能力,大部分极端气候指数的空间相关系数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偏差校正,有效地提高了气候要素及相应的极端气候指数的模拟精度。预估未来RCP4.5情景下,塔里木河流域未来(2016-2035年)极端暖事件(暖期持续指数、气温日较差、暖昼、极端最高气温)有增加的趋势,未来流域中部的干旱可能更严重,而流域内环塔里木盆地区域将变湿。  相似文献   

5.
天水地区近50年气温与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1961-2006年天水7个站每月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了近50a天水温度和降水的突变事实。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气候变暖前后气温、降水的概率分布,比较了变暖前后时段天水气温、降水空间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1)20世纪90年代初期天水气温、降水发生了明显突变,进入温度显著增暖和降水偏少时段;2)增暖后天水气温和降水的概率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气温偏冷的概率显著减小,偏暖的概率显著增大;降水偏少的概率明显增多,偏多的概率明显减少;3)气候变暖后天水地区和各气候分区气温上升幅度均较显著;降水距平百分率渭北区下降幅度相对突出。进而,讨论了温度增加和降水减少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北极涛动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78,自引:3,他引:75  
龚道溢  王绍武 《地理学报》2003,58(4):559-568
北极涛动 (AO) 是北半球冬季热带外行星尺度大气环流最重要的一个模态,对北半球及区域气候有重要影响。利用中国近50年和近百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北极涛动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当AO指数偏强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同时降水也偏多。AO和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有不同的特征, 在年际尺度上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气温的影响要远强于AO,而AO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则比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要显著。这种关系也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对流层低层和中高层环流形势在AO不同位相时的变化得到进一步验证。这说明AO对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影响的机制是不一样的。在年代际尺度上,AO对气温和降水都有显著的影响。AO和西伯利亚高压一起能解释近百年来我国冬季温度和降水方差的35% 和11%。  相似文献   

7.
CMIP3气候模式对北疆气候变化模拟评估及未来情景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辉  白云岗  毛炜峄 《地理研究》2012,31(4):589-596
利用北疆地区1961~2000年气温、降水观测数据和CMIP3(phase 3of the Coupled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提供的20个海气耦合模式在该地区的模拟结果,评估了各气候模式对北疆地区降水、气温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各气候模式对气温、降水模拟效果差异较大。从对气候平均态的模拟来看,有5个模式对降水的模拟相对较好,2个模式对气温的模拟相对较好;所有模式均能模拟出气温的年内变化特征,其中MPI_ECHAM5模式结果与观测数据结果最为接近;但各模式对降水的模拟效果均较差。在月尺度上,一些模式结果与降水观测数据呈负相关性,但对于月气温,大多数模式与其相关性较好,且各模式间月气温均方根误差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综合来看,大部分气候模式在该地区模拟能力比中国东部地区要弱;气候模式的降水数据包括多模式集合数据还不适合用于未来北疆地区降水变化预估分析。最后,采用累计分布函数法(CDFS)仅对北疆地区2011~2050年时段的气温进行偏差校正与预估分析,结果表明未来40年北疆地区气温在三种排放情景下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我国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水域气候效应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傅所璞 《地理学报》1997,52(3):246-253
本文根据我国分布在全国各地的26个湖泊、水库和河流的实际观测资料,结合理论分析,探讨了在不同自然条件下各各水域气候效应的特点和规律,并给出了其对温度、湿度、风速和降水正负影响的大致数值范围。  相似文献   

9.
中外学者对气候类型划分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近百种气候分类方法,主要的有以气温降水等要素为主的分类方法和以气团、锋面、气流运动等气候成因为主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霞 《地理教学》2010,(11):15-15,14
讲地理学中重点难点气候,可用下面一整套反映要素关系的纲要信号: 纬度位置→热量收支→气温高低→气压高低→气流运动方向→气流干湿性质→降水多少→时空分布气候特点→气候类型→植被类型→农牧业 这种纲要法,突出各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简明易懂,因果关系清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掌握知识,更利于联想记忆。  相似文献   

11.
亚洲内陆干旱区NDVI与树木生长的气候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树木年轮宽度指数(RWI)、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气候数据,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NDVI和RWI变化的一致性,探讨了NDVI和RWI对气候的响应,揭示了影响NDVI和RWI气候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1982—2000年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树木生长和NDVI均呈增加趋势,生长季NDVI与RWI大多具有同步性变化特征,大多数地区5、6月NDVI受同期气温的影响,而4、5月NDVI主要受同期降水的影响;RWI主要受6—7月气温和4、6月和7月降水或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NDVI和RWI对气温的响应具有一致性,但它们对降水或PDSI的响应存在很大差异;海拔和水热条件对不同地区的NDVI和RWI的气候响应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对于认识亚洲内陆干旱区植被与树木生长的气候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态变化对极端天气监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婧婧  张强 《中国沙漠》2016,36(6):1659-1665
中国西北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西北地区1961-2013年气候变化趋势,分为Ⅰ态(1961-1990年)、Ⅱ态(1971-2000年)、Ⅲ态(1981-2010年)和Ⅳ态(1961-2013年)等4个气候态。利用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日最高气温极值和日最大降水量极值资料,基于两种极端天气事件的定义,分析了气候态变化对极端天气监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变化受气候态改变的影响较年降水量更为明显。在Ⅰ态和Ⅱ态下进行气温要素评价分析,会突出气温升高的现象,在Ⅲ态下会出现气温降低,气候态改变对降水量等级影响很小。Ⅰ态、Ⅱ态和Ⅲ态下,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以来的两个时段内,日极端高温和日极端降水事件均出现增多,其中Ⅰ态增多幅度最大,Ⅲ态的影响最小。在空间分布上,西北地区受气候态影响的敏感区域,主要是新疆北部、青海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大部和陕西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3.
区域尺度土地覆盖变化是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的结果,同时又对区域气候环境产生反馈。利用欧洲中值数值预报中心(ECMWF)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驱动RegCM4.5区域气候模式,进行了两个时间段(1980-2014、2005-2014)的数值模拟试验。以1:250 000土地利用图为基础,结合植被图、土壤图制作具有高精度、极强现势性的土地覆盖资料,区域模式中陆面过程模式采用BATS,模拟了现实的土地覆盖改变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1) RegCM4.5不但能够较好描述黄土高原气温、降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也能够模拟土地覆盖变化对黄土高原局地气候变化的反馈。(2)不同土地覆盖变化特征对气候反馈作用不同,荒漠化会引起局部地区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并通过正反馈机制,致使自然植被生长发育受阻;水域旱化会导致夏季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从而加剧干旱洪涝灾害风险;草地覆盖增加会导致春夏季降水量与气温的降低,秋冬季降水量与气温升高。(3)土地覆盖变化对气温与降水的影响在夏季较强。该研究可促进对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环境效应的理解,也能深化对土地利用-气候变化之间互馈作用的过程认识,并为区域生态建设对策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课标解读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天气发生器的降水模拟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廖要明  张强  陈德亮 《地理学报》2004,59(5):689-698
天气发生器是气候影响评价研究的重要工具,在气候变化、地球生态系统及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风险分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建立一个适用于中国广大地区的天气发生器,需要对各种模拟模型及其参数的估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降水的模拟及其参数的估计是关键,因为气温、辐射等其他气候要素的模拟依赖于降水的发生。本文重点介绍了常用的随机降水模拟模型:两状态一阶马尔科夫链和两参数GAMMA分布。根据中国672个气象站点1961~200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了降水转移概率P (WD)、P (WW) 及GAMMA分布参数ALPHA和BETA,并分析了4个参数在中国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不同地区各参数的季节分布特征。最后根据各地不同月份计算的四个降水模拟参数对中国各地的逐日降水进行模拟,并利用1971~2000年的实测数据对30年模拟结果在统计意义上进行了检验,模拟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澜沧江干流河谷盆地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何云玲  张一平 《山地学报》2004,22(5):539-548
关于气候变化,许多学者已在全球或全国范围内做过很多研究。但是全球气候变化是非同步的,受地形、自然条件的变更、人为活动的影响,区域气候将发生变化,特定地点的气候变化特征将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殊性。而且,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对其经济等各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研究特殊区域-纵向岭谷区气候变化特征和趋势,把握区域气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程度,利用贯穿于澜沧江干流河谷盆地的18个气象站1960-2000年的观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探讨了干流河谷盆地区域的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澜沧江干流河谷盆地气温和降水总体上有自南部向北部递减的趋势,即南部的气温比北部高,降水比北部多。澜沧江干流河谷盆地气候变化与全球和全国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温变化总趋势是增温(年平均气温上升率为0.0152℃(2/a),其增温率大于全国和全球的平均增温率;降水变化趋势则较为复杂,总体趋势为减少,但其变化规律不如气温明显;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流域内各分区的气候变化幅度不同,时空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异。澜沧江流域森林面积的减少乃是该区域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刘斌  刘健  王志远 《地理研究》2016,35(9):1659-1671
利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过去1500年气候模拟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中世纪暖期南、北半球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对认识南、北半球暖期气候变化规律及其与外强迫变化的关系有重要科学意义。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全球及南、北半球总体是变暖的,但仍存在峰谷变化,高纬地区增温幅度大于低纬地区,北半球中世纪暖期比南半球更为明显,其距平变幅也大于南半球。全球降水距平基本为正,南、北半球降水变幅基本相当,降水变化显著区域集中于低纬地区。太阳辐射是影响中世纪暖期全球及半球气温变化最显著的因素,火山活动对北半球气温变化也有较显著的影响。从全球尺度来看,降水由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共同影响,其中太阳辐射影响最为显著,但从半球尺度来看,火山活动是影响半球降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洮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过去40多年来,洮河流域主要产流区甘南高原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对引洮工程的引水区——流域上游40多年的实测水文气象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降水和径流总体下降趋势非常明显,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降水径流减少更多,达35%;而气温则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没有降水径流的下降幅度大。由于气候升温变暖、草原载畜过量以及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气候干旱化、山区水土流失加剧、草原植被退化和沙漠化,这一切都将对未来引洮工程发挥效益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垂直气候带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位于纵向岭谷区核心区域的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保护区气温及降水两大要素的垂直变化,依据气候要素变化特征,结合云南省热量资源区划指标系统及山地热量带划分原则,将保护区划分为6个垂直气候带:澜沧江河谷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带、澜沧江河谷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带、低中山山麓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带、中山南温带湿润气候带、高中山中温带湿润气候带、高山寒温带潮湿气候带。对各垂直气候带内气候、生物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气候带界限明确,发育符合本气候带热量水分条件的植被及土壤;山麓底部发育有符合水平地带性规律的基带,基带垂直向下的河谷地带发育负向气候带;保护区南温带及以上的气候带,气温偏低,生态系统脆弱。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黑河山区流域水资源的变化   总被引:40,自引:19,他引:21  
利用有关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对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祁连山区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变化特征、成因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各种假定气候情景下黑河山区径流变化的计算模式。分析及计算结果表明:黑河山区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十分明显,但受其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水资源的变化又有着显著的地域性特征。总体上,山区的气温和降水随全球增温均呈上升和增加的趋势,且气温上升的幅度大于全球平均水平,山区径流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幅随着气温升高而逐渐减小,除非遭遇到比较极端的气候情景,如气温升幅与降水减幅同时出现较大值的"暖-干"气候组合或气温降幅与降水增幅的同时出现较大值的"冷-湿"气候组合等。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几十年里黑河山区水资源量虽随着降水、气温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但变化相对稳定,其幅度基本在目前出山径流量的±10%左右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