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冰雪区局地环流及气候特征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康兴成 《地理学报》1991,46(4):449-459
本文以西昆仑山崇侧冰帽区为例,根据大量观测资料,讨论了冰川存在对其所在地区气候的影响。得出冰川风是影响冰雪区气候特征的重要因素,是冰-气作用中的一个主要因子。这里的冰川风是一种独成体系的局地环流,它既不同于山谷冰川上出现的冰川风,也不同于山谷风。其强度随着离开冰雪区距离的增长而减弱。在冰雪区前缘地带形成风向、温湿度急剧变化区,使温度梯度从非冰川区到冰川区发生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长江源区冰川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长江源区是青藏高原内部山地冰川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其冰川储量都占长江流域冰川总量的一半以上。近几十年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长江源区气候呈暖干化的倾向,大多数冰川呈退缩状态,这对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危及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GCM模型HADCM2预测长江源区未来的气候情景,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气候都将由现在的暖干化趋势向暖湿化方向转变。通过建立长江源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型,用来预测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冰川变化的趋势,预计在本世纪的不同时期冰川零平衡线(雪线)将上升16-50m。  相似文献   

3.
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线与气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总结前人确定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的各种方法基础上,对利用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线进行古气候恢复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我国乌鲁木齐河流域一号冰川为例,运用侧碛垄最大高度法确定了小冰期第二次冰进时冰川的平衡线高度,依靠1960年代以来该冰川所积累的大量观测资料,建立和完善现代冰川平衡线高度与气候统计关系公式,并通过变化应用到该冰川小冰期第二次冰进。给出了该次冰进时气候的半定量推算结果。  相似文献   

4.
天山的冰川现状与未来气候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天山东段哈密庙儿沟、乌鲁木齐河源冰川;中段卡拉格玉格冰川和阿克希拉克山地冰川;西段图尤克苏冰川及其他冰川,本世纪40年代起一直处于退缩状态(较少冰川例外)。冰川物质平衡观察显示出80年代比以前突出的亏损。反映了中亚天山地区气候干暖趋势增强。应用新疆气候、水文和树木年轮研究成果综合分析,预测2000年新疆天山地区气候将出现降水偏多、气温维持平均值或略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一、基本思路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大气环流和气候的演变与地球运动参数有关,即与地移极动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气候是基本自然地理因素之一,所以气候的演变必然伴随海洋、河流、冰川以及植物等其他自然地理因素的变化。1.气候与地球参数相联系的理解地极移动影响气候可能的基本机制是地极移动引起离心力系统的变化,从而造成地球上大气环流和空气质量输送的变化,使各地区天气气候产生相应的变化。当地极移动时,各地区极移离心力位势及相应的三分力可以计算出来。例如,离心力位势 W_p 的计算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星球生活中,现代冰川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冰在地球上的总储量3000万立方公里。地球上的冰川面积约占陆地的11%,地下冰占14%,海冰平均约占大洋的7%,雪约占陆地的14%。地球气候、世界大洋水位的变化以及整个人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都与雪——冰川复盖有关。  相似文献   

7.
长江源区是青藏高原内部山地冰川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 ,其冰川储量都占长江流域冰川总量的一半以上。近几十年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长江源区气候呈暖干化的倾向 ,大多数冰川呈退缩状态 ,这对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进而危及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GCM模型HADCM2预测长江源区未来的气候情景 ,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 ,气候都将由现在的暖干化趋势向暖湿化方向转变。通过建立长江源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型 ,用来预测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冰川变化的趋势 ,预计在本世纪的不同时期冰川零平衡线 (雪线 )将上升 16~ 5 0m。  相似文献   

8.
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冰湖扩张特征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冰湖扩张特征和扩张方式及其气候意义,有利于认识冰川-冰湖-气候三者的变化关系和冰湖溃决灾害危险性程度。基于大比例尺地形图、DEM、ASTER影像等数据,分析近30年来我国喜马拉雅山区不同海拔高度冰湖变化的特征及冰湖-母冰川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关系,探讨其气候效应。结果显示:(1) 存在冰湖的面积增大是冰湖面积扩张的主要贡献者,占总面积净增量的67%,新增湖的面积占总面积净增量的33%;(2) 不同高度带冰湖面积多呈扩张态势,净增面积在5000~5300 m出现峰值,指示气候变化的垂直差异性;(3) 在2000s 母冰川-冰湖距离为0 的冰湖,数量占扩张冰湖总数的19%,而其冰湖面积增量却占了总面积增量的60%,为冰湖扩张的主体,反映出冰湖与母冰川关系越紧密,气候效应越强烈,冰湖面积增加越显著。  相似文献   

9.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气候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山地冰川规模对于气候变化平衡态响应的一种统计模型,探讨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平衡态规模大小,根据该冰川的历史变化并应用这一统计模型,对于乌鲁木齐河源地区气候变化的趋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荒漠化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李新 《干旱区地理》1996,19(1):53-57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30多年来气候和天气现象和变化变表明80 年代以后浮尘天气日数明显增加。绿洲外部地表土壤荒漠化趋势加重是影响气候和大气透明度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气候作用不会导致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向北扩展。  相似文献   

11.
贡嘎山东坡不同海拔高度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建平  王丽丽  徐岩  孙毓  陈津 《地理研究》2010,29(11):1940-1949
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气候重建的基础,在不同的气候或环境背景下,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其响应随着地形或海拔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利用采自贡嘎山东坡5个海拔高度的树轮样本建立了树轮宽度年表,并对年表特征、年轮宽度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进行分析,探讨了该区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年轮平均宽度具有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树轮宽度对气候要素的响应也具有海拔差异。在海拔3700m的森林上限树轮宽度与当年7月份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在海拔3000m高度与3月份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而在海拔2800m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之间没有显著的响应关系。通过与海螺沟冰川末端进退变化和文献记载的特殊气候年份对比发现,树轮宽度年表与海螺沟冰川进退变化及文献记录的特殊气候年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宽度年表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藏冰冻圈消融退缩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气候变暖是全球性问题,而西藏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尤为剧烈。以西藏冰冻圈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论述了西藏冰冻圈的消融退缩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认为西藏冰冻圈消融与退缩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响应。西藏冰冻圈的消融退缩对该区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冰川消融直接导致了河川径流量变化以及冰川型泥石流、冰湖溃决等灾害的频发;高原冻土层的消融导致了冻融侵蚀增强、高寒草甸以及高寒沼泽草甸的退化和种群演替,同时还导致了地表向干化方向发展,加剧了区域荒漠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太白山高山带环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比国内外关于高山带景观划分的多种观点,采用气候树线以上部分为高山带的划分方法,重点讨论太白山高山带自然环境,包括第四纪冰川遗迹和现代冰缘作用影响下的高山、亚高山地貌,研究区内主要气候要素的分布状、特别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配分布格局,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异,以及在这种环境条件下高山带的植物区系和植被分布格局。太白山高山带的各种环境要素之间密切相关,是表现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其自然环境特点及变化值得密切关主。  相似文献   

14.
应用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淋溶系数及环境温度指标,研究了北极阿拉斯加巴罗热融湖Ikroavik钻孔岩芯AB-32连续的高分辨环境记录。结合210Pb测年数据,指出巴罗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历史状况是:1600~1735年为寒冷、干燥时期;1750~1830年,气候变暖、变湿;1830年出现明显的地球化学转折界限,1830~1994年,气候较湿润温暖。1969~1970年前后,巴罗地区有一变冷阶段。AB-32钻孔岩芯1830年左右表现的古地球化学特征与现代Ikroavik湖泊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相吻合,并且和Elson泻湖AB-67沉积岩芯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首次专门对四川黑水县羊拱山脉等地的现代冰川水资源,第四纪古冰川以及相应的景观地貌环境进行了科学考察。境内共发育分布现代冰川19条,形态类型有悬冰川,坡面冰川,冰斗悬冰川,冰斗山谷冰川,总面积达6.04km^2冰储量为0.1736km^3。值得注意的是在海拔5000m附近背阴处发现零星的婴儿冰川(Baby Glacier)分布。这对当地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窗口监测作用。打古冰川盆地上源的古冰蚀,冰碛湖泊星罗棋布,达数百个之多,这为当地未来的生态,环境科学探险,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暖对新疆降水和径流影响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13  
柳葳  许有鹏  黄云 《干旱区地理》2005,28(5):597-602
全球气候变暖对新疆气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升温的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区的降水量、冰川储量、地表径流、地下水资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全区降水总量增加,冰川物质平衡以负平衡为主,局部地区地表径流量明显增加。对比分析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发现新疆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变化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且尚难判断全区降水量是否有稳定增加的趋势。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计算,对比冰川加速消融和降水量增加对本区地表径流增大的贡献,表明引起局部地区地表径流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冰川加速消融。气候变暖打乱了本地的水平衡,使本地洪水和干旱灾害有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来中国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冰川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产物,也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近百年来我国冰川消融强烈,以退缩为主.本文对近百年来我国冰川末端退缩、物质平衡变化和冰川面积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探讨了我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我国冰川末端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时间上要滞后10~20年,冰川末端退缩、物质平衡变化和面积变化的幅度在青藏高原边缘和周边地区要大于高原内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也由内部向边缘增强.最后指出了我国冰川变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从两次世界气候大会看气候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诚 《地理研究》1992,11(2):93-98
本文就1979、1990年两次世界气候大会的情势,综述气候学发展的现状,论述气候学与气候工程的关系,并就当前气候学发展的若干问题:如气候信息的搜集、传递和整理,地球气候分布与变化的研究,以及气候应用的开拓等方面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燕鸥湖、西湖和基太湖湖泊沉积物的稀土地球化学。这些湖泊沉积物的稀土分布模式与菲尔德斯半岛第三纪火山岩非常相似,它们的物质来源是菲尔德斯半岛岛弧火山岩。湖泊沉积相与冰碛层稀土模式的差异,反映了它们经历的化学风化程度不同、粘土含量不同。Ce异常意味着每个湖泊沉积旋回结束的阶段气候是比较干燥的。湖泊沉积物的稀土含量和分布模式变化小,也意味着在中晚更新世时气候是比较干燥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南极Nelson站、横断山的海螺沟冰川、喜马拉雅山的达索普冰川、西昆仑的古里雅冰川和天山的托木峰冰川为研究对象,以化学成分作为指标,作了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平下分类,冰川之间关系程度不同,反应的气候环境也不同。南极与青藏高原冰川中离子浓度存在差异,尤其是Na+和Ca2+的含量差异显著。Nelson站的Ca2+/Na+之值比青藏高原各冰芯低许多,其与海水中Ca2+/Na+之值相当。Ca2+/Na+之值体现了冰川离海洋的距离,Ca2+/Na+之值越小,则冰川离海洋越近,反之则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