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充分利用身边事例,促进地理规律的理解 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各环境要素又时刻作用于人们的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典型例证,这些实际生活背景,与学生生活十分贴切,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有机地移植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2.
地理因其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为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探索创新空间,引导他们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拓展课本内容。例如在讨论如何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问题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新加坡“屋顶花园”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李鑫林 《地理教学》2011,(21):11-13
教师的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常用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正如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总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当学生面临问题时,不仅他的认知结构、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他的行为动机、成功欲望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最充分的激发,问题的存在最能激励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创造……所以,提出科学规范、逻辑合理的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学习的关键,甚至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提问就是“教学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是最大最好的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观察、体验、思考,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开放的大课堂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这种教学活动更多地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教给学生终生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比如在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部分内容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治理泰州市海陵区的环境污染”。根据课题我们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地理学科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检测学生理解地理事物发生和变化过程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因此,地理学科的高考复习应坚持以地理学科《考试说明》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最近几年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强调基础、内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注意高考地理复习前期和后期的联系和区别,特别是通过在高考地理后期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提高复习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引导学生自我获取地理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卫兵 《地理教学》2001,(8):16-16,15
一、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他们在自学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在各种能力的培养中,指导学生读教材、读图是最重要的、最首要的。例如:在学习“世界气温的分布”内容时,根据大纲和教材,抓住重点和难点,列出了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让学生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体现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地理规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源于生活,对生活有用。当然,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教学,也为学生发现、探索地理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增强学习乐趣。学生感受到地理有用而有趣,就可以极大地激发深人探究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陈玲 《地理教学》2005,(4):38-39
教学内容以何种方式呈现给学生,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何让学生很快地被教学内容吸引,并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探索中去,是教师设计引言的关键。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比较了解,对教学内容比较熟悉,并能巧妙地将两联系起来,那么.在教学活动的一开始就能掀起一个小高潮,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一,成因不作教学要求,但其偏转规律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每当学到该内容,总有一部分学生始终无法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对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判断存在很大疑问。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发动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寻找"地转偏向力,在"寻找"的过程中感悟、领会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学习也是一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学生面临问题时,不仅他的认知结构、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他的行为动机、成功欲望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最充分的激发,因而问题的存在最能激励人们去学习、去探究、去创造……而问题的解决过程又能强化沟通和合作技能、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有甚者,学生解决了问题,不仅会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且会产生再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科学的态度等。  相似文献   

11.
张灵华   《地理教学》2005,(10):39-39
与我国现行地理教材中的教学案例相比,这则案例更显得有血有肉、贴近生活,显现完整社会性,真实情景性,强烈情感性。它没有预设的模式,没有问题情境,有的是让人不知不觉地进入活生生的生活体验中去,与之共呼吸生存,进而体察这种社会状况,激发你去思考。它让学生不只在地理的海洋中穿梭,更是游弋在异国它乡的社会场景中。用这样一则案例实施教学,可挖掘的知识量与价值观极其丰富,从生活细节、生产习俗,到社会风貌、政策导向,甚至到家庭温情,从散般的描写到电影式的摄录,俨然一副活生生的社会场景的缩影,这个多元化和综合化的社会场景,没有人为割裂的“马赛克”,也让人难以怀疑它的真实性,因而给学生从不同角度与侧面进行剖析留出了无限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从选题,设计研究方案,到课题研究的实施,得出结论,每个环节学生都可能遇到许多困难,学生的思想也可能会出现反复和波动。教师的责任就是和学生一起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预测学生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思想波动,适时地给以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张永 《地理教学》2009,(2):44-45
心中有本“活”教材。高中地理新教材有四个版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个版本。教师上课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按地理课程标准又不拘泥于课程标准完成教学内容。每个版本都提供了一种贯彻地理课标的范例文本。作为教师,应该以课标为依据。新教材中讲了哪些内容,讲到什么程度,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对学生要求到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心中有数。要让学生理解吃透教材中的内容,把握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观点等,这是最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所谓知识点到位,就是指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使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所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落实到学生的认知中去,并让它们在进一步学习地理、培养和发展智能中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庞立 《地理教学》2004,(5):41-42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组织学生对某些问题或现象进行争论,让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探究思考,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相似文献   

16.
“学”的主体是学生,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是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是愉快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初一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都十分旺盛的时期,如果能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很多适合学生参与的小活动。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地理练习中,常见到这样的题目:“当地球位于近日点时,一天比24小时长还是短?”这个问题涉及到地球自转和公转许多内容,这对许多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理解和弄清的。但实际上只需依据课本两幅插图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地理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运用地图的能力、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地理计算能力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的能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乡土地理内容丰富,包括这个地区的化特征、人口状况、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环境保护等。学生对于乡土地理能具体、熟悉地感知或参与,具有直观性,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解决身边的问题,成就感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反过来更有利于教学的实施和知识的巩固,起着良性循环的功用。  相似文献   

19.
一、学校开展天文科技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天文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融地理学、化学、物理学为一体,既涉及到学生课堂知识,又远远超出其范围,丰富的内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开设天文学课程,在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天文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多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还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学会客观看待事物,科学地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不受约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异想天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与他人不同想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