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利用物候现象作为单一的时空信息命制试题 我国陆地疆域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不同季节的物候现象差异显著。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课程已经涉及了我国标志性物候,加之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我国标志性物候,如“春桃夏荷秋菊冬梅”通过历代文人诗句的描写已经人尽皆知,故地理试题中的标志性物候并不会给考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将包含物候现象的诗句设置为试题情境或选项,要求考生判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既能摆脱考试冷冰冰的面孔,又能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是常见的命题角度。  相似文献   

2.
2007年秋季高考地理卷以《考试手册》为依据,在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侧重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评卷过程中发现考生答题失误存在普遍性的问题,现将这些错误较多、失分严重的方面抽取出来,分析其原因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3.
地理时空题是时间问题与空间现象的综合。地理时空题抽象、灵活、多变,能够综合考察学生的地理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图图转换能力以及时空转换能力,历来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主要题型。由于地理时空题具有理科思维的特征,历来是文科考生最感头疼的问题,在复习中也容易出现多反复、难突破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饶水平 《地理教学》2005,(11):23-25
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特色。  相似文献   

5.
潘化兵 《地理教学》2006,(10):23-24,25,6
中国地理的复习内容含盖初中《中国地理》上、下两册和高中选修地理第二册“中国国土整治”共三册书的内容,教学内容较多,在复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突出区域空间定位。建立区域空间概念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中国地理”一般以大比例尺局部区域图的形式出现,并以此为背景考查考生对相关系统地理知识的把握程度,体现学以致用的学习思想。区域定位往往成为考生进一步做题的“门槛”。做这种类型的试题,迈进“门槛”是进一步做题的前提,也是目前考生失分的重要方面之一,而考生能否迈进“门槛”的关键取决于区域空间定位是否准确。  相似文献   

6.
蔡玉霖 《福建地理》2003,18(3):54-56,36
本文结合福建省的高考评卷实践,根据考生的答题情况和成绩统计,就地理综合题的答题错误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高考地理复习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7.
徐潇 《地理教学》2010,(23):20-20
针对新的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我的体会是:1.用好《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与以往会考相比,本次学业考试在题型上的一大改变就是增加简答题的比重。全卷“简答题”共14处,32分,占到全卷总分值近四分之一的比重,让很多考生和一线教师始料未及。这些简答题,归纳起来主要是“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与问题”、“归纳地理现象的特点与规律”、“提出地理原理应用的措施与建议”并评价其“意义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1995,(5):40-40
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市自1985年进行高考改革,并实行自主命题招生。1985~1987年属改革过渡期,各学科均被列为上海高考科目,地理学科也不例外。1988年开始,上海实行“3加1”高考科目改革,语、数、外三门学科为所有考生必考科目,此外考生可按文理科分类,  相似文献   

9.
赵兴利 《地理教学》2011,(23):32-34
一、关注动态性,以时空的视角进行思维 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洋流运动、地壳运动和物质循环、生物圈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的区位分析是人文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地理学科的本质是研究地理事物、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最终指导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很多考生就是不能从时空的角度来思维、分析地理现象及地理问题,最终导致理解偏差、解题错误。很多重要的地理要素都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经过统计分析此方面能力为高考地理的常考点。常考思维方向: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分布、变化或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分布、变化。  相似文献   

10.
陈继革 《地理教学》2010,(5):48-50,53
高中地理新教材对地理布局的内容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引入了区位的概念,增加了区位的内容,涉及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运输点线和枢纽的区位、商业中心与网点区位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的特点。区位分析能力考查成为高考地理命题目标的重点,该类试题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评价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考生务必要重视区位分析,提升自己的区位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一、考试内容与学科能力要求的综合性。“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的综合性表现在两方面:考查的内容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考查的能力是考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试题既反映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出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2.
张明 《地理教学》2014,(9):54-56
纵观近年地理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命题视角已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新情境”的创设与“新材料”的运用,让考生直面社会的热点问题,并要求考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释、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这充分体现了“贴近社会、贴近时代”的高考要求,凸显了“运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新问题”的命题取向。  相似文献   

13.
王公月 《地理教学》2005,(11):29-31
目前,多数教师很注意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过程,比如十分重视课堂学生活动,但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理念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尤其在“钻研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最优教法”三个环节的处理上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出现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虚化现象)、学生活动层次较低或偏离教学目标(泛化现象)等问题。在此,笔结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章中“多变的天气”一课的教学设计,分析说明如何“钻研教材→准确定位→优化教法”。  相似文献   

14.
卢永飞 《地理教学》2012,(10):12-14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这一载体。近几年来,地理高考试题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具有基础性、常识性和综合性特征的区域地  相似文献   

15.
闫杰 《地理教学》2004,(6):19-21
随着地理试题逐渐向能力立意转化,对考生的信息捕捉、分析、整合等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谓隐性信息是指试题中那些不直接给出的解题信息以及根据某些显性信息经过逻辑推理而获得的解题信息。任何隐性信息都有其一定的信息载体(即显性信息),如地名、地理数据、地图、经纬线、海陆轮廓  相似文献   

16.
刘百虎 《地理教学》2014,(21):55-57
高考是对考生学业水平的一次检阅,也是对中学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验。高考过后,考生急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总结自己在应考中的得失,教师急于反思考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方法。经过笔者对2014年高考文综课标乙卷试题及考生应答综合考量,梳理出考生失分的两个根源,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一、考生失分的根源在于用学习思维代替考试思维学习思维指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学习方法,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判断和推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改后,开放性试题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开放性试题虽然给阅卷工作带来了难度,但是却给考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因此,近年来开放性试题已成为命题的一个热点,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其具有的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等特点非常适合命制开放性试题来考查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  相似文献   

18.
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是对考生进行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综合能力测试。这三门科目同属于新课程标准中的人文社会学习领域,而且地理还兼跨自然科学领域。所谓学科间综合,就是从考查的试题中去寻找各学科间的知识交叉点,使它们在同一道试题中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渗透在一起,以打破各学科之间互不相关的学科本位体系,进行多学科的知识整合,让人难以分清这些试题是属于那一学科的题目。考生要完成这些试题就必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理解,以考查测试考生的学科综合能力的高低。  相似文献   

19.
杨跃 《地理教学》1993,(2):40-41
北京科高考不考地理方案,看来似乎减少的高考科目而减轻了考生负担,但实际上将会产生令人担忧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教师招聘考试作为一门选拔性考试,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江西省高中地理教师招聘考试试题的命制,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注重对考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特别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致力于选拔“四有”好老师。本文将以江西省高中地理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为例,分析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及特点,从而为教师招聘考试命题的完善和考生复习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