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地学界对外陆架和陆坡处形成的浅海表层进积沉积物产生了很大的研究兴趣.在地震剖面中,这些沉积体通常显示主要由S形倾斜和叠瓦状倾斜组成的向海进积反射结构.Posamentier和Vail(1988)描述了反映相对海平面周期波动的陆架沉积模式,证实了陆架上与低海平面伴生的沉积物的存在,即‘位于陆架上的低水位楔形体’,代表向海进积到外陆架和陆坡上的沿岸三角训沉积物的海退换形体.许多研究者已经论述了与相对海平面降低有关的低水位海岸线和海退相在沙陆架的出现.陆架边经三角润的研究实倒包括墨西哥湾的外陆架和美国大西洋北卡罗来…  相似文献   

2.
用BHC法研究东海大陆架的现代沉积速率和沉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外的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它承受着中国最大河流——长江的巨大径流,同时,大量泥沙随径流进入陆架区,其中很大一部分泥沙沉积于图1中的Ⅰο区,致使该区水下三角洲迅速演变发育,历史上曾从苏北而现在从渤海入海的黄河,也对本海区的沉积作用有很大的影响,这些沉积物对本海区沉积状况的演变起着很大的作用.沉积物现代沉积速率的测定,是河口陆架区沉积动力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发生在河口陆架区现代沉积物表层的地质和化学过程,对海水-沉积物界面间的物质交换作出定量估价,有必要对不同沉积环境中现代沉积速率进行定量研究[1].  相似文献   

3.
南海曾母盆地南部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母盆地作为发育于古巽他陆架上的盆地,南部的古巽他河所携带的巨量沉积物和曾母盆地的陆架特征使得陆架边缘三角洲在曾母盆地南部发育成为必然。通过对曾母盆地中中新世以来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地震、钻井及进积特征分析,认为曾母盆地内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形态呈分别向陆和向海减薄的楔形体,古巽他河携带多期次的沉积物向陆坡沉积过程中形成多套沉积复合体,这些沉积体由于具有良好的生储条件,因而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南海北部陆架坡折附近取的5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作粒度测试,计算粒度参数。粒度分析表明研究区的沉积物主要存在4种类型:含砾砂、砾质砂、砂质砾和含砾泥质砂;沉积物组分中砾石和砂占绝对优势,基本上不含黏土。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把研究区划分为4类沉积区:Ⅰ类沉积区属于内陆架沉积区,Ⅱ类沉积区属于陆架坡折上部沉积区,Ⅲ类沉积区属于陆架坡折下部沉积区,Ⅳ类沉积区区属于陆架边缘沉积区,每类沉积区都代表着不同的沉积环境。研究区沉积物的粒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陆架坡折附近的沉积物主要向内陆架和外陆架边缘或上陆坡输运,同时存在着跨陆架输运和沿陆架坡折输运现象,这与研究区实测的底流方向相一致。本研究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坡折附近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输运模式比较复杂和特殊。本研究对今后陆架和陆坡区其他相关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取自南海南部的1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粒度参数计算和Q型聚类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沉积类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粒级组分为黏土和粉砂,底质类型主要为泥,还有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粉砂,平行于等深线基本呈带状分布;结合Q型聚类分析结果,研究区沉积物可分为外陆架及陆架坡折区粗粒沉积物(砂和粉砂)和陆坡区细粒沉积物(泥)两类,500m等深线是两类沉积物的分界线;对比粒度分析结果,判定两类沉积物属于不同成因类型,外陆架及陆架坡折区是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的混合沉积,陆坡区是现代沉积;影响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物源、水动力条件、水深与地形及洋流。  相似文献   

6.
东海陆架中北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粒级组成、粒度参数、14C年龄和微体古生物组合的综合分析,绘制了东海陆架的沉积物类型分布图;运用Folk等(1970)沉积物分类方法将东海表层沉积物分成砂、粉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砂质泥5种类型,其中粉砂质砂分布最广,砂质泥分布最少;沉积物由陆向海粒度变粗,反映沉积过程中的物源和沉积动力控制作用。根据沉积环境及成因分析,可将东海陆架沉积分为3类:分别是长江口外席状砂沉积区、现代泥质沉积区和陆架中部砂质沉积区。长江口外砂质沉积是全新世冰消期晚期潮流作用及风暴潮流共同作用的产物,是高海平面以来太平洋潮波系统作用下的潮流沙沉积,沙波地貌仍在发生变化。现代泥质沉积区包括长江前三角洲沉积、浙闽沿岸流沉积和济州岛西南泥质沉积三个区域,不同沉积区的成因机制不同。陆架中部砂质沉积是末次冰盛期之后海侵作用下发育的砂质沉积物,在海侵的不同阶段中沉积物被冲刷改造,具有不等时性特征,沉积环境与现代陆架海洋环流的动力特征不一致,现代沉积作用较弱,仅接受悬浮体细粒沉积。  相似文献   

7.
朝鲜南海内陆架晚第四纪沉积演化S.ChulPark等朝鲜南海大陆架为一巨厚的陆源碎屑沉积物堆积的地区.其中心陆架在深海和底部特征的基础上可被分为窄的内陆架和宽的中部陆架,内陆架区(深<5sm)是晚第四纪沉积的沉积中心,沉积物主要来自部分河流.大量来自...  相似文献   

8.
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沉积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海槽表层沉积物沉积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冲绳海槽沉积物具有大陆和大洋之间的过渡性质,大陆及大陆架物质在近期地质历史中,始终是海槽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海槽区粗粒沉积物是陆架粗粒沉积物的延续,其性质与陆架区的相似,属于再沉积形成的沉积物;沉积物中的火山物质是区分陆架和海槽沉积物的主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
张铭汉 《海洋与湖沼》1995,26(S1):76-82
通过对80年代以来黄、渤海陆架地质调查有关柱状岩芯资料的分析研究,以地层年代为依据,划分晚更新世与全新世地层。研究结果表明,未次冰期低海面时期,黄、渤海陆架沉积物受到来自北方于冷气流的作用,形成独特的分布格局,陆架沉积物的综合特征反映出晚更新世末期黄、渤海陆架曾经发生过沙漠化,并形成一系列的风沙沉积。根据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拉度组成将黄、渤海陆架划分为6个沉积区域和4种主要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10.
根据4年声波卫星扫描图测量所作的最新海底地质图揭示,Monterey湾的内、外陆架为岩石露头,仅中陆架区由沉积物覆盖。沿SantaCruz周边的构造抬升海岸,内陆架海底由侵蚀露头组成,而在沉降或稳定海岸如Monterey湾中心,内陆架则由现代沉积物组成。外陆架上90m深度或更深处的岩石露头上覆盖着一层现代沉积物的薄层沉积,衰减了岩石表面的高声波反射率。在Monterey半岛附近,具明显声波信号的花岗岩暴露在陆架上。暴露在南北陆架上的沉积地层,从最老的SantaCruz泥岩至最年轻的Purisi…  相似文献   

11.
对闽浙沿岸东部海域8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探讨了沉积物类型和粒度参数的分布规律,并分析了物源和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物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主要有砂、粉砂质砂、泥质砂、砂质粉砂、粉砂和泥6种类型。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为2.01~7.58Φ,呈现由岸向海粒度变粗、砂含量明显增加、粉砂和黏土含量明显减少的趋势;标准偏差0.48~2.86Φ,分选较差,但由中部向东西两侧分选性变好。研究区近岸细粒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等沿岸河流携带来的泥沙,外部粗粒沉积物主要是具有滨岸沉积特征的陆架源残留改造沉积,而闽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对沉积物的分布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依据粒度及其参数特征,综合考虑物源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将闽浙沿岸东部海域划分为3个沉积区:近岸泥质沉积区、中东部混合沉积区和外陆架砂质改造沉积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全面地讨论了潮流、风暴和环流等动力作用对东海陆架沉积作用的影响。根据作用于陆架的主要动力营力可将陆架划分为三个动力沉积区:潮流沉积区、环流沉积区和复合沉积区。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与现代水动力条件处于平衡状态,因此,中、外陆架的广阔砂带应属原地现代沉积,而不是晚更新世的残留沉积。  相似文献   

13.
宫古群岛外陆架和陆坡上受潮流影响的高能环境和与红藻石有关的碳酸盐沉积YoshihiroTsuji宫古群岛位于日本琉球岛弧南部。沉积在开阔陆架和水深900m陆坡上的沉积物泥质含量低(<5%),而沉积在潮流受阻水深20m的浅部陆架区的沉积物泥质含量高(>...  相似文献   

14.
东海陆架泥质沉积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东海陆架有两大现代泥质沉积区:一是沿着闽浙沿岸分布的沿岸泥质区(以下简称沿岸泥质区);二是东海陆架东北部的济州岛西南外陆架泥质区(以下简称外陆架泥质区).这两个泥质区的现代沉积物直接覆盖在沿岸砂质沉积和陆架残留沉积物之上.陆架其余地区大部分被所谓残留砂所覆盖.关于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已有许多人进行过研究,但是多数只限于物质来源和分布特征,而很少探讨过物质沉积过程.然而,查明泥质沉积机制及其控制因素,对沉积学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可能有实用意义.因此,作者利用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联合研究的海上调查资料,结合以往各家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比分析悬浮体、浮泥及表层沉积物三者的成分和分布特征同水文条件的关系,试图阐明东海陆架泥的沉积作用及其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秦蕴珊,男,山东掖县人,1933年6月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秦蕴珊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海洋与湖沼》学报主编。他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中国陆架沉积作用和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分布及物质组成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研究,不但从宏观上阐明了沉积物分布的空间格局,而且划分出两种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的内陆架和外陆架沉积,并编绘了完整的中国海陆架沉积类型图,建立了中国陆架的海底沉积模式。被国内…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东海外陆架-陆坡-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组成的分析,探讨了3个不同沉积单元底质沉积物成因及物质来源。结果表明,东海外陆架→陆坡→冲绳海槽,沉积物粒度整体上逐渐变细。东海外陆架沉积物具有明显海滩砂或者破浪带砂的特征,为晚更新世冰消期海侵的产物,属于"残留沉积"。海槽西坡沉积物粒度参数具有重力流沉积特征,反映了沉积物由外陆架向海槽以滑塌或重力流的搬运方式。海槽槽底细颗粒沉积物悬移组分占主导的特点体现了半深海沉积特征,其主要来源于台湾和中国大陆长江、闽江等入海河流。物质来源一方面反映了黑潮对于细颗粒台湾源物质的输运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了来源于中国大陆源细颗粒物质存在以近底侧向搬运、"冬贮夏输"悬浮搬运等多种输运机制。  相似文献   

17.
韩国西南白垩系最下部Kyokpori组的漂砾沉积物研究*S,B.Kim等1.引言(扇)三角洲陡坡上粗粒沉积物的水下沉积过程由各种非粘性沉积运动所共同控制,包括无粘性碎屑流、碎屑崩坍和高密集度的浊流(评论,见Nemec,1990)。这些推论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18.
沉积养分的研究对于生物活动性、上覆水柱的肥力受沿岸水污染情况的理解甚为重要.虽然对印度东海岸的碳、氮、磷作了一些工作,但是关于维沙卡帕特陆架沉积物成分的资料仍然很贫乏。目前进行的调查是用来研究碳、氮.磷的分布型式和季节性变化以及在陆架沉积物中所占比率.以此确定养分更新与沉积结构及其它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东海陆架盆地与松辽盆地的类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在我国的含油气盆地中勘探程度较高,已探明了几十亿吨的地质储量,对控制盆地油气形成的生、储、盖、圈、运、保等条件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和细致,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却有很大油气远景的盆地,这两个盆地都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大型复合沉积盆地,在地质构造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试图通过东海陆架盆地与松辽盆地的对比在研究它们各自特征的基础上,寻找这两个大型沉积盆地的共同点和相似性,以便借鉴松辽盆  相似文献   

20.
沉积物的粒度受到物源区性质、沉积动力条件和搬运方式等因素的控制。自第四纪以来,我国东部陆架区由于海陆变迁、气候突变等古环境演化而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这些成因特点都在沉积物的粒度特征中得到反映。沉积物粒度分析的经典方法是对粒度测试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得到粒度参数和粒度图解,进而分析包括水动力、物源等在内的沉积环境特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的发展,沉积物粒度的应用也更加多元,如通过陆架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趋势研究现代沉积输运特征;通过敏感粒度研究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化;通过分离钻孔沉积物粒度数据重建古水深变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