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对亚洲季风爆发的热力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利用多年NCEP/NCAR再分析全球逐候平均气象场资料和逐旬感热、潜热资料,对亚洲夏季风爆发期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地面加热场的特征进行分析。着重讨论了高原和邻近地区感热加热对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影响,具体分析了高原感热加热对亚洲夏季风推进的影响机制,以及对热带低层西风气流的作用。结果发现,中纬度主原的感热加热所造成的经、纬向热力差异是导致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原因。亚洲夏季风建立区域和时间的差异与高原感热加热的区域性有关。高原感热加热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对南海地区低层西风所流所起的作用不同,在季风爆发前是加速低层西风,在季风爆发后起削弱西风气流的作用。对亚洲夏季风爆发早年和晚年的感热加热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亚洲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年际变化与热源的年际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一个包含了Newton冷却、Rayleigh摩擦以及▽~4型水平扩散等耗散作用的定常、斜压、线性初始方程三维谱模式,研究了热带和中纬度理想热源以及1979年1月北半球平均非绝热加热场对于冬季行星尺度的大气定常波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热力强迫作用的重要性可以与北半球大地形的动力强迫作用相比拟。利用1979年1月平均加热场作为强迫函数计算得到的强迫扰动,主要表现为纬向波数为2的行星波,并具有明显的斜压结构。热带地区纬向非均匀热源所激发的近似地沿大园路径传播的Rossby波列,对于热带区域与中、高纬大气之间的遥相关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同时,热带外区域的加热场对于整个半球范围内定常波的维持有着更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地形与热源强迫在亚洲夏季风形成与维持中的物理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荣辉  严邦良 《气象学报》1987,45(4):394-407
本文利用变换的欧拉平均运动方程组及一个准地转34层球坐标模式来讨论地形与热源强迫对亚洲夏季风形成与维持的物理作用。 通过地形以及地形与热源强迫所产生的准定常行星波E—P通量的散度,强迫经圈环流及扰动地转风速的计算,表明了青藏高原东南部上空夏季的非绝热加热对于亚洲夏季风形成与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它远大于地形的动力作用。 计算结果还表明:地形与热源对亚洲夏季风形成与维持的物理作用中,它通过强迫经圈环流的作用要大于强迫波E—P通量的散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一个关于大气定常波的16层线性化原始方程三维谱模式,研究了冬季平流层大气对于对流层各种定常大尺度热力强迫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对流层中的热力强迫作用对于冬季平流层中垂直向上传播的行星定常波的维持有显著的贡献,平流层中强迫扰动的水平结构及其与对流层中扰动的差异与加热场的垂直结构有密切的关系。相对于强度和空间结构相同的强迫源而言,中纬强迫对于平流层的作用比低纬强迫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85,9(3):243-250
本文应用一个包括Rayleigh摩擦、Newton冷却与水平涡旋热力扩散准地转34层球坐标模式来研究夏季西藏高原与落基山脉地形强迫对于夏季北半球定常行星波形成的作用. 计算结果表明:夏季北半球地形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的振幅与位相分布与冬季的分布是很不一样的,夏季地形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主要集中在亚热带的对流层,并且可以发现纬向波数k=1与k=2的振幅在高纬度存在着第二峰值.计算结果还表明了夏季西藏高原与落基山对于夏季定常行星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气中定常行星波的Eliassen-Palm通量与波折射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86,10(2):145-153
本文研究了β平面近似下波作用量守恒,得到波作用通量——Eliaaen-Palm通量的一般形式.本文还利用WKBJ方法求得球面大气中定常行星波的Eliassen-Palm通量与波折射指数的关系. 本文还用一个准地转34层球坐标模式计算了冬季北半球地形与定常热源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的Eliassen-Palm通量,证明了冬季受迫定常行星波在垂直及侧向传播中存在着两支波导,从而证明了理论上所得到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吕克利 《气象学报》1985,43(2):129-136
文中讨论了非定常流场中加热的影响,研究在非绝热加热作用下,行星尺度波动的建立过程及其定常解。  相似文献   

8.
冬季热源位置与热源的南北宽度对定常行星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84,8(2):117-125
本文应用一个定常、准地转34层球坐标模式来讨论冬季北半球多层模式大气对定常热源强迫的响应. 计算结果表明:在冬季位于高纬度的定常热源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的振幅要比位于中纬度的定常热源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的振幅要大.计算结果也表明了热源的南北宽度愈宽,其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的振幅愈大.  相似文献   

9.
夏季西藏高原对北半球定常行星波形成的热力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应用一个包括Rayleigh摩擦、Newton冷却与水平涡旋热力扩散的准地转34层球坐标模式来研究西藏高原对夏季北半球定常行星波形成的热力作用. 计算结果表明夏季位于西藏高原上空的热源对于北半球夏季定常行星波形成的热力作用要比高原地形的动力作用大得多. 本文还计算了夏季北半球地形与热源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与等高面上定常扰动系统的分布,其计算结果与由实际观测所得到的分布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0.
夏季西风带定常扰动对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陆日宇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9,23(5):533-542
利用ECMWF 1980~1988年9年的格点资料,分析了定常扰动与东北亚阻塞高压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定常扰动的分布对阻塞高压维持日数有着重要的影响,定常扰动的季节变化可以很好地说明阻塞高压冬季多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发生和维持,而夏季多在东北亚地区发生和维持的特征。此外,从定常扰动的分布可以看到,不仅中高纬地区上空的正距平强度可以影响着阻塞高压的发生和维持,其南侧的负距平强度也同样重要地影响着阻塞高压。分析结果还表明:不仅定常扰动的水平结构对阻高有着重要影响,其垂直结构亦有着重要影响。最后,对夏季定常扰动进行了波数域分析,表明在夏季定常扰动的作用主要通过其中所包含的行星波、特别是行星波1波来实现,定常扰动中行星波部分的振幅变化是影响阻塞高压发生和维持的重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a primitive equation linear wave model is us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heating field on the behavior of 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s in summer and to comparethe roles of different heating functions for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in Asia.It is shown that the aloft heating connected with the latent heating,especially the deep condensationheating associated with the cumulus convection in low latitudes,plays a crucial part i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the structures of planetary wave responses are quite sensitive to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heating.  相似文献   

12.
东亚夏季风的变化与中国降水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分析了1951—1980年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分布的关系,发现夏季风强弱不同的时期,我国降水分布有明显差异。同时研究表明,随季风强弱的变化,相应的行星尺度环流亦发生明显改变。最后对夏季风强弱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根据低纬地区地表温度高、蒸发及降水量大、辐合上升运动剧烈等特点,本文构造了一个正压模式的方程组,提示出影响低纬大气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海表温度SST。研究指出:(1)当SST<25℃时,含蒸发风反馈机制的Rossby波向西传播,当SST>25℃时.含蒸发风反馈机制的Rossby波向东传播。(2)SST的数值越高,空气越潮湿,含蒸发风反馈机制的Rossby波传播速度就越小。当SST超过29℃时,会形成周期为30天的低频振荡。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对亚洲夏季风爆发位置及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位于不同经度位置时,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和演变情况,从动力和热力学角度分析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亚洲夏季风爆发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热力滑轮”作用引起:高原东南面热带陆地上空的偏南气流加强,降水增加,凝结潜热加强;高原西南面热带陆地上空出现偏北气流,降水减弱,陆面的感热加热加强。青藏高原对于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地点有锚定的作用,在热带海陆分布的背景下,使亚洲夏季风首先在高原东南面的海洋东岸—陆地西岸爆发,并使亚洲季风降水重新分布。  相似文献   

15.
建立一个一维模型来模拟东亚季风,模型的中心是水汽平流反馈。通过分析发现,它允许两种稳定状态存在,分别是暖湿和少雨的东亚夏季风。这个模型可以用来证明冰川边界条件的改变会对季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最为显著的结论是,随着控制系统热量平衡的某些特征量如行星反照率、CO2浓度等的变化,东亚夏季风模型会出现一些突变点。这个发现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土地利用的改变、硫化物的扩散、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都有可能对东亚夏季风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能引发突变。  相似文献   

16.
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关键海区及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利用1958—2011年NCEP/ NCAR再分析资料和ERSST资料,采用Lanczos时间滤波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合成分析和交叉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来源与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前冬(12—2月)热带西南印度洋和热带西北太平洋是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关键海区。冬季热带西南印度洋(热带西北太平洋)的异常增暖是由前一年夏季El Ni?o早爆发(强印度季风异常驱动的行星尺度东-西向环流)触发、热带印度洋(西北太平洋)局地海气正反馈过程引起并维持到春季。冬季热带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性环流(气旋性环流)及印度洋(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暖海区局地海气相互作用使得印度洋(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维持到春末。春季,逐渐加强北移到10 °N附近的低层大气对北印度洋(热带西北太平洋)暖海温异常响应的东风急流(异常西风)及南海-热带西北太平洋维持的反气旋性环流(气旋性环流)异常,使得南海夏季风晚(早)爆发。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we use a two-dimensional primary equation model which contains (1) heating ofradiation,(2) heating of condensation,and (3) transfers of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between air andthe underlying surface.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ea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the data at 110°W are obtained and winds at underlying surface and at 200 hPa aremodified under the conditions (1) removing topography and (2) changing meridion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gradient.In the numerical modification,we find that by removing the topography,the center's location ofthe ea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 does not change,but the intensity of the summer monsoonis weakened.Also the onset of the summer monsoon is delayed to the end of May.The tropical east-erly jet is weakened obviously,even changes to westerly wind.On the other hand,we find that theSST gradient along 110°W influences the ea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 distinctly.If theSST gradient is decreased,the center of the southwest wind near 12°N does not exist any more.theintensity of the whole summer monsoon becomes very weak and the circulation pattern of the summermonsoon also changes a lot.Finally,we indicate that both topography and meridional SST gradien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the occurrence of the ea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The meridional SST gradient is the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triggers the summer monsoon and the topography along 110°W influencesthe intensity and the onset time of the summer monsoon there mostly.  相似文献   

18.
使用ECMWF1980—1986年7a格点资料对大气运动的正压模进行了分析。指出:对流层中大气正压运动流场显示的副热带高压带仅能反映出行星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与亚洲夏季风有关且反映季风局地性的则是副热带高压带南侧的东风带上的波状扰动;东风带上的经向风分量存在着纬向传播且传播方向和扰动幅度与印度、东亚季风子系统有关;随着北半球夏季的到来,亚洲季风区大气运动的斜压模有较大的增长且斜压运动动能占气柱内整层平均总动能的绝大部分,而在赤道附近的其他经度上则是正压运动动能的成分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19.
In a general baroclinic atmosphere,when the basic state includes meridional circulation,the sta-tionary waves might not only pass through the equatorial easterlies,but also strengthen significantly.The orographic forcing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mid-latitude might cause marked responses in thelow latitude atmosphere.This suggests that the meridional circu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connection of stationary responses in mid and low latitudes,and so does the heating forcing in theNorthern Hemisphere mid-latitude.Forced by the heating forcing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mid-latitude,the features similar to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can be ob-tained.It appears that the meridional circulation plays certain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The heating anomaly forcing located at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makes the sta-tionary waves present PNA(Pacific-North America)pattern in the winter hemisphere,but it doesnot in the summer hemisphere.It suggests that the meridional circulation has a marked influence onthe route of stationary wave propagation both in the winter and summer hemispheres.  相似文献   

20.
陈哲  李崇银 《大气科学》2006,30(6):1227-1235
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的风场和局地对流凝结加热强迫作用进行了合成分析, 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局地对流凝结加热作用对与南海夏季风爆发密切相关的低频涡对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然后, 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了带有外部热源强迫的赤道β平面上的Rossby波, 利用Gardner-Morikawa变换和摄动展开方法, 得到了热源强迫下描写赤道Rossby的mKdV方程, 进而得到了不同热源形式下切变气流中赤道非线性Rossby波的解析解.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的热源对赤道Rossby波的结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低频涡对的形成给出了一种动力学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