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4年5月云南盈江M_S5.6、M_S6.1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5月云南省盈江县先后发生MS5.6、MS6.1地震,为确定它们的发震构造及其所反映的区域活动构造格局,笔者围绕该区开展了地震烈度调查、活动构造遥感解译、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野外调查、震源机制解及余震分布资料分析等工作。调查与分析表明,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均位于盈江县勐弄乡麻栗坡村附近,但发震断层明显不同。前者为NE走向左旋走滑的昔马—盘龙山断裂,后者为近SN向右旋走滑的苏典断裂。历史地震资料显示,盈江地区的地震活动多以5~6级的中-强震为主,并具有明显的群发性和沿SN向断层迁移的特征。在实皆断裂及滇西内弧带的共同作用下,腾冲地块内以大盈江断裂为界,北部主要发育近SN向右旋走滑断裂,南部则以NE向左旋走滑断裂为主,其中近SN向断层晚第四纪活动性更强。  相似文献   

2.
张加桂  黄体庄  雷伟志  何宝夫 《地质通报》2009,28(08):1077-1084
2008年云南省盈江县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其中较严重的地震事件有3月21日在南部发生的5.0级地震和8月21日在北部发生的5.9级地震。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有关文献,对地震震害特点作了分析,从中得出了农村抗震救灾的启示。几次地震震中均位于岩浆岩区,未见地震断层。地震造成了大量民房破坏,其中3月21日地震对铜壁关乡有轻微的破坏,5.9级地震破坏最严重的是勐弄乡部分村庄,微观震中所在的苏典乡房屋有较轻程度的破坏,油松岭乡江心坡村位于冲积平原,是烈度异常区。有2种原因致使盈江地震震害严重,一是地基地质结构差和力学强度低,如滑坡堆积层地基和易液化沙土地基;二是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差,主要是建筑结构松散和建筑材料质量低劣。盈江地震灾害告诉我们,在农村加强地基勘查和地基处理的极端重要性,同时要加强房屋的抗震设防,加强对地震的应急能力建设,提倡地震保险。  相似文献   

3.
2008年云南盈江地震震害特点及抗震防灾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8年云南省盈江县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其中较严重的地震事件有3月21日在南部发生的5.0级地震和8月21日在北部发生的5.9级地震。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有关文献,对地震震害特点作了分析,从中得出了农村抗震救灾的启示。几次地震震中均位于岩浆岩区,未见地震断层。地震造成了大量民房破坏,其中3月21日地震对铜壁关乡有轻微的破坏,5.9级地震破坏最严重的是勐弄乡部分村庄,微观震中所在的苏典乡房屋有较轻程度的破坏,油松岭乡江心坡村位于冲积平原,是烈度异常区。有2种原因致使盈江地震震害严重,一是地基地质结构差和力学强度低,如滑坡堆积层地基和易液化沙土地基;二是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差,主要是建筑结构松散和建筑材料质量低劣。盈江地震灾害告诉我们,在农村加强地基勘查和地基处理的极端重要性,同时要加强房屋的抗震设防,加强对地震的应急能力建设,提倡地震保险。  相似文献   

4.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漾濞地区地质构造环境复杂,导致地震的发生与表现受多种因素共同控制。为明确漾濞6.4级地震的烈度分布特点、震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走访、野外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漾濞6.4级地震的极震区烈度可达Ⅷ度,等震线椭圆体长轴呈NW向偏转,与地震序列的重定位及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指示发震断层是呈NW—SE走向,倾向SW,具右旋走滑性质的草坪断裂。其中,Ⅷ度区在南东端发生了约30°的偏转,是受到断裂尾端拉张破裂效应的影响。Ⅶ度区等震线向断裂倾向相反方向突出,且烈度的整体范围比前人的调查结果小很多,可能与断裂两侧地形差异,物性差异、地震波的盆地聚焦效应与边缘效应有关,也与河谷盆地中松软的河谷沉积物、较高的地下水位、苍山高海拔产生的烈度放大效应的影响有关。在上述烈度区发育的震害主要是房屋的破坏与地震地质灾害,其中房屋的破坏较严重,地震地质灾害规模较小。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为滑坡及地裂缝,调查分析发现其并没有表现出沿断层或极震区集中发育的特征,更多的是受地形、地表介质、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卫锋  张汝祥  李乾坤  曹瑾 《云南地质》2012,(2):211-214,207
盈江5.8级地震引发地质灾害,分析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范围、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隐患,提出有效防护对策、灾后重建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1年3月10日中缅边境附近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Ms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造成25人死亡,250人受伤,13万人口受灾,众多构(建)筑物损毁,砂土液化广泛发育,约19km长的盈江河堤开裂.5.8级地震诱发如此大的次生灾害是近年来少有的.通过对本次地震地质背景和地质灾害调查分析,初步认识到...  相似文献   

7.
党光明  王赞军 《地质通报》2002,21(2):105-108,T001,T002
通过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全带的野外考察,发现本次地震地表破裂带由3条具有一定宽度和长度规模并且延伸稳定的右接斜列的破裂带组成,呈近东西(N80°W)走向延展,长度约350km;断裂错动以左旋走滑性质为主,发震断裂属昆仑山南缘断裂带;地震裂缝、地震鼓梁(包)、地震塌陷等形迹所构成的新破裂切割了老的地震形变带;宏观震中位于布喀达坂峰东侧25km附近,比较接近中国地震速报台网确定的仪器震中;极震区地震烈度为Ⅺ度。地震地表破裂带是本次地震形成的最主要的地震地质灾害。另外还伴随发育地震边坡崩塌、雪崩、湖岸震陷、山体震裂、地面喷沙冒水等地震地质灾害现象。  相似文献   

8.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Ms 6.5级地震造成617人死亡,触发1700多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点,同年,该省又发生了Ms 6.6级景谷地震和Ms 6.1级盈江地震。笔者在对鲁甸等3次地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研究了鲁甸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首次提出了地震“干滑坡”的概念,并从震级、地形地貌、活动构造、人口密度等多个方面对比了鲁甸地震、景谷地震和盈江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异同点。主要结论有:(1)鲁甸地震后新增地质灾害数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分布在水系的深切峡谷区,表现为“干滑坡”特征;(2)大型、特大型崩塌滑坡灾害点主要受活动断裂控制;(3)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地貌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4)鲁甸震区的地形坡度明显大于景谷和盈江震区,地形坡度是鲁甸地震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5)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区的断层、河流、阶地和城镇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地质环境载体,震后房屋选址、重建规划不仅要注意房屋抗震问题,还应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9.
吴中海  赵希涛    范桃园  叶培盛  仝亚博  杨振宇 《地质通报》2012,31(0203):191-217
根据最新的遥感影像解译和地表调查成果,分析总结了拟建的云南大理至瑞丽铁路沿线区域最新的地表变形特征、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分布与运动学特征。结果显示,影响该区地壳稳定性的活动断裂带主要有10条,从东到西包括:点苍山东麓断裂、云龙-永平断裂带、保山断裂带、蒲缥-施甸断裂、太平-罗明坝断裂、镇安断裂带、龙新共轭断裂系、黄连河共轭断裂系、龙川江断裂和畹町断裂带,其中晚第四纪期间活动性最显著、对工程场地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是:点苍山东麓断裂带、保山盆地西缘断裂带、蒲缥-施甸断裂、畹町断裂带等。同时,通过整理分析近代强震资料发现,仅根据历史强震资料所揭示的高地震烈度区是不全面的,结合最新的活动断裂调查成果,对大瑞铁路沿线区域的地震烈度分区进行重新划分后,认为大瑞铁路工程场地区从东到西至少存在:大理-弥渡、保山、蒲缥-施甸、镇安-荆竹坪和瑞丽-畹町5个大于等于Ⅸ级的高地震烈度区,需要在铁路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时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0.
根据最新的遥感影像解译和地表调查成果,分析总结了拟建的云南大理至瑞丽铁路沿线区域最新的地表变形特征、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分布与运动学特征。结果显示,影响该区地壳稳定性的活动断裂带主要有10条,从东到西包括:点苍山东麓断裂、云龙-永平断裂带、保山断裂带、蒲缥-施甸断裂、太平-罗明坝断裂、镇安断裂带、龙新共轭断裂系、黄连河共轭断裂系、龙川江断裂和畹町断裂带,其中晚第四纪期间活动性最显著、对工程场地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是:点苍山东麓断裂带、保山盆地西缘断裂带、蒲缥-施甸断裂、畹町断裂带等。同时,通过整理分析近代强震资料发现,仅根据历史强震资料所揭示的高地震烈度区是不全面的,结合最新的活动断裂调查成果,对大瑞铁路沿线区域的地震烈度分区进行重新划分后,认为大瑞铁路工程场地区从东到西至少存在:大理-弥渡、保山、蒲缥-施甸、镇安-荆竹坪和瑞丽-畹町5个大于等于Ⅸ级的高地震烈度区,需要在铁路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时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1990年2月10日江苏常熟—太仓地区5.1级地震,震中烈度虽只六度,由于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共造成26人受伤,十余万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约1.3亿元人民币。这在国内同级地震中是较为突出的震例之一。究其原因与该区房屋基础浅,房屋进深、层高过大,墙体承载能力低,施工周期短,质量粗糙,地基土差,地下水位高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云南盐津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资料分析,结合野外详细调查,揭示盐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盐津地区滑坡多发生于第四纪松散坡积斜坡,崩塌多发生于砂岩、页岩、泥岩软硬相间结构斜坡与灰岩高陡悬崖,泥石流多发生于河谷沟谷;地质灾害控制性影响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坡体结构和岩土体工程地质岩组,诱发因素包括地震活动、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和采矿活动关系密切。研究成果对当地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虎牙断裂和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断裂交汇区域,地震构造背景较为复杂。地震导致了房屋和道路破坏、滑坡崩塌。根据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阶地坎变形的测量和测年数据得到:塔藏断裂东段晚第四纪以来以左旋走滑为主,兼逆分量,水平滑动速率为2.7~4.1 mm/yr,垂直滑动速率为0.56~0.6 mm/yr。结合此次地震的主余震分布、主震震源机制解等综合结果,初步建立了三维发震构造模型,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属于走滑型地震,主破裂倾角57°~77°,发震断层可能是塔藏断裂的一条分支,是青藏高原块体向东推挤的一次地震事件。基于历史地震、活动断裂和形变观测方面的研究,巴颜喀拉块体具备显著的强震构造背景,对于该块体边界带周缘的强震活动和变形需要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