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郯庐带整体地震活动特征出发,利用古登堡-里克特的震级与频度关系和地震时空扫描等方法对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郯庐带在未来100年内仍有7级以上大地震发生的可能,其地点位于几个显著的北西向断裂与郯庐带交汇部位(如苏鲁皖交界,渤海湾地区等)。鉴于短期地震预测较难实现的现实条件下,提出了当前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建议:加强苏鲁皖交界区域的地球介质参数变化扫描研究;存在地震危险性的地区推进具有减震、隔震功能的地震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华北地区地震活动进行了期、带划分,并就各地震带的地震时空活动特征作了分析。找出该区大震发生的构造部位,分布方向及各带活动时间与华北地区的一致性。其中对郯庐地震带的地震活动与相邻地震带相关特性进行了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鲁南地区未来地震趋势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3.
根据水位阶变幅度与含水层应力变化关系,通过潮汐应力计算了黄骅井水位正常变化幅度,确定黄骅井水位阶变标准;根据此标准统计黄骅井水位阶变日频次、月频次、阶变幅度,总结其特征,并结合郯庐带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黄骅井水位阶变与郯庐带地震活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水位阶变频次较高、阶变幅度较大时段,郯庐带地震活动较活跃,但单次阶变与单个地震的对应率较低。研究结果为东部地区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近代地震活动带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的一条深大断裂,五十年代中期,由我国航磁资料发现,后由重力资料、地质资料进一步明确证实,并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 郯庐断裂带上,曾发生过一次8.5级地震,这就是1668年的郯城-莒县地震。同时,从形式上看,郯庐断裂带上也发生了一些强震,例如1969年的渤海地震和1975年的海城地震。因此,多年来郯庐断裂带一直被认为是一条强烈的地震活动带,有关这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的一条深大断裂,五十年代中期,由我国航磁资料发现,后由重力资料、地质资料进一步明确证实,并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 郯庐断裂带上,曾发生过一次8.5级地震,这就是1668年的郯城—莒县地震。同时,从形式上看,郯庐断裂带上也发生了一些强震,例如1969年的渤海地震和1975年的海城地震。因此,多年来郯庐断裂带一直被认为是一条强烈的地震活动带,有关这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郯城-庐江断裂带闻名中外,它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一条深大断裂带,也是一条对中国东部地震活动有巨大影响的强震活动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发现以来,中外许多专家学者一直未间断过对它的考察研究。多年来,许多研究单位和学者,尤其是国家地震局  相似文献   

7.
基于郯庐地震带(南段)1992—2016年的跨断层水准资料,分析该地区垂直形变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时频分析提取数据中的主要构造性低频信息及其能量强度特征,探讨上述方法提取的"异常"信息与该地区ML4.0以上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主成分的时间曲线显示该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后的垂直运动特征与长水准计算结果一致,北部地区的垂直活动性高于南部地区;时频分布中的较强能量集聚能够对应一年以内的ML4.5以上中强地震,可用于该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中长期—长期预测参考。  相似文献   

8.
古郯庐带沧浪铺阶地震事件、层序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胶辽徐淮地区下寒武统的沧浪铺阶沿郯庐断裂两侧分布.辽东半岛的沧浪铺阶包括葛家屯组、大林子组与碱厂组(位于郯庐断裂东侧).大林子组形成于滨海萨布哈环境,整个岩组充满了地震灾变事件记录,其特征为液化泄水脉、水塑性褶皱、水塑性微断层(三者相伴生),液化卷曲变形、液化角砾岩与砂岩墙;总结了萨布哈泥质岩中的地震液化序列.苏皖北部的沧浪铺阶(位于郯庐断裂西侧)包括金山寨组、沟后组下段及上段.沟后组同样系干旱的潟湖环境沉积,与大林子组为同一气候带岩组,但在苏皖北部的沧浪铺阶岩组中未发现地震事件记录.苏皖北部沧浪铺阶可识别出4个层序,但在辽东半岛则缺少一个层序.从灾变事件、层序地层以及具体岩组岩性对比角度,不支持辽东半岛的沧浪铺阶系由苏皖北部于中生代平移数百公里至目前位置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郯庐断裂带北段及邻区现代地震活动性与应力状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了郯庐断裂带北段及邻区自1964年1月至2008年1月的1254个ML≥2.0的地震数据和191条震源机制解、198条原地应力测量数据,通过震中分布、震源深度、应变释放速率的分析计算和震源机制解及其它应力数据的统计,探讨了郯庐北段现今的地震活动性和应力状态。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北段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可分为日本海-长白山深震区、郯庐断裂带北段地震区、松辽盆地西缘地震区和松辽盆地内部地震区;郯庐断裂带北段现今地震强度较小,频度较低,但空间差异性显著,依兰-伊通断裂活动性比敦化-密山断裂强,且具有两端强而中间弱的分段活动特点;深震区P轴平均走向为288°,倾角约31°,断裂活动以逆断为主;郯庐断裂带北段附近浅震P轴走向以NEE-SWW向为主,倾角平均26°,T轴走向以NNW-SSE向为主,倾角平均23°,断裂活动以走滑和逆断为主。浅震区和深震区主压应力方位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在西太平洋板块低角度高速水平消减产生的NWW向挤压应力作用下,郯庐断裂北段右行走滑派生的次级应力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安徽省地处郯庐断裂的南段,历史地震活动较弱,频度、强度与郯庐断裂北段、中段的差异较大,因此作为未来可能的发震区引起足够的关注。2014年安徽地区地震活跃,MS3.0以上地震活动达到我省30年来未有的地震频度。因此,对控制我省主要构造发育的郯庐断裂带的各项研究都尤为必要。本研究拟通过对郯庐断裂南段温泉井的流体地球化学进行研究,通过地球化学温标法计算温泉井地下水的循环深度,  相似文献   

11.
断层活动协调比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晶  黎凯武  武艳强  李春光 《地震》2011,31(3):19-26
为了有效捕获潜在震源区前兆变化信息与断层应变积累状态, 本文应用断层活动协调比概念, 对川滇地区和首都圈地区断层活动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① 丽江7.0级地震前震源区经历了至少有10多年的断层闭锁阶段, 不同观测场地协调比变化的时空差异性特征可能反映了震源区以及外围的异常演化特征; ② 断层活动协调比参数可帮助判识断层活动的性质, 当基线、 水准原始观测曲线出现显著的变化, 而协调比处于正常水平时, 断层活动即为无应变积累的自由蠕滑; ③ 断层活动协调比在大部分地震前都出现一定的离散性变化, 对分析强震前的断层活动性质和应变积累状态以及地震中长期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地震活动性是指地震发生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规律性。对地震活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其未来的活动进行预测。地震活动随时间分布的特征是否表现为周期性、随机性、群集性 (cluster)等是地震学家十分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它对于理解地震活动物理过程和建立地震预测的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地震活动在时间域中的预测可分为中长期预测和中短期预测。本论文是针对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常采用的稳态泊松模型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发展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分以下两部分。1 地震活动长期特征 (或平均特征 )的预测方法及地震危险性评估的新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国大陆为具体研究对象 ,从大陆强震活动成组特征的客观性出发 ,开发了一种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用于模拟大陆强震成组活动特征及孕震环境对地震成组性的影响 ,运用此模型对一些地震活动特征和前兆场的演化特征进行了模拟和解释。地震活动的分布具有空间不均匀性和时间非平稳性。地震的空间不均匀性表现为地震在空间上往往成带、成区分布 ,地震的时间非平稳性表现为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具有活跃和平静 (高潮和低潮 )相交替的特性。分析表明大陆地震具有明显的成组活动特征。强震活动的成组性是指强震活动在某些时段十分集中 ,呈成丛或丛…  相似文献   

15.
更新过程在许多领域已有应用。本文检验确认四川省、云南省M_s≥5.5,6.0,6.5;川滇M_s≥6.0、6.5,7.0;西藏M_s≥6.0,6.5,6级地震(主震)间隔时间分别都可认为服从指数分布;同时其中大多又可认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分别对未来1年、3年、5年给出地震发生的概率,并对以上时段内可能发震的次数作出估计,对西南地区未来几年内的地震活动强度给出简明的统计描述,应注意:年内四川省应有M_s≥5.5级地震发生,且震级可能大于或等于6.0级。  相似文献   

16.
主要利用《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的方法,对沂沭带北段进行系统的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近期将无较大地震发生,b值外推缺ML4.3级地震。同时,利用灰色理论对该区未来地震危险性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7.
首次从郯庐断裂带马站和郯城断陷盆地的下白垩统大盛群中识别出了80多层震积岩.它们所记录的地震事件发生在早白垩世约110~100 Ma,当时该断裂带正发生拉张-伸展且间有挤压-走滑的强构造活动,引发了一系列5~8.5级的强地震事件.地震触动大盛群洪积-湖泊相饱和-半固结的沉积物发生液化、触变、坠落、断裂、裂开、充填及褶曲等层内同沉积变形,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震积岩,包括液化砂墙、液化砂脉、液化角砾岩、液化均一层、负载构造、火焰构造、球-枕构造、布丁构造、底辟构造、震裂缝充填构造、巨型砾岩楔及同沉积断层等.显然,这些震积岩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强构造与地震活动的新证据;由它们记录的一系列强烈地震事件也是对当时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同步响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马尔科夫模型的方法对呼和浩特—五原地震亚带的危险性进行了估计。认为该地区从1984起,十年内至少发生一次M_s≥6.3级地震的概率为50.1%;至少发生一次M_s≥6.0级地震的概率为88.1%。  相似文献   

19.
地震视应力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999年7月——2005年4月云南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中小地震数字化波形资料, 在假设中小地震震源位移谱符合omega;2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震源位移谱低频水平与拐角频率计算得到了1 020次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 研究发现,在云南地区,地震视应力具有较好的预测意义, 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超过0.9 MPa, 可以作为预测该地区未来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一个参考指标. 其相应的地震预报能力评分R值具有较高的置信度.   相似文献   

20.
地震发生中长期预测中的非稳态泊松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杰  孟桂萍 《地震》1998,18(3):219-225
基于实际地震的发生在一个活动期内具有加速活动的特点 ,作者提出一种非稳态泊松模型。与稳态泊松模型中地震发生率 ν为常数相对应 ,该模型中地震发生率 ν是随时间呈指数性增加。采用对数似然方法 ,通过使其最大化来确定模型的参数。作者以一个假想的时间序列 ,讨论了非稳态与稳态泊松模型之间的差别 ,并将该模型实际应用于华北地区汾渭地震带和华北平原地震带的中长期预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