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大清河湿地植物分层次的筛选,根据生态学、湿地学、植物学、美学相关理论,依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及湿地的区域划分,将大清河湿地划分为深水区、浅水区、沼泽区、水边及岸带区和陆地区五大区域,并分层次进行相应的植物配置,提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片植、单层乔木片植、草本+挺水植物、乔木+灌木+草本6种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2.
用于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的基质、植物及其配置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工程角度探讨了人工湿地中基质与植物的筛选以及配置问题。基质是人工湿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部分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等都在基质中进行。不同基质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筛选对污染物净化能力强的当地材料作为人工湿地基质,不但能提高人工湿地的净化能力和使用寿命,还能减少人工湿地的投资成本。植物在人工湿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直接吸收氮、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提高人工湿地的渗透系数,增强根际微生物活性和输送氧气到根际增加根际的溶解性氧含量等,但不同植物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选用本地区净化力强的植物用于人工湿地,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引用外来植物的投资成本,还可以避免引用外来植物造成的生物入侵危险。在筛选人工湿地基质和植物的基础上合理的配置基质和植物是提高人工湿地净化效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发展对环境和亲水景观的需要,人工湿地逐渐成为当代城市水质净化的主要工程之一,人工湿地环境效益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就是其水质净化能力。由于人工湿地结构的复杂性和运营管理过程的多变性,影响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的因素较多。在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湿地以生态方式为主的水质净化特点,系统分析了影响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的内因和外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为提高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效果、维持湿地健康运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污水处理型人工湿地是利用基质、湿生植物协同净化水体污染物,具有良好的景观价值与生态功能。目前,人工湿地的实际构建中,在基质和植物选择、运行管理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就这几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方案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人工湿地植物的水体净化功能和景观生态效果,构建了表流人工湿地不同植物组合的评价体系,分析了湿地植物组合的应用潜力。评价体系选用一级、二级评价指标,一级指标包括植物特性、净化能力、社会经济功能和景观功能;二级指标包括耐污性、耐寒性、氮、磷、COD的去除率和植物维护管理等15项指标。通过计算每种植物组合的指标分数,判断在不同情况下最适合的植物组合。结果表明:在处理污染严重的污水时,芦苇—浮萍—穗状狐尾藻为最优组合,得分为0.80,属于“优”级;在处理污染较轻的水体时,芦苇—凤眼莲—穗状狐尾藻为最优组合,得分为0.74,属于“良”级。湿地植物评价需更加详细并符合当地环境条件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植物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20 a在国内外建造的人工湿地中的植物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研究的报道,总结、分析了对重金属富集能力强的湿地植物种类及其去除废水重金属的机制,介绍了人工湿地中的植物净化含重金属废水的作用和效果。湿地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影响根际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废水中重金属的物理、化学形态。植物可以通过吸收、转运和积累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而在植物吸收、转运和积累重金属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起关键作用的转运蛋白和基因。为了增强人工湿地系统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整体功能,可以在优势植物筛选的基础上,采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植物的吸收、转运废水中重金属的能力。另外,可以通过基质选择、抗性微生物菌种引种,进一步优化植物、微生物和基质的配置,也将是提高人工湿地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湿地系统具有强大的净化污水功能。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在净化污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介绍了为人工湿地选择植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基本原则;总结、评述了植物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针对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以济宁市湿地公园建设为例,论述了区域内湿地公园建设的基础条件、现状和发展方向。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湿地公园建设重点和保护恢复的主要措施,针对济宁市河流、库塘(塌陷地)、湖泊为主体的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建设特点,提出相关的景观建设要点和植物配置建议。  相似文献   

9.
北京奥运的重点工程——龙形水系的人工生态系统,从底泥的活性处理、微生物的引种固化、水生动、植物系统的三方面进行建设,建设方案注重水系的防污及景观功能。滨水带采用人工湿地技术,龙形水系水体配置了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最后提出了龙形水系人工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农村生活源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水体,合理利用自然地形,采用多级潜流人工湿地与阶梯多级表面流湿地复合的湿地水净化系统,并选取合适的湿地植物,保障人工湿地的正常代谢。设计人工湿地处理能力为3.5万m3/d,人工湿地面积45 hm2。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可基本实现水质净化目标,使其达到景观水体标准,不仅有效保障处理水质,可营造城市水景,通过充分发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改善研究区所在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园林湿地——一种独特的人工湿地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认园林湿地是人工湿地的一种独特类型。定义园林湿地为:在以隔离物为边界的空间范围内,构建具有协调建筑物和文化装饰的人工水景湿地,并具有审美、文化娱乐、休憩与居住等综合功能的自然—人文复合湿地系统。园林湿地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结构,按风格可分为欧美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具有极高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园林湿地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临沂湿地公园植物的功能性选择及配置的原则和具体方法。介绍了临沂湿地基本情况和湿地公园规划,对临沂的适生湿地植物品种加以分析,并对湿地公园不同功能区的植物选择与合理配置进行了一些粗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及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湿地是城市景观单元中最重要的近自然空间,在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中协调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与经济、文化功能之间关系,是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城市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对比国内外在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实践上的差异,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了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应该遵循的4个原则,即生态性、连续性和整体性、乡土性和美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杨镇一中人工湿地设计及污水处理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京市农村地区居民居住相对分散、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难度大的状况,在北京市杨镇一中,建立了经济且简便易行的用于处理污水的人工湿地。该人工湿地由地埋式一体化预处理、多级复合式人工湿地系统、景观湿地系统三部分组成。通过单元实验,对人工湿地的填料结构、植物选择、布水设计、水位调节、湿地防堵系统设计、预处理系统设计进行了创新,研究了1d、2d和3d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水中有机物处理效应的影响,并开展了人工湿地基质堵塞实验、冬季保温措施研究以及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比较而言,1d和3d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利于有机物的去除,2d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有机物的去除;人工湿地0~10m的水平距离内,0~5cm、30~35cm、60~65cm深度的基质的堵塞差异显著(n=10,p<0.05),从水平上看,在0m、2m、4m处基质的堵塞最为明显,因此,在更换人工湿地基质时,只需更换0~4m内的基质;棚膜+蒲席覆盖系统去除污水中总氮的效果要优于结冰盖系统,更适宜于北方使用;预处理系统、人工湿地系统、景观湿地系统三部分共同处理污水,优势互补,能使处理后的出水符合北京市水污染排放标准一级B限值。  相似文献   

15.
以河流性湿地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介绍了湿地公园植物景观配置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介绍了保护保育区、科普宣教展示区和湿地休闲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以期为湿地公园植物的保护与恢复、植物景观规划营建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孤立湿地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吉平  梁晨  马长迪 《地理科学》2018,38(8):1357-1363
孤立湿地是湿地的一种主要类型,具有自身独特的生态功能。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孤立湿地面积和数量逐渐减少。对于孤立湿地的定义、类型及特征已有一定研究,但孤立湿地功能研究相对较为薄弱,而孤立湿地的功能研究是孤立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前提。基于文献调研,从孤立湿地的水文、生境以及地球化学循环等功能及其功能间的关系综述了孤立湿地功能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孤立湿地功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发展趋势,为湿地恢复、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3S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经济与社会价值,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宝库与生存环境。湿地研究已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成为国际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3S技术的发展为湿地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主要论述了3S技术在湿地资源调查、湿地动态变化监测、湿地景观变化分析、湿地制图、湿地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概况;在此基础上概要论述了3S技术在湿地研究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最后论述了3S技术在湿地研究应用中的发展前景。提出应加大3S技术集成的深度,加强3S技术在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环境效益、湿地边界确定及湿地资源管理等研究中的应用,把对湿地资源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提高到研究湿地空间的规划和决策层面上,为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旅游区常规污水处理已不能满足景观生态的要求,治污性湿地与景观生态设计相结合成为一种新趋势。从景观生态设计原则出发,探讨常熟蒋巷村旅游区生态湿地花园景观生态构建项目。项目运行后,系统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并具有良好的景观生态效应。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旅游区污水的景观生态处理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9.
新生滨海湿地土壤微量营养元素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新生湿地内,根据植被分布状况,由黄河岸边至海滩方向布设了两条平行样带,研究土壤微量营养元素Fe、Mn、Cu、Zn和B分布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滨海湿地表层0~30 cm土壤中B、Mn、Fe、Cu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0.94 mg/kg、439.87 mg/kg,22.25 g/kg、27.48mg/kg和46.39 mg/kg.从黄河岸边至近海光滩区,土壤中5种微量营养元素含量总体上呈逐渐增加趋势,在剖面上表现为波动变化规律.不同植被群落土壤中,5种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之间及其与总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总硫含量和土壤含盐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新生滨海湿地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和总硫含量是影响土壤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三江平原湿地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5  
基于湿地是流域中重要的景观和生态系统的思想,结合已有历史资料和遥感资料进行不同时段景观制图和GIS分析,对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结构和50年 (1949~2000) 来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 流域湿地具有特殊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的景观梯度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并且景观梯度特征与流域地形梯度、水文梯度以及地貌结构特征相协调;(2) 流域湿地景观结构在人类活动干扰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景观纵向结构从连续的基质景观变化为河岸带景观,横向结构从明显的景观类型梯度特征变化为单一类型景观,而景观内部结构特征则表现为镶嵌斑块体的不断丧失;(3) 大规模土地开发活动和水利工程建设是流域湿地景观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