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2016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之课题一"断陷盆地生态环境地质分异及石漠化演变机理",旨在揭示喀斯特断陷盆地碳、氮、钙、水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规律,阐明生态系统演替和石漠化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为此,选择蒙自盆地南洞地下河流域和泸西小江喀斯特盆地流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在对岩性、地形、地貌、生态水文、植被、社会经济、气象、土壤等因子分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同位素技术、生态化学计量学和模型模拟预测等技术手段,定量刻画典型流域植被与水文过程的交互作用,确立流域生态需水关键期及需水量,明确植被生态水文耦合过程对碳、氮、钙、水等物质传输的影响,评价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获取影响生态系统演替和石漠化演变过程的关键控制因素,预测生态系统演替和石漠化演变趋势,进而为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区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3.
周斌 《水科学进展》2017,28(3):472-47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是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后首批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该专项立足中国水资源安全形势和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以提升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的科技支撑能力为目标,通过全链条创新和全景式布局,凝练了现阶段中国水资源安全领域亟需解决的重点研究任务。深入分析了"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的总体布局、科学目标、主要任务和立项情况,剖析了2016年和2017年项目立项和申报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讨论了下一步支持的重点任务方向,对于加强重点专项项目的立项、申报和管理,保障总体目标实现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稀散金属(包括镉、镓、铟、铊、锗、硒、碲、铼)是现代工业、国防和尖端科技领域不可缺少的支撑材料,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具有"四两拨千斤"的重要战略意义,因而被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视为21世纪的战略物资加以保护和储备。因此,如何加快稀散矿产资源找矿突破、增强稀散金属作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然而,一方面"稀散金属难于富集成矿"的内在特征决定了它们具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科学技术部公布了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个重点专项的立项清单。自然资源系统11家单位牵头承担的11个项目入选,涉及深地、深海和海洋环境安全,总经费超过2.5亿元。已公布的9个重点专项分别是:"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深海  相似文献   

6.
2021年12月,科技部公布2021年度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矿产分析测试技术和体系化”重点专项立项名单。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10家高校、地勘单位、科研院所共同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战略性矿产岩矿分析测试技术和标准体系”获批立项。  相似文献   

7.
8.
国家“七·五”科技重点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是我院继五十年代之后对黄土高原地区组织的第二次全面综合考察,目前已全面展开。在这个跨部门、多学科联合攻关的重大项目中,不仅在区域性宏观研究方面有综考会牵头组织的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开发考察研究,在定位试验研究方面有综合性的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组织实施,而且有来自中央和地方的五十多个科研单位、十几所高等院校、约三百多位科学工作  相似文献   

9.
国家“973”计划项目“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开采地质条件与精细探测基础研究”日前获得国家科技部立项批准,该项目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共同承担,虎维岳(西安分院)、何满潮(中国矿业大学)任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于2006年启动。  相似文献   

10.
樊俊  郭源阳  成永生 《中国地质》2019,46(4):919-92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简称“深地专项”)以大幅提升中国资源发现率和资源获取能力,全面支撑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核心目标。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要求,专项重点资助的研究工作包括:中国深部资源成矿成藏、预测评价与深部开采相关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航空-地面-地下立体勘查和智能化、无人化绿色采矿共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以及相关应用示范研究。“深地专项”共包含“成矿系统的三维结构与控制要素系统”等7项任务,各任务及专项的目标通过若干相互关联、有机衔接的项目落实。结合专项启动以来的立项情况,梳理了7个任务方向专项经费的分布情况,并分析总结了各任务方向的研究重点、难点和预期目标,全面呈现了“深地专项”的研究布局、空间布局和资金布局,为相关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项目申报评审工作于近日结束。9个领域91个项目、6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40个项目以及青年科学家专题32个项目立项。其中,瞄准能源、资源、全球变化等领域的17项地学项目获立项。  相似文献   

12.
据科技部印发的国科发基[2011]517号文件,决定批准建设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其中之一。科技部批准的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为许志琴院士,主管部门为国土资源部,建设承  相似文献   

13.
14.
正(编号:2016YFA0600400)首席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马柱国研究员参加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乐佰息工程大字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6年7月,该项目正式立项(实施期限2016年7月—2021年6月)。项目的核心问题就是针对年代际气候变化形成的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年代际重大气候事件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万晓樵 《现代地质》2005,19(4):500-500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第一承担单位,王成善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研究项目将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  相似文献   

1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研发专项"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于2016年7月正式启动。本项目将通过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沉积地质学、地球化学、岩石学、矿床学和实验岩石学等多学科的联合攻关,以恢复太平洋、鄂霍次克洋和特提斯洋演化历史为切入点,重点探究太平洋板块与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地质事件的内在联系,揭示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机制和深部过程,探讨它们对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控制,同时对比研究西部燕山期地质事件。本专辑将简要介绍项目及各课题的研究思路、工作模型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11年6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课题"喀斯特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通过验收。该课题在喀斯特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示范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该课题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针对喀斯特峰丛山地森林退化、土地石漠化、居民贫困等严重问题,通过集成推广先进技术、优化模式,开发构建岩溶水有效利用、森林植被恢复和石漠化防治  相似文献   

18.
1 背景 为了加强国家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简称为基础性研究)的支持。推动基础性研究持续稳定地发展,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攀登世界高峰,国家决定设立攀登计划。 攀登计划,即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计划,是我国基础性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加强基础性研究采取的重大措施。列入攀登计划的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是对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研究项目,由国家以指令性方式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9.
《地质学报》2006,80(3):I00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批准号:G19990433)由国家科学技术部于1999年10月立项,研究期限5年(1999年11月-2004年10月)。该项目依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科学院,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项目首席科学家为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现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金之钧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清晨研究员。来自全国10余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的100多位专家先后参加了项目研究。该项目是为解决我国油气供需矛盾这一国家经济发展重大需求而设置,兼顾“国家需求”和“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我国油气勘探面临的问题主要与叠合盆地有关,大型含油气盆地的形成都经历了很长的地史时期,在不同时期发育了多种类型的烃源岩、多种成因的储集体、多种结构的储盖组合,油气经历了多期运移、多期成藏、多期改造和调整其至是破坏的过程,盆地中的油气分布规律极难探寻。本项目针对叠合盆地关键构造变革期盆-山耦合与叠合盆地形成机制、叠合盆地的构造一层序系统分析与反演建模、叠合盆地多套烃源岩的发育环境与生排烃机理、叠合盆地油气聚散过程与成藏环境以及叠合盆地油气定量模拟与油气远景预测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设立了11个课题(见表1)。  相似文献   

20.
掌握石漠化山区受海拔影响的气候特征的垂直差异,能够对岩溶山地气候及其影响下的水热组合条件有更为科学的认识,对石漠化演变研究和综合治理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在典型石漠化山区(云南蒙自断陷盆地区)沿盆地、坡地到山区设立三个小型气象观测站获取山地垂直剖面的气象数据,从月(季)、日尺度分析石漠化山区“盆-山”耦合地形的气候垂直特征及其对石漠化生态恢复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观测剖面是当地主导风东南风的背风坡,年降雨量高原面(1 027.4 mm)>盆地(662.6 mm)>坡面(574.4 mm);且 “山谷风”效应显著,白天吹谷风,降雨比例更大。地形起伏使盆地降雨年变异系数达152.36%,远大于坡面(113.81%)与高原面(99.36%),地形放大了垂直方向的“干湿”差异,区域干燥指数:盆地(1.74)>坡面(1.70)>高原面(0.88)。(2)垂直方向水汽差异使高原面年太阳辐射量(5 492 MJ·m-2)略小于盆地(5 817 MJ·m-2)。同时盆地与高原面气温垂直梯度达0.74 ℃·100 m-1,因此在光热条上存在明显的垂直差异。(3)垂直气候特征对石漠化生态恢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年内降雨集中,结合坡度较陡的地形易加速水土流失;②降雨量少,且集中在日间,强烈的蒸发易加剧土壤水分亏缺,不利于植被恢复。③研究区水分缺乏,因此在植被恢复治理中应选择耐旱的作物,同时要考虑垂直方向的光热条件差异,盆地选择喜光热作物,海拔高的地区选择喜温凉的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