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以江西德兴斑岩铜矿床之细矿脉为研究对象,文章介绍了细矿脉剖面采集及研究的工作方法,着重讨论了自矿脉至围岩元素的空间展布特征。成矿元素Cu、Ag、S和控矿元素Fe、Rb、K都属确定性分布型。对照元素的扩散和渗滤理想模式,得到如下认识:在成矿成晕的地球化学过程中,成矿元素Cu、Ag、S以及Fe以扩散作用为主,控矿元素K和Rb以渗滤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2.
德兴斑岩铜矿床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西德兴铜矿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前人对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但在含矿斑岩成因、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等其它方面还存在有较大的争论。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德兴铜矿的含矿斑岩形成于中侏罗世早期(1702~1710 Ma)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形成的大陆边缘环境下,由俯冲大洋板片(主要为上覆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的具高Sr、Sr/Y 和La/Yb 比值特征的高钾钙—碱性熔体,在其上升过程中与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所形成。超大型的Cu—Au 多金属成矿作用与岩浆侵入作用几乎同时发生,成矿物质主要由洋片(P MORB)中富含Fe3+ 的岩浆释放出的流体或熔体在上升途中与上覆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后从岩石圈地幔中萃取出来。而在晚侏罗世中期(约1535 Ma),区内转换为由俯冲大洋板片rollback 形成的弧后伸展环境,形成了壳—幔混源成因的闪长质侵入岩脉群,但没有显示出良好的矿化作用;到了早白垩世晚期(1009~1065 Ma),德兴斑岩铜矿区内发生一次热液成因的Cu(—Au?)成矿作用事件,叠加于原先大规模的主成矿事件之上。  相似文献   

3.
金章东  朱金初  李福春 《矿床地质》1998,17(Z3):603-606
在讨论了目前对德兴铜厂斑岩铜矿床外围铜含量降低场的过分强调而忽略对引发成矿作用的斑岩体的研究之后,作者论述了Rb/Sr比值和Sr同位素组成自斑岩体中心至接触带的变化规律、铜品位空间分布分形结构以及流体包裹体研究等对Cu、Mo等金属成矿物质正岩浆模式来源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陈柏林  高允 《矿床地质》2022,41(6):1093-1107
江西德兴铜厂铜矿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该矿床主要由成矿岩体内带的浸染状矿体和外带的细脉型矿体组成,对于该矿床控制细脉型矿体就位及展布的控矿构造研究甚少。文章通过对露天采场和钻孔岩芯含矿裂隙特征的调查,结合前人对含矿脉体产状的统计资料,重新厘定了含矿裂隙系统,构建了控矿构造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德兴铜厂铜矿床细脉型矿体的含矿裂隙走向整体上是围绕北西向拉长的梨形状成矿岩体周边呈放射状展布;同一部位含矿构造具有走向相近、中等倾角、双倾向和正断运动的特征,构成剖面X-型共轭剪裂隙组合。这些含矿裂隙形成于成矿岩体侵位时期,形成时最大主压应力近直立,中间主应力近水平且垂直成矿岩体边界,最小主应力近水平且平行于成矿岩体边界。铜厂铜矿床的控矿构造是长轴呈北西向展布的成矿花岗闪长岩的岩体侵入构造体系。进一步找矿方向是在矿区范围的北西向成矿岩体南东、北西两端存在隐伏岩脊部位的深部寻找细脉型隐伏矿体,在矿田、矿集区范围是寻找隐伏成矿岩体发育的部位。  相似文献   

5.
成矿流体对德兴斑岩铜矿床中伊利石结晶度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利石广泛存在于铜厂大型斑岩铜矿床内,是特征的热液蚀变矿物,其结晶度和膨胀层含量受携带矿质的热液流体量控制。以浸染状强矿化为特征的斑岩体中上部及接触带附近伊利石结晶程度较好,主要是高水/岩比作用的结果。同时指示出伊利石结晶程度好的部位,矿化品位高,蚀变程度也强。  相似文献   

6.
已有的研究表明,斑岩铜矿床不仅可以产于与大洋板片俯冲有关的岛弧及陆缘弧环境,也可产自与俯冲无关的碰撞造山带和陆内环境。相对于弧环境含矿斑岩的成因,人们对后俯冲环境含矿斑岩成因理解要浅显得多。位于我国东部的德兴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其形成时区内明显处于陆内环境,因此,查明其岩浆起源,将有助于理解后俯冲环境斑岩铜矿床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桐村地区与德兴矿区岩石系列相似,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在岩石结构上,桐村地区花岗闪长岩为似斑状结构,德兴矿区花岗闪长斑岩为斑状结构。两者均为钙碱—碱质镁质I型花岗岩。桐村岩石富Si和K,A/CNK和K/(K+Na)值均小于德兴岩石。微量元素、同位素及岩石学特征表明桐村地区的物质来源以壳源为主,而德兴地区为有大量幔源物质参与的壳幔混合型,其原因可能与两区不同的构造位置有关。中晚侏罗世时,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下插板片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与岩石圈地幔楔发生作用从而形成斑岩岩浆是桐村和德兴地区可能的成因模式。桐村矿床含矿斑岩的氧逸度、演化程度和地壳混染程度均较德兴斑岩铜矿高。对于同时代、近距离的岩浆岩形成如此规模悬殊的矿床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斑岩铜矿床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台湾省主要金属矿产为金和铜,本文只介绍斑岩铜矿。为了解台湾斑岩铜矿产出的地质背景,本文简要介绍了台湾地区的地质概况,以及台湾斑岩铜矿与环太平洋带其他同类型铜矿床的对比情况。台湾斑岩铜矿主要产在台湾省东部海岸山脉及临近的小岛上。最大的铜矿床为奇美铜矿,已达特大型规模。斑岩铜的出现与欧亚、太平洋两大板块碰撞有密切关系。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奇美铜矿床产出的时代、岩石、围岩蚀变及矿体分布特征,同时还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斑岩铜矿床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板块构造、大地构造单元、区域构造、深大断裂以及地球深部热点与斑岩铜矿床形成关系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斑岩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蚀变矿化物理化学条件、蚀变矿化的热力学研究、斑岩铜矿床中脉体的产状和分布特征以及成因观点,总结了斑岩铜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模式,最后指出了斑岩铜矿床将来应该注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江西德兴斑岩铜矿成矿物质来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祥济 《地质论评》1995,41(5):463-472
在江西德兴斑岩铜矿的野外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该矿床围岩——前震旦系九岭群九都组的变质岩作为实验试料,在250—400℃和200×10~5—500×10~5Pa的压力下,与不同酸度(pH=1.5—4.5)、不同浓度(0.1255M—1.00M)的钠、钾、氯和氟化物等水溶液持续120—480h的相互作用,其结果从变质岩中活化出铜29.01—1654.24mg/mL,最高达22685.00ng/mL;钼200.00—2720.00ng/mL,最高达9990.00ng/mL;铅34.90—106.20ng/mL,最高达271.90ng/mL;锌20.00—800.00ng/mL,最高达3200.00ng/mL,它们构成了成矿热液。实验证实了前震旦系九岭群九都组是德兴斑岩铜矿铜、钼、铅、锌的矿源层。  相似文献   

12.
作者研究了德兴铜厂花岗闪长斑岩的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蚀变作用对花岗闪长斑岩全岩和单矿物氧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地表到深部,花岗闪长斑岩全岩和长石单矿物的δ^18O值总体上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反映花岗闪长斑岩受到已演化的大气降水水-岩氧同位素交换作用的影响。水-岩交换作用对花岗闪长斑岩氧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在浅部和深部是不同的,这主要受控于水-岩交换温度和交换水的初始氧同位素组成等因素。石英的氧同位素组成及变化特征不同于全岩和长石,其值与岩石的蚀变作用有关从花岗闪长斑岩的氧同位煮组成及其变化规律可以推论,由大气降水演化为德兴斑岩铜矿成矿热液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德兴斑岩铜矿成矿过程中地下热水运移的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郭国章  任启江 《地球化学》1994,23(4):402-410
按照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描述成矿流体运移过程的控制微分方程组,运用有限元方法求解,得到有关成矿流体运移的流函数和温度分布值,将上述理论应用于江西德兴斑岩铜矿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红卓铜矿具有很好的斑岩铜矿找矿前景,研究区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铜矿床为岛弧型斑岩铜矿,成矿岩体具有壳幔混合岩的特点;通过对斑岩体、蚀变分带及找矿标志研究,建立了红卓斑岩型铜矿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15.
黄永泉 《江西地质》2000,14(3):184-189
斑岩铜矿的成矿作用与成矿能量的消耗是相并而行的。从成矿元素由分散到集聚过程的热力学体系变化,估算了形成德兴斑岩铜矿田的成矿能量;探讨了成矿能量的来源及其与成矿斑岩的关系:认为斑岩并非矿田成矿能量的唯一来源,部分来自地球深部的内热产生的局部性对流热。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斯坦科翁腊德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成矿带科翁腊德斑岩型铜矿床从发现至今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程, 它是发育在陆缘弧环境的典型超大型斑岩型矿床, 具有花岗闪长岩型斑岩铜矿成因模式。矿床围岩蚀变与矿石矿物组合的垂直和水平分带明显, 氧化带和次生硫化物富集带矿石品位高, 易开采。矿床整体属于浅部成矿, 受环状构造控制, 次生石英岩和泥化等蚀变与矿床的关系最为密切。目前该矿床已开发殆尽, 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17.
中亚成矿域巴尔喀什成矿带阿克斗卡矿田主要由阿克斗卡、艾达里和库兹尔基亚等矿床组成, 是发育在火山岛弧环境的典型斑岩型Cu-Mo-Au矿床群, 其中阿克斗卡为超大型斑岩铜矿。斑岩型铜成矿作用发生在晚古生代哈萨克马蹄形构造形成过程中, 成矿构造背景为乌拉尔-天山断裂系统的大型左行走滑作用和大陆地壳侧向增生过程, 具有典型的斑岩铜矿围岩蚀变和矿石矿物分带特征; 成矿作用受东西向、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控制, 主要与早期碱性阶段的硅化蚀变有关, 酸性蚀变阶段发生了再矿化与富集成矿作用; 据含矿花岗闪长岩中锆石SHRIMP定年本文给出主要成矿时代为327.5 ± 1.9 Ma (早石炭世晚期), 成矿模式为"花岗闪长岩"型, 属于浅成斑岩铜矿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8.
小赛什腾铜矿赋存于华里西期闪长岩、闪长斑岩中,全岩矿化,岩体普遍含铜,岩体中w(Cu)平均值>500×10-6;铜矿体主要由含铜闪长斑岩、闪长岩等组成,矿石呈中细粒状、斑状结构,细脉浸染状、块状构造;矿体、矿化体与围岩逐渐过渡,界线不清,整个岩体中普遍可见弱孔雀石化.化探异常在平面上由岩体中心到围岩存在明显的元素分带现象,即,W,Mo,(Bi)→Cu,Au→As,(Hg),表现出与典型斑岩型铜矿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岩体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少量钾化,在与大理岩的接触带附近发育夕卡岩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