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科学珍闻日本"地球"号深入地底7000米揭暖化之谜9月21日,日本探测船"地球"号载着科学家启航,在东京以南一处水深2500米的太平洋水域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07,(12):7-7
日本"地球"号深海探测船在刚刚结束的首次科学探测航海中,在日本南部海域海底发现了富含甲烷气体水合物的地质构造。"地球"号此次探测共在6个地点实施了钻探,其中在日本本州中部纪伊半岛附近的熊  相似文献   

3.
<正>1日本H2A火箭搭载发射"向日葵8号"气象卫星日本于当地时间10月7日14时16分(北京时间13时16分),在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利用H2A火箭搭载发射了"向日葵8号"(Himawari 8)气象卫星。"向日葵8号"是日本发射的第八颗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同时也标志着第三代航天器的启用。  相似文献   

4.
正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而任何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国际海域(公海)总面积约为2.517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49%,是地球上最大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政治地理单元;国际海域的海底蕴藏着多种自然资源,是地球上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的潜在战略资源基地。同时国际海域多半位于深海,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许多领域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蛟龙"号于2012年7月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  相似文献   

5.
正打超深钻井,钻穿地壳,直接"触摸"到地壳与地幔的边界,这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理想。美国、英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30名科学家已登上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准备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第一次大洋钻探。这是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360航次,也是名为"Slo Mo"计划的第一个航次。"Slo Mo"是"慢速扩张脊下地壳和莫  相似文献   

6.
孙洁 《海洋世界》2011,(12):48-49
"挑战者"号科学考察船开创了一种有系统有目标的近代海洋科学考察方式,为地球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挑战者"号是一艘典型的三桅蒸汽动力帆船,船长68.9米,船载量2300吨级,由皇家海军军舰改装而成.在爱丁堡大学的查尔斯·汤姆森的提请下,伦敦皇家学会从英国皇家海军那里获得了"挑战者"号的使用权.并于1872年进行了对船只的...  相似文献   

7.
"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是地球科学领域以中文作为主要交流语言,大幅度跨学科交叉的学术会议,由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专家委员会(IODP-Chin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和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8.
当今年9月25日"辽宁"号交付海军时,不知道有多少老兵流下了激动的泪水。15000海里,有多远?约合2.82万千米,是沿着赤道绕四分之三个地球的距离。也是从黑海,穿博斯普鲁斯海峡,再经直布罗陀海峡,绕过非洲大陆,穿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到达中国的距离。从昔日的"瓦良格"到如今的"辽宁"号,  相似文献   

9.
说起"地球"号,就不能不联想到人类对地球深部特别是对大洋深处的探索过程。从19世纪的科幻小说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把想象的空间延展到无法触及的海洋深处。那一片最幽深的蓝色深处,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究竟会给人类带来希望还是灾难?这些都像谜团一般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10.
在大陆和大洋地区,莫霍不连续面代表从地壳到地幔之间的、由地震所定义的一级声阻抗界面.探测莫霍面这个前沿科学问题是许多地质学家梦寐以求的科学目标,但却受到技术的限制而至今未能实现.今天,IODP(综合科学大洋钻探计划)的"地球"号科学钻探船,对于钻探洋盆地壳而到达莫霍面,在技术上已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郝丁 《海洋世界》2007,(11):11-11
“地球”号上的钻塔高110米,这个钻塔也是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的钻塔。“地球”号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钻探。因此船的甲板上面很大一部分设备也都是跟钻探有关。在钻探的时候为了维持船体的位置稳定,船体下部配备了6个旋转式深海钻探推进器。?高大的钻塔是“地球”号的标志性结构?甲板上备用的大量钻管?旋转式推进?钻井平台器维持船的稳定?立管系统中防止井喷的套管重380吨?为钻头提供动力的装置“地球”号与其他钻探船最大的一点不同是,它的钻探方式是立管钻探,而立管钻探采用了非立管钻探所不使用的泥浆循环系统和套管装置。“地球”号的各个角…  相似文献   

12.
科学钻探船“地球号”于2001年4月份开始建造,2005年夏季竣工。船体总长210 m,总吨位57 087 t,位于船中部的钻塔其顶部距海面有121 m,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钻探船。“地球号”不仅船体庞大,同时也综合了科学钻探定位和分析的集成技术,这包括可以在水深2 500 m(将来可达4 000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不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对,从 2004年7月7日至2005年6月30日筹资168 亿日元,租用挪威籍物探船“Ramform victo- ry”号,在中国东海“春晓”油气田附近,即其单方主张的所谓“中间线”以东海域进行海底资源调查。对此,中方不仅对日方提出了强烈抗议和进行外交交涉,而且派出中国海监飞机和船只前往日船作业现场进行维权执法。日本雇用外籍船只对东海海底资源进行调查期间,中日双方先后于2004年10月和2005年5月两次在北京就上述问题进行外交磋商,最终未达成统一的认识。 2005年7月14日日本政府又宣布批准“帝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在其单方主张的“中间线”以东海域进行试开采。中国外交部当天就作出了强烈反应,声明中方的一贯立场,抗议日方作出的错误决定。  相似文献   

14.
一、ERB卫星观测的历史和现状 地球-大气系统(下简称地气系统)与宇宙空间的辐射能交换是影响地球气候演变和异常的决定因子,所以地球辐射收支(ERB)历来是气象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在人类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观测地球环境的最初阶段,就考虑到了利用卫星上的传感器观测地球辐射收支的问题。人类第一颗用于气象观测目的人造卫星——探险者7号(Explorer-7)装载了用于ERB观测的仪器——威斯康星半球型黑白传感辐射计,用于观测直接太阳辐射通量、地球和大气反射的短波太阳辐射及地球和大气的放射长波辐射。在其后的实验气象卫星(TIROS系列卫星)、NOAA第一代极轨业务卫星(ESSA系列卫星),NOAA第二代极轨业务卫星(ITOS/NOAA系列卫星)、NOAA第三代极轨业务卫星(TIROS-N/NOAA系列卫星)、NOAA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OES系列卫星),以及 NASA(国家宇航局)的试验卫星——NIMBUS(雨云)系列卫星上先后装载了各式各样的专门用于或可用于ERB观测的仪器。  相似文献   

15.
地球地表环境3个极端分别为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被誉为地表"三极"。本文提出深地动力系统的"三极",分别为Tuzo、Jason和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这"三极"主体发育于海底之下的深部地幔,因此称为海底"三极"。地表"三极"和海底"三极"统称地圈"六极",是全球变化(变暖或变冷)、深时地球、深地动力、地球系统、宜居地球等地球科学前沿研究领域难以回避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6个纽带和突破口,也是寻求地球系统动力学机制的关键所在。Tuzo和Jason是现今分别位于大西洋、太平洋之下的大型横波低速异常区(LLSVP),它们控制了大火成岩省、微板块的形成和演化,也控制了集中式火山去气作用,进而引起大气循环变化;它们还不断衍生微板块,并将其向北驱散,这些微板块围绕东亚环形俯冲系统不断聚集,导致大量物质深俯冲,促进深部物质循环,同时,在岛弧地带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改变地表系统大气环流;板块聚散伴随海陆格局变迁,同时,也改变着全球海峡通道、高原隆升和垮塌,调节着地表流体系统的运行:包括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冰盖形成与演化也受其控制。海底"三极"也是地史时期超大陆聚散的根本控制因素,而地表系统的百万年内的多尺度周期性变化主要受公转偏心率、地轴斜率和岁差控制,气候变化受热带驱动和冰盖驱动双重控制。总之,尽管早期地球以后逐渐具有地球宜居性,但地圈-生物圈相互作用极其复杂,地圈"六极"研究可作为宜居地球研究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正位于北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沟,全长约为2550千米,平均宽度约为70千米,其大部分区域水深超过8000米,最深处的斐查兹海渊深度约为11000米。作为地球上最深的海沟,科学家们尚未完全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但已经窥探到马里亚纳海沟的迷人之处。早在1960年,瑞士工程师雅克·皮卡尔和美国海军上校唐·沃尔什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乘坐"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成功下潜到最深处。  相似文献   

17.
为加快我国大洋钻探船的设计和建造,填补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保障我国对深海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文章概述世界主要大洋钻探船的基本情况,分析我国建造大洋钻探船的必要性和经验基础,并提出我国大洋钻探船的功能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大洋钻探船主要包括美国"格罗玛·挑战者"号、"乔迪斯·决心"号和日本"地球"号;从开发利用深海矿产资源和深度参与国际海底事务的角度,我国对大洋钻探船的需求迫在眉睫,且我国已在深水勘察船和钻井船等的设计和建造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我国大洋钻探船的功能设计主要包括船型、总体布置、推进和定位方式、钻探和岩芯采集系统以及船载实验室等方面,应参考其他相关和类似船舶,结合我国深海大洋勘探和开发利用的具体任务需求综合设计。  相似文献   

18.
冰海荣光     
《海洋世界》2014,(8):80-80
<正>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已经经历了近30年艰苦卓绝的历程。南极凝聚着无数中国人的美好向往和梦想。如果说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那么这长城已在海上日益隆起,正在向着地球最南端延伸……《冰海荣光:"雪龙"号船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再现了当年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冰雪南极发生的故事,全景式地展现了"雪龙"号船在严酷的南极冰海上演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幕。2013年11月7日上午,从黄浦江边,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相似文献   

19.
徐新明 《海洋世界》2006,(12):26-27
由日本开发研造的堪称一流的“地球”号深海勘探船,凝缩了当今世界最尖端的高新技术。它正在为解明地球的历史和揭开生物进化的奥秘做出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牡蛎"华南1号"早期发育的盐度适应性,本研究以目前北部湾海域的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养殖群体为对照组,在水温28~29℃、pH为8.1~8.2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盐度(3、8、13、15、18、23、28、33)对牡蛎"华南1号"的胚胎、幼虫发育和稚贝生长的影响。研究显示,不同盐度下牡蛎"华南1号"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牡蛎"华南1号"的适宜受精盐度为13~23,对照组的适宜受精盐度为13~18。相同盐度条件下,牡蛎"华南1号"与对照组浮游幼虫期的壳高生长指标差异显著(P0.05),牡蛎"华南1号"不同盐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盐度条件下,牡蛎"华南1号"在幼虫发育阶段和早期稚贝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均随着盐度的增加"先升后降",且不同盐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高盐33和低盐3条件下幼虫生长缓慢且存活率较低,牡蛎"华南1号"幼虫的附着率和存活率在盐度13~23时较高。研究结果表明,牡蛎"华南1号"在浮游幼虫和早期稚贝阶段生长速度快于对照组群体(P0.05),且浮游幼虫和稚贝生长的适宜盐度为8~28,最适盐度为13~23;对照组幼虫和稚贝生长的适宜盐度为8~23,最适盐度为13~18。与对照组群体相比,牡蛎"华南1号"适宜盐度较对照组由18提高到23,盐度适应范围广,且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