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南北地震带及青藏块体东部各形变监测区近30年区域水准资料的计算分析,发现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呼应关系,地壳运动呈激烈的继承性运动,地震处于弱活动阶段;地壳运动继承性减弱(或呈逆继承性运动),地震处于强活跃阶段,地震活动强弱在时间上明显滞后于地壳运动,二活动方式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现今地壳运动在运行到波谷后呈缓慢增强的继承性运动,估计未来几年内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仍将维持现状,不会出现明显的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2.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地壳运动又是由于在地下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不断作用或推动的结果。因此,研究一个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将有助于人们认识地震的分布及其活动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黄秀铭 《地震地质》1996,18(4):427-435
地壳运动全变率指标(NDR)系由地表横向变形弯曲度S,垂向切变反差度τ和地壳运动总强度Mt组成,是一组定量表示地震危险性的动态地质标志。对华北地区1966~1996年5次地震(M>6)震前地壳运动进行NDR系计算,发现NDR系异常特征与地震事件间存在密切关系。该法对地震预报、工程地震、评估地壳活动性及地球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西南地区近代构造应力场和地壳运动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南地区近代构造应力场的特征是决定该区近代地壳运动,断层作用和地震活动的首要因素。李坪等人〔1、2、3〕对该区的地壳运动特征和构造应力场已有过详细的叙述。并讨论了本区构造应力场与周围板块运动的关系。本文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地质资料讨论川滇菱形断块的向南运动作为主要动力来源对西南地区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晓山  吕坚 《华南地震》2006,26(2):48-54
综合研究了台湾及邻区的地壳运动、地震活动、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场特征后认为,该区可能存在一种整体顺时针旋转运动,这种运动方式的产生是台湾两侧板块俯冲方向相反造成的,导致不同影响区出现有所区别的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格局.基于这种动力模型,浙江省的ML≥4级地震与闽粤赣交界及其沿海地区的中强地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因为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内,故从研究地震开始人们就注意到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随着地震科学的发展,地震地质工作也迅速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华北南三省交界区为中强地震危险区,先后开展了一些流动观测工作,如大地形变测量、流动重力测量等。同时,在地震地质及新地壳运动方面也相应作了些工作。从获得的大量资料来看,三者吻合较好,表明大地形变、流动重力的观测结果,可能反映了最新地壳运动,这对该区的地震监测以及地震危险性的趋势估计将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作者参加了新西兰皇家学会与现代地壳运动国际委员会和国际岩石圈委员会于1984年2月9~14日在新西兰惠灵顿联合组织召开的太平洋地区现代地壳运动国际讨论会,对这次会议的概况作了介绍。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名代表出席了讨论会。会上共宣读了108篇论文,包括12个方面的内容,作者就大地测量、地震、地震和断层的关系、地震和发生模型、地震活动性等方面论文的有关内容作了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9.
在地壳运动释出物质和能量改变低层大气物理化学状态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增大大气中的体电荷,改变大气离子浓度,强化大气静电场,人类经历的许多自然灾异现象都含有地壳运动的信息,用这些现象的时空分布反演现代地壳运动微观状态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地震及一系灾异成因研究预测预防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0.
GPS技术在监测地震与地壳运动中已经得到应用,北京市地震局在北京市2002年启动建设的全球卫星定位综合应用服务系统基础上,于2003年开始GPS形变监测工作系统的建设,这是一个小区域连续的高密度GPS形变监测工作系统,获取高精度的北京市GPS基准站地心三维坐标,为地震监测和地壳运动的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GPS数据素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构造变形高精度大密度GPS监测——现今速度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持久、强烈、广为发育,是我国高山巍峨、大河东流的缘由,也是地震频繁、震害沉重的起因.获取复杂的地壳变形信息是研究陆地变迁、环境演化必要条件,而监测现今地壳运动状态更是地震研究、减轻灾害的重要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用GPS监测地壳形  相似文献   

12.
喜马拉雅地区的地震活动与近期地壳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穿越条件的限制,用地面地质方法研究喜马拉雅地区的近期地壳运动有许多困难,但是地震活动与地震波特点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信息。我们对1897年以来80年间喜马拉雅地区的地震,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1.根据地震活动与震源机制资料研究断层的现代活动方式。2.用零矢量方法确定地块运动位移矢量的方向。3.根据地震矩估算地壳滑动速率。最后,根据这三方面的工作成果,对这一地区的近期地壳运动模式做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第二次大会(SecondMeet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 of Geosci-ences)于1983年3月28日~31日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召开。会议对地震活动性、地壳应力和应变、现代地壳运动;古地磁的发展;无脊椎动物化石中的壳层结构;地壳的变化过程及全球事件;测定冰岛北部的垂直地壳运动的大地测量等十几个专题交流了成果,展开了讨论。这次地震活动性、地壳应力和应变、现代地壳运动专题讨论会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它聚集了不同研究领域的地球科学家们——地震学  相似文献   

14.
东海地震开始成为话题是在1970年前后,历时已30年了.本文根据迄今获得的大地测量结果论述东海地区的地壳运动,并对东海地震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于1979年12月3日至15日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多学科专题讨论会。根据该会出版的论文摘要,将其中“近代地壳运动”专题里涉及地震活动性与近代地壳运动的六篇论文摘要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16.
考古数据在渭河断陷地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学发  师亚芹 《地震》1989,(3):76-77
近些年来,地震地质主要运用地质、地貌、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方法研究现代地壳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但是,第四纪距今约240万年,而全新世亦有1万年之久,这显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在时间上难以对应;大地测量的时间虽短,又因测量资料积累的时间太短,往往人为干扰和仪器误差掩盖了地壳的真实运动。所以,借用考古数据可以研究近3000—5000年内的地壳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这在时间尺度上是合适的,而该时期文化层的年代依靠考古资料定得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观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新兆  杨少敏  王琪 《地震》2012,32(2):31-39
本文利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1972个站两期GNSS观测资料绘制2009—2011年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图。 该图反映了2011东日本大地震同震形变对我国东部地壳运动及变形状态的巨大影响, 也反映2008汶川地震和2001昆仑山口西地震震后变形对青藏高原构造应力场的调整过程, 较为完整地展示印度板块挤压下青藏高原的变形状态。  相似文献   

18.
鲜水河断裂带以强烈的现代地壳运动和频繁的地震活动而著称。在300余千米的长度上自1725年以来的250年间,已发掘的强震史料表明,6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已达20次之多。其中7级以上大震高达7次,平均每隔35年就有一次,强度之大,频度之高为当代少见。沿断裂带现代地壳运动的地貌形迹表明,它与土耳其北阿那托利亚断层和美国加  相似文献   

19.
地震重力观测主要监测地表或空间重力场时间变化,即动态重力变化。动态重力场变化是地表位移运动(主要为测点垂直位移)和地球内部物质运移或变化的综合反映,是地球内部运动(主要为地壳运动,其表现为物质密度变化和变形的耦合运动)的重要表征物理量。地震的孕育过程包含于地壳运动过程中,因此,通过对动态重力场变化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处理了天津地区GNSS观测网和部分陆态网络及周边IGS站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2011年日本MW9.0地震前后天津地区的地壳运动,并研究了此次地震对天津地区地壳运动的影响。结果显示:2011年日本MW9.0地震对天津地区的影响主要是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影响不大;水平向同震位移中EW向明显大于NS向,位移量为8.5~10.1 mm;结合区域基线向量的差异变化可以看出该地震对天津地区起到了一定的拉张作用;地震前后测站水平向运动速度差异不明显,约在0.1~2 mm/yr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