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玲玲  刘震 《浙江地质》2009,(10):41-43
1996年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土地发展中心。之后,土地储备机构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土地储备作为一种新型的土地管理制度,逐渐成为国家规范和有效管理土地市场的必要手段。土地储备机构实质上是政府的委托机构,通过征用、收购、收回、置换等方式,将土地使用者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纳入土地储备库.  相似文献   

2.
纪成旺 《河南地质》2009,(10):45-45
[案情介绍] 2007年3月份,某市土地储备中心以其收购的储备土地,向该市土地登记中心提出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申请,并希望就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提供了以下材料:(一)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申请书;(二)地籍测量成果;(三)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及法人身份证明;(四)土地储备机构和银行签订的贷款意向书;(五)市政府同意收购土地的批准文件;(六)原土地使用者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及注销证明文件;(七)房管部门注销《房屋所有权证》的证明文件;(八)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合同。  相似文献   

3.
土地使用权按地上建筑情况可分三类:一是地上建筑领有合法产权证(房产证)的;二是地上建筑已经竣工并通过国土部门土地复合验收但地上建筑因故未领取房产证或地上建筑已灭失的土地使用权,这类土地使用权证实践中叫做正式证(以下简称正式证);  相似文献   

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加强对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监督管理,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健康发展,防范化解融资担保风险,国务院决定,建立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同时明确地方相应的监管职责。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5.
黄志华 《浙江地质》2008,(10):33-35
在国务院“大部制”改革的示范作用下,新一轮地方大部制改革已在全国、在各领域悄然展开。笔者仅就土地管理机构的演变过程,结合志书,尽自己所知作些回顾,同时,对土地管理内设机构的设置提些个人意见,希望对规范土地业务管理及下步机构改革有点帮助。  相似文献   

6.
郭俊毅 《山西地质》2011,(4):35-37,44
就基层土地管理执法难现状与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针对目前执法难的问题,提出了制止违法占用土地,解决土地执法难的对策。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解决土地执法难问题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7.
郸城县地处豫东平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粮食和棉花生产百强县,河南省粮食主产县、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财政直管县。但作为传统农区,郸城县也是一个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平原农业大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并深入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使其真正成为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有力抓手,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本手段,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开源"之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既保护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又促进新农村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9.
当下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却呈现出供需紧张和闲置浪费并存的局面。近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明确要求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笔者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尝试从现象、成因、困境以及机制等多个角度探讨闲置土地问题。仅供同仁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盛乐山 《浙江地质》2010,(11):18-1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个行政辖区内未来土地利用的超前谋划和有序安排,是土地管理的综合性导向。加强土地管理首先必须科学编制好、实施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一轮规划到2010年底将完成使命。当前已进入一个关键的“新”、“老”规划交替时期。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未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识强化教育、规划管理、执法监督、监察技术应用、法律法规完善、奖惩机制建立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而客观的分析,同时针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旨在抛砖引玉,提示警醒国民以及研究者、决策者,共同有力、有序推进我国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2.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根据省实践活动领导组开展专题调研的要求,对各地反映的土地利用规划时间周期长,  相似文献   

13.
早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学者弗兰克·关汉姆就提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谜:那些率先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地区),往往是人均资源(特别是土地)比较少的地方。以弗兰克的结论,中国学者姚洋得出自己对中国现代化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不同教材和专著中岩体松动概念分析,结合松动岩体的研究成果,对岩体地下工程松动圈的形成、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做了简要探讨,认为松动圈是围岩应力变化大于5%且变化值等于岩体抗拉强度这一范围内的岩体,是松动岩体在岩体地下工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对石油成因理论争论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见解:①煤不成油,该结论可以由两种简单有力的方法予以证明;②无机成因学说的依据至今仍然相当欠缺,金刚石包体中的气体不是“石油类”物质而更像是“煤类”物质;原油、沥青的 Pb,Sr 同位素测试中因干扰因素很多而会影响测试精度,应予以充分注意;③有机成因理论中最为有力的证据是,在基本代表全球成矿时间和空间的八个地质年代统计中,世界上石油和煤、油页岩已知储量分布的曲线变化趋势非常相似;④泥(质)岩不是油源岩,特定条件的砂质沉积物可以高度富集成油有机物。指出了在建立科学的理论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尤其应注意石油类物质区别于其他物质的本质物征与特性。呼吁支持与应用湿封闭体系综合效应成油论,这一理论解答了有机成因理论中最难的初次运移问题,指出了碳酸盐岩窄而厚的相变过渡带为油气富集带。  相似文献   

16.
辛鹏  吴树仁  石菊松  王涛  石玲 《地质论评》2015,61(3):485-493
降雨诱发的浅层黄土泥流规模小、流速快、冲击力强、发育范围广、难以防御、致灾频率高,近两年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急需开展其形成机制与强度的研究。黄土物质组成与水敏性、坡体形态对降雨入渗—积水的响应、黄土斜坡对降水入渗的力学响应机制、富水黄土粘滞性流动特性是制约浅层黄土泥流形成的四种主要因素,分析这四种因素的对浅层黄土泥流形成的制约作用需解决斜坡降雨入渗的水文过程、非饱和土的力学效应及水土耦合的机制等前沿问题。本文对影响泥流形成的各因素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方案,认为可从三方面开展研究:(1)定量描述泥流体积扩容特征,建立浅层黄土泥流启动与流动模式;(2)分析泥流与原状黄土物质成分、组成结构差异,开展黄土非饱和增湿力学变形试验,监测0°~60°单面坡与坡肩平缓斜坡的降雨入渗过程,研究坡体形态对雨水汇聚、入渗及基质吸力变化的控制特征,揭示泥流流体运动过程中水土响应机制;(3)对浅层黄土泥流物理力学模型进行解析,讨论泥流流动能量转化特征,建立降雨诱发泥流灾害的强度计算模型,为降雨泥流灾害危险性定量计算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汪相 《地质论评》2023,69(6):2023-2031
笔者等针对吴福元等(2023)“南岭高分异花岗岩成岩与成矿”一文(后简称“吴文”)提出两个不同认识:(1)南岭地区广泛出露的燕山早期花岗岩,常构成复式花岗岩体的主体。吴文依靠3个幔源物质(玄武岩、微粒包体和基性岩脉)的证据,认为这些花岗岩是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笔者认为这些“幔源物质”的存在不足以作为“壳幔相互作用”的证据,南岭燕山早期花岗岩实际上为沿着地壳剪压断裂主动侵位的同造山花岗岩(主体花岗岩)。(2)吴文认为,这些复式花岗岩体中的补体花岗岩(小岩体)也是燕山早期的,为“同源岩浆”的高分异演化的产物。笔者等对前半句持否定性的看法,但认同后半句的结论,并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明,初始花岗岩浆是在重力和热量对流下的深部岩浆房中经历20 Ma以上的分离结晶作用,才可能在岩浆房上部形成含巨量成矿物质的残余花岗岩浆。这些残余花岗岩浆在早白垩世的拉张环境中,快速地被动上侵而溶离成两部分(流体和熔体),分别形成岩浆热液矿床和造山后花岗岩(补体花岗岩)。  相似文献   

18.
汪相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22-2023030022
本文针对吴福元等(2023)“南岭高分异花岗岩成岩与成矿”一文(后简称“吴文”)提出两个不同认识:① 南岭地区广泛出露的燕山早期花岗岩,常构成复式花岗岩体的主体。吴文依靠三个幔源物质(玄武岩、微粒包体和基性岩脉)的证据,认为这些花岗岩是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笔者认为这些“幔源物质”的存在不足以作为“壳幔相互作用”的证据,南岭燕山早期花岗岩实际上为沿着地壳剪压断裂主动侵位的同造山花岗岩(主体花岗岩)。② 吴文认为,这些复式花岗岩体中的补体花岗岩(小岩体)也是燕山早期的,为“同源岩浆”的高分异演化的产物。本文对前半句持否定性的看法,但认同后半句的结论,并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明,初始花岗岩浆是在重力和热量对流下的深部岩浆房中经历20 Ma以上的分离结晶作用,才可能在岩浆房上部形成含巨量成矿物质的残余花岗岩浆。这些残余花岗岩浆在早白垩世的拉张环境中,快速地被动上侵而溶离成两部分 (流体和熔体),分别形成岩浆热液矿床和造山后花岗岩(补体花岗岩)。  相似文献   

19.
最近,花岗岩混合成了花岗岩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探讨了花岗岩混合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端元组分不同比例的混合来解释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变化.本文从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对比出发,探讨了花岗岩混合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作者认为,花岗岩混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次要的和局部的.岩浆混合的能力或能干性(competence of mixing)主要取决于岩浆的黏性和温度,而黏性又与硅氧四面体有关.相对于玄武岩,花岗岩的SiO2含量高,温度低,因此,花岗质岩浆的混合能干性很低.玄武质岩浆的混合是mixing(以化学混合为主),而花岗质岩浆的混合通常只是mingling(以机械混合为主),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能达到mixing的程度,例如,埃达克岩与地幔混合形成的高镁安山岩或高镁埃达克岩.许多人认为,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接证据.研究表明,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大多是闪长质成分的,其初始成分大多是玄武质的.因此,暗色微粒包体不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接证据,而是玄武质岩浆混合能力强过花岗质岩浆的证据.与玄武质岩浆的起源比较,花岗质岩浆从一开始熔融就是不均一的,这源于源区的不均一及熔融过程的复杂性.花岗质岩浆原始均一性的假定是不可能的.花岗岩成分的变化以及在哈克图解中成分点的"连续谱系",主要是由源区不均一性引起的,混合和分异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毕竟是次要的.花岗质岩浆从源区生成、迁移、直至在地表喷出或在浅部定位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均一化和不均一化的过程.但是,由于花岗质岩浆的黏性大,上述过程及岩浆演化的程度和规模都受到限制,也限制了岩浆混合的程度和规模.许多人仅从花岗岩地球化学成分的变化来研究花岗岩的成因,而很少考虑花岗岩物理性质对岩浆演化的制约.对比玄武岩与花岗岩,我们认为,地球化学方法在花岗岩中应用的范围和程度可能远远不及玄武岩,我们应当重新考虑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20.
华仁民 《矿床地质》2011,30(1):163-170
针对<矿床地质>2010年第5期刊登的张旗等(2010)"花岗岩与金铜及钨锡成矿的关系"一文中关于花岗岩分类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质疑,认为该文按照花岗岩Sr和Yb的含量将花岗岩分为埃达克型、喜马拉雅型、浙闽型和南岭型4类的方案存在3个问题:一是埃达克岩不能作为花岗岩分类学中的一种类型;二是花岗岩的S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