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分析了WAM海浪模式中计算谱传播的一阶迎风格式的特性,导出了二阶精度的二维QUICKEST格式,利用它计算海浪能谱的传谱,研究了格式耗散对预报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一、前 言 日本气象厅沿岸海浪模式由大网格套小网格的三个梯级组成:第一梯级采用粗网格(间距381公里),第二梯级采用细网格(间距127公里),最后采取加细网格(间距10公里)。本文简单地介绍大洋海浪模式、沿岸海浪模式、模式的运算流程以及应用实测资料对计算结果的验证情况。 相似文献
4.
5.
网格分辨率对WAM海浪模式预报结果的准确伺有重要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移动套网格方法,并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的区域化模型中加以实现。利用模型飓风场物模拟风场检验了该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计算量增加不多的前提下,可以有铲地校正由于网格过粗导致的WAM模式预报结果偏代的缺陷,对业务预报具有重要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1海浪模式的基本概念表面波的数学描述有很多的随机元素,需要统计说明。代表海浪场的统计参量在特定的时间周期和空间范围上表现海浪的特征。形式上,在这些尺度范围,需要假定我们所描述的海表面是稳态(时间上)和空间均一的。显然,缺少这样的条件将需要在更大尺度范围上描述海浪的成长与消衰。为了有效的模拟变化的海浪,时间步长、网格长度这些刻度都要足够小来刻画海浪的演变,但是更小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合适必须经过验证。 相似文献
7.
8.
9.
现代海科学及其相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在海浪研究和海浪预报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尤其在海浪预报方面已经获得了一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本文着重分析了发展完善海浪数值诊断和数值预报模式,实现海浪预报方法客观化,预报手段自动化和系统化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1海浪数值预报方法研究概况海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随机现象,因此海浪的物理机制研究进展缓慢,至今仍没有理论上严密和完善的海浪预报方法。由于海浪的应用性质很强,应用价值很大,所以应用部门不能等到海浪专家把海浪生成机制都弄清以后再来研究计算海浪的方法。因此在研究海浪生成机制的同时就已经开始研究怎样利用风来计算海浪。几十年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一个简单的斜压两层模式,在热力学方程中只考虑牛顿冷却和感热加热,从理论上分析了大尺度海温异常时感热加热带大气压Kelvin波的影响。研究发现,牛顿冷却使大气Kelvin波振幅减,并使波速减慢;感热加热可使得Kevin波波速加快;当海气温差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波动趋于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13.
海浪外频谱的一种表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克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
基于孙孚提出的海浪波高与外观频率的联合概率分布及海浪能量的外观分布概念,定义了一种新的外观分布,导出了其外频谱的解析形式,并讨论了它的一些性质。结论表明,本文提出的外频谱在高频处比例于外观频率的负4次方,与通常海浪频谱的高频特征相同,但不同于孙孚导出的负5次方的结论;二阶矩与海浪频谱的二阶矩完全相同,此结论亦与孙孚导出的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4.
唐功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Z2)
本文提出一种关于线性时变大系统最优控制的二次型性能指标分解方法。据此研究线性时变大系统局部分散最优控制的逆问题.得到大系统关于某二次型性能指标存在最优状态反馈控制律的条件,同时它也是大系统局部分散镇定的一个新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5.
考虑波能耗散的近岸波浪传播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考虑能耗的定常缓坡方程,推导得出包含波能耗散的近岸水域波浪传播变形数学模型,并用所得模型对浅水中波浪的传播进行了计算,将计算结构与Berkhoff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表明二者吻合很好。该数学模型能较好地解决波浪在浅水中的传播变形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尺度分离法,从常规资料中分离出大尺度资料和中尺度资料,计算了台风登陆前后的大尺度及中尺度动能收支,并比较了它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研究大型风浪水槽的风浪统计特征,采用多通道测波系统,同步采集沿水槽的12个测点在不同风速下的风浪数据,从观测事实上分析风浪波面分布和有关要素特征,并建立水槽风浪统计要素与风速,风区长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998年2月青黄公路的交通调查,分析了青黄公路的交通现状,根据青岛市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交通运输发展及城市出入口资料,利用弹性系数法预测了2000年和2010年青黄公路的城市交通量。 相似文献
19.
我国沿海风暴潮的监测及其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现行的风暴潮监测预报系统以及目前在预报中心风暴潮业务预报中所采用的方法,重点叙述了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数值预报技术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黑潮输送的异常及其与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28.5°E为界,沿27°N,北太平洋西边界流输送可以分成呈明显负相关的东、西2段。西段(即黑潮)主要参与副热带环流(STG)和经向环流(STC);东段主要参与日本东南的反气旋式涡旋再回流。从气候态来看,西段输送在7、8月份最大,3月份次大;东段输送在6—8月份最小,其它月份比较接近;整体结果表现为全年有2个接近的极大值,分别是3、4月份和7、8月份。从年序列来看,西段输送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一次明显的突变;而东段在1955年突然减小,在1963年突然增大。小波分析表明,东、西两段的振荡周期都随时间变化。西段输送时间序列的20a左右周期振荡在1976年以前非常明显,9a左右周期振荡在1985年以后比较显著;东段输送的13a左右周期在1976年以前显著,1985年以后的主要振荡周期从7a逐渐减小到3a左右。奇异谱分析表明,西段输送的年代际变化占总方差的45%,年际变化占总方差的13.6%;东段输送的年代际变化占总方差的24.3%,年际变化占总方差的32.3%。黑潮输送异常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及ENSO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年代际尺度上,一个可能的过程是,PDO超前于黑潮输送异常;异常的黑潮输送通过改变北太平洋中部的SST梯度引起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而调制ENSO的变化。在年际尺度上,黑潮输送异常滞后于PDO和ENSO变化,且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