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1954~2001年的航卫片遥感信息,对长江皖江段的岸线特征及变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航卫片解译,长江皖江段南、北岸线长度分别为405.4km(右岸)和438.8km(左岸),岸线总长844.2km。根据遥感影像特征和野外调查,将皖江岸带(线)划分为侵蚀岸(冲刷岸)、淤积岸和稳定岸3种类型,其中冲刷岸长426.4km,占岸线总长度的50.5%,左岸大于右岸;淤积岸长198.4km,占岸线总长度的23.5%;稳定岸长219.4km,占岸线总长度的26.0%。根据1954年、1969年、1975年和1986年4个时期的航片资料的对比解译,对1954~1969年、1969~1975年和1975~1986年3个时间段的岸线摆动幅度和速率进行了计算,从中发现,河道岸线的摆动主要是左岸侵蚀后退,段内岸线年平均变形强度在50m以上的有7处,在100m以上有2处。岸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主河道长期右移,近期以左移为主;江心洲的平面变化复杂,汊道河段岸线变化强烈;鹅头形分汊河段演变具周期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城市岸线具有无法替代的生态、生活和生产功能。本文以南昌市为例,选取岸线稳定性、生态敏感度、交通便利度、夜间灯光指数等12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赣江南昌段的城市岸线资源开发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城市岸线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利用策略。结果表明:赣江南昌段岸线资源中,自然岸线约占81.08%,人工岸线约占18.92%;岸线资源开发高潜力区面积约为12.43 km 2,较高潜力区面积约为157.98 km 2,中潜力区面积约为128.83 km 2,较低潜力区面积约为117.24 km 2,低潜力区面积约为65.16 km 2;岸线资源开发潜力大,但存在岸线利用程度总体较低、部分岸线利用不合理、岸线开发保护冲突等问题。据此建议从丰富岸线利用类型、优化开发利用方式、保护岸线生态、加强修复治理等方面对南昌市城市岸线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3.
采集了长江南京八卦洲段悬浮物、漫滩柱状沉积物和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Al、Fe、Mn、Hg、Ni、Cr、Cu、Pb、Cd、Co、Zn含量.结果表明,柱状沉积物元素含量垂向变化较小,反映沉积物来源比较稳定;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含量因子分析反映元素主要受流域地质影响,Cd、Cu、Pb、Zn等元素还叠加人为活动的影响;悬浮物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质体的Pb同位素206Pb/207Pb比值非常接近,表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来源悬浮物携带以Cd为代表的重金属对江苏沿江土壤重金属富集胚层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介绍南京汤山地下热水地热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源”、“通”、“储”、“盖”控制因素,初步提出了该区地下热水的形成模式与资源前景,对该区地下热水的勘查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低山丘陵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较大发展潜力,但也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以及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退化等不利因素,直接威胁经济可持续发展,朝阳地区为较典型的低山丘陵区,气候,地质背景,植被,水文以及社会历史背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该区土地资源质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正确认识并科学分析这类地区土地资源质量的各类影响因素,对于合理利用并有效保护珍贵的土地 相似文献
7.
长江河道变迁直接影响其两岩的经济开发和人民生活。本文较详细地阐述了长江中下游近期江岸的冲淤变化、江心洲的演变及岸崩塌变形的特征及规律,分析了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进而预测了江岸的冲淤趋势。 相似文献
8.
抽水试验是获取水文地质参数,查明地下水运动条件重要的一种手段。以长江南京段上游典型含水层抽水试验为例,对观测井数据进行分析,采用传统的稳定流公式法、非稳定流的s-lgt量板法、沃尔顿法、水位恢复法等,并对降深进行井损修正以及含水层有效厚度修正,采用修正后的数据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结果表明:所求得的水文地质参数,以非稳定流参数为佳,典型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在40m/d左右,符合长江洲滩及滨岸冲积层的渗补条件。 相似文献
9.
南京长江过江隧道梅子洲明挖段基坑主要包括引道段和盾构到达井,基坑规模大,地下水丰富,地质条件复杂,使得该基坑降水成为整个过江隧道众多关键技术之一。本次在抽水试验基础上设计了基坑降水方案,考虑到周边环境简单,采取了"坑外降水为主,坑内降水为辅"的降水方式,实际结果表明:降水方案合理可行,未对周边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长江洪灾为例,分析了人地相互作用的内容与方式,人地关系系统调控的任务与措施。认为洪灾频发的重要原因是人类对地质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并认为要培植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应及时调整人地关系,改善农村的经济方式与经济条件,把生态建设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事长期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11.
提要:为提升对长江流域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的认知程度,突破以往单独从地表水或地下水角度进行评价的局限性,长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和水循环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将水文地质单元和地表水流域有机结合,划分长江流域地下水评价单元,建立典型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开展了新一轮长江流域地下水资... 相似文献
12.
河道的平面变形贯彻于河道演变的始终。它经常采取渐变的方式。然而,当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量变达到质变,或者是遭到某种灾变性的事件,例如特大洪水,在局部地段就会出现剧烈的横向变形。这就是河岸的局部崩塌,习惯上也称为崩岸。崩岸按岸坡变形失稳产生的力学机理及变形程度可归纳为3大类型:侵蚀型、崩塌型、滑移型。按照崩岸后的形态则可划分为两种:条崩和窝崩。条崩是崩塌产生后近似平行岸坡的外部形态,属于侵蚀型和崩塌型。窝崩是崩塌或滑移后产生的另一种外部形态,有的属于崩塌,有的则属于滑移型。由于崩岸,对两岸的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极须对之进行预测和治理。当然,崩岸的发生也有一特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以长江三角洲41个城市市域为研究单元,基于2017年统计年鉴数据,构建影响因子体系,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GWR模型,定量研究长三角市域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影响因子及其异质性作用。结果显示:长三角市域人口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出以上海市为核心的梯度集聚分布;经济发展活力、投资强度、第一产业发展水平、医疗资源对于各市人口城镇化起着异质性作用,其中经济因子占主导作用、医疗资源因子的异质性作用显著。据此从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角度,为长三角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表层土壤Sn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土壤平均含Sn量为8.35mg/kg,远远高于全国A层土壤Sn的背景值2.6mg/kg,表层土壤中Sn空间分布不均匀,呈现由苏锡常、宁镇扬、杭嘉湖、宁绍等经济带增高的趋势。各种沉积环境、土壤类型中Sn的含量也较全国类似或同类沉积环境、土壤类型中Sn的含量高,显示了高背景的特点。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区表层土壤中Sn元素富集明显,90.39%的面积区表现出富集的特征,富集系数大于2的强富集区面积占44.03%。另外,Ag、Bi、Hg、P、Pb、Sb、Se、TOC等也与土壤Sn呈相关性,可能与土壤Sn的富集有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5.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表层土壤Sn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土壤平均含Sn量为8.35mg/kg,远远高于全国A层土壤Sn的背景值2.6mg/kg,表层土壤中Sn空间分布不均匀,呈现由苏锡常、宁镇扬、杭嘉湖、宁绍等经济带增高的趋势。各种沉积环境、土壤类型中Sn的含量也较全国类似或同类沉积环境、土壤类型中Sn的含量高,显示了高背景的特点。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区表层土壤中Sn元素富集明显,90.39%的面积区表现出富集的特征,富集系数大于2的强富集区面积占44.03%。另外,Ag、Bi、Hg、P、Pb、Sb、Se、TOC等也与土壤Sn呈相关性,可能与土壤Sn的富集有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6.
钴是中国极度短缺的关键矿产资源, 我国矿床中报道的钴资源量大部分以伴生形式产出, 因此估算伴生钴资源量及评价其综合利用前景十分必要。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矿床、铜矿床及硫铁矿床中普遍伴生钴, 但不同类型矿床中钴资源特征及差异、钴资源量及可利用性评价等研究尚未开展。目前大部分矿山伴生钴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钴资源浪费严重。本文通过全面收集整理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相关研究资料, 系统总结了成矿带不同类型矿床中钴的赋存状态, 阐明钴在各类矿床中的富集特征, 并估算了伴生钴资源量, 评价了伴生钴的可利用性。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矿床和硫铁矿床中主要载钴矿物为黄铁矿, 少量为磁黄铁矿、磁铁矿等; 铜矿床中载钴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为主, 少量为磁黄铁矿、斑铜矿等; 独立钴矿物在各类矿床中均有报道, 主要有辉砷钴矿、硫铜钴矿、铁硫砷钴矿、硫镍钴矿、辉钴矿、斜方砷钴矿等。钴在铁、铜和硫铁矿床中发生了不同程度富集, 其中矽卡岩型铁矿床中钴较为富集, 总体达到了伴生钴边界品位; 矽卡岩型铜矿床中的钴多数接近或达到伴生钴边界品位, 少数未达到伴生钴边界品位; 玢岩型铁矿床、斑岩型铜矿床、矽卡岩型和玢岩型硫铁矿床中钴的富集程度低, 普遍未达到伴生钴边界品位。成矿带伴生钴资源丰富, 具备形成中-大型富钴矿床的资源条件, 初步估算规模达到大型的矿床有3个(程潮、铁山、罗河), 规模达到中型的矿床有22个(龙桥、朱冲、白象山、金山店、安庆、武山、城门山、丰山洞、铜绿山、铜山口、大包庄、新桥、泥河、高村、梅山、和尚桥、姑山、沙溪、茶亭、姚家岭、冬瓜山、黄屯); 具有良好综合利用前景的伴生钴资源量约10.8万t, 具有一定综合利用前景的伴生钴资源量约4.6万t, 可作为未来潜在接替伴生钴资源量约12.5万t。成矿带主要矿床通过磁选、浮选可获得含钴>0.20%的硫精矿, 冶炼过程中可得到含钴达0.22%的转炉渣。对于含钴硫精矿或含钴转炉渣, 可通过浮选法、火法冶炼法、湿法分离法、萃取法和微生物浸出法等工艺实现钴的高效回收利用, 且回收率可达80%以上, 预期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文的研究方法对热液矿床中伴生钴资源量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Natural Hazards - Because of the ever-increasing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urban water supply systems encounter multifaceted challenges in providing sustainable services under... 相似文献
18.
地形地貌既是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发生的环境背景条件,也是流域输沙行为的结果。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对山地灾害发展趋势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流域面积-高程积分、河道凹度指数和陡峭指数等地貌指标,分析了金沙江上游德格-白玉段的地貌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金沙江主河两岸小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在0.45~0.65之间,积分曲线大都呈右"凸"形,表明各流域均处于地貌演化的早期阶段,流域内可供侵蚀的潜在物质较多;河道凹度指数在0.18~2.07之间,仅有29%的河道凹度指数分布在0.30~0.60之间,视为稳态河道,71%的流域河道处于不稳定状态;标准化陡峭指数在124~627之间,与祁连山北翼、庐山和阿尔金山东段相比,明显更大;这些指标均表明研究区的地壳抬升明显且更加剧烈。地壳快速抬升是研究区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演化的主控因素。它导致大部分流域处于地貌演化早期,河道处于不稳定状态,从而导致流域内可供侵蚀的潜在物质较多,具备形成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物质和能量条件;在未来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区内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将更加频繁。 相似文献
19.
河流古流量的估算可以定量化研究流域的水文、气候变化特征。根据收集的多个地质钻孔资料恢复出长江南京段3个古河槽横断面,对古深槽沉积物样品进行 14C与ESR年代测定以及沉积相的分析,判定-50~-90m的古深槽形成于末次冰期最盛期。根据古河床沉积物粒度,利用泥沙起动公式计算古河槽不同深处的垂线平均流速,然后利用垂线平均流速和垂线间的过水面积计算单宽流量,最后累加恢复末次冰期最盛期的平滩流量。其计算结果为10000~12000m 3/s,与现在1月份多年平均流量相当。该时期的纵坡降为4×10 -4~5×10 -4,与现在长江上游屏山—宜宾段相当。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