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城市景观建设理论与实践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建设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分析了景观、城市景观的概念与特点,回顾了国外城市景观的研究发展和16世纪以来景观建设的历程,认为国外城市景观建设的特点在于以建筑控制法规为中心,注重景观评价的制度化和立法。从规划设计实践、理论研究和专业建设、法规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对我国城市景观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推进我国景观建设发展的三个构想:确立景观权益的法律地位和推进景观评价的制度化;进一步丰富规划控制手段;整顿行业、建立规范。 相似文献
2.
3.
城市河道关系着防洪及生态环境安全。以城市河道整治为入手点,依据城市上、下游河流段开发情况,对某地城市河道治理、已有河道整治项目及河势变化进行调查分析,基于城市河道整治现状及景观建设优势,设定城市河道整治规划,并依据城市河道景观设计需求,对城市河道整治与景观生态融合设计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全面提升城市河道水网生态面貌及防洪排涝能力,为区域水系建设及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Malte Selugge 《中国勘察设计》2007,(3):68-68
中国是一个大国,北京是一个很大的城市。它是中国最后一个皇朝所在地,它有非常丰富的景观,正如紫禁城一样风格独特。这个城市拥有很庞大的建筑结构,而很多的建筑那是四散在城市当中。目前,投资者受到市场的驱动,在各个城市的街道上进行激烈的争夺。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景观设计。我想引用一位著名的设计师1996年所讲的一种全新的景观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5.
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规划不仅需要适应区域气候,更需要通过城市自身的合理空间配置来缓解因城市化引起的城市大气环境问题,因此,加强城市景观格局大气环境效应的研究对于提高城市规划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城市下垫面的大气环境效应、大气数值模式、遥感应用技术以及城市规划的气候适应性等方面综述了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应用于城市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尽管城市景观组分的大气环境效应已经得到充分认识和应用,但是景观组分的空间组合,即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及其应用研究仅仅处于起步的阶段。为了推动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并应用于城市规划之中,除了需要深入研究“格局影响过程”的机制外,还需要重点解决2个问题:一是寻找能够用来研究城市景观格局与大气环境相互作用的格局参数;二是确认具有一般意义的理想城市景观格局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城市道路景观,分别从功能性、舒适美观性和便利性三方面分析呼和浩特市地区的现状,并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权重值,从而判断出目前呼市地区道路景观的级别,并得出更好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城市景观格局动态及其规划的生态学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栖居地,其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直接影响到世界人口的生存质量。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出发,以国内外近年来关于城市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生态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材料,整理并总结了城市景观格局的特征、研究方法和演变机制。在文献综述和具体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城市景观格局动态的“类库兹涅茨曲线”现象,即在从城市化初期到城市发展相对成熟的一个周期内,景观破碎化程度呈现“快速增加—增速减缓—平稳下降”的过程,并探讨了这一规律的适用性和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城市景观及其格局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充分结合生态学原理,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北京城市地质工作服务的新方向——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北京城市地质工作和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地质公园建设实例,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就业、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地学旅游品位和公众保护地质遗迹意识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地质公园在保障城市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有力阐明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是北京城市地质工作服务的一个新方向。本文还提出了今后北京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景观格局—过程的城市自然灾害生态风险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自然灾害对城市生态安全的潜在威胁日趋受到关注。城市景观结构和空间形态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基于景观格局—过程的城市/区域自然灾害生态风险评价成为城市生态风险及可持续研究的重要方向。在明晰城市自然灾害生态风险基本概念内涵及单一、综合自然灾害作用下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城市地域自然灾害、生态风险与景观格局—过程之间的逻辑关联,综合探讨了城市景观格局—过程与自然灾害交互作用及其在城市生态风险评价、自然灾害生态风险防范等重点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城市景观格局—过程与自然灾害生态风险的相互影响机理探索、景观时空尺度分异与城市自然灾害生态风险的不确定性分析、基于景观格局—过程的城市自然灾害生态风险综合评估模型与情景模拟等三大重大研究趋向,以期实现基于景观优化的城市自然灾害和生态风险防范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0.
论文分析了高架轨道交通对城市景观的双重影响:高架桥作为一种新的城市构筑物,为人们提供了欣赏城市的新的观赏点和观赏方式;但处理不当的高架构筑物具有破坏自然景观、影响人们的视觉、造成尺度失调、影响城市色彩和谐、破坏城市原有肌理等负面影响。进而论文提出了高架轨道交通的设计原则及改善轨道交通城市形象的应对措施:第一,巧妙选线,充分利用轨道交通沿线风景资源,形成轨道交通视觉廊道;第二,提升高架桥的空间景观形象:桥下空间综合利用,完善城市功能;桥侧空间精心设计,增强桥体人性化因素;重视高架桥体及附属物的形象设计,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第三,建设具有地域风格的换乘站。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国家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背景下,深挖潜力,节约集约用地已成为土地利用工作的当务之急。利津县通过严格按照产业政策供地、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施城乡建设用地挂钩项目等措施,提高了用地效率,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但工作中应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用地空间组织形式相对落后等问题,严格用地管理,优化用地模式,强化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逐渐得到普及与应用。混合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良好的适合高等教育的创造性学习模式。但是在目前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加工、梳理、整合能力不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自主学习能力稍显薄弱,因此亟需更多引导。文章综合分析了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优缺点,建议引入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图谱概念,作为新的教学元素以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由此构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增强型混合式学习模式。该模式在2020年南京大学《古无脊椎动物学》课程中进行了实践,进一步证明其在改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关于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的我国地质行业和地质学人才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资源、环境与灾害已成为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面对挑战和机遇,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创建“地质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并建立了基础型和应用型两类地质学人才的培养体系,依托本系雄厚的教学科研基础和师资力量,建成“三三三“培养模式和全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七年来改革成果丰硕.2000年以来,在教育部世行贷款重点教改项目支持下,结合地学类学科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正在努力探索按“大地学“口径培养人才的模式,创建培养具有大理科基础、大地学特色的地球科学人才的实施方案,为我国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的迫切需要培养新一代地学人才. 相似文献
14.
Macroseismic Survey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croseismology is the part of seismology that collects and evaluates non-instrumental data on earthquakes, i.e., effects on people, objects, buildings and nature. The methods that seismologists use for collecting and evaluating the macroseismic data are often based on long (trial-and-error) experience more than on some formal procedure. Until very recently manuals or guidelines on how to do a macroseismic survey were rare and often superficial. After an earthquake is felt in some region, the data are usually collected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Field survey is an obligatory tool that complements the questionnaires in the case of a damaging earthquake. An overview of the approaches to deriving the earthquake parameters (epicentre and barycentre, epicentral intensity, magnitude, depth, source parametres) from macroseismic data, as well as a review of some existing practices is given.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为人类提供多种海产食物、净化海洋环境和提供宜人景观及发展空间等。随着工程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海洋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近20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推行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MEBM),在海洋生态系统的框架下规范和管理开发活动,特别是在解决区域性海洋管理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我们借鉴。概述了海洋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回顾了海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MEBM的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MEBM的原则和措施,剖析了国内外MEBM的成功案例,探讨了在中国实施MEBM的必要性和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依据海洋功能区划来管理海洋开发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建议以此为基础,强化相关生态科学研究及相应技术和法规支撑,从而为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的关键所在。该文通过介绍垦利局加强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了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地籍管理信息化、档案管理数字化,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现了快捷、高效。 相似文献
17.
断裂控烃理论与油气勘探实践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断裂控烃理论认为, 断裂是叠合含油气盆地控制油气生运聚散和分布的根本原因; 断裂与油气藏的关系是枝与果、藤与瓜的关系; 科学的勘探思路是以断裂为基本线索, “沿枝(断裂) 摘果(油气藏), 顺藤(断裂) 摸瓜(油气藏) ”.运用断裂控烃理论研究表明, 北塘凹陷塘沽潜山油源断裂发育, 潜山油气藏成藏条件良好, 值得重视; 柴达木盆地的腹地控烃断裂发育, 资源潜力巨大, 具备形成大型、特大型油气藏的地质条件, 为油气勘探大转移提供了依据; 断裂控烃理论为HNFS凹陷找到了主力生排烃洼陷, 开辟了新的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8.
岩溶动力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群体自1990年以来连续成功实施了3个国际岩溶对比计划项目,包括IGCP299、IGCP379、IGCP448,在岩溶形成、碳循环、岩溶生态和水资源等领域,为国际岩溶学术界提供了共同解决岩溶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的机会,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引入现代岩溶学,建立岩溶动力学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岩溶学科的发展.目前正在执行的IGCP513"岩溶含水层与水资源"项目继续引领国际岩溶地质研究方向.相关成果为在中国桂林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回顾了20多年来岩溶动力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概述了其主要的科学成果和应用前景.指出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引入、全球视野的研究和及时将理论用于解决岩溶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在现代岩溶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经过20余年的不断探索,形成了岩溶动力学理论的基本思路,并创造性地总结了一套捕捉碳、水、钙循环的行踪的工作方法.通过全球对比,提出"岩溶形态组合"概念,将岩溶形态组合与岩溶形成环境条件建立对应关系,解决异质同相、同质异相这一令岩溶学者迷惘的问题.将岩溶学引入伞球变化研究,一方面把岩溶作用与全球碳循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对CO2H2O-CaCO3系统(岩溶动力系统)的定位观测,发现全球最大的碳库-碳酸盐岩体在伞球碳循环中仍甚活跃;另一方面,岩溶动力系统(KDS)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响应及时,其相关沉积物可记录全球变化.将岩溶地质过程与生态学联系在一起,将现代岩溶学理论的研究推向应用,与生产实践结合.在岩溶动力系统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律、我国岩溶动力系统的类型划分和分布规律、在表生岩溶系统碳循环与大气CO2源汇关系、利用石笋记录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变化过程及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研究等方面均获得了突出成果,如首次估算了我国和全球因碳酸盐岩溶蚀回收大气CO2的量,中国为1.774×107t/a,而全球为6.08×105t/a;证实了西南岩溶区典型表层岩溶泉水化学的季节、日变化与暴雨动态,表层岩溶泉水化学取样的频率需要重新审定,而且水文水化学的连续监测对于岩溶作用强度和岩溶作用碳循环的高精度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要了解岩溶系统水化学的变化,仅考虑水-岩相互作用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重视CO2气体对岩溶系统中水化学变化的影响,即岩溶系统水化学动态的变化是CaCO3-H2O-CO2三者相瓦作用引起的,水-岩-气相互作用的概念必须引入岩溶水化学的研究中;揭示了过去0.16 Ma来亚洲季风和低纬度地区降雨变化的特征,说明太阳辐射强度增高,驱动了盛间冰期的出现,重建了荔波地区2.3 ka来古气候环境的演变历史,贵州董哥洞石笋提供了低纬度、低海拔地区,可较好定年,更接近水汽来源区的古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石笋记录发现末次冰期以来存在有多次冷事件-Heinrich冷事件H1~H5跃变事件,新仙女木事件在我国南方的洞穴沉积物中具有显著的反映.对西南8省区市岩溶县、石漠化严重县统计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研究表明地质地貌条件对岩溶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具有制约作用,认为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首先要在岩溶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状况,才能深入分析岩溶区石漠化的成因、危害和类型.划分出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8大区成为"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编写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是破解保障与保护"两难"困境的根本出路,根据山东省临沭县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情况,综合分析增减挂钩工作现状及特点,对如何实施好增减挂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