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利用华北南部地区的近震最大震相位移资料通过震级残差法及回归分析论述了近震最大震相的平均衰减形态及其分区段性。近震最大震相平均衰减形态的研究是估算近震震级的基础。如果假设近震最大震相的平均衰减形态与地震的强度无关,那么根据震级标度的定义可以直接确定震级的量规函数。反之,近震震级量规函数描述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最大震相平均衰减特性。很清楚,近震最大震相随着震中距的变化在不同震中距范围内属于不同路径传播的波,因此,在整个近震范围内利用单一的解析函数形式来描述其平均衰减形态是不合理的。本文将利用不同方法试图合理估算不同震中距范围的平均衰减形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西南地区短周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短周期地震仪器以及区域性近震地震波的衰减特征对测定近震震级M_L的影响。结果表明: (1)目前区域性台网常用的几种短周期地震仪器记录测定的近震震级M_L间几乎无系统差。 (2)云南地区地震波随震中距Δ的区域性衰减规律基本一致。对量规函数与地震波衰减特征相互间的讨论,结论给出该区测定近震震级可以使用统一的量规函数。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影响近震震级M_2精度的因素.用计算和多次迭代的办法,计算出了近震震级M_L的起算函数在辽宁地区的矫正以及辽宁台网16个台站的校正值.同时又对辽宁台网限幅震级进行了多亢回归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数学检验.我们认为:在地震发生限幅的非正常情况下.可以参考本文给出的统计公式计算地震震级.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震震级标度系统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大部分区域的实际观测资料,本文通过震级残差统计分析和近震最大震相平均衰减形态的研究,确立了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中国近震震级量规函数R_(LE)(Δ)和R_(LW)(Δ),并约定了它们的使用区域。 中国东部地区:(Δ≤120km) (Δ≥120km) 中国西部地区:(Δ≤120km) (Δ≥120km) R_(LE)(Δ)和R_(LW)(Δ)的确立,突出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震和地壳介质的地区性差异,是对中国近震震级标度系统的完善,它保持了近震震级测定的简单、方便、实用的优点,它的应用将减少震级测定值的离散度,提高区域台网测定近震震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建立地方性均匀震级系统使中国近震震级标度进一步完善合理,是一种可行的办法.本文对东北地区近震震级系统进行了尝试.通过本区近震最大震相的平均衰减特征的估算,得到均匀震级量规函数.初步外推检验结果表明:新量规函数的应用减少了震级测定的离散度,合理地反映了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震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near)震震级或地方性震级,也有称区域性(regional)地震震级。一般指震中距2000Km以内的地震而言。由于地区性结构的差别,近震震级不能像远震震级那样建立全球性的统一标度。1935年Richter在南加利福尼亚引入的近震震级标度M_L,作为原始的震级标度。世界其它地区再根据本区域的特征建立本区域的近震震级标度,这种标度必须通过某种  相似文献   

7.
实际观测表明,用现行短周期仪器起算函数R1测算的近震震级ML在近距离地段数值偏低,在远距离地段偏高,随震中距出现系统偏差。本文以里克特(1935)零震级地震定义为震级水平控制原则,应用了辽,吉,黑,冀四省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制定出东北地区近震震级起算函数系统。  相似文献   

8.
王斌  梁慧 《四川地震》2008,(2):25-29
通过对攀枝花台近震震级测算和周边地震台网及台站的震级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包括对测算方法和地震波形传播方式进行探讨.试图研究台站近震震级测算差异并初步找出与地质构造的相关关系;以期提高台站近震震级测算能力,减小误差.  相似文献   

9.
现今人们估算震级主要还是利用体波和面波振幅。从这角度看震级还只是反映某种频率范围内地震波的能量。现广泛使用的近震震级公式M_L=lgA_μ+R(△),A_μ为二水平分量最大地动位移算术平均值,R(△)为起算函算,即考虑振幅随距离变化对震级的补偿。目前近震震级测定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原因很多,如仪器类型,放大倍数测量误差、台基影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分析讨论了地震波衰减时间τ与震级和震中距△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特定条件下的尾波震级公式 M_τ=1.83+2.384logτ+0.001△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得到了适合于在一定区域(台网)内普遍使用的尾波震级公式 M_τ=0.342+2.363logτ-0.445logV+0.001△,并之标准化 M_τ=2.363logτ-R。文章最后还将尾波震级M_τ与近震震级M_(?)进行比较,给出了换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黄圣睦  董瑞英 《地震研究》1997,20(2):157-169
以中国大陆三十年代与八十年代强震对比证实,在各种相近重复周期中存在的五六十年的优势周期,1981-1994年发生的46次强震,其中有38次大五六十前(即1930-1943年期间)都曾相近重复发生过强震,其他8次强震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西藏无重复发震记录,可能与三四十年代该区强震记录不全有关,按现有的资料上述两时段内50年相近重复震率达80%,本在讨论了震强相近重复的基本特征的差异性后认为,强震  相似文献   

12.
水库地震烈度衰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库地震由于具有震源浅、震级小但破坏较同等级的天然地震重的特点,其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在水库地震灾害预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由于水库地震事件数量少,历史震例往往缺乏地面烈度调查资料,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为了解决资料不足的问题,文中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从丰富的天然地震中选择可与水库地震灾害类比的震例,把其烈度资料引入衰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新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天然地震的烈度衰减进行比较,证明了这种方法具有合理性,所得到的水库地震烈度在近场普遍比天然地震烈度高,但由于加入了天然地震资料使得结果比已有水库地震烈度衰减慢且震中烈度稍低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全面评估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对网缘地震(网内边界至边界线外100公里)的自动处理能力,我们将福建台网在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所编目的1074个网缘地震记录转换为模拟实时波形数据流,对系统功能进行测试与分析。测试结果表明:1.系统基本具备福建台网网缘地震的自动速报能力,速报震级下限可达ML3.0级;2.系统对86.4%福建台网网缘地震自动定位的精度小于15公里,96.2%网缘地震自动定位的精度小于30公里;3.系统对99.6%福建台网网缘地震的震级自动测定偏差不大于0.3级。以上主要结论在2008年8月21日云南盈江M5.9级地震序列的实时速报实践中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震源机制深度变化反映的地壳-地幔流变特征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陆岩石层流变性质是一个重要而又没有完善解决的问题:既存在支持Moho面附近为强地幔-流动弱地壳模式的实验和观测事实,也存在支持流动弱地幔-强地壳模式的观测事实. 本文利用哈佛震源机制矩张量解及有关震源深度资料,对我国震源机制随深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虽然表浅地震震源机制主应力轴倾角接近水平或竖直,但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震源机制主应力轴倾角则多样化. 这与某些存在柔性下地壳软弱层地区具有孕震层下缘震源机制主应力轴也接近水平或竖直的特征明显不同. 它可能表明上述两种壳-幔流变模式在我国均存在,对我国岩石层流变性质还需要分区进行更细致的多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5.
自1975年以来,海城附近发生具有一定规模和强度的震群(ML≥4.0;震次≥100次)有: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2008年11月14日海城Ml4.8和2012年2月2日盖州Ml4.8震群,这4个震群发生前地震活动背景怎样,是否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点?对这4个震群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震前1年该区出现小震群活动,ML≥3.0地震条带、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增强,连续发生多次ML≥4.0地震,ML≥4.0地震震源机制高度一致,且震中最近台站记录P波初动符号出现明显的一致性等变化,可视为地震异常。及时捕捉中强地震前异常,对于地震活动趋势判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76年8月四川松潘,平武发生了强烈地震,震级分别为7.2,6.7和7.2,这是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自1933年以来的最大地震。1933—1976年间该段上发生了一系列5.0—6.5级中强地震,本文讨论了这些中强震在震中跳迁,能量释放,大震源区小震频度,震中分布以及中强震余震的强度衰减等方面的地震活动特征。指出1973—1974年间的中强震活动,应当是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的前兆地震活动,並且依据上述特征有可能将这类中强震从一般的中强震中区分出来。主要的活动特征可以归结为:自1972年开始,地震能量释放一反常态由原来源区和外围区的同步成比例变化改为截然反向的变化,这些中强震余震的扩散不明显,相反,主震却很清楚;这几个中强震和他们自已的最大强余震之间的时间间隔都大于4天,这明显大于附近地区其他中强震的这一间隔,也大于国内近年来大多数5.0—6.0级中强震的这一时间隔;1976年初,即大震前半年,震源区的地震活动异常平静,一直持续到大震发生。此外结合该区历史强震的迁移特点有可能预示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的时间和地点,而其孕育过程似乎可由1949,1972及1976年初分为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强震近震中区地电阻率变化速率的各向异性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归一化月速率方法处理了6次强震前近震中区11个台的地电阻率数据,得到在孕震中短期至短临阶段,与主压应力方向正交(或近于正交)测向的地电阻率下降变化的速率大于平行(或近于平行)主应力方向的变化速率.产生变化速率各向异性的原因可能是:在孕震后期的扩容阶段,裂隙走向沿主压应力方向优势排列,导电流体活动产生真电阻率变化速率的各向异性,表现为地表视电阻率变化速率的各向异性.本文为视电阻率各向异性的实验结果提供了震例支持,物理解释比较清晰,可能成为研究某些强震孕育晚期震源区及其附近地壳应力状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彭纯一  徐国铭 《地震学报》1986,8(3):309-316
继取得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6.0级地震磁异常之后,1984年5月21日在江苏黄海勿南沙Ms6.2地震前,在距震中70公里的东台县弶港,110公里的海安和130公里的射阳地磁台又观测到震前垂直分量的磁异常.其中弶港、海安为正异常,射阳为负异常.本文根据祁贵仲的膨胀磁效应模式,粗略地进行了计算,结果基本一致.本文认为,在低纬度地区用较密集的垂直分量台网来捕捉地震磁异常有可能改善地磁方法预报地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甘肃及邻区8个小区域的背景b值和计算b值的最小震级下限,对计算b值的两种常用方法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同时,研究了甘肃及邻区b值与中强地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甘肃及邻区,中强震前震中区及邻区的b值往往呈现低b值,与中强地震的对应率约为50%。作者认为,在日常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b值可作为一种较有效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用地震波的持续时间测定川滇地区的近震震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云南,四川地区的大量地震资料讨论了地震尾波衰减,维式地震仪器静态放大倍数以及震中距与地震波持续时间的关系.求得了川滇地区垂直向和水平向的地震波持续时间tDU测定近震震级的公式:MDZ=0.94+1.57log(tDUV)+0.00136△(1)MDM=0.78+1.60log(tDUM)+0.00114△(2)结果表明,用持续时间 tDU求得的震级标准误差比用振幅求得的震级标准误差要小.说明用这种方法求近震震级也许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