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雨量资料,对1209号台风“苏拉”倒槽造成鄂西北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在“苏拉”台风倒槽、东南风和东风超低空急流、华北冷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台风倒槽建立了来自海上的水汽通道,为特大暴雨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降水强度则与水汽通量散度密切对应。   相似文献   

2.
2011年7月初四川中部至东部出现一次持续的强降水过程,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FY-2E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和中尺度对流云团,副高西伸带来充沛的暖湿气流向川内输送,与北下干冷空气在四川上空汇合,增强大气层结不稳定;雨区上空对流层内有强上升运动且中低层不稳定呈高温高湿状态;700hPa水汽通量散度分析显示本次暴雨水汽源于孟加拉湾,水汽辐合区内有TBB大值中心及视热源、视水汽汇大值区;本次降水为对流性降水,水汽凝结加热对大气加热起重要作用,视热源、视水汽汇及垂直螺旋度与暴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当强降水出现时螺旋度呈(高空)上负(低空)下正分布,高层负螺旋度的生消与降水有更好的对应关系;雨区上空水汽收支显示南、北两边界是主要水汽来源,且水汽以南北向辐合为主。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区域气象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2015年6月3次发生在湖南怀化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次过程均是典型的低涡冷槽型暴雨过程,降雨分布在低涡东南侧及其向东伸展出的切变线附近,对于低涡沿切变线东移的暴雨过程,降雨分布在低涡移动的路径上。(2)中低层中尺度低涡或辐合中心是直接造成暴雨的系统,其发展演变和移动直接影响降雨的落区和持续时间,在卫星云图上反应为中尺度云团的生消。(3)孟湾、南海是怀化暴雨的水汽源地,暴雨发生在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层结和强水汽辐合区域,强降雨是整层水汽通量和水汽辐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两者同步增强并达到极值时,降雨也同步增强,当两者不同步时,不能使用单一要素判断降雨,而要综合考虑。(4)3次暴雨过程都是发生在低层正涡度、负散度和高层负涡度、正散度的高低空耦合结构下。  相似文献   

4.
曹楚  王忠东 《气象科技》2011,39(3):308-3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结合自动站加密资料对2009年9月29日20:00至10月1日20:00发生在浙江东部沿海的一次东风波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0916号台风"凯萨娜"外围环流为此次东风波的形成提供了扰动作用,副热带高压的加强使得低层形成了明显的东南急流,为暴雨或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  相似文献   

5.
Using hourly rainfall intensity, daily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low-level dew point depressions at 55 stations i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reanalysis in the coastal reg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ak intensity of extreme afternoon short-duration rainfall (EASR) and humidity as well as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The dependency of extreme peak intensity of EASR on temperature has a significant transition. When daily highest surface temperature is below (above) 29°C, the peak rainfall intensity shows an ascending (descending) tendency with rising temperature. Having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moisture condition in the variation of EASR and temperature, this paper discovered that the decrease of peak rainfall intensity with temperature rising is connected with the variation of relative humidity. At higher temperatures, the land surface relative humidity decreases dramatically as temperature further increases.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maintains basically unchanged, resulting in indistinct variations of water vapor content at seas. As water vapor over land is mainly contributed by the quantitative moisture transport from adjacent seas, the decline of relative humidity over land will be consequently caused by the further rise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6.
一次西南涡持续暴雨的GPS大气水汽总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成都地区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资料 (GPS-PWV)、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降水量资料和探空站比湿资料,对2010年7月15—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持续性暴雨的水汽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重点探究这次大暴雨的影响系统 (西南涡) 发生、发展前后GPS-PWV的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发生时,GPS-PWV通常在短时间内有急剧的上升,并在西南涡形成前达到最大值;西南涡完全形成时,GPS-PWV急升结束;西南涡东移,GPS-PWV继续下降到最低,降水趋于结束。与水汽通量散度相比较,水汽散度垂直通量能更好地描述暴雨过程中的强上升、辐合辐散运动以及水汽输送情况,它与GPS-PWV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GPS-PWV的急升与陡降对大暴雨的形成与减弱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及地面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对2010年8月13日和2011年7月3日阿坝州东南部特大暴雨形成机制以及产生泥石流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不同的环流背景下,但与副高位置、高原槽、地面冷空气等因素密切相关。两次过程强降水落区都为高空辐散、低空辐合区,且该地区存在强的上升运动,水汽辐合明显。从湿位涡分析得出,强降水区域一般会出现在对流层中下部MPV1负值中心和低层MPV2正值中心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7月17日唐山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是暖湿空气向北输送与低层冷空气交汇引起的。降水前期,唐山地区中低层水汽强辐合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冷空气从底层侵入,抬升暖湿气流,低层暖锋锋生使对流不稳定性增大,上升运动加强,降水量增大。强降水区存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斜升运动机制。850 hPa湿位涡正压项MPV1〉0区域较好地反映出冷空气活动特征,强降水出现在MPV1零线附近偏冷空气一侧。  相似文献   

9.
长江流域大气降水中δ^18O变化与水汽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NIP所提供的长江流域多年月平均降水中δD、δ^18O料以及NOAA-CIRES提供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长江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与降水量、水汽压、温度和水汽来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平均季节尺度下,长江流域大气降水中δ^18O降水量、水汽压和温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该流域降水中δ^18O化存在显著的降水量效应、湿度效应和反温度效应。基于降水中过量氘示踪水汽来源原理,分析了中国长江流域季风区降水中过量氘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南印度洋3个海区相对湿度的关系,表明中国长江流域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上述3个海区,而昆明和成都可能受到其他水汽作用,使其与水汽源区的相对湿度呈正相变化。  相似文献   

10.
根据GNIP所提供的长江流域多年月平均降水中δD、δ^18O料以及NOAA-CIRES提供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长江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与降水量、水汽压、温度和水汽来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平均季节尺度下,长江流域大气降水中δ^18O降水量、水汽压和温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该流域降水中δ^18O...  相似文献   

11.
莱州湾西北与山东半岛北部强海效应降雪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丽娜  王坚红  杨成芳  吴珂 《气象》2014,40(5):605-611
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12月8日莱州湾西岸一次强海效应降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地的海效应降雪与山东半岛北部的海效应降雪都是在适宜的背景场、有利的海气温差及较强的低空冷平流等基本条件下发生的。但是具体到风场配置、海气温差强度、水汽分布及动力、热力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这次过程中,900 hPa以上为西北风,以下维持持续的东北风,是造成此次强海效应降雪的主要原因。这种风场结构与半岛北部的高、低空均要求西北风不同。结合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认为,莱州湾西岸的海效应降雪与山东半岛北部的同属于浅对流降雪。本次过程中900 hPa以下存在上升运动、水汽辐合中心、不稳定层结和大的海气温差,近地层的切变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强降雪区出现在1000 hPa相当位温暖舌的区域,暖舌的位置与山东半岛北部发生强海效应降雪时的不同,前者在莱州湾,后者在半岛北部沿海。从云图上看,冷流低云在海面上表现为一条条顺气流方向的云线,云的个体呈细胞状,接近陆地时,由于海陆下垫面的差异使得云层加厚,云的走向发生偏转,降雪加大。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79-2015年降水观测资料、海表温度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京夏季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发现南京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且总体呈增多趋势。1991年南京夏季降水为极端正异常年份,距平为343.92 mm;1994年南京夏季降水为负异常年份,距平为-273.78 mm。南京夏季降水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西海岸)海温异常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991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负异常,1994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无显著异常。1991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引起该地区上空低层辐散、高层辐合,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这样的环流异常引起中东太平洋上空存在异常上升运动,该异常上升运动则通过纬向垂直环流引起菲律宾附近产生下沉运动并抑制该地区对流活动,激发出负位相的EAP/PJ型遥相关波列,引起了包括南京在内的长江流域降水正异常;同时,水汽由菲律宾地区向南京地区输送并辐合,有利于南京地区1991年夏季降水偏多。1994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无显著异常,菲律宾附近对流活动活跃,激发出正异常的EAP/PJ型遥相关波列;同时,水汽由黑潮延伸区经日本列岛向西输送,南京地区为水汽辐散区域,使得1994年南京夏季降水负异常。  相似文献   

13.
On the base of weather station data and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tmospheric water resource over the Qilian-Heihe Valley was analyzed,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ess water vapor transport source and the divergence of atmospheric stream eld are main cause for resulting in the little water vapor content over the Qilian-Heihe Valley. Annual mean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content over the Qilian-Heihe Valley is merely 30% and 40% over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middle of North China, respectively. Because of its high elevation and high precipitation e ciency, the Qilian Mountains area has plentiful precipitation. And the lower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evaporation make the surface water material gather easily and thus form runo . As for the Heihe Valley, for the low precipitation efficiency, there is little precipitation and its value is corresponded to the surface evaporation. Thus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surface water is very small. In the grid of 2.5°×2.5° over the Qilian-Heihe Valley, annual influent and effluent water vapor amount are 668×109 and 650×109 m3, respectively. The net influent water vapor amount is 18×109 m3. The influent water vapor takes on reducing tendency and with an obvious descent in period of the 1970s-1980s. In the recent 40 years, because the air temperature over the Qilian-Heihe Valley is rising and the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content is descending, the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would be inevitable.  相似文献   

14.
利用逐小时加密观测站资料、三源融合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登陆后强降水的分布及演变特征,并对不同时段内与强降水落区有关的大尺度环境条件及水汽条件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奇马"登陆后强降水范围出现了三次增幅,分别出现在登陆后3 h、登陆后14 h和次日清晨。进一步分析发现降水效率在登陆后也明显增加,第一次强降水主要由台风本体降水造成,并与低空急流的维持以及水汽输送的贡献有关;第二次降水增幅与北侧螺旋雨带的稳定维持密切相关,另外干冷空气的侵入也是造成降水结构非对称的原因;第三次在山东半岛出现的强降水与台风倒槽和干冷空气的叠加形成的锋生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及地面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对2010年8月13日和2011年7月3日阿坝州东南部特大暴雨形成机制以及产生泥石流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不同的环流背景下,但与副高位置、高原槽、地面冷空气等因素密切相关.两次过程强降水落区都为高空辐散、低空辐合区,且该地区存在强的上升运动,水汽辐合明显.从湿位涡分析得出,强降水区域一般会出现在对流层中下部MPV1负值中心和低层MPV2正值中心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9—201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高时空分辨率(0.125°×0.125°)再分析资料以及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对六盘山区近30年东坡与西坡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差异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近30年六盘山区大气可降水量、700hPa比湿、水汽通量与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呈东高西低、南大北小的特征。②六盘山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低层孟加拉湾、南海及印度洋暖湿气流的水汽输送。③六盘山区的水汽输送特征表现为700hPa和750hPa以西南风水汽输送为主导,750hPa以下六盘山东侧为东南风迎风坡,受地形强迫的影响,东南暖湿气流在东坡抬升。④六盘山系东坡存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或弱辐散的动力场配置,加之地形、东亚季风与天气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造成六盘山区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初步的研究结果可揭示区域空中水汽条件的分布特征,为该地云水资源开发提供可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12年7月山东接连两次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数据、卫星云图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8日和10日接连发生在山东省的两场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前一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稳定的环流背景下以及不稳定能量增大的过程中,后一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减弱南退的环流背景下以及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过程中;暴雨区上空低空急流和垂直运动强烈发展以及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典型配置是两次过程发生共同的有利大尺度环境条件,不同的是,前一过程强降水强度与落区同强垂直上升运动、低空强辐合及高空强辐散、水汽通量辐合中心相一致,后一过程这种对应关系不如前一过程好;西南急流强烈发展对应两次过程的强降水时段,后一过程西南急流发展高度低于前一过程,其风速却比前一过程强得多,降水结束时后一过程冷空气下传速度比前一过程更快、高度更低;后一过程云顶温度更低,对流系统发展更高,云顶温度低于-70℃中心维持时间较长,强降水出现在云顶温度低值中心及其梯度大值区内,这对强降水临近预报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采用常规中尺度分析方法和Barnes滤波方法,对2013年6月7日14-20时林州站出现的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此次降水过程是发生在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下,降水主要发生在500 h Pa低槽槽前;江淮气旋北端不断增强的偏东气流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地形抬升有利于触发对流,并对降水有增幅作用。通过滤波分析发现,此次过程林州处于鞍型场中,且处于风向辐合线和风速辐合线附近;局地强降水发生在水汽通量负散度绝对值大值区与负散度绝对值大值中心重叠区。经过滤波前后对比发现,此次过程分析原始场得出的辐合上升运动区、水汽辐合中心、层结不稳定区与局地强降水落区有一定的偏差,而滤波场特征比较有指示意义。负散度绝对值大值区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有利于回波生成和发展;两回波带合并容易加强;短历时强降水发生前,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迅速跃增;雷达径向速度辐合区有利于回波发展加强。  相似文献   

19.
春季华南土壤湿度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ERA40(ECMWF)1958—2001年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和中国541站降水资料,通过观测分析揭示了华南春季土壤湿度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联系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春季华南土壤湿度与夏季华南(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降水呈正(负)相关;春季华南土壤湿度负(正)异常,夏季华南降水异常偏少(多),而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则偏多(少)。通过对春季华南土壤湿度异常年份对应的环流异常特征的诊断分析发现:土壤湿度负异常年,西太平洋副高位置明显偏西,华南地区对应异常的下沉运动和水汽辐散,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少;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应异常的上升运动和水汽通量的辐合,降水偏多;土壤湿度正异常年的情况大致相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春季华南土壤湿度与同期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土壤湿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春季华南土壤湿度负(正)异常年的同期华北到长江中下游区域土壤湿度为正(负)异常,将导致南部区域的地表温度异常升高(降低),北部地表温度异常偏低(偏高),并通过改变地表对大气的加热,引起夏季大气环流的异常,最终造成夏季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study compares season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in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over Northwest China between station observations and ERA-40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period 1960-2000.While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sensible heat flux is found to be consistent between station observations and the two reanalysis datasets,both land-air temperatures difference and surface wind speed show remarkable systematic differences.The sensible heat flux displays obvious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that is season-dependent.In the ERA-40 data,the sensible heat flux in spring,fall,and winter shows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that are similar to observations.I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sensible heat flux variations are inconsistent with and sometimes even opposite to observations.While surface wind speeds from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show interdecadal changes consistent with station observations,variations in land-ai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differ greatly from the observed dataset.In terms of land-ai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nd surface wind speed,almost no consistency with observations can be identified in the ERA-40 data,apart from the land-ai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fall and winter.These inconsistencies pose a major obstacle to the application in climate studies of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derived from reanalysis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