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彗星猎手专题本专题文字和照片版权经受访者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序重新翻开几个月前采访麦克霍尔兹先生的访问记录,我思索了很久,却依然不知该如何下笔。直到我发现了本文题记中麦克霍尔兹先生所说的那句话,我的内心才  相似文献   

2.
天文学家们有时偶而遇见一个运动的光点,在望远镜里发观一颗行星,可是勒威耶先生发现这个新的天体却没有朝天一瞥,他是在笔尖上看见这颗行星的。只靠计算的力量,他就确定了我们所知的这个行星系统边界外的一个天体的位置与大小。——阿拉果  相似文献   

3.
1957年 9月北京天文馆开馆前夕 ,我与几位南大天文系应届毕业的同学分配到馆工作。时值李鉴澄先生应首任馆长陈遵妫先生之邀 ,从东北举家来到北京 ,出任天文馆研究员。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 ,在相识不久的一次闲谈中 ,李先生说他已经 53岁 ,再过七八年就要退休了 ,对于一个刚出校门的我来说 ,“退休”二字当时感到实在太陌生、太遥远了。然而岁月匆匆 ,四十余载飘然而过 ,尔今我虽然仍在科研一线工作却早已超过退休之年 ;而李先生已是一位年逾九旬、松鹤延年的寿者。笔者刚到馆工作时 ,正值《天文爱好者》创刊 ,因而有幸成为这本刊物的首期…  相似文献   

4.
"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先生。作为一位地质学家,欧阳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对天上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6年对吉林陨石雨做了成功考察。1994、1995年提出了我国的月球探测方案。最近,欧阳先生在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说:"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一个人,我是研究地球的,后来走到了月球的身边。我对月球探测所做的一些准备工作现在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对我一生都是极大的鼓励和欣慰,我感到比什么都满足。"谈到月球探测的第二次计划时,欧阳自远先生说:"我们要做许多观测,是别人没做过的。我们的月球探测一定要有创新,一定要有特色,一定要做出高水平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5.
本期杂志的主题是加贺谷先生和他的《银河铁道之夜》,其唯美的画风令人震撼而沉醉。我在这里也凑个热闹,给大家介绍一部具有很强天文背景的动画电影——《泰坦新纪元》。这部影片是好莱坞制作的,运用了当时(2000年)最先进的CG动画(即电脑动画,一般也指3D电脑动画)技术,并与传统2D平面动画相结合,给面众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太空世界。将它放在这里介绍,算是给大家看看有别于加贺谷先生的另一种更偏欧美的画风吧!另外,这部电影在国内一般被译为《冰冻星球》,我为什么要重新翻译一个名字呢?这将在后面详谈。  相似文献   

6.
星座艺术一直是我的最爱,2004年李元先生和我在编辑《世纪天图》之际,曾把一幅意大利穹顶古典星座图绘,作为封底予以刊载,在广大读者中引起良好的反响。此画构图壮丽,造型生动,气势磅礴,色彩绚丽,神贯宇宙,是世界文化中星空艺术的珍宝。最近天文景观成为天文科普的一个时髦话题,我就想,如此壮丽的星座图画,如果只能在印刷品中欣赏,岂不可惜,能不能亲眼目睹真物呢?这是眼见为实的天文景观吗?不久,我的志同道合的同事郭霞也参与了这一话题的探讨与研究,于是我们有了惊奇的意外发现,以下就是我们共同寻宝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之前,我与陈彪先生的接触不多。最早是我就读南京大学天文系四年级的时候。当时系里开设的“理论天体物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特地请了紫金山天文台的陈彪先生来讲授。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陈先生的讲课着重于物理概念的阐述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相似文献   

8.
我与日食观测廖尚军我们终于盼到了1995年10月24日那一天。由于那天我们这里天气转阴,因而没有观测到这次日偏食。这实在是令我和同学们失望了,因为在这之前我们曾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虽然我没有观测到这次日食,但是日食却与我对天文的爱好有着密切的关系。那...  相似文献   

9.
访加籍华人天文学家郭新本刊记者温学诗去年8~9月期间,我和我先生、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吴鑫基教授接受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物理和天文系里希教授的邀请,到卡尔加里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访问。在卡尔加里大学逗留期间,得知这里有一位成就杰出的华人天文学家郭新,...  相似文献   

10.
看到彩版的《天文爱好者》杂志,使我非常的惊讶和欣喜,惊讶的是自1982年我离开《天文爱好者》编辑部,20多年后看到它新的靓丽容貌与当年那份记忆实在是有天壤之别。欣喜的是进入2006年的《天文爱好者》,它已经有了300期的"月龄"可庆可贺。惊讶和欣喜的感觉让我回忆让我感慨。我曾在《天文爱好者》编辑部工作了7个年头,因此它在我工作的生命中是一个标志性事业,这是1975年我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回到北京的第一个工作,也是其后自己从事科普工作的起点。刚到北京天文馆不久,我就被分配到《天文爱好者》编辑部工作,当时几位天文科普的老前辈都在那里,李元、卞德培、伊世同老师都手把手地教过我。我的工作主要是由师从伊世同先生学画星图开始的,后来也跟着卞德培、李元老师学习写科普文章、做编务工作。作为曾经的老师和同事,他们不仅教会了我求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天文科学  相似文献   

11.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在北京拍摄了1997年3月9日的日偏食。照片拿到学校,同学都抢着看,有的同学还管我借底片冲洗留念。而我却一直不满足,那个时候我就在天文书上看到了今年7月22日长江流域日全食的预告,并暗自下定决心目睹这次日全食。去年8月1日,由于考试的原因,我又错过了一次我国西北部的日全食,更加坚定了我亲身观测长江日全食的决心。  相似文献   

12.
我从小喜爱天文,从1948年5月9日开始,在我所居住的城市里发生的所有日偏食我几乎都没有遗漏过,1987年9月23日还到太原观看过日环食。唯一遗憾的是,活了73岁,为孩子们讲了51年的天文,还无数次讲过日全食的壮观景象,自己却没真正见过日全食。今年8月1日,我终于在甘肃金塔县看到了日全食的真实景象,弥补了这一缺憾,深感不虚此行,也不枉此生!  相似文献   

13.
《天文爱好者》2008,(7):84-87
Synta这个名词对大家来说一定很陌生吧,其实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信达”,旗下生产三大品牌的望远镜:Skywatcher、Celestron、Acuter,其中Celestron、Skywatcher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我受朱进馆长的委托,采访了信达集团主席、创办人沈达忠先生。让我们能更进一步的来了解Synta及沈达忠先生创办信达18年的征程。以下根据沈达忠先生的采访记录整理.  相似文献   

14.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的时代,数码相机也越来越受到大多天文摄影爱好者的青睐。然而,传统的光学相机并不会就此退出天文摄影的舞台。本刊特邀请张培华先生撰写了这篇文章,简要介绍了泽尼特相机的一些特点,希望对那些执着于用光学相机进行天文摄影的爱好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从五年前恋上天文开始,我一直都很向往天文摄影,尤其是每次见到别人的作品时,这种欲望就更加强烈,却终因器材及包头严重的大气污染等问题而无法进行,今年暑假我终于了却了这一心愿。 中考之后,我和内蒙古天文协会的其他几位主要成员赶赴召河观星,开始观测后,我用借来的相机试验性地拍了几张夏季星座,因为没有赤道仪,所以  相似文献   

16.
当一轮红日挂在山尖时,我来到了村子。周末傍晚,日渐繁华的河防口村显得很是热闹,遛弯儿的、健身的、打牌的……人们在享受着愈加丰富的物质生活。我停下来整理行装。又抬头望去,今天的晚霞很美。伴随着暮色与沙沙的脚步声,我穿过村子和狂吠的狗群。独自进山了。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河防口了。唯一稍显不同的是,忐忑的心里揣着难以言喻的伤感。遥望着那些仍旧屹立在山巅、却被修葺一新的敌楼,我知道它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相似文献   

17.
在准备这一期专辑的工作中,我承担了三百期杂志封面的扫描输入。尽管事情本身似乎很枯燥,但对于我却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这是我与这本曾经启蒙我天文爱好的良师益友的又一次亲密接触。在整理三百期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杂志从简陋到精致的发展历程,她前进的每一步都深深震撼着我,不仅如此,工作中我还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小事情:杂志从上世纪50年代创刊以来,价格几经变化。最初的8年中一直都是0.15元,1978年复刊后经过短暂的0.17元后,在八十年代中从0.2元调整到0.6元,而到了九十年代则从0.9元发展到了今天的6.3元。将近五十年中价格变化了四十多倍,而且八十年代以来的这后一半时间中,价格变化最大。定价的变化,虽然仅仅是《天文爱好者》杂志发展中的一个小小的侧面,但我想这无疑也是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实现经济腾飞的一个真实写照吧。今后的《天文爱好者》杂志一定会紧紧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成为科教兴国的先锋。  相似文献   

18.
前一阵,我在论坛上看到一个话题:收集与天文有关的歌曲。这个话题的回贴不少,但让我略感遗憾的是,收集来的歌名不但大多来自当今的流行音乐,而且往往只是在标题或歌词中简单地用到了天体或天象的名称(诸如日出、月光、陪你去看流星雨之类),真正关于天文科学知识的歌曲却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19.
在《天文爱好者》上读到王玉民先生的中国古诗词和张镇先生的诗词咏天,联想起美国泰勒(Taylor)姊妹的“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一诗,有人译为“一闪一闪小星星”,包含两组诗。不久前,我在美国偶然发现原来全诗共为5组,而我尚未见到国内有全文介绍,因而试译全诗全文,与天文爱好者们共事。  相似文献   

20.
当我希望遇到一个好的摄影机会时,我喜欢用一个装有9百万像素CCD(光学传感器阵列,“电荷耦合器件”)的数码单反相机。虽然我几年前买入时,它还是最先进的设备,但是我最近已看到些广告,发现两千万像素的相机也都不算太贵了,所以说技术是在明显地向前发展。这些数字简单地说明这两种CCD分别包含了9百万和2千万像素。在一个可单独控制的二维数字光栅上,像素都是最小的单元。实际上,安置在我的单反相机中的CCD是由一个3696×2616像素的矩形光栅组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