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海洋石油污染及其生物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海洋油污染的现状,介绍了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危害、转归以及对污染的生物修复等内容。指出了限制微生物降解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降解效率的措施。生物修复对环境和人类影响小,修复速度快且费用较低,在海洋油污染治理中该方法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危及海洋经济发展,而且已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本文根据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质量现状,探讨了生物修复技术在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工程海藻培育技术研究的有关建议,以期为海洋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海洋溢油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绍良  郑立  崔志松  高伟  李倩 《海洋科学》2011,35(12):127-131
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石油加工产品的生产、使用及排放,海上溢油事故等,使石油成为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10^10kg的石油进人海洋环境中,中国每年排人海洋的石油达1.15×10^8kg,并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卜列。2010年4月和7月先后发生的墨西哥湾钻井平台漏油事故和大连新港储油码头输...  相似文献   

4.
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的天然物质,其物化性质相近或优于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并且具有环境兼容性和能够生物降解等特点,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系统地概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种类及其在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海洋石油污染对渔业的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为克服岸滩溢油生物修复过程中海浪冲刷等不利环境对石油降解菌(群)岸滩定植的影响,本文利用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作为载体对石油降解菌群DC10进行固定化,通过研究细菌固定化微球的机械性能、传质性能及石油降解特性等参数,确定石油降解菌群的最优固定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6%PVA,2%海藻酸钠及0.5%活性炭制备的凝胶可以通过蠕动泵方便快捷制备细菌固定化微球,其粘度小、易成型、机械强度高。海洋石油降解分析表明,与游离菌体(FB)相比,固定化菌群12d石油降解率提高了近7%;GC-MS分析显示,石油烷烃和芳烃降解效果显著。实验证明,石油降解菌群DC10经过固定化处理,其石油降解活性提高,连续降解能力增强,该研究为溢油岸滩的生物修复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石油开发区海洋污损生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污损生物系生长在船底和海中一切设施表面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这些生物一般是有害的。设施上长生物称生物污损,所以生物污损是人类开始接触海洋就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海洋石油降解菌剂在大连溢油污染岸滩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洋石油降解菌群DC10的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研制了基于该菌群的降解菌剂,并用于大连实际溢油岸滩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了降解菌剂对潮间带和潮上带油污的降解作用,通过分析C17/藿烷、C18/藿烷及总烷烃和总芳烃的降解率来评价其降解效果。降解菌群DC10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石油的降解率高于各组成菌株,一周时间的石油降解率比对照提高了60%左右,能降解大部分的烷烃和芳烃。以DC10冻干菌粉辅以营养盐溶液研制降解菌剂,该菌剂在大连岸滩油污生物修复试验中显示出显著的降解效果。在为期12 d的潮间带油污生物修复试验中,喷洒菌剂处理的C17/藿烷和C18/藿烷降解率相对于自然风化处理分别提高了40%和30%,而总烷烃和总芳烃降解率分别提高了80%和72%。在为期85 d的潮上带油污生物修复试验中,从C17/藿烷和C18/藿烷的降解率来看,喷洒菌剂处理对油污的降解程度仅略高于自然风化,但总烷烃和总芳烃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近30%和20%。  相似文献   

9.
分析石油烃在海水中的存在形式及变化和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并对石油烃污染的防治对策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旨在为国内对海洋石油烃污染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已有200余座石油平台屹立海上,大量船舶及海底输油管线、在建的多座大型跨海大桥和海运码头,都存在海洋腐蚀问题。海洋浪花飞溅区是海洋环境中的一个强腐蚀区,钢桩表面在干湿交替过程中,其  相似文献   

11.
12.
表面活性剂在生物修复海洋油污染中的应用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修复法是治理海洋油污染的主要途径。它通常采用投加表面活性剂,投加外源微生物以及投加氮磷营养源三种方式,其中投加表面活性剂在应用中存在较大分歧。本文从结构及其作用机理的角度重点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尤其是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生物修复海洋油污染中的应用,指出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提出其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海洋油污染的生物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生物治理技术在西方国家方兴未艾,广泛介入到水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油污染、放射性污染、矿山金属污染、工厂排污污染等多方面环境治理范围。随着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与进出口贸易的开展,海洋油污染问题日渐突出。本文简要介绍了海洋油污染的生物治理技术概况与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4.
辽宁沿岸海域重金属和石油污染的生物指示种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施加营养修复石油污染海滩的3个典型实例。Exxon Valdez溢油生物修复的研究中发现,以藿烷为内标,施加营养的生物降解速率比石油的自然清除速率快将近5倍。美国特拉华州的现场研究结果表明,孔隙水中维持初始N浓度为1~2 mg/L可以使降解率接近最大值;海滩上N的背景浓度很高时,即使不添加任何肥料,石油烃的生物降解也可接近最大值。英国对细颗粒沉积物的生物修复试验结果显示:在被石油污染的区块上施加营养物质使石油降解菌的数量增加了10倍,石油烃相对于藿烷的比值在施加肥料组和控制组中有显著的不同。此外,还对海滩石油污染生物修复过程中孔隙水中的最佳营养浓度、营养的施加频率及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海洋溢油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和分散油污且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常被用于原油的生物降解过程中.本文概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海洋溢油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包括对微生物降解原油的促进作用,与化学表面活性剂促进效果的对比及处理油污染现场时的投加方式,并指出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生物传感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秀丽  薛钦昭  秦伟 《海洋科学》2011,35(8):113-118
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世纪,我国将更加关注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特别是更多地关注近海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用于海洋监测的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敏感元件对污染物的生理、生化、细胞反应而建立起来的海洋生物监测技术,有很高的灵敏度,并可与生物个体的生长、繁殖、代谢、存活等指标直接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8.
《海洋工程》2009,27(1)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甲级工程设计单位,国家一级施工企业。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海水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海水养殖污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文章综述了海水养殖过程中产生的营养盐污染、有机质污染、重金属污染、抗生素污染问题及其生态影响和生态修复对策措施。对于海水养殖污染,单纯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制约较大,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的生态浮床修复技术、大型藻类修复技术及人工湿地修复技术,是较为有效的海水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在未来研究中,还应加强养殖污染源头的治理,加强海水综合养殖理论方法研究,以实现海水养殖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厦门湾海域海洋经济生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及食用风险,于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分4个季节,在厦门湾海域捕获了常见的13种海洋经济生物,以ICP-MS为检测手段分析其肌肉组织中7种重金属(Cr、Ni、Cu、Zn、As、Cd和Pb)的含量,并采用不同评价模型对人类及中华白海豚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鱼类和头足类海洋经济生物体内Zn、As和Cu的含量比较高,而Pb和Cd的含量比较低。(2)鱼类体内大多数重金属残留量,夏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这可能是由于夏季饵料丰富,生物体代谢旺盛所导致。(3)单因子污染指数(single factor index, SFI)法和目标危害系数评价(target hazard quotient, THQ)法的评价结果显示,厦门湾常见海洋经济生物样品中As的残留量不仅超出了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还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潜在的风险。厦门湾海洋经济生物As的污染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后续研究应深入调查厦门湾生物体内As的主要存在形态,进一步提高健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为当地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因中华白海豚进食方式的不同,相关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