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滥木厂铊矿床及其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铊属于分散元素 ,独立矿物稀少 ,极难形成独立矿床 .铊世界年产量约 1 3t,几乎都是从有色金属选冶产品中作为副产品顺便回收 .报道的铊矿床可以单独开采 ,是单独冶炼铊金属的世界唯一报道的大型独立铊矿床 .生物富集和热液改造是矿床最主要的成矿特征 .铊矿区动植物器官和村民尿液、头发和指 (趾 )甲中铊汞砷的含量高是矿区和村民受铊汞污染的标志 ,也是生物找矿的标志 .人体和生物体中Tl,Hg ,As含量高低与矿区岩矿石、土壤和水体中Tl,Hg ,As的背景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从生物成矿研究现状, 铊矿床地质概况着手, 通过中国西南低温成矿域中铊矿床实例, 讨论铊富集成矿的地质背景和生物成矿机制. 在铊矿床生物成矿研究中, 着重从生物富集与铊有相关性, 岩矿石中微古动物富集铊, 富铊矿石中生物化石铸型, 生物硫参与成矿和铊矿石中富生物成因有机碳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铊矿床经历了同生生物富集和后成热液改造二个成矿阶段, 由于后成热液改造作用强烈, 使同生生物富集矿石中生物残留无几, 故使矿床呈现出热液改造矿床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中国东南沿海高钾钙碱性-双峰式火山岩带中已勘查大中型矿床成矿环境的共性;矿床所处区域构造的部位,成岩与成矿时代,矿床与岩浆成因类型,火山构造及其基底构造控矿性,矿床与爆发角砾岩,矿床与矿化类型叠加与共生,矿化与蚀变的分带性、矿床定位深度与剥蚀深度。作者认为这八点可作为找寻与评价大(中)型矿床的地质准则。通过火山地质与矿床地质统一的研究提出本区晚中生代以火山为中心地热体系的成矿模式。并就三个  相似文献   

4.
安庆铜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复杂.不能用单一硫源或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来解释。本文依据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研究了硫从硫源地质体转移到成矿热液中的六种可能机理(模型),并确定了矿床的硫源。  相似文献   

5.
不同环境污染载体的磁学研究及其应用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磁学因其快速、经济以及对样品破坏性小的优点,逐渐在现代环境污染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对象也扩展到土壤、降尘、植物和沉积物等污染载体.为了探讨现代污染中环境磁学的应用,回顾了环境磁学应用于环境污染研究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国内外基于不同污染载体的环境磁学研究成果,并对土壤、降尘、植物和沉积物在环境磁学研究中的特点及局限进行了初步探讨.除了反映污染分布外,各污染物载体的磁学应用各有侧重:土壤分布广泛,并可以用于反映中长期污染历史;降尘可用于监测短期污染变化;植物的磁学研究提供了高分辨率的污染分布图,且更为经济;沉积物稳定沉积以及受外界干扰较小,有助于污染历史的研究.不过,磁背景值的区分,人类活动对污染载体磁信息干扰等问题也需要得到关注.并认为,在未来的环境磁学发展方向中,应该努力挖掘现有参数的新意义,探索新的环境磁学参数,深入探讨磁性响应机理,同时运用不同污染物载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解剖浙江东部与中生代火山岩有关的 4个大型 超大型非金属典型矿床 ,揭示了火山岩原地蚀变成矿的去Si,Fe,富或贫化Al,K的地球化学还原过程与不相容元素的亏损 (沸石 ) 富集 (明矾石 )规律 .提供了沸石的Rb Sr年龄和明矾石的K Ar及微区Ar Ar年龄 ,并分别评价了不同方法对非金属矿物直接定年的适用性 .最后提出了非金属矿床成矿年代与围岩时代的间隔大致在 1 0 2 0Ma左右的新认识 .  相似文献   

7.
岩石在破裂孕育过程中声发射变化特征的物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昭永  梅世蓉 《中国地震》1994,10(3):293-302
根据声发射原理,并假设岩石中颗粒断裂的总几率符合Weibull型极值函数,由此导出声发射总数N与应变能W,材料断裂构造形状参数m,试样几何尺寸B及颗粒总数L的关系。对同一材料的同一试件而言,m对N的变化形态有显著影响,而应变能的大小则对N的大小有显著影响,并同时导出声发射率与上述变量及能率的关系。同样,的变化形态受m的制约,的大小则与应变能的大小及能率大小有关。进一步推导还表明,在岩石主破裂前,前兆时间t和的变化不仅与极值应力前后的应变硬化及应变软化程度有关,且与环境刚度(压机刚度)及岩石自身的力学性质有关。摸拟了几条理论曲线,它与实验结果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8.
小西南岔富金铜矿床是中国东部陆缘重要金铜矿床之一. 该矿床由北山和南山两个矿段组成, 北山矿段由细脉浸染状硫化物蚀变岩和数条胶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物石英细脉组成, 南山矿段由磁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物石英脉及纯硫化物脉构成; 它们矿石矿物的流体包裹体稀有气体的同位素实验得出: 3He/4He, 20Ne/22Ne和40Ar/36Ar比值变化分别在0.08~4.45 Ra, 8.8~10.2和306~430之间, 且南山矿段矿物流体包裹体具有较高的3He/4He, 20Ne/22Ne比值, 北山矿段的矿物流体包裹体持有较低3He/4He比值. 从其成矿流体起源与演化以及与矿化阶段的对应关系、成矿时代角度分析, 该矿床的初始热流体应是来自有地幔柱型地幔/软流圈流体参与的洋壳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 并与伊泽奈崎(Izanagi ocaneic plate)板块向古亚洲大陆俯冲的大陆边缘环境相对应(123~102 Ma); 北山矿段细脉浸染型矿体是高温含矿流体上升、沸腾的前缘流体与年轻地壳流体发生强烈混合作用后的混合流体交代、结晶作用形成, 胶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物石英脉是随后的高温含矿流体充填作用形成; 南山矿段磁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物石英脉是中温含矿流体以充填方式为主沉淀结晶形成, 纯硫化物脉是再度上升的中温含矿流体沸腾后的富矿流体充填、沉淀结晶作用形成. 其成矿的动力学过程初步概括为: (1) 伊泽奈崎板块俯冲去气、脱水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含流体、矿质的埃达克质岩浆; (2) 熔体与流体分离形成埃达克质岩浆和含矿热流体; (3) 含矿流体先后上升、并经二次沸腾作用最终形成细脉浸染状与脉状共生的富金铜矿床.  相似文献   

9.
临沧超大型锗矿床锗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采用重液分离方法研究了临沧超大型锗矿床中锗在矿化褐煤不同煤岩组份中的分配 ,结果表明锗主要富集在腐植体 (尤其是团块腐植体 )中 ( 86 .0 4%~89 1 6 % ) ,其次是轻质组份 ( 3.2 0 %~ 8.33% )和无机矿物 ( 1 .71 %~ 1 0 .2 7% ) .电子探针和质子探针分析表明 ,在矿化褐煤中没有鉴定出独立锗矿物 ,锗十分均匀地分布在整个褐煤中 .锗可能与褐煤有机质的O ,C和H等成键 .  相似文献   

10.
中、俄、蒙边境成矿密集区与超大型矿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俄蒙边境地区的地质和成矿作用对比研究表明 ,大兴安岭西坡 东后贝加尔 蒙古东部是一个成矿密集区 ,与晚中生代的板内构造 岩浆活动有关 ,在 1 6 0~1 2 0MaBP期间形成了大量成因相近的多种矿床 ,包括大型和超大型矿床 .  相似文献   

11.
周琦  朱西岭 《地球》2009,(1):37-37
每一个居住在被污染城市的居民都应意识到,您的健康正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威胁。而环境对我们健康的威胁与否、程度大小,关键因素之一是我们生活习惯中对环境地球化学的认识与使用。  相似文献   

12.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概念、模型及案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明  冯流  J.Yvon 《中国科学D辑》2005,35(Z1):261-261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是由于长期积累而存在于土壤或沉积物中的包括重金属(原生或后生叠加)和有机污染物在内的环境污染物,因环境的理化条件(例如温度、pH值、湿度和有机质含量等)的变化而超过了环境容量,使得某种或某些形态的污染物大量地被重新活化和释放出来并造成严重生态和环境损害的灾害现象.在讨论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的特征的基础上,把典型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演化过程用一个非线性多项式表示出来.多项式的一阶和二阶导数的零值点和最大最小值点是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的风险评价和预测标志.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爆发过程和机理主要体现在污染物的不同存在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上.定义了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概念:“污染物可释放总量”和“活动形态的总浓度”,讨论了这种灾害时空传播的可能性.案例研究表明,在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留态之间存在逐级释放、跳跃式释放或链式反应的转化机制,并形成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  相似文献   

13.
桂胜 《地球》2012,(8):96-97
本文首先通过对安徽铜陵黄狮涝金矿矿区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矿床成因及成矿控制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分析找矿标志,相信本文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蒋雨函  高小其  王阳洋  张磊 《地震》2020,40(3):65-82
在系统介绍中国新疆北天山地区和台湾南部地区泥火山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其地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北天山和台湾南部地区的泥火山均沿着断裂带分布,主要位于背斜轴部,泥火山分布区地层多出露为含泥岩层。对两个地区泥火山喷出物物理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固体喷发物的矿物成分相似,如石英、蒙脱石等;液体喷出物的泥浆温度与冒泡频率相近,但最大气泡直径与气体流量有很大差别。又分别对两地区液体、气体喷出物的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液体喷出物均盐度高;甲烷是大多数泥火山喷发气体的主要成分,一些泥火山喷发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区域构造地质和气候条件不同,导致两地泥火山喷出物存在差异。从现有研究来看,两地泥火山的喷发都是岩层的孔隙压力增大造成的。两个地区泥火山与当地地震活动之间表现出良好的对应关系。泥火山的地球化学参数可能是地震活动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5.
简介了江西崇义淘锡坑大型钨矿床的地质背景、矿化特征,详细叙述了淘锡坑岩体的形态、分布、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归纳了最新的同位素年龄及地球化学数据,探讨了淘锡坑岩体作为成矿母岩的成矿作用,并对其整体形态进行了预测,分析了下步的找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6.
强矿震地球物理过程及短临阶段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区域强震震源机制解、现场地应力测量、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强矿震的孕震环境;通过定量观察采矿与矿震活动的相关性,分析强矿震的诱发原因;基于中尺度地震实验场高密度数字地震和前兆台网的现场观测,用地震学方法和小波工具分析强矿震孕震过程采集到的数据,提取短临阶段的异常信息;通过强矿震的震源机制解判断震源处的应力释放状态。提出地质构造环境、地应力场和采矿活动共同作用诱发强矿震的机理和次生应力场在孕育该震过程起主导作用的观点.发现震前短临阶段存在可信的b值、η值、频次、波速比等地震学异常和定点潮汐形变前兆异常,时异常信息的提取方法和强矿震短临阶段的预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乌兰浩特索伦镇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该区中生代侵入岩广泛发育。开展侵入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能为深入探讨区域构造背景提供依据。3个样品K—Ar全岩法测年结果(93.39Ma-108.48Ma)证明侵入岩形成于早白垩世,略晚于其南侧同一构造带上的杜尔基地区侵入岩年龄(100.15Ma-120.29Ma),符合太行山-大兴安岭早白垩世侵入岩时代自南向北由老变新的演化趋势。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岩石属于碱性系列,具有高硅、高钾、富碱、过铝、贫钙、镁、铁等特征。稀土元素总量为(77.96-241.29)μg/g,平均值为158.92μg/g,与杜尔基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的稀土总量平均值(146.85μg/g)及华北克拉通内碱性系列岩石的稀土总量平均值(163.32μg/g)都非常接近。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整体右倾,因Eu负异常而呈“V”型形态,与太行山一大兴安岭地区早白垩世典型岩体的稀土配分型式极为相似。侵入岩的成因类型为A-型,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8.
常成  罗纲 《地球物理学报》2022,65(8):3006-3024

在斑岩成矿系统中, 岩浆侵入体顶部广泛发育了破裂系统.这些破裂既是导矿流体通道, 也是多种矿体赋存的重要空间, 即成矿空间或容矿空间.然而, 该破裂系统形成的力学机制与原因还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本文开发了一个概念性的热-孔隙流体-应力应变耦合(thermal-hydraulic-mechanical coupled)的二维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 并模拟了斑岩成矿系统的温度、应力、应变、孔隙流体压力的演化及岩浆侵入体周围的破裂形成过程.模型结果显示柱状高温岩浆侵入围岩的热作用导致了围岩中三个有效主应力的变化, 但它们增加或减小的幅度不同, 从而导致了差应力或偏应力在侵入岩体顶部及其与围岩接触带的集中.对于具有较高渗透率顶层的斑岩成矿系统, 这种在侵入岩体周边的差应力或偏应力集中, 最终导致了侵入岩体顶部脉状破裂系统的发育以及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中破裂的发育; 而孔隙流体压力对侵入岩体顶部脉状破裂系统的形成与演化也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最后, 本文将这个概念性模型应用到青藏甲玛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 模拟了甲玛斑岩矿床顶部破裂系统的形成与发育, 模型结果与甲玛矿床的斑岩及角岩矿体的容矿破裂分布一致.本研究为斑岩成矿系统中破裂的产生及其导矿构造、容矿空间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力学解释, 也对矿产的勘探与开发有着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空间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宗海  都亨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Z1):429-441
主要介绍我国的空间环境研究及其进展,包括空间环境探测,特别是利用卫星探测;空间环境资料和模式的收集与研究;空间环境与航天器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航天器的影响;以及空间环境预报等.  相似文献   

20.
五里湖富营养化过程中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李文朝 《湖泊科学》1996,8(Z1):37-45
五里湖是太湖西北部一个小型浅水湖湾,是无锡市的饮用水源和主要风景游览区。50年代时,该湖基本保持着原始状态,全湖以大型水生植物占优势。湖水清澈见底,水质为中营养水平,溶氧接近饱和,对外来的N、P污染冲击具有很强的缓冲能力。底泥的氧化程度较高,磷和有机物含量仅为0.023%和0.75%。浮游藻类受到了大型水生植物的强烈抑制,年均数量为26.7×10~4个/L,以硅藻和隐藻为主;从春季至秋季,随着大型水生植物的增长,浮游藻类数量大幅度减少。浮游动物多达190种,年均数量为5660ind./L。大型底栖动物较多,以日本沼虾和螺、蚌类为主。鱼类资源十分丰富,63种鱼中以凶猛性鱼类占优势,并有较多的底栖性鱼类。 自50年代以来,大约有1/2的湖面被围垦,沿岸带生态条件被破坏,失去了最适合于大型水生植物生长的浅水区。加之60年代后期在全湖放养草鱼,水生植被遭到彻底毁灭。外源污染加剧,引起了水质的严重富营养化。围垦和修建水闸隔断了五里湖与太湖间的通道,限制了两个水体间的水流交换,妨碍了污染物的稀释扩散,使得来自无锡市区的污水成了五里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加速了富营养化的进程。五里湖水质已达重富营养水平,透明度小于0.5m,缺氧较为严重。营养物在底泥中大量积累,TP和TOC含量分别增高了4.17倍和1.87倍。在春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