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详细分析了1997年5月29日,泰安市出现的一次弱冷锋形势下的强对流天所过程的卫星云图、等特征。有助于对这类非典型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强对流天气的认识,并为预报此类强对流天气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2011年6月23日沿淮强对流天气中尺度辐合特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安徽和江苏两省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江苏、安徽两省沿淮(简称沿淮)地区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形势分析,并结合卫星、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且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本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 西南地区鞍型场中激发的对流单体东移使得强对流天气能够增强和维持;(2) 北方高空冷空气的下沉造成沿淮地区的雷雨大风;(3) 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对流单体来源路径有3条:一是西南地区鞍型场激发的对流单体沿高空西南气流向东北方向输送到沿淮地区,二是源于南海产生于副高边缘的对流单体沿偏南气流向北输送到沿淮地区,三是西北方向高空槽前产生的对流单体沿西北气流向沿淮地区集中;(4) 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对强对流系统起组织和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一次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锋  田雨斌  周宪明  杨志东 《气象》1995,21(10):43-46
作者对1993年8月12日发生在吉林省境内的一次龙卷风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出现龙卷风之前和形成初期,地面风场,高空环流形势,Q↑→矢量散度,对流稳定度和能量场诸方面都有表现,可提供预报信息。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NCEP2.5°×2.5°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2016年6月22日通辽市强对流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中高层偏西气流带来的弱冷空气叠加在低层切变线南侧的暖湿空气之上,促使对流强烈发展;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大值区和"逆风区"分别对冰雹和短时强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高空急流与低层低涡的配置结构,为这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2002年4月5日江西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天气图、T213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及相关的实况资料,综合分析了2002年4月5日08~23时发生在江西中北部的1次罕见的雷雨大风,并伴有局地强降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过程,从而揭示了本次过程的生消成因以及在热力、动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对 1 998年 8月 2 9日 -9月 1日潍坊地区出现的连续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稳定的东北冷涡控制下 ,不断南下的弱冷空气与半岛中尺度辐合线的共同影响 ,是造成这次连续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GFS 0.25°×0.25°逐6h的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20年3月21日发生在浙江中北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1)该次过程发生前浙江中北部地区高低层均为西南气流控制,白天升温明显,中低层急流逐渐东移北抬,同时700 h...  相似文献   

8.
利用加密地面观测资料、 自动站资料、 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2012年4月10—12日福建省持续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 此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下产生的, 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相叠置、 良好的水汽输送、 大气层结不稳定和高CAPE值为强对流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热动力条件; 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对流发展, 而中层冷空气的侵入加剧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 使对流发展加强; 最大上升运动中心高于0 ℃层高度以及强的风垂直切变, 有利于冰雹形成。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分析和卫星、 雷达及自动站资料的跟踪分析是做好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2003年4月江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TBB资料、探空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3年4月12日发生在江西以及福建北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层低涡切变线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 这种下层暖湿、上层干冷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非常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 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伴有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东移南压的演变过程; 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 冰雹发生时可观测到79 dBz的反射率因子极值并伴有弓状回波; 对流有效位能积累、释放随时间的演变过程, 对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强对流天气发生前高层的干冷空气倾斜状向下侵入到对流层中低层附近, 对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量锋区及锋区上强的垂直涡柱为该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热力和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一次持续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加密资料、TBB和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2006年6月23—25日陕西一次持续性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持续性的强对流天气发生在蒙古冷涡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从冷涡底部分裂的下滑冷槽是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中高层冷槽和低层暖温度脊、湿舌的上下叠置,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建立和发展。(2)对流层低层850 hPa附近的逆温层所形成的干暖盖,更有利于深厚对流活动的发生;大气温度直减率越大越有利于雷暴大风的发生,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垂直风切变的大小与对流性天气的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23和24日的强对流天气是由生命史达6小时左右的β中尺度雹暴云团造成,而25日的剧烈天气是由生命史达10小时左右的α中尺度飑线云团造成。(4)地面辐合线或干线是触发强对流天气的因子之一,对流单体一般生成于地面辐合线附近,在地面辐合线与干线结合处易于对流单体或云团的新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GPS水汽资料在江西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GPS/MET 水汽监测资料,对2009-2011 年江西省8 次具有代表性的强天气过程的GPS 可降水量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重点对2011 年6 月10-15 日的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每次强天气的发展过程中,水汽含量其增长率均表现为不均匀,但均呈现剧烈增长;6 次强天气过程的初始GPS 可降水量高于6...  相似文献   

12.
1996年8月8日闽西地区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林毅  刘爱鸣 《气象科学》1998,18(2):174-180
本文研究了9601号热带风暴减弱为低压环流后引起突发性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9610号热带风暴减弱后的低压环流移支福建省南部地区,造成闽西地区湿斜压锋区和不稳定能量明显增强,在低压西侧辐合线所提供的福合上升运动激发下,中尺度对流云团迅速发展,导致远离低压中心的闽西突发大暴雨。闽西特殊的地形对特大暴雨的产生起了组织和增幅作用。另外,还通过逐时数字红外云团图的分析,揭示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演变特征与突发性大暴雨的关系,供日常短时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11年4月17日广东强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广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和Micaps资料,对广东省2011年4月17日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着重分析了各种有利于大冰雹生成的因素和回波特征。研究发现:(1)过程发生在高层有急流、高空槽和切变线、地面有锋面低槽的环流形势下,属西江流域前汛期强对流天气类型的复合型。冰雹发生区域的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大,达-4.8×10-3/s。(2)当CAPE突增,SSI>200、K>35℃、Si<0℃时,预示强对流天气发生。(3)边界层辐合线为对流发展提供动力因素,同时大气不稳定和较高的CAPE造成雹暴的迅速发展。(4)本次雹暴几乎具有强烈对流风暴的所有回波特征:反射率因子图上的弓形回波、后侧入流缺口、悬垂结构、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径向速度图上的中气旋及中层径向辐合。(5)雹暴的回波顶高与最大反射率因子演变趋势基本相同,有几次跃增且同步。降雹前最大反射率因子及其高度均出现突降。VIL的跃增特性对于判断冰雹的增长非常有效。(6)本次过程具备适宜冰雹生长的0℃和-20℃层高度条件,且回波核心区高度扩展到-20℃层以上。VIL密度>4 g/m3和上干下湿的垂直分布十分利于大冰雹的产生。(7)三体散射特征可作为发布冰雹预警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春夏季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0—2007年江西省87个地面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对江西冰雹、雷雨大风(风速≥17m/s)和强降水(雨强≥30mm/h)3种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年平均发生次数分别为13.7、181.4、123.8站次。冰雹和雷雨大风有明显的月际变化,冰雹站次峰值在3—4月,占总数的79.1%。雷雨大风站次有2个峰值,分别在7—8月和4—5月,占总数的44.3%和31.7%,且4月全省10站以上的大范围雷雨大风日数最多。自1990年以后,冰雹和雷雨大风呈逐年减少趋势。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6—8月,占总数的70.3%,大范围短时强降水过程日数8月最多。在地理分布特征上,冰雹丘陵、山区多,平原少,赣东北最少,并有6个冰雹多发区;雷雨大风东多西少,平原和河谷或峡谷地区多山区少,赣西北最少,有5个雷雨大风多发区;短时强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有5个高值中心。  相似文献   

15.
"2003.6.2"十堰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和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吴涛  黄锐  舒防国  蓝天飞 《气象科学》2005,25(6):629-637
利用714C天气雷达回波和数值模拟资料,结合其它天气资料,分析了2003年6月2日发生在十堰境内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天气形势背景下,由复杂地形触发出初始单体并发展为多单体强风暴产生冰雹和大风天气,雷达回波特征明显。风暴回波强度强,回波结构紧密,顶部有旁瓣假回波,低层存在弱回波区(WER),环境风的垂直切变较强。中β低涡的产生为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和维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江西秋季一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卫星辐射率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模块,对2009年11月9日江西的一次区域性秋季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江西省基本均处于K指数大于36℃高值区,具备热力不稳定能量,K指数很好地反映此次过程的热力条件;(2)强的垂直风切变,为此次强对流提供发展的能量;(3)Δt850-500达到26℃,具有强垂直温度梯度;(4)此次强对流过程中,对流层中高层的干侵入可以向下伸展至700 hPa高度层以下,有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在低层的积聚,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可以将低层的暖湿气流向上输送至较高的层次,加强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运用天气雷达识别强对流天气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唐洵昌  葛文忠 《气象科学》1997,17(4):393-400
选取对强对流天气反应较好的雷达回波参数和天气因子作为输入信息单元,应用B-P神经网络方法可对强对流天气和雷雨天气非常理想又迅捷地识别出来。  相似文献   

18.
孟加拉湾云团影响下云南强降水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英  张腾飞  索渺清 《气象科学》2003,23(2):185-191
2001年云南初夏洪涝与孟加拉湾(简称孟湾)云的活动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云南强降水过程中几次孟加拉湾云团发展的大尺度动、热力背景和卫星云图的TBB特征。结果表明:孟加拉湾北上云贵高原的对流云必须得到足够的辐合和抬升动力,才能在高原维持和进一步发展;青藏高原横槽是孟加拉湾云团在云贵高原产生强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孟加拉湾云团的发展与正压和斜压不稳定均有关系;冷空气对北上孟加拉湾云团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水汽凝结量的增加,还有利于形成强降水天气发生的动力、热力环境;TBB分布更直观地反映了孟加拉湾云团的活动,≤-52℃的冷云覆盖区与云南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弱窄带回波在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灵敏的多普勒雷达经常能探测到弱窄带回波,这些弱窄带回波一般对应于边界层的辐合线,对弱窄带回波的仔细分析有利于及早做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以及对其发展变化作深入了解。文章结合发生在上海的3次强对流天气个例,详细分析了弱窄带回波在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中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上游移动强回波的出流边界导致的弱窄带回波是大风预警的重要判断参考;(2)在合适的层结状态和抬升条件下,弱窄带回波会强烈发展,并导致局地雷雨大风,这类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有两个比较重要的阶段:弱窄带回波上初始回波的发展和回波跃增;(3)下击暴流造成的地面出流在雷达回波上表现为近似圆弧的弱窄带回波,这种弱窄带回波与其他雷达观测特征以及地面观测相结合,有助于对产生下击暴流的对流云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细致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