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中国西南地区水电开发工程地质问题及其研究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我国西南地区水能资源及其开发状况作了一个概要的描述。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这一地区水电开发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结合这些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西南地区水电开发的地质适宜性问题,认为在解决工程的具体实际问题的同时,应该把西南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与水能资源开发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放在一个大的、与区域地质条件成生背景相联系的环境系统中,深入研究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基础问题,以求获得对这些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科学认识,从而为解决工程具体问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地质适宜性评价问题,提出了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2.
《岩土力学》2006,27(7):1175-1175
中国水电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在水能蕴藏量占全国80%以上而地震频发的西部地区,多座300m级高拱坝正在或即将兴建,抗震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本书作为拱坝抗震设计的专著,从拱坝的设计基础理论、设计原则、数值分析方法、动力模型试验方法和抗震安全评价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介绍。本书特别结合作者近年在300m级高拱坝抗震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喜马拉雅地区是全球潜在关键区,过去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已导致该地区冰川消融,与冰川有关的灾害风险与日俱增,随着气候的持续变暖,冰川消融将对该地区水资源供给产生负面影响.基于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了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消融对灾害的可能影响,对水电发展的现实和潜在影响,并详细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牧业和林业的影响.根据调查问卷,分析了当地在适应冰川消融方面的迫切需求,社会经济不同部门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以位于珠峰北坡朋曲河流域的定日县为典型区,探讨了在该县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问题.当地应首先加强气候防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应对目前强降水增加引发的山洪、冰川加速消融导致的冰川洪水和泥石流危害、气候暖干化导致的农牧业干旱;开展以水能为主,多能互补,能源多样化建设,既可加快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又可促进当地居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提高;吸引本地人才回流,加强各级岗位人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农牧民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其防御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4.
《岩土力学》2006,27(4):518-518
西部能源利用及其环境保护的若干关键问题是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实施的重大研究计划,其总体思路与目标是立足于学科前沿关键问题的探索,服务于国家(特别是西部)需求,从领域综合与学科交叉的角度,在全国与地域相结合层次上围绕三大核心科学主题(西部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利用基础;西部能源工程的若干科学问题)组织开展研究,为西部发展及相关的重大工程做出创新性贡献,为形成一个更为完整和更接近国家需要的西部开发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我国解决能源与环境领域以及可持续发展中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武汉岩土所在基金指南发布后,通过与山东大学、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水电勘测规划设计院的联系与沟通,围绕西部能源开发中主要岩土力学问题组织申报。由武汉岩土所刘泉生研究员负责、武汉岩土所、山东大学、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水电勘测规划设计院组团参加的“西部高地应力结构性流变岩体的破坏机理及锚固可靠性研究”重点项目在通过函评后。参加了2005年8月6日在银川举行的会评与答辩,获得了评审专家的好评。据基金委的批复,这一项目已获得基金委西部能源重大研究计划资助,项目经费总计150万元。据悉,经与山东大学、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水电勘测规划设计院等合作单位协商后,本项目研究计划已经制定,有关研究工作已陆续启动。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中有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浦庆余 《中国地质》2001,28(6):47-48
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科技专家,在乌鲁木齐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西部地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暨全国水文地质学术研讨会”上,就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中遇到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如下:1应认真吸取华北地区和本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验教训,以西北内陆水资源形成演化的自然规律为准绳,当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制订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并以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根据需要和可能,对全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科学管理、统…  相似文献   

6.
岩体强度和地应力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应力型破坏在我国西部水电开发过程中比较普遍地出现,岩体强度参数取值因此成为西部水电工程实践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着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我国水电行业岩体取值方法所考察因素与Hoek-Brown方法的差异,本文在论述岩性、围压条件、岩块破损对岩体强度参数取值影响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水电经验取值方法与Hoek-Brown经验取值方法的差异及其在西部复杂条件下的适用性。结论如下:(1)岩性、围压水平和破损特性对强度参数的影响不容忽视;(2)水电经验取值方法适用于低围压条件,在西部水电工程中适用性相对较差;(3)Hoek-Brown经验取值方法同时考虑了岩石材质、围压效应和破损效应的影响,既能实现中东部地区水电工程岩体力学参数取值经验的延续,也适用于西部水电工程的高应力环境和复杂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7.
王庆雨  刘凯  朱锦程 《城市地质》2010,5(4):17-20,7
淡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辽宁省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支持缺水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8.
《水文》1988,(1)
一、发展过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北与黑龙江省接壤,东与苏联毗邻,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面积42700m~2,属山林地区,河网较密,水能资源丰沛。本区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温暖,冬夏气温相差悬殊,夏季最高气温35℃,冬季最低气温则达-40℃左右,稳定封冻期长达3个月。长期以来水文站作为基层单位,采取分兵把口、定点观测的组织形式和测验方式,不利于多快好省地收集水文资料。位于长白山麓的二道白河水文站,为了解决白河地区水电建设对水文资料的急需,于1967  相似文献   

9.
《岩土力学》2009,30(1)
会议背景介绍:第二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将在风景秀丽的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汶川特大地震影响波及全国,震中及周边地区震灾十分严重,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西部地区是我们国家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流域,这些地区处于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环境极不稳定的高山峡谷区,为强烈地震和地质灾害高发区。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国民对电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我国的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用电量远远大于当地的电能产出量,然而在我过的西部地区却恰好与之相反,西部地区的电能产出量远远大于西部地区对电能的需求量。所以为保证我国国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用电,将发电量较多地区的电能传输到用电量较大的地区称为我国平衡发电量与用电量关系的主要方式。再次过程中电力的合理调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新时期在电力调度的过程中,保证生产、管理的安全又是重中之重。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简要的阐述在电力调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向东  张树光  易富 《岩土力学》2005,26(Z2):79-82
针对辽西地区的风积土进行了单向冻结试验,研究了土样在冻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和温度梯度对冻胀的影响;分别针对封闭系统和开敞系统进行了有外加荷载和无外加荷载作用下的冻融试验,对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荷载和水分对风积土冻融性质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温度、外荷载和水分对冻融影响及其冻融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温度梯度是影响土体冻胀的主要因素,而外荷载主要对融沉的演化过程和最终冻胀量产生影响,水分的迁移则主要对冻胀的演化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土洞穴是晋西黄土高原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质灾害。文章在晋西黄土区调查基础上得出,黄土洞穴对公路的危害主要包括对路基路面的破坏、对路堤路堑边坡的破坏及对排水设施的破坏。文章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黄土洞穴在自重环境下对公路路基路面的危害情况及洞穴周围剪应力的变化,得出基于洞穴位置与洞径大小双变量情况下的洞顶临界埋深求解方法,为公路洞穴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西藏群让蛇绿岩辉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群让蛇绿岩中的辉长岩进行SHRIMP锆石U-Pb定年,得出加权平均年龄为125.6±0.88Ma(2σ,MSWD=1.9),即辉长岩结晶年龄。结合已有的关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形成年龄的报道,该结果表明群让地区特提斯洋海底扩张的时代与中段大竹卡、吉定地区一致;雅鲁藏布江西段与中段地区洋盆形成时代一致,但晚于东段发育时代;整个东特提斯洋盆发育时代存在东早西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认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层序格架和时空分布,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通过露头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及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分析,开展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研究,结果发现盆地内虽然具有构造复杂、物源多样、岩相不均、组名不统一的特点,但依然具有全盆地范围内可追溯的不整合面和湖泛面。通过层序界面追踪及沉积旋回分析,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划分为3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及2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并建立了盆地内各级旋回的对比关系。通过全盆地对比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在南北方向上各级旋回个数变化不大,沉积厚度相对稳定;东西方向上旋回变化复杂,西部缺失LSC6旋回和大部分LSC5旋回,东部则缺失大部分LSC1旋回,由于沉降与沉积中心位于龙门山前缘坳陷,盆地近西部沉积速率极高,整体的沉积体展布呈现西厚东薄的楔形体形态特征。在层序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建立了年代地层格架,通过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古生物地层学的综合对比,推测了各旋回的相对年龄值以及不整合面的沉积间断时间,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下一步油气资源探勘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Many types of hydrothermal deposits (e.g. W, Bi, Pb, Zn, Ag) are confined by faults and hidden granodiorite in the Luowei Orefield in Xidamingshan, Guangxi, China. The orebodies in the Luowei W–Bi deposit are predominantly layered and distributed along bedding in sandstones of the Cambrian Xiaoneichong Formation. The orebodies in the Lujing Pb–Zn deposit are controlled mainly by west‐south‐west (WSW)‐trending faults, and those in the Fenghuangshan Ag deposit are controlled mainly by west‐north‐west (WNW)‐trending faults, which were reverse faults during mineralization and were later reactivated as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s. The Luowei fault was formed postmineralization and resulted in sinistral displacement of the subsurface granodiorite and the Cambrian strata. A tectonomagmatic mineralization model of the Luowei Orefield is proposed, 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made. (i) Under a regional N–S compressive stress regime, WSW‐ and WNW‐trending reverse faults and N–S‐trending tensional fractures were formed. (ii) Magma intruded along the tensional fractures. Under the force of magmatic thermodynamics, mineralizing fluid migrated along bedding planes in sandstones and formed W–Bi orebodies at favorable sites. Some fluid migrated along WSW‐ and WNW‐trending faults to sites farther from the magma source, forming vein‐type Pb–Zn and Ag orebodies. (iii) After mineralization, under ~E–W compression, a NW‐trending left‐lateral slip fault was formed, cutting the subsurface granodiorite and orebodies. Concurrently, sinistral shear slip occurred on WNW‐trending ore‐controlling faults. However, the small displacement on these faults did not change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s of the rock mass and orebodies.  相似文献   

16.
17.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沉积和堆积中心迁移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属性、原盆面貌、岩性岩相组合、物源分析和厚度分布特征等的综合研究表明,从中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盆地沉积中心由东南向北、再向西南发生逆时针迁移;在盆地西部,早白垩世沉积前没有统一或规模较大的堆积中心,仅存在孤零分布或彼此分割、规模不大的局部堆积中心。盆地西部多个时期出现的地层较厚分布区带,是该区距盆地西界较近,物源供给充足、水动力作用强所致,故代表局部堆积中心。早白垩世,沉积、堆积和沉降中心才在盆地西南部“三位一体” 叠合分布。直到中侏罗世末,在黄河之西的今盆地残留区,总体仍呈西高东低的古地理—构造格局。盆地中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各期的沉积中心在位置上大体一致,上下大部重叠;该沉积中心及近邻,古生界和中生界的热演化程度为盆地最高,显示该区深部作用较为活跃。综合分析认为,中生代各期沉积中心的叠置及其与高热演化地区的重合,反映为总体受沉降中心控制所致,可作为盆地沉降中心的代表。大型鄂尔多斯克拉通内盆地中生代各期沉积(沉降)中心在位置上偏于盆地南部,与秦岭造山带同期强烈的会聚造山活动产生的前陆挠曲沉降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安徽贵池地区富硒土壤特征与潜力,服务当地富硒土地资源开发,选择贵池西部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试验,探讨Se、I等有益元素的富集特征、成因及潜力,Cd、As等有害元素的超标特征及成因等,结合研究区土壤中有益、有害元素特征,讨论富硒土地资源及其开发优势。发现表层和深层土壤中Se等有益元素含量总体较高,其中Se含量达到富硒土地标准的表层土壤点位占全部样品点位的76%;表层土壤中Cd含量超标的点位占48%,其他有害元素仅个别点位超标,Cd是制约该地区富硒土地资源开发的主要不利因素。在研究区圈定了61.4 km2的富硒土地资源,认为研究区东部土壤富硒的物质来源是二叠系灰岩,可以利用当地灰岩提升富硒土地资源品质,降低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9.
王占彬 《地质与勘探》2020,56(1):102-112
河北怀安朱家洼矿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太古宙、元古宙、中生代金银铅锌铁硫铁矿成矿带,为火山热液型金多金属矿。为查明该区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在区内开展了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工作。通过对元素分布、元素相关性、元素异常等特征研究表明,Au、Mo为本区主成矿元素;各元素异常平面分布具有分带性,高温元素W、Sn、Bi异常位于骆驼山火山机构中心,中低温元素Pb、Zn、As、Ag等异常分布于火山机构边部及周边围岩中,成矿元素Au、Mo异常主要位于火山机构西侧围岩中。异常查证发现金钼矿化体2条,金钼矿化受火山机构和北西向构造带控制。依据成矿地质条件、地球化学异常及查证成果认为,朱家洼矿区Au、Mo成矿潜力大,火山机构西侧围岩区是该区重点找矿地段。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国逐日站点降水资料、逐日季风监测指数及逐日副热带高压指数、74项环流指数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的秋冬春西南特大干旱过程中各指数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 自2009年10月底东亚冬季风建立以来, 至2010年春季, 东亚冬季风强度持续偏强, 加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西偏南, 西南地区长期受副高控制, 气温持续偏高, 加之冷空气虽然总体偏强, 但主要控制我国北方地区, 造成冷暖空气在西南地区少有交汇, 致使降水偏少, 干旱发生发展. 印缅槽强度较常年偏弱, 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以及南海的水汽条件不足, 向西南地区输送的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两条水汽通道的水汽通量均较常年偏弱很多, 加之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地区自2009年秋季以来, 长期处于下沉运动的正距平区, 造成这段时间西南地区干旱少雨, 旱情持续. 2009年9月El Niño事件全面爆发, 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形成异常反气旋流场, 该反气旋流场较常年偏西偏南, 造成副高位置偏西偏南, 从而使得云贵高原及其周边的印度季风区的降雨量明显偏少;高原地区及南海、菲律宾附近及热带辐合带地区OLR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有一定影响, 进而影响西南地区降水, 其内在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