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河套地区初终霜日变化趋势分析及霜冻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巴彦淖尔市河套地区5个站40a(1971—2010年)的逐年最低气温资料,用统计学方法 ,对河套地区近40a的初、终霜出现日期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套地区初霜日日期推后,终霜日日期提前,无霜期逐步延长,霜冻灾害呈逐年减少趋势。通过具体数据分析,有助于了解河套地区霜冻气候的变化特征,为霜冻灾害的预测预防和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沧州市1972—2021年地面最低温度的逐日资料,按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霜冻强度,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沧州市霜冻灾害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沧州市霜冻总日数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2 d/10 a,其中轻度霜冻日数呈增多趋势,而中度、重度霜冻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初霜冻均呈推迟趋势,终霜冻均呈显著提前趋势;异常早初霜冻和异常晚终霜冻的发生频率分别为46%和50%,21世纪以后,出现异常晚终霜冻的次数明显多于异常早初霜冻。初、终霜冻对秋粮、春播作物基本无影响;21世纪以后初霜冻对大白菜基本无影响;轻度特晚、偏晚终霜冻会危害开花期的冬小麦,平均每5 a出现1次;轻度偏晚、特晚和中度终霜冻对开花期—幼果期的梨树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3.
1961—2008年阿勒泰地区异常初终霜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小于等于0 ℃最低气温作为霜冻指标,利用1961—2008年阿勒泰地区7个测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8 a来阿勒泰大部分地区呈初霜迟、终霜结束的早、无霜期延长的趋势,使作物生长季延长,其中哈巴河表现最为显著;极早初霜日发生频数为2—6次,以富蕴最多,极晚终霜日发生频数为1—4次。各站最迟、最早初霜日的差值和最早、最迟终霜日的差值均在30 d以上;哈巴河霜日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4.
宁夏近44年霜冻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宁夏近44a来初(终)霜日、无霜期的气候特征和气候变化用现代气候诊断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大部分地区初霜提早的概率小于终霜推迟的概率;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无霜期缩短,80年代以后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44a来初霜日逐渐推迟,终霜日明显提早,无霜期明显的延长,1981-2004年固原地区表现出初、终霜日不明显提早,无霜期有非常不明显的缩短趋势,44a来初、终霜日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5.
摘要:选取1980-2019a贵州省84个地面观测站的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和单相关分析法,对近40a贵州省初霜期、终霜日、无霜期、霜冻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进行分析,并利用 M-K方法对霜期的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年霜冻日数呈西多东少分布特征,大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省之西北部的赫章县和威宁县。贵州省的霜冻日数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性正相关性,其中西部地区霜冻日数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优于东部地区。贵州省霜冻期的月际变化呈单峰型分布,12月至次年1月为频率极大值,初霜日期和终霜日期的月际变化均呈单峰型分布,其中初霜日期的频率峰值出现在10月,终霜日期的频率峰值出现在3月。从气候线性趋势上看,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分别呈显著的推迟、提前趋势,而无霜期呈显著的延长趋势。从气候趋势突变特征上看,初霜日期和无霜日期分别在1989年、1997年出现了显著突变特征,其中初霜期突变后呈现推迟趋势,无霜期突变后呈现延长趋势,而终霜日在1993年和2011年出现了2次显著的突变特征,终霜日两次突变后均呈现提早的变化趋势。近40a气候变化趋势显著,其中9-10月气温的变暖趋势与初霜日期的推迟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9月平均温度因子的贡献率大于其它的温度因子。根据贵州省的初霜期的M-K分析检测结果将初霜期分为提前期、推后期、停滞期3个阶段,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提前期与推后期在高度距平场上有大体相反的分析形势,停滞期在高纬度地区与提前期接近。提前期(推后期)的气压距平场从高纬到低纬呈现正负正(负正负)的分布贝加尔湖附近附近,(50°~60N°,100°~120E°)的区域为贵州初霜期影响关键区。  相似文献   

6.
根据1961—2009年新疆博州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日最低气温资料,用气候趋势系数t、检验研究了终霜冻、初霜冻和无霜冻期的特征、长期变化趋势及突变时间。结果表明:除阿拉山口外,博州自东向西随地势的由低到高终霜冻逐渐推迟,初霜冻逐渐提前,无霜冻期逐渐缩短。终霜冻除温泉为微弱的推迟趋势外,其他地区均呈提前趋势,但不显著;初霜冻以2.5~4.2 d/10 a的显著趋势推迟;无霜冻期以2.2~4.8 d/10 a的速率延长,除温泉外均为显著趋势。  相似文献   

7.
哈密地区霜冻气候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14年哈密地区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0℃的观测资料及低温冻害调查资料,根据霜冻指标计算历年初、终霜冻日期和无霜冻期变化趋势;依据异常霜冻标准,分析哈密地区霜冻异常特征,探讨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54a全区及各站点终霜冻绝对变率均大于初霜冻,表明终霜冻稳定性差,对农牧业生产危害大。(2)全区及各站点初霜冻呈推迟趋势,终霜冻呈提前趋势,无霜冻期呈延长趋势。(3)特晚终霜冻近14a各地均未出现,而偏晚终霜冻在各年代几乎都有出现;特早初霜冻各地在20世纪80—90年代均未出现,偏早初霜冻在60—90年代各地均有出现。(4)哈密地区霜冻灾害主要由终霜冻造成。  相似文献   

8.
山西近50a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周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霜冻13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布局和耕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利用山西62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0年的逐年初霜冻日及逐日最低地温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山西初霜冻日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山西近50a平均初霜冻日的时间分布总体为推后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霜冻日提早显著,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初霜冻日明显推后。2)山西近50a平均初霜冻日的空间分布为“5级阶梯”型分布,从9月中旬到11月上旬,自北向南相继出现初霜冻。3)M—K突变检验表明,山西近50a平均初霜冻日在1989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4)山西近50a初霜冻日变化趋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部分地区初霜冻日有推后的趋势,但南部和中南部的部分地区初霜冻日有提前的趋势。5)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的初霜冻、轻微初霜冻、中度初霜冻和重度初霜冻发生的主周期分别为5a、2a、5a、6a;目前山西正处在初霜冻和轻微初霜冻的推后期、中度初霜冻和重度初霜冻的提前期。  相似文献   

9.
利用化德国家基本气象站1957—2014年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以地面最低温度≤0℃为指标,建立了该地历年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序列,分析了近58a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化德站58a平均终霜日期为5月28日,初霜日期为9月11日,无霜期为105d10(2)近58a终霜日期呈明显的提前变化趋势,平均每10a提前2.5d;而初霜日期变化趋势不显著;无霜期明显延长,平均每10a延长了3.4d10(3)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序列的年际波动大,极差为标准差的4~5倍,初霜最早可提前在8月18日出现,终霜最晚可推迟到6月19日结束。该地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年际变率大,保证率低,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掌握霜冻发生的气候规律,提高霜冻的预报预测准确率,对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防御措施,保障农业丰产丰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0℃地面最低气温作为霜冻指标,利用平凉地区7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2年的逐日地面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初、终霜冻和无霜冻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近42年间,平凉市初、终霜冻日数呈减少趋势,无霜冻期延长;初霜冻发生频率减小,终霜冻发生频率增加;平均初霜冻日期呈推迟变化趋势,终霜冻日期呈提早变化趋势,无霜冻期呈延长变化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均大于2d/10a,并均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平凉地区初霜冻日普遍推后1~5d,终霜冻日普遍提前1~5d,无霜冻期普遍延长1~9d。平凉各地霜冻受灾程度差异较大,灵台和庄浪在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和农业经济损失方面受灾较重。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浙江省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71—2018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利用常规气象统计方法,对浙江省平均初终霜日和无霜期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基于不同气候态、年代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特征上,近48 a浙江省平均初霜日显著推迟,平均终霜日显著提前,平均无霜期显著延长;1981—2010年气候态的平均初终霜日和无霜期推迟、提前、延长的趋势都最为显著;20世纪90年代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变化趋势最为显著;平均初霜日在2003年发生突变,终霜日在1997、2004年发生突变,无霜期在2002年发生突变。空间特征上,近48 a浙江省初霜日在空间上,整体呈现西东晚、北中南早的格局;1981—2010年和21世纪00年代终霜日表现为自浙南向浙北逐步推迟的趋势;1981—2010年和21世纪00年代无霜期整体分布上呈现出西东南长、中北短的特点;1981—2010年和21世纪00年代初霜日整体有推迟的趋势,终霜日整体有提前的趋势,无霜期整体有延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焉耆盆地3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初终霜冻日、无霜期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多项式趋势、M-K检测等统计方法,分析焉耆盆地54a来霜冻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焉耆盆地平均初、终霜冻整体均呈显著线性后推趋势,平均分别后推了3d和21d,终霜冻推后速率大于初霜冻,无霜期呈缩短趋势,平均缩短了18d,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2)平均初、终霜冻及无霜期分别于1987年、1985年、1967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初、终霜冻均表现为由提前转为明显推迟,无霜期表现为由延长转为缩短.(3)焉耆盆地特早、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分别为7%和22%,发生在60年代到90年代,特晚、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分别为4%和11%,多发生在70年代和90年代,21世纪各出现一次。(4)终霜日显著推后,无霜期缩短,是今后焉耆盆地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72—2021年沧州市14个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采用趋势系数、Mann Kendall检验、Hurst指数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北省沧州地区霜冻日数、初霜冻、终霜冻的变化特征和趋势预测情况。结果表明:沧州市平均霜冻日数呈减少、初霜冻呈推迟、终霜冻呈提前趋势,且在2000年左右分别发生由多到少、由早到晚、由晚到早的显著突变。在空间上,霜冻日数、初霜冻、终霜冻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分别减少、推迟、提前;三者变化趋势全区表现一致,但趋势强度空间分布不均。霜冻日数分别在11—13 a和28 a时间尺度上存在7—8 a和18—19 a的明显周期,初霜冻在25 a时间尺度上存在16—18 a的明显周期,而终霜冻在10—15 a时间尺度上存在6—7 a的明显周期。未来沧州市霜冻日数将在大幅波动中持续下降,初霜冻将平缓的持续推迟,而终霜冻将在大幅波动中持续提前。  相似文献   

14.
青河1961—2008年霜冻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1961-2008年青河初(终)霜冻和无霜冻期序列,探讨了它们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河近48a来初霜冻以5d/10a的速度推迟,终霜冻以4d/10a的速度提前,无霜冻期以9d/10a的速度延长。初(终)霜冻、无霜冻期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转折。20世纪60-70年代,初霜冻提前,终霜冻推迟,无霜冻期缩短;80年代以后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无霜冻期延长。这种变化趋势与气候变暖一致。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市霜冻期的气候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55-2009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异常霜冻指标,分析了石家庄市霜冻期的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从气候平均上来看,石家庄市初霜冻日为11月7日,终霜冻日为3月21日,无霜冻期为230d;石家庄市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5%,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16%,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4%,偏晚终霜冻...  相似文献   

16.
近46年大连地区初、终霜冻事件和无霜冻期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不高于0℃最低气温作为霜冻指标, 利用1961—2006年大连地区3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 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 分析了该地区初、终霜冻事件和无霜期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近46年来, 大连和瓦房店站均表现为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早、无霜冻期延长的变化趋势, 其中瓦房店站表现得更为显著; 庄河站的初霜冻日和终霜冻日表现出相似的变化, 但各自的变化趋势不显著, 而无霜冻期延长趋势显著; 大连境内极早初霜冻日和极晚终霜冻日发生频数分别为1~3次和1~4次, 大连最多, 瓦房店最少; 大连站的初霜冻日期存在2年和11年的显著周期, 终霜冻日期存在22年的显著周期, 庄河站的初霜冻日期和无霜冻期均存在11年左右显著周期; 异常霜冻事件大连和庄河站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频数最多, 21世纪初最少; 而瓦房店21世纪初异常霜冻事件出现的频数最多, 20世纪80年代最少。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近50年霜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辑  严晓瑜  王颖 《气象》2010,36(11):38-45
主要使用辽宁省35个站点1957—2006年霜的地面观测资料以及相应时间的温度资料分析了该区霜的变化特征及其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近50年辽宁省初霜日期推迟近10 d,终霜日期提前约17 d,无霜期日数增加约26 d;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日数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突变;从空间分布来看,初霜日期明显推后、终霜日期显著提前、无霜期增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西部以及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初霜日期与9月份各温度因子相关性较与其他各月高,终霜日期与4月份各温度因子相关性较强,无霜期主要受4—9月间各温度因子的影响;初霜期推迟、终霜期提前以及无霜期延长都主要是由温度的升高引起的,其中平均最低地面温度、平均最低气温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伴随气候变暖,辽宁省初、终霜发生日期以及无霜期长度的空间分布都显示出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推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2—2010年广东清远连山气象站低温、霜冻资料,通过数理统计、Mann-Kendall和Morlet小波分析、滑动t检验、Yamamoto等方法,对连山低温、霜冻日数的年、月变化以及初、终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连山年平均低温、霜冻日数分别为43.6和12.3 d。低温、霜冻日数每10年减少2.4和1.7 d左右;总体上低温、霜冻都呈现减少趋势。低温、霜冻主要集中在12月至翌年2月。低温日数在1月出现最多,平均为15.5 d;霜冻,出现最多月份为12月,平均为5.2 d。初霜冻总体呈现推迟趋势,初霜冻日主要出现在11月下旬和12月上旬;终霜冻总体呈现提早趋势,终霜冻日主要出现在2、3月上旬和1月下旬。无霜期呈显著的延长趋势。低温,霜冻,存在多重时间周期尺度上的嵌套结构现象,低温、霜冻没有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9.
近40年拉萨霜期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拉萨无霜期、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霜期的绝对变率要比初、终霜日的绝对变率大,终霜日推迟的概率比初霜日提早的概率大。1954~1988年总的趋势是初霜日提早、终霜日推迟、无霜期缩短;1989年后表现为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