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干旱区绿洲退耕还林工程绩效评价研究——以张掖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重建生态环境,是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切人点.退耕还林工程是通过把原本是林地或草地的耕地恢复成原来的土地利用类型,使受损或退化生态系统最终成为健康的生态系统,从而使当地生态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发展.从此目标出发,抛开经济利益而从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和社会心理影响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干旱区内张掖市的退耕还林绩效.结果表明:2002-2004年张掖市退耕还林工程执行效果较好,其中生态系统在数量上恢复较好的乡镇有明花乡;生态系统在质量上恢复较好的有明花乡和平川镇;工程执行过程中居民保护环境意识有较大提高的有民联乡和霍城镇;人们满意程度最高的是明花乡.总体上看,张掖市退耕还林工程执行绩效最好的是明花乡,其次是平川镇,最差的是永固镇,其余处于中间水平.最后,在分析张掖市退耕还林绩效差异基础上,针对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绩效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15,(5)
在土壤侵蚀、水文分析等诸多领域,坡度是重要的地形因子。目前坡度主要是基于DEM(数字高程模型)提取的,其精度受DEM分辨率影响。研究运用地统计学相关原理和方法,选取陕北绥德韭园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不同分辨率(10 m,30 m,50 m,90 m)的坡度数据,在ENVI环境下通过IDL编程构建不同分辨率坡度变异函数,通过独立结构模型(ISM,Independent Structures Model)对坡度数据的变异函数进行模拟和分析,给出DEM分辨率变化过程中坡度变化的机理性解释。研究表明,较高频的坡度信息层受分辨率的影响较大,其信息的损失是坡度随分辨衰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I-V副区为例,应用地统计学相关理论函数,探讨分析地形空间频率层次性特征在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将地统计相关理论与数字地形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运用地统计学在空间结构分析方面的优势可以更好地解决数字地形分析中的具体问题;对比分析丘I至丘V典型样区各空间频率组分的变异函数拟合模型以及专题层表面,可得到地形空间频率层次性特征在各样区的差异性;在地形信息较为复杂的地区,SRTM1数据对空间频率层次的模拟精度高于SRTM3和ASTER GDEM数据。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破坏对岩溶洼地内涝的影响— — 以马山古寨乡为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岩溶石山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地下河系统淤塞等,它们的生态水文效应对岩溶洼地内涝的影响,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组成因果链而共同发挥作用。本文以广西马山县古寨乡为例,分析了森林植被破坏引发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导致地下河系统淤积和堵塞,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岩溶洼地内涝灾害。 相似文献
5.
陇东位于黄土高原腹地,为我国典型的黄土地貌发育区,结合甘肃省白龙江引水工程,对陇东地区黄土工程地质特性进行研究,重点对与工程关系密切且具有湿陷性的中更新统(Q2)离石黄土及上更新统风积(Q32)马兰黄土地质特性进行分析,针对湿陷性黄土分布、厚度、变化规律和研究场地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通过试验研究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陇东地区黄土湿陷性随深度增加湿陷性逐渐减弱;湿陷系数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孔隙比变小而逐渐减小,一般干密度≥1.42 g/cm3或孔隙比小于0.9的黄土,基本上无湿陷性;湿陷性黄土主要存在地基湿陷变形和黄土边坡稳定问题,应采取地基处理措施和防水措施、合理设置开挖坡比和马道,采取坡顶、坡面及坡脚排水等措施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结果对陇东地区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多种因素对撂荒草地入渗特征的影响,采用野外自然降雨观测法,研究不同降雨特征(降雨量、平均雨强、降雨历时和最大30 min雨强(I30))、土壤前期含水量、坡长(10 m、20 m、30 m、40 m和50 m)和植被盖度条件下土壤入渗特征差异,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判断影响撂荒草地入渗特征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①入渗量随降雨量、降雨历时和I30增加而增大(R2>0.55,P<0.01);入渗补给系数随降雨量、I30和平均雨强增大而减小(R2>0.12,P<0.05);平均入渗率随降雨强度、I30增加而递增(R2>0.53,P<0.01)。②入渗量和平均入渗率随前期含水量增加而减少,入渗补给系数随之增加而增大(R2>0.13,P<0.05)。③入渗量、入渗补给系数和平均入渗率总体随坡长增加而增大(R2>0.56,P<0.01),但在坡长30 m和40 m之间存在临界坡长。④在入渗效率较高的情况下,植被对土壤入渗的影响并不显著,降雨特征和坡长成为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多种因素对撂荒草地入渗特征的影响,采用野外自然降雨观测法,研究不同降雨特征(降雨量、平均雨强、降雨历时和最大30 min雨强(I30))、土壤前期含水量、坡长(10 m、20 m、30 m、40 m和50 m)和植被盖度条件下土壤入渗特征差异,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判断影响撂荒草地入渗特征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①入渗量随降雨量、降雨历时和I30增加而增大(R2>0.55,P < 0.01);入渗补给系数随降雨量、I30和平均雨强增大而减小(R2>0.12,P < 0.05);平均入渗率随降雨强度、I30增加而递增(R2>0.53,P < 0.01)。②入渗量和平均入渗率随前期含水量增加而减少,入渗补给系数随之增加而增大(R2>0.13,P < 0.05)。③入渗量、入渗补给系数和平均入渗率总体随坡长增加而增大(R2>0.56,P < 0.01),但在坡长30 m和40 m之间存在临界坡长。④在入渗效率较高的情况下,植被对土壤入渗的影响并不显著,降雨特征和坡长成为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8.
9.
黄土高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以宝鸡峡引水工程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土高边坡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对高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非常必要。通过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影响宝鸡峡引水工程黄土高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体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对其稳定性影响最大;采用正交实验分析可知,除土体的内摩擦角、黏聚力和坡高外,地震作用对黄土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也较大。以上分析表明,抗剪强度指标是影响黄土高边坡稳定的主要敏感性因素,提出了在黄土高边坡稳定性分析时应尽量使抗剪强度指标的选取准确、合理,同时也应考虑边坡高度和地震的影响,进而为黄土高边坡类的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12.
生态系统健康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组织和人类健康的跨学科综合性学科。由于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是一个新领域,有关它的概念、评价等方面还存在各种争论,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生态系统健康和水土流失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联系对五华县的实地调查,提出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其生态系统健康进行分析评价,表明五华县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的状态,进而提出水土流失地区新的修复方法,以优化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13.
陕西岚皋县曾经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因为建设多个水电站,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笔者以岚皋县岚河开发为例,对我国现在过度开发水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从而呼吁加快水资源法制建设的步伐,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以永寿县仪井镇王家村黄土崩塌为例,探讨黄土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采取宏观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评价崩塌体的稳定性,并结合实际对提出该崩塌体应急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敏感度评价研究——以乌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岩溶地区作为一个独特的地域环境单元,具有环境承载量低、地表崎岖破碎、植被生长困难、生态系统脆弱、环境变化敏感的特点。本文以岩溶地貌极为发育的乌江流域为例,论述了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敏感度评价的原则,探讨了敏感度评价的方法,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起了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敏感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不同影响因子(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敏感度的权重,并据此计算出了流域内各县(市、区)的生态环境敏感度值,为流域的开发与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18.
黄土分布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石油及煤炭等资源。随着我国经济战略逐渐向西部倾斜,这一地区的城市建设、公路、铁路及水利工程等已得到飞速发展。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和等级的提高,致使黄土地区高边坡数量剧增。由于现行规范中对30m以上的黄土高边坡尚缺乏明确的设计标准,以致因设计不当而导致的黄土高边坡变形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选择典型高边坡段,研究其变形破坏规律,发展更合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分析方法,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广东省德庆县水土流失为例,结合多年来在该地区进行水土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出现的水土流失现状作了论述、预测评估进行探讨,并提出防治措施。水土流失产生的主导因素是燕山期花岗岩分布的丘陵区岩体结构遭到破坏;从属因素是持续强烈的降雨,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激发因素是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经评估,该区水土流失正处于青年期,潜在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地球工程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备选方案,旨在控制全球变暖速率,抵消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从发文量、国际合作、高频词等角度系统分析了国际地球工程领域科技前沿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地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整体呈增长趋势,中美英等国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科研水平。现阶段的地球工程研究主要停留在模型模拟及评估阶段,大部分研究缺乏实测和分析数据,且地球工程方法技术可能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存在威胁。太阳辐射管理技术会对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存在潜在威胁,而二氧化碳移除技术的问题主要是其可能的意外环境后果,以及对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影响的不确定性。此外,冰川地球工程正逐渐成为冰冻圈学科和全球变化领域新兴的研究方向,已借助地球工程原理,在极地冰盖和少数山地冰川开展应用研究,但大多是数值模拟和方案设计,少数进行了实地试验。在未来,地球工程研究重点依赖于针对实验工作的资金技术支持,以期改进建模和为技术分析提供实测和理论基础数据,促使地球工程脱离现有的模型模拟阶段,开展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地球工程发展需要伦理道德规范,结合我国能源转型战略,有可能基于国际跨学科合作开发和部署以保护环境和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