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印度洋海啸带给人们的震撼超出了许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些人又开始重弹“敬畏大自然”的老调。何祚庥院士针锋相对地提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观点,这就触着了某些人的痛处,激起了骂声。何院士长期以来反伪科学、批反科学,干的是得罪人、冒犯人的事,在现在的中国环境下,不受攻击才叫奇怪。北京环保学者汪永晨《“敬畏大自然”不是反科学》(《新京报》1月11日),便试图讲出一些道理,并建议大家对这个问题好好辨一辨。我就也来凑个热闹。所谓“敬畏大自然”,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敬仰和害怕自然,要害在于“畏”,也就是怕。这种心态和原始…  相似文献   

2.
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然而,不少科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和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印度洋大海啸余波未平,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侃侃而谈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思考,显示出当代科学家对科学力量和作用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人类与其自然观和生命密切相关的生态观,已经由来已久。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边依赖于大自然,取之于大自然,一边敬畏、尊重、欣赏和珍爱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这种生态观深刻地存在于所有民间文化之中。它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世界各国各民族对生态  相似文献   

4.
前些日子翻看《禹贡》半月刊.一篇文章的标题映入眼帘,让我眼前一亮,霎那间有一种被子弹击中的感觉。这篇文章就是1936年1月16日出版的第4卷第10期《禹贡》上的《河南省民权县设治始末》。  相似文献   

5.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山岳风景名胜区村落景观的保存和发展》。主要内容,我归纳为四个“一”。首先,第一个“一”,谈我参加这次研讨会一些学习的体会和感受,我觉得这次研讨会很有意义,很有前瞻性。我国有2/3的国土面积是山地,而且根据有些专家相关的一些研究,高寿人群的分布多在山岳之中,这与山地一些特有的自然环境有关,可能更适合我们人类的居住,所以会更长寿。我们人  相似文献   

6.
把地球搬回家我理解,我们的测绘就是把地球搬回家。我说的是把地球表面的东西搬回家。我们人类活动都在地球表面进行,要对地面进行勘测,施行一些工程之后还要进行一些管理,所以一定要对地表面进行测绘。很多部门都要用测绘成果,比如水利部门、铁路部门、军事等等各个部门都要用到。  相似文献   

7.
北京水问     
当北京水价上涨时,很多人有了疑虑:历史上有水乡之称的北京,也会缺水吗?当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继09年后再次降临我国时,在超过千万人因旱饮水困难的严酷现实面前,一系列关于水的疑问应该有答案了。本刊特邀编委、学会常务理事、著名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通过《北京水问》向读者揭示了生命之源——水的现实状况,警示并呼吁人们:我们做不到不用水,但我们可以做到心疼水、敬畏水、尊重水!有中央领导同志称赞此文是近些年来人民日报刊发的反映民生问题质量较高的一篇文章。本刊特此转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朱鉴秋 《地图》2012,(5):116-123
M:首先我要转达我们编辑部对您的问候。非常荣幸、也非常开心今天能跟您对话,不只是因为您是海图学方面的权威,您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就是《地图》杂志的编委,更是因为您20多年前主持编制了《郑和航海图》的古今对照图,这个事情我们现在看来都很佩服。Z:谢谢。我跟《地图》杂志确实很有缘分,20年前,我就有幸担任杂志的编委,也曾在《地图》上发表了一些文章,有讲海洋测绘的,有讲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地图》2003,(4):80-80
湖南师范大学 邢力去年5月,我在首都图书馆认识了《地图》杂志,我就喜欢上它。我也收藏了一些地图,各种类型都有,我想问收藏地图要注意什么?编辑: 非常高兴《地图》杂志能得到你的喜爱。在下一期《地图》杂志里我们组织了有关地图收藏方面的专题内容,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的。云南河口 岑彬我是一个退休铁路工人,在昆明铁路局工作40多年了,我父亲原来也是铁路工人,现孩子又是铁路工人,三代人对铁路行业都有感情,前几天在朋友家里玩,看到贵刊2003年第2期《回眸中国铁路》和《从蒸气机车到磁悬浮列车》的有关内容,让我回忆起了许多往事。请问以…  相似文献   

10.
杨浪 《地图》2008,(1):142-143
一天在香山上唱歌,旁边的朋友告诉了我一些电子地图的网站。我说我主要是收藏传统地图,因为它们的介质不是“比特”,看得见,摸不着。人类“发明”地图这种东西已经至少5000年了,现在我们能收到的最多200年,而电子地图出现不过10年,而且因为是网上,没有收藏障碍,而收藏历来是以稀为贵的。  相似文献   

11.
数年以前,我曾经在一篇文章《在理想主义旗帜下集合》中写到,为了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为了做全国的第一,我们需要300个以上的总经理。现在数年已经过去,我们有了近百名的总经理。但是,随着我们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多年战略布局的调整,已经赢得了这样的一个局面,我们已进入了几何基数的增长。因此,卓达创立12年以来,  相似文献   

12.
沙中土 《地图》2008,(1):82-89
对世界遗产的系列介绍,我们已经进行了三期,我们会发现欧洲是文化遗产最集中之处,地广人稀的非洲,则以自然遗产为盛;而广袤的美洲,则以神秘古文明和自然遗产为主。面对这些浓缩了千万年人类历史、记载了亿万年自然变化、不能再生的世界遗产,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种神圣的敬畏之情。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除了珍惜和保护,我们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发现火星上有类似地球运河的河道,开始兴奋地幻想“火星人”的存在,还有一部《我的火星叔叔马丁》的电影。可以肯定地说,火星上是没有地球人这样的高级生命体存在的。有没有低等动物或动物化石呢?这还要继续进行科学考察。比较登月,登陆火星显然困难很多。月球距离地球只有5日之遥,而到达火星则需要500天。但是,我认为,再过20年,人类是可以像登上月球那样登上火星的。  相似文献   

14.
左弦 《地图》2008,(6):62-69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的这句名言之所以在今天被广泛引用,是因为它的确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小引我之所以想给《今日国土》写一篇关于江西开发的稿子,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2004年10月下旬我到江西参观访问了四天,了解到许多原先略有所知,然而知之不详、知之不深的情况,在江西的所见所闻使我颇有感触,也算是有感而发吧。我认为江西省委提出的“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发展目标是很有意义的,感到自己应该把对这个战略方针的理解和自己在江西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介绍给大家,促进北京和各地关心我国国土建设的学者们对江西的研究。我自己也准备恪尽自己对江西多做一点研究、多出一点力量的社会责任。以上可以视作这篇文章的小引。(一)对江西概况…  相似文献   

16.
《地图》2003,(3)
什么样的地图最让人喜爱?是对地图这一工具的使用认可与向往,还是对地图纯粹的欣赏与关注? 怎样的地图会打动图友的心,成为你希望拥有的地图? 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和对这个时代地图的关注,《地图》杂志在读者中进行了“我最喜爱的地图是……”的读者调查活动。现在,答案即将揭晓, 从No.1到No.12,在《地图》读者心目中产生的地图榜单里,你会和我们一起发现,喜爱地图是一种个人化的感情。它在大声地说: 我们要的,是这样的地图! 让我们为这些地图喝彩! 为所有令人喜爱的地图,也为那些正在为地图而努力的地图工作者们!  相似文献   

17.
钱浩沛 《地图》2006,(4):56-61
2003年第三期《地图》杂志中有一篇文章,名为《南斯拉夫版图:千年的动荡》,文中结尾处,曾预言“塞尔维亚和黑山”将有可能从地图中消失。打那以后,我就一直在找绘有“塞尔维亚和黑山”版图的地图邮票。没想到的是,在我尚未找到标有“塞尔维亚和黑山”名称的地图邮票时,却等来了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文学工作者,一直为退耕还林呼号呐喊。我觉得我们的思路可以不仅仅放在退耕还林的事情上,我现在想讲讲我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想法,一些思考。我很赞成发展是硬道理这样一个意见。但是发展,如果不是科学的发展,不是合理的发展,发展也可能带来危机。我们前些年,中央要把这个GDP的增长率百分比降下来,我觉得是很明智的。我们沿海地区的发展,带来了生态的灾难,所要花费的治理的费用可能要用掉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指标一个很大的数字。有人说单纯的生态效益是没有经济效益的,我不同意这种看法。生态环境是有效益的,我们不需要花钱去治理它,这…  相似文献   

19.
今天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每一年的今天,我们都会怀着敬畏的心情,隆重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互相传递一种理念: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守护人类自己的家园。今天,面对工业文明鼎盛、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的现实,我们向社会郑重呼吁: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最可爱的人     
《今日国土》杂志的出版,非常好。请我为杂志写寄语,说什么好呢? 我在读大学时,开始学习工程,后来转到地质系。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其中有一条原因是缘自以后成为我的老师的杨锤健先生发表在当时“益世报”上的一篇文章。抗战胜利后他把有关文章集中起来出版命名为《抗战中看山河》。 我当时还未学地质学,但作为一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