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苏维埃摩尔达维亚报》1981年1月20日刊载塔斯社记者奥卡洛夫的题为《水银预报地震》的文章,译载如下:“得出今日结论的这个方法,使我们想起了科学探索者,”苏联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宇宙化学实验室高级科学研究员斯达赫耶夫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讲述。陨石是我们产生这一想法的原动力。有时发现陨石  相似文献   

2.
美国杂志《地震情报通报》1978年10卷5期第162页刊登了斯坦佛大学地球物理系林德(Allan Lindh)题为《前震振幅变化——地震的一种可能前兆》的文章。文章涉及世界各国以前震作为预报地震手段的现状并介绍了作者本人及其几位同行在这方面所作的工作。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3.
美《纽约时报》1977年4月14日刊登了贝阿德·韦伯斯特的文章,题为《用动物进行地震预报试验,加利福尼亚州开始试验动物能否感知即将到来的地震》,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4.
《美国地震学会通报》1979年1月第69卷1期299页刊载克洛德(W.K.Cloud)写的《地震危险的评定与减缓》的书评,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5.
据路透社、美联社加州萨克拉门托1977年4月5日、6日电以及法新社洛杉矶3月20日、21日电报道,美地震专家从事用蟑螂和老鼠预测地震的研究,综合编译如下:  相似文献   

6.
7.
据美国《时代周刊》1980年12月8日“科学栏”登载一篇题为《预报地震:一种没有把握的艺术》的署名文章,摘译如下:中国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使得科学家们认为这次预报再一次表明地震预  相似文献   

8.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9年9—10月第11卷5期刊载罗杰斯(Garry C.Rogers)等人合写的题为《加拿大西部沿海的地震研究:太平洋地球科学研究中心》的文章,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9.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9年第11卷3期刊载署名文章,题为《对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的理解》,摘译如下:有关板块构造的理论假设认为板块内部不会发生任何形变。而当我们考虑真正发生在远离实际板块交界处大的和破坏性历史地震时,这种假设似乎不能成立。美国有关这类的震例甚多。然而这些板内事件不仅仅局限在美国,而且还发生在印度半岛、西非、南非、澳大利亚和几个远离板块边缘的海洋地区。反之,在  相似文献   

10.
美国《科学文摘》1981年6月号刊登莫纳根(David Monagan)撰写的题为《动物是如何预测地震的》的文章,摘译如下:早期警报系统几个世纪来,中国人一直认为动物具有预感地震的能力。可是,这种生物早期警报系统的想法却总是遭到怀疑,因为谁也不能精确地说明,动物是怎么知道地震将要来临的。这个奥秘正在揭开。这是由于生物学家陆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80年第12卷5期刊登美国地质调查局麦克卡布(MarilynP.MacCabe)写的题为《加州地震知识的普及教育》的文章,摘译如下:洛杉矶加州大学社会学系的特纳(RalPhToner)及其同事在对南加州社区进  相似文献   

12.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80年第12卷5期刊登题为《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地震教育学院》的署名文章,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3.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一室数据处理组研制的《地震日常监视预报数据处理计算机化软件》于1987年5月4日在北京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举行的鉴定会上通过正式鉴定。鉴定委员会成员:徐果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任主任,赵仲和(局地球物理所、副研)、王愍(局分析预报中心、副研)任副主任,委员为陈颙(国家地震局副局  相似文献   

14.
美《地质时代》杂志1977年12月第22卷12期登载题为《地震光》的报道,译载如下:美国地质调查局丹佛区域中心的德尔(John 5.Derr)认为,地震光-在某些地震时刻所观测到的发光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由于这些光的大部份报告来自非专业观察者,有少数科学家已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经过数年的观察  相似文献   

15.
法国《研究》(La Recherche)杂志1976年3月出版的第65期258~261页刊载了韦伯(Christian Weber)的题为《中国预报地震的最新成就》的文章,介绍了我地震预报的一般概况,其中特别称赞了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事例。文章并附有“公元前780年以来中国6级以上的地震分布图”、“海城地震前兆的主要现象”和“中国最古老的地震仪——汉末时期发明的”三个插图(略),摘要如下(文内小标题是原有的):  相似文献   

16.
1980年5月由美国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象台举办的“地震预报讨论会”对于以识别前兆性地震活动图象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在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关报告中,提出了几种具有前兆意义的地震活动图象:①广义前震,一般指大震发生前的一定期间内,在未来震中附近发生的异常地震活动。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区别前震与一般的正常地震活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前震活动有可能从序列特征、震源机制、震源参数的演变、振  相似文献   

17.
地震活动性预报地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绍燮 《地震学报》1993,15(2):239-252
地震活动性预报地震方法是利用前期(包括大、中、小)地震的信息,以预报后期的大地震.本文报告了我国近年在这方面所用的多种方法中,经筛选认为是较好的一些方法,并将它们归纳为6类:(1)空间图象方法;(2)时间进程方法;(3)地震序列方法;(4)地震相关方法;(5)震源及介质参数方法;(6)合成方法.各项方法预报地震的效能用统一的评分方法进行评价.各单项评分 R 值多在0.3-0.6间,但这是指内符情况.实际预报能力系属外推效能,一般均会低于上述内符合评分.但若以R=0.3估计未来实际预报中的能力,则地震活动性预报地震的能力可大体表述为:多数地震都要报出来,将需要有70%时间都处在预报期;报出半数地震,预报占用期为20%.  相似文献   

18.
付虹 《地震研究》2020,(2):207-207
1966年邢台地震后周恩来总理正式提出中国要搞地震预报。1970年通海7.8级地震后,在周总理的直接关心下,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地震局,从那时起,大量的地震观测台站开始在大陆地区建设,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正式纳入了国家政府行为。实际的地震预报比之前预期的要难得多,在中国50多年的地震监测预报实践中,经历了1976年唐山、2008年汶川等大地震预报失败的惨痛教训,遵循周总理“对今后的地震估计,要做两手准备。当地可以建立值班制度,警觉一点,一有情况,招呼一下,往外跑,避免伤亡”的指示.  相似文献   

19.
日本《日经产业新闻》1981年6月26日刊登一篇题为《利用水压致裂法预报地震》的文章摘译如下:科学技术厅的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不久将在静冈县的下田市进行作为地震预报新技术受到重视的"水压致裂法"测定地壳应力的实  相似文献   

20.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7年第9卷第3期刊登《地光》一文,论述了地光机制,现将该文的“理论”及“结论”部份译载如下:理论 1968年麦克唐纳(J.E.Me Donald)对产生地下电位梯度的几种机制进行了研究。他曾研究过的问题之一是流动电位,它是由水通过孔隙岩石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