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地球》2018,(6)
正自然界形成的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它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中国现有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二位,而人均耕地面积排在世界第67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后备  相似文献   

2.
袁立明 《地球》2011,(11):94-94
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地大物博”一直是国人的自豪。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的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水资源是四分之一,森林资源是九分之一……从这种意义上看,中国面临的资源现状十分严酷。  相似文献   

3.
蓝颖春 《地球》2014,(1):16-19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了51%,进入中期阶段,但是与30年前相比,我们面临着持续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城镇化也面临着人口多众、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城市综合承载率不足,城市环境如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空气恶化、产业空间狭窄、生存成本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空间是有限的,却有70多亿人口等着被养育。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她像母亲一样,给予了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不断利用和消耗各种资源,使得地球的负载越来越沉重。保护地球,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世界地球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2009年第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1,(7):37-37
浙江省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陆域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而全省人均耕地仅有0.5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时,全省能源矿产、金属矿产探明储量较少,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比较丰富,素有“十块石头三把土”之称。  相似文献   

6.
曹卫星 《地球》2020,(3):1-1
山水林田湖草是-个生命共同体,其中的田,就是耕地资源。耕地作为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土地是财富之母、发展之基、民生之本、生态之依。作为自然要素,土地为人类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来源;作为经济要素,其开发利用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生态要素,为生态建设提供基础空间和宜居环境。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但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加之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可供利用的优质耕地资源数量更少。  相似文献   

7.
人造地表是人类活动对陆地表层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其利用效率与全球范围内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同时对资源环境的利用、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两期全球30m分辨率地表覆盖数据产品(Globe Land30),结合全球人口和经济数据,从空间分布、增长状况和变化效益三个方面,进行了全球人造地表利用效率的分析比较.研究表明:(1)全球各国人造地表的利用效率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在人造地表资源丰富程度与经济产出上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亚洲、非洲各国则普遍面临人均占用量相对较小.典型国家人造地表利用效率呈现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结构性差异特点,可分为资源丰富型(美国、加拿大等)、集约利用型(日本、韩国等)以及处于两者间的过渡型.(2)各国人造地表利用效率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有较明显差异.发达国家(G7集团)单位人造地表的地均人口与地均GDP变化较小,中国、俄罗斯等地均人口与地均GDP产出增长较快.(3)从地均人口集聚度和GDP集聚度两个指标看,2000~2010这10年间全球人造地表的利用效率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了1%,进入中期阶段,但是与30年前相比,我们面临着持续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城镇化也面临着人口多众、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城市综合承载率不足,城市环境如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空气恶化、产业空间狭窄、生存成本高等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后,如何积极稳妥的加快发展城镇化建设,提  相似文献   

9.
刘焕启 《地球》2013,(8):44-47
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其陆地面积仅约占总面积的1/3。虽然陆地上的矿产资源丰富,但经过人类的长期开采,资源的储存量已一天天减少。矿产资源的成矿时间是以百万年、千万年,甚至以亿年来计算。但资源的消耗却非常迅速。在世界人口压力下,资源危机日趋严峻。海洋必将成为21世纪资源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张宏仁 《地球》2009,(1):20-26
淡水是可再生资源.靠大气降水补给。静态库容只是调节空间。不能解决长期供水需要。我国单位面积淡水资源并不少.接近全球平均值.但由于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大3倍。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弱。  相似文献   

11.
段雯娟 《地球》2013,(2):77-79
正21世纪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时代,浩瀚的海洋是资源的宝库,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地。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日趋严峻的陆地资源危机威胁,世界各国都把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洋环境作为求生存、求发展的基本国策。20世纪以来,各国科学家的积极努力使人类极大地增长了对海洋资源的认识,使全球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有各类水库85000余座,水面面积约20000km^2,总库容超过5000×10^8m^3.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水力发电最多的国家,世界上15m以上的大坝50%建在中国.水库为中国发电、防洪、养殖、旅游、供水、航运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由于我国地形、气候多样,不同地区的水库建设、管理和利用也不尽相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库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质的关注也越来越迫切.近年来,水库水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正引起越来越多的管理、研究和产业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正地球表面71%的面积都被海洋所覆盖,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也是最后空间,21世纪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未来50年,世界性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在这场全球大博弈之中,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显然绝不能缺席。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和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  相似文献   

14.
刘奎峰 《地球》2012,(11):40-43
人口多,矿产资源人均量少,贫矿多、共伴生矿多、难选冶矿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不断加大,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更显得重要。激励机制初步建立在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日益得到社会各方面重视以及取得了一些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创新激励措施,设立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采取"以奖代补"和示范工程两种形式,支持  相似文献   

15.
徐绍史 《地球》2011,(4):7-10
今天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每一年的今天,我们都会怀着敬畏的心情,隆重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互相传递一种理念: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守护人类自己的家园。今天,面对工业文明鼎盛、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的现实,我们向社会郑重呼吁: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6.
姚鹏飞 《地球》2014,(3):1-1
中国传统的城镇化路径以土地扩张为标志,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增长比城市人口的增长要高好几倍,而城市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却未“城镇化”。大量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处于“半市民化”状态,享受不到与城市户籍挂钩的诸多福利。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20,(3):12-17
在很多人看来,土壤是田野里不忍沾身的泥巴,是地面上一文不值的尘土,司空见惯、不值一提。然而,就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土壤在维系人类生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能生长农作物、提供食物,土壤还有许许多多的“特异功能”。它可以调蓄洪水,一遍遍地上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戏码;可以将能够产生温室气体的碳封存在自己体内,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富豪”;也可以作为土壤动物、微生物甚至人类的栖身之所,不信你看那一排排的陕北窑洞;还可以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沉睡千年,始终护其周全;另外,有些土壤还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如云南土林、甘肃彩丘,吸睛无数。甚至,它还可能是一味良药,不少地方都有食用黏土棒治疗肠道疾病的传统。如若离开土壤,人类文明将失去生机、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8.
人口、资源、灾害与环境是困扰当代人类的几个重大问题.人口的增长,要求有更多的资源,而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与否,又势必对环境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环境的改善或恶化,反过来又必然影响到资源的增减.因此,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又保护或改善环境,形成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改善之间的良性循环,应当是人类共同奋斗的一个目标. 本文依据一些实际资料论述了上述问题以及地球物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所应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1月14~16日,由中共称多县委、称多县政府以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组织的"草原治理与生计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楼举行。草原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大地有40.9%的面积是草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交互影响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趋于变化,对当地牧民和下游区域都有直接或潜在的影响。过去十多年的时间,为了应对新的环境和政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5,(8)
不曾亲眼见过草原,无法体会"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胸怀;不曾深入过草原,不知什么是动物混群生存的野性与植物应季变化的和谐统一;而不曾亲身经历过草原上的灾难,也无法想象蝗虫过境、片草不剩和风助火势、只余灰烬的悲凉景象。中国是一个草原资源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覆盖着2/5的国土面积,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农业部近日发布了《2014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监测结果表明,通过禁牧封育和草畜平衡管理,我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草原生态恢复步伐明显加快,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整体稳定,草原固有的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而这也是我国自2005年启动全国草原监测后第九次发布监测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