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1982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视热源及视水汽汇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82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逐月的视热源(Q1)及视水汽汇(Q2)进行了计算。发现视热源及视水汽汇的分布不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且在1982年这一强厄尔尼诺年,视热源及视水汽汇分布和强度也有相应的异常变化。在1982年5~6月,厄尔尼诺开始时,印度尼西亚表现为视热汇及视水汽源,而赤道中太平洋为较强的视热源及视水汽汇。随着ENSO事件的发展,这一现象有增强的趋势。赤道太平洋的强视热源及视水汽汇也进一步向东发展。南海、西太平洋副热带及赤道东太平洋等区域强视热源和强视水汇的垂直分布相差很大;在海洋区域多为对流性降水  相似文献   

2.
北半球夏季风区大气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低频振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1986年5-9月ECMWF/WMO资料计算非洲季风区、印度季风区、南海季风区和副热季风区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结果表明非洲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Q1、Q2的准40天周期显著;南海季风区准双周振荡明显;副热带季风区盛行8天左右的周期;准40天周期振荡也是南海季风区和副热带季风区的重要信号,印度季风区Q1,Q2的准40天周期振荡比其他季风区的更为显著;非洲季风区Q1振荡位相超前于Q2振荡位相,其他季风  相似文献   

3.
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与WRF-ARW高分辨数值模拟资料,利用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方程,诊断分析了2020年8月10~12日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的大气热力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初期,对流中低层聚集了大量水汽,为暴雨来临准备了丰富的水汽;暴雨强盛时期,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在对流中高层显著增加,使得对流层中高层出现深厚的加热和加湿层,表明此次降水积云对流活跃,以对流性降水为主;暴雨发生发展过程,视热源和视水汽汇中垂直项起主要作用,充分说明了强烈的上升运动可以带来丰沛的水汽,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1961~1995年逐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机热量源汇<Q1>资料、1961~1990年青藏高原地区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美国NCEP/ NCAR的再分析资料以及1975~1994年全球OLR资料,讨论了高原大气热状况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发现:高原地区大气热源年际变化明显,其中春季和秋季高原地区<Q1>的变率最大,并且水平分布很不均匀;当冬季高原冷源弱(或强)时,东亚大槽位置偏东(或西),对应着东亚强(或弱)的冬季风;夏季高原热源强(或弱)的年份,在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对流层中、低层为偏差气旋环流(或反气旋环流),在中国长江流域低层为异常的西南风(或东北风),对应着东亚强(或弱)的夏季风,夏季高原热源强度还与南亚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关;春季4月的积雪状况与夏季高原大气热源强度有明显关系;夏季高原热源与同期青藏高原东南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东南亚、中国西南部、长江流域和从黄海到到日本海一带对流有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的降水性质与对流活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从计算大尺度热源和分析TBB资料两个方面,阐述了1991年江淮梅雨期间降水性质与对流活动的季节性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梅雨期间江淮上空3个强上升运动时段分别形成了3场暴雨,由暴雨释放的热量使江淮大气出现了3个时段的强加热;3场暴雨的降水性质呈显著的季节性演变,由第1场暴雨以锋面性降水为主发展到第3场暴雨异常强的对流性降水。文中详细分析了热源和水汽汇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大气运动场和热力结构讨论了盛夏强对流降水期间积云对流以涡动形式对热量和水汽的强铅直输送作用。江淮地区TBB值能很好地反映降水状况,雨期一致地对应于TBB低于250K的时段。梅雨中后期东亚地区对流活动季节性地增强,带状对流区(特别是TBB高负距平区)与雨带位置相符。对流带位置及对流活动强弱与西南暖湿气流活动密切相关,它很好地表征了东亚地区的低空急流(给积云输送热带对流大气)。梅雨期间对流带主要出现在江淮流域,但可在东亚范围内飘移,它落在江淮与否则决定了江淮暴雨的维持与中断  相似文献   

6.
“93.5”黑风暴发展期中尺度期热量和水汽收支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霞  程麟生 《气象》1997,23(3):8-14
1993年5月4-6月(“93.5”)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了一次极具破坏力的“黑风暴”。为了诊断这次黑风暴发展期的热量和水汽收支,使用了具有高分辨PBL,参数化及40km经网格的MM4对该例控制模拟的输出资料和热量与水汽睡支方程,对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的诊断结果指出,Q1的垂直积分在黑风暴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呈现一条显著的加热带和冷却带,在黑风暴区,Q1和Q2的区域平均垂直廓线揭示,黑风暴Q  相似文献   

7.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CMORPH融合降水资料和山地通量观测资料对2020年6月26日发生在四川冕宁一次夜间致灾暴雨进行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夜间暴雨发生前,白天地面热源存在明显的正异常变化,地面热源的正异常区与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大气热源(视热源和视水汽汇)与暴雨的关系密切且相互影响,降水释放凝结潜热,加热大气,使得视热源也随之增加。在暴雨发展强盛阶段,视水汽汇的垂直输送项达到最大,而视水汽汇的局地变化项能很好指示整个暴雨过程中区域水汽的净输送状况。  相似文献   

8.
计算了1991年7月4-9日的梅雨锋强度降水过程的热源Q1和水汽汇Q2,结果表明,存在着两类云系即对流云和层状云对Q1和Q2的结构产生影响。对流加热发生在强降水区上空,而层状云加热发生在对流区周围的弱降水区上空,在对流加热区,大量的潜热释放形成最的热源和水汽汇,热源峰值出现在上部对流层,水汽汇峰值出现在下部对流层,在层状云区,通常0℃层以上为热源和水汽汇,0℃层以下的热汇和水汽源,层状云引起的Q1  相似文献   

9.
亚洲夏季风爆发的深对流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钱维宏  朱亚芬 《气象学报》2001,59(5):578-590
文中应用NOAA卫星反演的1980~1995年候平均对流层上部水汽亮温(BT)资料、向外长波辐 射(OLR)资料和美国NMC全球分析850 hPa风资料与美国CMAP降水资料作了对比分析,发现B T能够较好地反映中低纬度地区的深对流降水,偏南风场辐合区与深对流降水有比较一致的 关系,而OLR不能反映热带外地区的对流降水。BT资料所具有的这一特征可以应用于亚洲夏 季风爆发过程的深对流特征分析。BT描述深对流的临界值是244 K。亚洲季风区是全球深对 流季节变化范围和强度最大的地区。赤道外地区的夏季风爆发可以定义为来自热带地区深对 流的季节扩张。中南半岛上的夏季风对流发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前。华南前汛期深对流是 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第28候,南海夏季风的突然爆发在降水、风场和卫星反演 的深对流特征上都有明确的反映。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印度夏季风对流由南向北逐渐爆发, 青藏高原东侧和中国东部沿海的夏季风对流向北推进早于中国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冯霞  程麟生 《气象》1997,23(3):8-14
1993年5月4—6日(“93.5”)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了一次极具破坏力的“黑风暴”。为了诊断这次黑风暴发展期的热量和水汽收支,使用了具有高分辨PBL参数化及40km细网络的MM4对该例控制模拟的输出资料和热量与水汽收支方程。对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的诊断结果指出,Q1的垂直积分在黑风暴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呈现一条显著的加热带和冷却带。在黑风暴区,Q1和Q2的区域平均垂直廓线揭示,黑风暴的Q1加热主要发生在对流层的上部,而其中部加热主要出现在发展初期;与Q1相应,Q2在低空和中空分别发生明显的增湿变冷和变干加热。这些结果不仅与因黑风暴过程而观测到的强剧强降温率一致,而且也为改进和发展用于模拟和预报黑风暴的中尺度数值模式提供了一些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The apparent heat sources and apparent moisture sinks, and large-scale wind, temperature as well as the surface pressure fields during the summer monsoon onset over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in 1998 were diagnose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a kind of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between large-scale circulations and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MCSs). Before the monsoon onset, the largescale background provided favorable synoptic and dynamic conditions for the summer monsoon onset and the formation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activities, whereas after the summer monsoon onset, occurrence of the persistent and extensive mesoscale convective activities produced obvious feedback effect on large-scale circulations. Because of the release of latent heating produced by enhanced convective activities, the intense atmospheric heating appeared over the northern SCS, which resulted in: (1) the meridi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over the SCS reversed from upper-level to low-level and then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s were changed seasonally;(2) correspondingly, the surface pressure over the northern SCS deepened continually and formed a broad monsoon trough and the obvious pressure-fall areas, thus making the subtropical high move out of the SCS eventually;(3)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w pressure circulations in the middle and low troposphere, the MCSs further enhanced and extended southward, which was conducive to the SCS monsoon onset and maintenance over the middle and southern SCS;and (4) the deepening of monsoon trough facilitated the monsoon flow and moisture transport on its southern side, thus the monsoon onset reaching peak period.  相似文献   

12.
郭兆夏  朱琳  杨文峰 《气象》2001,27(5):47-49
通过《陕西省气候资源及专题气候区划图集》的编制,针对小网络资料推算和专题气候区划空间叠置分析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实现分区域小网格推算和根据区划模型评判打分的叠置分析的技术方法,该方法的应用为利用GIS制作陕西省气候资源数字图像和专题气候区划数字图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多年平均值的改变对中国气候业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永光 《气象》2002,28(8):41-43
世界气象组织建议表征一个变量距平的多年平均值时段由原来的1961-1990年变为1971-2000年。因为多年平均值的改变,所表征的变量距平将不同,表现为冬季气温距平将降低,夏季降水距平在中国南方将偏少,在中国北方将偏多。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的气候态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4.
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应用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地面加密观测和各种常规资料,分析了1996年7月1日在黄海北部 ̄山东半岛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高空冷温度槽和低空、地面增温产生的不稳定能量是强对流体系形成的系统;中尺度辐合线、中气旋、近地层加热不均匀性、海陆风的辐合抬升等促进了强对流天气发生;对流云团的并合加强,产生异乎异常的能量,是该系统加强和发怅的重要条件;云团呈准静止状态是产生暴雨和长时间降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定西地区历代土地开垦与气候生态环境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揭示定西地区历代土地不断开垦导致气候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提出了改善气候生态环境的措施,旨在从中记取教训——不能以毁林毁草为代价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要重视对气候生态环境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安徽省气象卫星遥感综合业务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对系统特色及其在业务服务中的应用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一次典型弓状降雹回波区的流场进行反演及特点分析,发现用矩不变量法反演出的回波区流场结构,与藤田关于弓状回波的概念模式非常吻合,利用该方法估测出的流场、散度场、涡度场所表现出的信息,与降雹实况是一致的。该研究可为中小尺度强天气的监测,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流场资料。  相似文献   

18.
ENSO期间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对我国冬季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艳君  倪允琪 《气象》1998,24(9):3-7
利用月平均风场和OLR资料,通过SVD方法研究了前期6个月,3个月和同期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与我国冬季风场的相互关系,得出:我国冬季环流异常与前期夏季,秋季和同期赤道中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有关,还与同期,前期秋季赤道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有关,同期的显著区域较大,超前3个月和6个月时显著相关区主要位于长江以南和西北地区,ElNino年,赤道中太平洋对流活动加强,西太平洋对要位于长江以南和西北地区,E  相似文献   

19.
秦亚军  谢今范  马吉祥  李宗文 《气象》1998,24(12):39-42
通过网络互联,实现了现有气象业务系统利用卫星网提供的实时观测数据,提高了预报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影响广西的台风“榴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黎惠金  覃昌柳 《气象》2002,28(7):42-45
对影响广西造成重大灾害的0103号台同“榴莲”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强大的正涡度和辐合上升运动区,对流层中低层的位势不稳定,西风急流和偏东急流的存在和维持,两个水汽源地的较强水汽输送等是广西台风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0103号台风始终沿着大气总能量高有轴线方向移动。大暴雨中心主要分布在台风中心的高能舌顶和不稳定能量后舌尖附近区域内,并与正涡度中心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