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干旱沙区陆面蒸散量与土壤水分关系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利用电子称重式蒸渗仪(Lysimeter)测定田间蒸散量(ET),并用中子水分仪同步测定沙面下10~150cm土壤水分含量,求得含水率W(%)。通过研究沙区不同植被区域内,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土体含水率W与ET的关系,估算出了三种处理(油蒿栽植区、柠条栽植区、裸露沙区)的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对蒸散过程的贡献值,模拟出了土壤含水量对区域陆面蒸散量的相关关系式 相似文献
2.
梭梭柴林地蒸散量估算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选用Prietley和Taylor的湿润表面蒸发量与相对土壤湿度, 对1992~1994年新疆莫索湾治沙站蒸渗仪的实测资料, 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梭梭柴林地蒸散量的估算模型, 并且检验了该模型的效果。该模型只需常规气象资料和土壤湿度资料, 计算简便, 具有较高的精度, 适应于干旱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互补相关原理的区域蒸散量估算模型比较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利用黄河流域1981~2000年期间的气象、水文资料,结合卫星遥感信息和数字高程模型,检验了平流-干旱、CRA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Areal Evapotranspiration)、Granger等互补相关模型在不同时间尺度、不同气候类型区域上的计算精度,讨论了不同气候因子对计算误差的影响,并分析了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平流-干旱模型、CRAE和Granger模型估算的年蒸散量除了干旱年份外,误差都在10%以下。平流-干旱模型估算的月蒸散量比较合理,而CRAE模型与Granger模型都存在冬季月蒸散量估算过高的问题。平流-干旱模型与Granger模型的水量平衡闭合误差空间分布比较一致,计算效果是比较理想的,而CRAE模型的水量平衡闭合误差比较大。互补相关模型在湿润和干旱的条件下以及在可利用能量比较高和比较低的条件下,计算效果比较差。互补相关模型的经验参数在不同年型、不同气候类型区域有不同的最优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改进的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特征空间估算地表蒸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被广泛应用与地表蒸散估算和土壤湿度监测,而利用散点图直接拟合干边会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采用改进的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特征空间进行地表通量的计算。该方法是基于能量平衡公式进行干边定位,从而减少干边确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我们选取的17天的MODIS数据以及相应气象数据进行地表蒸散计算,并采用郑州的LAS观测站验证显热通量计算值,估算结果均方根误差(RMSE)、偏差(Bias)和相关系数平方(R^2)分别为44.06Wm^-2、36.99Wm^-2和0.71。总体来讲,通过能量平衡公式确定的理论干边相比通过散点图拟合的实测干边更合理。 相似文献
5.
基于SMOS的黄土高原区域尺度表层土壤水分时空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SMOS土壤水分数据、MODIS植被指数数据和TRMM月降水数据,通过对黄土高原区域尺度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时空变化的研究,对表层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西部和东北部低、东南部较高。青海石质高山区及山西西南部等区域土壤水分含量与整个区域存在差异。黄土高原西部与河套平原部分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季节性变化较大。在不同降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与降水量相关性呈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基于MODIS数据的无定河流域蒸散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水文气象资料、MODIS数据及GIS背景信息,应用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VIP模型),按250m空间分辨率模拟了该流域水量平衡各分量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20002003年无定河流域年蒸散量分别为300 mm、397 mm、460 mm和443 mm;流域蒸散有明显的由南向北,由东到西的梯度递减特征,降水量和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差异是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蒸腾与蒸发空间分异显著,但两者的变化相互补偿,降低了蒸散的空间变异性。整个流域平均而言,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年蒸散总量差异不明显。白家川等9个子流域年蒸散量的模拟结果与水量平衡法估计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北方13省2000-2008年的Terra-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WTBX]NDVI)和地表温度(LST)[WTBZ]数据,以及相同时间段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0~10 cm表层土壤水分资料,建立基于条件温度植被指数的表层土壤水分遥感估算模型,计算出2000-2008年北方13省各月份表层土壤水分,主要结论有:(1)空间分布上,表层土壤水分最高的是分区一和分区四,平均值均达到了0.2以上,表层土壤水分最低的是新疆沙漠地区,低于0.05,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基本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2)受降雨量和农作物需水的影响,年内月份之间,7、8 两月表层土壤水分最高,4、5、9、10月表层土壤水分最低;(3)年际变化上,2000-2001、2001-2002、2005-2006年北方大部分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增加,增加区域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79.2%、59.3%和71.4%,而2002-2003、2004-2005年大部分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减少,减少区域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53.9%和64.1%;(4)降水是影响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条件温度植被指数的土壤水分遥感反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北方地区干旱的分布及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8.
MODIS数据时间分辨率较高,在对地能量和水分变化监测应用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其空间分辨率较低,混合象元效应显著,尤其在地表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和空间异质性较大时,会带来较大的误差。而ETM+数据具备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其单一的热红外波段导致反演的地表温度精度不高,且时间分辨率低,因而限制了在地表蒸散监测中的应用。本文探讨了将TM/ETM+与MODIS数据相融合估算区域地表蒸散的一种多尺度遥感方法,利用TM/ETM+计算得到的植被指数,基于空间增强方法将MODIS反演的地表温度尺度提高到30 m,并结合SEBS模型对伊洛河流域的地表蒸散进行了估算。验证与分析的结果表明,估算精度得到提高,研究区当日蒸散量在0~5.32 mm/d之间,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区域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9.
基于VIC模型与集合卡尔曼滤波的土壤水分同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可变下渗能力水文模型(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VIC)和集合卡尔曼滤波(Ensemble Kalman Filter,EnKF)算法发展了一种土壤表层水分的数据同化方案,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森林、高盖草和低盖草3种植被覆盖类型地区进行试验。在同化过程中,有强降水存在时,3种植被覆盖类型的同化值均比实际测量值高;降水较少时,高盖草和低盖草两种类型的同化值比实际测量值略低,而在森林地区,同化值比实际测量值略高。总体上,该同化方案得到的结果比VIC模拟得到的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测量值,取得较好同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过程模型的河北平原冬小麦产量和蒸散量模拟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结合作物参数的遥感信息反演和气象要素的空间尺度扩展方法 ,建立以GIS背景数据库为支撑的冬小麦生长模型 ,研究河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生物量和蒸散量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果显示 ,河北平原 1990年高产区主要集中在保定中南部、石家庄中部、邢台中部和邯郸东部的南北条带上 ,单产在 6 0 0 0~ 84 0 0kghm- 2 之间 ,廊坊东部、沧州大部分、衡水中部、邢台东部和西部太行山区等是低产区 ,单产低于 30 0 0kghm- 2 。总体而言 ,该地区实际产量与光温生产潜力对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冬小麦生长期 ,蒸散量主要在 30 0~ 5 0 0mm之间 ,水分利用效率低于2 0kghm- 2 mm- 1,其中小于 8kghm- 2 mm- 1的概率分布占 4 2 %左右。农业水资源不足 ,水分利用效率低 ,是该地区冬小麦生产面临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20 a中亚净初级生产力与实际蒸散发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亚碳、水循环在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呈现新的时空特征。但由于观测数据稀缺,生态过程特殊,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强,中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实际蒸散发(AET)的时空特征相关信息相对不足,且时效性不高。利用全球尺度的NPP、AET、土地覆被数据,气象站点与区域气候数据分析近20 a中亚地区NPP和AET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与1990年相比,2000年中亚地区农田NPP增幅小于自然植被,植被总固碳量增加了254.65 Tg C;近20 a中亚地区实际总蒸散量先增后降,农田对中亚水资源散失的贡献减小,自然植被的贡献增大,自然植被与农田面积变化决定中亚总蒸散量动态;北部农田区、东部山区及山前绿洲为NPP和AET的高值区,中西部荒漠为低值区。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蒸散发(Groundwater evapotranspiration,ET_(g))是地下水浅埋环境中垂向水文循环的重要组分,是干旱区地下水主要的自然排泄方式(>70%)。准确估算ET_(g)对科学管理干旱区农业与水资源、合理保护和修复地下水依赖型植被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地下水位和土壤水分波动方法估算了甘肃临泽县锁龙潭湿地附近的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林2017—2018年生长季(4月15日至10月15日)的ET_(g)。结果表明:(1)2017、2018年生长季ET_(g)分别为275、511 mm,在实际蒸散发(ETa)中分别占73%、87%;其中7—8月约占整个生长季ET_(g)的48.2%、48.4%,大致与地下水位变化及植被生长过程同期。(2)ET_(g)及其占总蒸散发的比例与潜在蒸散发、土壤储水量、地下水位正相关(P<0.05),这3个要素对ET_(g)的方差解释率均较高(2017年48%、21%、31%,2018年24%、24%、52%)。(3)数据驱动方法在荒漠绿洲过渡带地下水浅埋环境ET_(g)量化评估中虽然可行,但时间分辨率较低,融合机制模型的数据驱动方法是未来提高ET_(g)估算精度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3.
Hydrological processes related to soil moistur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regional and global climate. In this study, using a state-of-art Community Land Model (CLM) developed by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 we simulated soil moisture in East Asia and its possible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 through a long off-line experiment under 0.5° (longitude) × 0.5° (latitude) resolution and real atmospheric forcing of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Energy (NCEP/DOE) reanalysis during 1979 through 2003. The 25-year simulation is examined and compared with limited observations. The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Soil moisture takes time in response to the atmospheric forcing. The equilibration time depends on the depth of the soil and is as much as 20 years in deep layers (>1.5 m); (2) In comparison with observations, the CLM reasonably reproduces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spatial structure, and vertical pattern of soil moisture in East Asia; (3) The soil tends to be drier in the past 25 years in northeastern Asia-including northern China north of 30°N-while wetter in the southern China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especially in summer.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gional drying is attributed to increase of the land-surface evaporation induced by global warming. 相似文献
14.
1992-2015年中亚五国土地覆盖与蒸散发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使得土地覆盖与蒸散发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中亚五国为研究区,采用欧空局气候变化项目(CCI)土地覆盖和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GLDAS)蒸散发数据,分析1992-2015年土地覆盖与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研究耕地蒸散耗水特征。结果表明:① 中亚五国土地覆盖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耕地扩张引起土地覆盖格局变化。1992-2003年耕地快速增加(1.1万km 2/a),林地和草地大幅减少。2003-2015年耕地增速趋缓(0.3万km 2/a),林地和草地有一定恢复,裸地和水体持续减少,城镇用地持续增长。耕地共增加12.3万km 2,林地和草地分别减少4.0万km 2和2.3万km 2,且集中于哈萨克斯坦中北部。裸地减少3.5万km 2,集中于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水体减少3.1万km 2,集中在咸海湖泊。乌兹别克斯坦耕地减少、裸地增加,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土地覆盖变化幅度较小;② 中亚五国蒸散发变化与土地覆盖格局基本一致。蒸散发总体呈增加态势(6 mm/a),1992-2003年快速增加(11.3 mm/a),2003-2015年缓慢上升(2.4 mm/a)。中亚五国年蒸散发达到276.8 mm,东南部的吉尔吉斯斯坦(347.3 mm)和塔吉克斯坦(302.9 mm)最高,中北部的哈萨克斯坦(297.9 mm)次之,西南部的乌兹别克斯坦(211.0 mm)和土库曼斯坦(150.0 mm)最低;③ 中亚五国蒸散耗水结构受耕地面积大小的影响。中亚五国耕地蒸散耗水的贡献由24.7%增至27.9%,土库曼斯坦耕地蒸散耗水仅占本国的11%,其他国家均超过25%。草地、林地和裸地的蒸散耗水贡献降低,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仍以草地和林地蒸散耗水为主(≥ 50%),土库曼斯坦(61.3%)和乌兹别克斯坦(46.4%)的裸地蒸散耗水占绝对优势。本文明确了中亚五国土地覆盖连续动态变化过程,细化各国土地覆盖与蒸散发特征及差异,增强对土地覆盖与蒸散发现状的认识,可为水土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中亚经济地理是世界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的向西开放战略起到基础支撑作用。制造业布局是中亚经济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亚五国制造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结构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中亚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其发展制造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受前苏联推行的“劳动分工”政策影响,中亚五国的制造业结构相对单一。独立后五国的制造业在经历初期的衰退后开始发展,产业多样性有所增强,但由于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下降,由1994年的53.6%降至2010年的约30%。制造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呈现以下特点:制造业空间分布不均衡,哈萨克斯坦制造业在五国中占具核心地位;哈国内制造业空间分布也呈现“东高西低”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五国制造业有进一步重型化趋势;轻工业整体发展稳定,部分国家轻工产品依赖进口;制造业发展依赖外商投资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土库曼斯坦广泛存在的土壤盐渍化问题,选取达绍古兹州典型盐渍地为研究区,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获取盐分指数(SI)和反照率(Albedo)构建SI-Albedo特征空间,利用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指数(SMI),计算并划分研究区盐渍化等级。结果表明:(1)利用SMI指数对区域土壤盐渍化状况进行统计及定量分析,有利于大尺度范围的土壤盐渍化动态监测;(2)1990-2010年间研究区盐渍化程度持续加重,其中,重度盐渍地增加1 103.9 km2,增长了5.28%;中度盐渍地增加1 716.184 km2,增长8.21%;(3)地形及气候等自然因素对研究区土壤盐渍化过程有较大影响,盲目的垦荒、不合理灌溉等人为因素更加剧了研究区盐渍化的形成,使得盐渍化现象更加严重,导致盐渍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8.
中亚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亚地区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信息资料有限,研究深度无法满足亚欧内陆干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要求。采用欧空局(ESA)GlobCover 2 2005年的全球陆地覆盖数据集资料和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资料,较为系统分析了1992-2009年中亚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及其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中亚耕地面积及作物产量呈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耕地面积由1992年的43.1×104 km2(比例10.9%)下降到2000年的29.8×104 km2(比例7.58%),然后上升至2009年的31.6×104 km2(比例8.04%),但仍未恢复到1990年代初的水平;(2)林地与草地面积变化不明显,但草地载畜量变化显著。其中哈萨克斯坦2009年草地载畜量(6.25×107标准羊单位)仅为1992年草地载畜量(9.91×107标准羊单位)的63.1%;土库曼斯坦2009年草地载畜量为2.96×107标准羊单位,是1992年草地载畜量(1.04×107标准羊单位)的3倍左右;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草地载畜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3)中亚地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巨大,但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农田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和过渡放牧等生态问题,如何有效治理与防治上述问题,对中亚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Central Asia features an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 and the region is undergoing urban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fragile eco-environment. The influence of...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