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P改性ZSM-5-MCM-41的性质和催化乙醇脱水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ZSM-5为硅源,采用水热法制备ZSM-5-MCM-41介微孔复合分子筛,并分别采用浸渍法和离子交换法对它进行磷酸(P)改性;根据XRD、NH3-TPD和Py-IR等分析技术,对改性ZSM-5-MCM-41进行表征和催化乙醇脱水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磷酸(P)改性未影响ZSM-5-MCM-41的晶相性质,但使其L酸量显著增加、B酸量减少;与未改性的ZSM-5-MCM-41相比,磷酸(P)离子交换法改性ZSM-5-MCM-41的催化乙醇脱水活性和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在常压、温度为295℃、液时空速(LHSV)为2h-1的条件下,在P改性ZSM-5-MCM-41催化剂上乙醇的转化率和乙烯选择性大于98%,连续反应100h催化剂的活性未下降.P改性ZSM-5-MCM-41可作为工业规模乙醇脱水过程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水热法合成SAPO-11和ZSM-22分子筛,制备分别含有分子筛的催化剂,借助XRD、SEM和NH3-TPD表征2种催化剂的结构和酸性,并以加氢预精制溶剂脱蜡油为原料,采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Pt/SAPO-11和Pt/ZSM-22催化剂的加氢异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催化剂的酸量和酸强度,相对而言,由于SAPO-11分子筛催化剂弱酸含量较高,具有更佳的异构化选择性.利用1HNMR和13CNMR核磁共振研究加氢异构反应前后基础油的化学结构变化,Pt/SAPO-11催化剂有较高的加氢异构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SiO_2对W-Ni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将SiO_2以硅溶胶形式引入AlPO_4—5/Al_2O_3复合载体,制备W-Ni催化剂,对改性的复合载体及催化剂进行BET、NH3-TPD、DRS及LRS方法表征,采用二苯并噻吩的模型化合物对催化剂脱硫活性进行微反评价。结果表明:将SiO_2引入AlPO_4—5/Al_2O_3复合载体,可改善活性金属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催化剂的酸强度,促进金属组分的易还原性;SiO_2质量分数为12.0%时,催化剂的加氢活性最高,说明适当加入SiO_2有利于提高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质量分数为12.0%的SiO_2改性复合载体制备的催化剂Cat-NiW/Si12AP对大庆催化柴油加氢评价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加氢脱硫、脱氮及芳烃饱和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活性,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La_(1-X)Sr_XFeO_3催化剂,利用类芬顿催化氧化处理孔雀石绿模拟废水;考察络合剂投加量、凝胶温度、Sr掺杂量、煅烧温度、pH及H_2O_2投加量等因素对孔雀石绿降解效果的影响,采用XPS、XRD分析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r的掺杂量X为0.4、金属离子与络合剂摩尔比为1∶3、水浴凝胶温度为80℃、煅烧温度为600℃时,制得的催化剂性能最好;最佳反应条件为pH=7,催化剂投加量为0.05 g,H_2O_2投加量为0.4 mL,反应5 min,孔雀石绿去除率超过90.00%,反应10 min为97.92%。改性后催化剂结构未发生变化,但是晶体比表面积变大,晶体中活泼氧原子增加。制备的催化剂5次重复使用仍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该结果可以缩短反应时间及提高废水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β分子筛为前驱体,水玻璃和硫酸铝为外加硅铝源,采用二元混合表面活性剂为结构导向剂,水热晶化合成MCM-41/β介孔—微孔复合分子筛,并利用XRD、SEM、TEM、N2吸附—脱附和Py-IR等对复合分子筛进行表征,以十氢萘为模型化合物考察复合样品的催化裂解反应性能.结果表明:MCM-41/β介孔—微孔复合分子筛中存在MCM-41分子筛六方介孔结构和β分子筛微孔结构,对十氢萘具有较强的催化反应活性,催化裂解转化率为93.16%.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验研究,用甲苯磺酸作催化剂的呋喃树脂自硬砂与稀土镁作催化剂生产的球铁件,通常在其铸件表层出现异常组织。提出导致异常组织产生的原因,同时又降低了试件的冲击值,并且采用反应型或屏蔽型涂料将可防止球铁件表层异常组织缺陷,为生产性能良好的球铁件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阳离子型 O/ W CTMAB/ n- C5H11OH/ n- C7H16/ H2 O微乳液为介质 ,进行 Ge( IV) - DBH- PF的分光光度法测定 ,ε510 nm=2 .18× 10 5L· mol-1.cm-1,建立了高灵敏测定食品中微量锗的新方法 ,锗量在每 2 5m L 0~ 7.0μg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 ,方法选择性好 ,试样无需萃取分离 ,可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能消除Fe(Ⅲ)、Co(Ⅱ)、V(V)、Ta(V)、Cu(Ⅱ)等元素干扰的导数光度法测定在酒石酸介质中铌和5-Br-PADAP形成的三元铬合物.该方法具有选择性好,检出限低和准确度高等特点,铌在0—25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检出限0.02ppm,Nb_2O_5回收率在90—102%。  相似文献   

9.
改进重铬酸钾法快速测定水样CODcr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用硫酸锰代替贵金属硫酸银作催化剂,在H2SO4-H3PO4介质中,重铬酸钾回流法测定水样中CODcr的新方法.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测定条件:MnSO4浓度为1×10-1mol.L-1;混酸溶液(H2SO4:H3PO4)=5:1(体积比);回流时间10min.并与标准方法进行了对比,准确度和精密度同标准法相近,大大节约了分析时间.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痕量Bi催化鲁米诺-邻菲啰啉-H_2O_2-Triton x-305体系产生化学发光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敏化化学发光最佳反应条件,拟定了新的化学发光测定Bi的方法。方法最低检出限达3.7×10~(-10)g/ml,测定响应浓度范围为5×10~(-9)~10~(-5)g/ml,回收率为98.7%~103%,相对标准偏差为2.8%~3.5%之间。  相似文献   

11.
新疆西天山备战铁矿床出露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第三亚组火山岩和沉积岩,剖面测量和岩相学研究发现其中还发育硅质岩,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于灰岩、英安岩和凝灰岩中。硅质岩主要由玉髓和微粒石英组成,岩石具微晶结构、块状构造和层理构造。硅质岩SiO_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67.26%~83.52%)、Al_2O_3含量(5.85%~15.88%)和TiO_2含量(0.30%~0.68%)较高,且Al_2O_3/(Al_2O_3+Fe_2O_3)值较高(0.89~0.99),而K_2O含量(0.27%~4.09%)和P_2O_5含量(0.06%~0.12%)较低,且MnO/TiO_2值较低(0.02~0.13),稀土元素总含量较高((11.32~119.14)×10~(-6)),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型。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备战铁矿区硅质岩为火山沉积成因,硅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火山喷发,有少量陆源碎屑物质加入,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其沉积环境为浅海、弱碱性、氧化环境,有利于磁铁矿的形成。综上所述,备战铁矿区硅质岩的发现对确定备战铁矿床的成矿构造背景、形成环境及成因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二次离子质谱(SIMS)技术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分析煤和油气烃源岩有机组分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在介绍SIMS质谱图解析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有机组分二次离子组成特征;在综合研究有机组分SIMS质谱图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化学动力学原理对有机组分SIMS质谱裂解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有机组分以芳香核为基本结构单元,且含有杂环并带有多种含氧基团和支链;有机组分SIMS质谱裂解由其复杂大分子结构中烷基苯不同化学键的解离能大小决定的;有机质结构中α碳和β碳之间的α—p键和支链碳的C—C键解离能最弱,有机化学结构中的α-β键和支链碳的C—C键容易断裂;与苯环相连支链中,(C6 H5) CH2—C2H5结构中的α-β键和支链碳的C—C键容易断裂而形成(C6H5)CH2-(91)、C2H5-(29)和CH3-(15)等碎片离子,这也是有机组分SIMS质谱图中最主要的碎片离子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温度对季鏻盐离液体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规律。【方法】以季鏻盐离子液体为非极性相,水为极性相,TX-100/正丁醇为表面活性剂,构建5种微乳液体系,绘制拟三元相图、测定流变特性。【结果】高温有利于四丁基三氟乙酸膦([P_(4444)]CF_3COO)、三丁基辛基溴化膦([P_(4448)]Br)形成微乳液,低温利于四丁基四氟硼酸膦([P_(4444)]BF_4)、三丁基辛基三氟乙酸膦([P_(4448)]CF_3COO)、三丁基辛基四氟硼酸膦([P_(4448)]BF_4)形成微乳液。其中[P_(4444)]CF_3COO和[P_(4448)]Br具有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的相转变行为,[P_(4444)]BF_4、[P_(4448)]CF_3COO和[P_(4448)]BF_4具有高临界溶解温度(UCST)的相转变行为。5种季鏻盐离子液体微乳液的黏度均随温度升高而显著下降,流体类型由假塑性流体趋向于牛顿流体。【结论】温度是影响季鏻盐离子液体微乳液相平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用单因子对比实验和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氮、磷、铁和硅对简单双眉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简单双眉藻对于硝酸钠和尿素均能很好地利用,其相对生长常数无显著差异,对柠檬酸铁和三氯化铁的利用亦无显著差异,FeC6H5O7-Fe的适宜浓度为0.1~0.5mg/L;Na2SiO3-Si的适宜浓度为0.8~1.6mg/L。正交实验表明,简单双眉藻氮、磷、铁、硅的最佳浓度(mg/L)配比为6.6∶0.66∶0.1∶0.4。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罗非鱼鱼皮多肽(TSP)对H_2O_2诱导HaCaT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HaCaT细胞随机分成空白组(细胞正常培养)、对照组(800μmol/L的H_2O_2作用24 h)和3个罗非鱼鱼皮多肽浓度组(10、20、50μmol/L TSP),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DCFH-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5),细胞内ROS含量增强,GGT表达量增加,SOD表达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多肽组浓度增加,细胞活力增强,细胞内ROS含量减少,GGT表达量减少,SOD表达量增加。【结论】10~50μmol/L罗非鱼皮多肽TSP能够提高细胞活力,通过清除细胞内的ROS,抑制GGT的表达,增加SOD的表达,达到保护H_2O_2诱导的HaCaT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热法制备磁性铁酸铋(Bi_2Fe_4O_9)光催化剂,利用X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漫反射等仪器对Bi_2Fe_4O_9的晶相、形貌、光吸收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紫外光或可见光下,Bi_2Fe_4O_9可有效降解亚甲基蓝(MB),且在紫外光下降解效果尤为显著,其表观速率常数可达2.422×10~(-2) min~(-1)。通过加入不同种类的捕获剂推断Bi_2Fe_4O_9的光催化机理,以及光催化过程中的活性物种,h~+与·OH为光催化降解过程中的主要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17.
模拟注蒸气油藏条件,开展催化剂与碱性缓冲液作用下欢喜岭油田稠油的水热裂解反应模拟实验,向高温高压反应釜中加入稠油、水、催化剂、碱性缓冲液和油层矿物,在160~300℃温度下反应24~240h,测定反应前后稠油黏度、SARA族组成和元素组成,考察催化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油层矿物及铵盐碱性缓冲液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溶性催化剂FeA2作用下,欢喜岭油田稠油在水热裂解反应后黏度显著降低,添加0.010mol/L的催化剂FeA2在240℃下反应24h可使稠油黏度降低62.4%;铵盐碱性缓冲液对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具有协同催化作用,添加0.010mol/L的催化剂FeA2和质量分数为3.0%的铵盐碱性缓冲液在240℃下反应24h可使稠油黏度降低90.1%.稠油井经过水热裂解处理后周期产油量明显增加,周期油气比大幅提高,并且催化剂与碱性缓冲液协同处理的开采效果要明显好于催化剂处理的.添加催化剂与碱性缓冲液的水热裂解开采技术可应用于提高蒸气吞吐和蒸气驱等热采井的产量和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研究流沙湾网箱养鱼区水体氮、磷含量的月变化和水平分布,并运用质量平衡方程估算其氮、磷负荷。结果表明:总氮变化在0.212~0.892 mg/L之间,平均0.498 mg/L;总磷变化在0.009~0.036 mg/L之间,平均0.020mg/L;氮磷比变化在23.6~26.1之间,平均为25。在5-9月,氮、磷含量变化呈逐渐增加趋势,到9月达到最大,10月又减少。网箱内部氮、磷的含量高于网箱外部,并随着与网箱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红鳍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紫红笛鲷(Trachinotus ovatus)和卵形鲳鲹(Lutjanus erythopterus)全鱼的氮质量分数平均为2.42%,磷质量分数平均为0.26%,饵料系数为6.67,流沙湾网箱养鱼养殖期产生的氮、磷负荷平均分别为135.8和19.4 kg/t。  相似文献   

19.
精确确定山区正高 (H0 )与精化大地水准面 (N )对统一高程甚有意义。目前有些学者对大地水准面的精化系指对似大地水准面ζ的精化 ,它仅具有几何意义。而大地水准面不仅具有几何意义 ,而且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 ,因此有必要将ζ转化为 N。本文对海拔近 2 5 5 4m的野猫山的 N和 H0 进行了计算。关于 (ζ- N )的公式 ,文献 [1]只给出顾及高程 H一次项的公式 ,而文献 [2 ,3]已展开到它的二次项。该式为 :ζ - N =-Δg BH /γ+12H2γ δg/ h (1)式中 ,Δg B为布格异常 ,γ为正常重力的平均值 , δg/ H为扰动重力或重力异常的垂直梯…  相似文献   

20.
《地质科技通报》2016,35(6):251
摘 要: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稠油开采和输送技术具有不同于其他稠油降黏技术的独特性及其适用范围,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其研究在石油领域非常活跃。根据油溶性降黏剂的降黏机理,针对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通过固定其他反应条件用TDI(甲苯二异腈酸酯)、氯化石蜡、平平加、硬脂酸对其进行了接枝改性处理,探讨了接枝改性物的品种和用量对降黏率的影响。所合成的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对稠油的降黏率最高可达94%左右。采用红外光谱仪器分析手段,对部分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结构表征数据分析表明,已合成的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符合所设计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