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公众对于气象服务的及时性、便捷性和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亟需顺应新的发展形势,研究融媒体传播渠道和运作模式。为此,本文调研分析了全国气象融媒体服务开展情况,研究发现气象融媒体对于提升气象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效果显著;梳理了近年来贵州在气象融媒体服务方面开展的工作,挖掘其中的亮点、总结不足之处,并结合贵州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贵州气象融媒体发展设想,旨在为气象融媒体工作开展提供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2.
结合实例探讨融媒体时代气象信息传播的新特点以及总结经验,为满足社会各界不断提升的服务需求,改进气象信息传播方式,促进气象信息传播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的媒体融合时代,公共气象服务如何从单一的传统气象影视服务模式向融媒体气象服务转型发展,宁波市气象服务中心正在新的领域积极探索。融媒体直播,对于在新形势下开展重要天气的服务或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无论是从服务手段还是传播渠道,都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融媒体直播实践的思考,分析如何具体开展大型融媒体直播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4.
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的精耕细作需要气象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数据来源的统一、气象信息的共享,人员之间的学习交流,目的是让一体化的工作流程更加的有序、简洁、高效,业务交流的“头脑风暴”则有助于增强气象服务产品的创新能力,“组合拳”的合力也让“龙江气象”的专属品牌充满活力。目前,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已实现部分气象服务产品的自动化发布,并开发出可视化天气图形产品,节省下来的劳动力与时间就可以用来创新产品,把内容进一步做精、做细。同时也应深入思考:一方面要把服务做得更加深入,做好天气预报的深入解读、科普答疑,把新媒体目前的“多而不精”向“精耕细作”转变;另一方面,力争实现服务产品的延伸,如挖掘天气预报背后的故事、打造气象的品牌效应;以及在公益服务的基础上务必要实现天气预报产品的盈利。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和直播的迅猛发展,技术门槛也大大降低,融媒体直播引发了公众极大的关注。全国各地的气象服务部门也纷纷试水融媒体直播,特别是在重大气象直播服务中已初见成效。通过几个直播事例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直播服务需要大数据的使用,需要品牌的打造,需要内容的挖掘,需要平台的建设,需要软实力的积累,并指出了现阶段融媒体直播服务存在的不足地方,对品质提升提出了想法。  相似文献   

6.
以深圳2022年5月10—14日强降雨过程为例,通过总结分析强降雨过程中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情况及效益,研究“31631”递进式公众气象服务策略。结果表明:一是要通过多渠道发布信息做到让市民“收得到”;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期间,“深圳天气”融媒体矩阵依托多类自有渠道开展气象服务科普宣传,并积极拓宽辐射范围,联动政府媒体及社会媒体等共同对公众发布天气信息,政务“和声团”同步转发、社会媒体“整点播报”、公众预警短信及行业靶向发布,实现更大社会覆盖率和更高传达效率的气象信息发布。二是开展递进式公众气象服务让市民“看得懂”“用得上”;在融媒体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需紧跟“31631”决策服务节奏围绕“灾前、临灾、灾中、灾后”不同阶段开展公众气象服务宣传;同时在预警信号生效期间恰当地加密服务频次,让公众气象服务信息成为暴雨预警信号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7.
8.
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和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全面提升公众气象服务的能力,对山东省气象台于2013年世界气象日面向济南市广大市民开展的公众气象服务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分析内容包括:公众对天气预报的关注度、获取气象信息的时间和途径、对气象信息的了解程度、对气象服务的评价和要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融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类媒体平台逐步走向深度融合发展,重构了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和传播模式,也给陷入发展困境的气象文化传播工作提供了一条新型传播路径和体制机制。气象文化应当充分利用融媒体这种新型传播方式,搭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俗化的文化内容为内核、高辨识度的文化创意为外在载体的气象文化新媒体传播体系,助推气象文化“走出去”,助推实现国家建设气象强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简称.2008年奥运期间,由国家广电总局推行的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以一种新的手机电视形式在全国37个大中城市全面推广,从CMMB信息发送快、覆盖面广、便携性好等特点出发,探讨了CMMB在公众气象服务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该文阐述了现代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及目的,分析了贵州省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和需求,提出了贵州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总体框架的设想和建设现代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的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成功经验、存在不足及新形势下的挑战进行了归纳,从公共气象服务和科学发展的角度论述陕西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今后发展的战略思考以及夯实基础、发展五大项目、实现四个转变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气象证明服务效率与现有保险业务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提出一种气象异构数据同步处理的在线保险电子气象证明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通过提取保险业务的气象证明服务需求,采用Springboot框架和特定接口协议技术,将雷达回波数据、自动站气象六要素数据、闪电定位数据等多元异构气象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展示,形成行业气象服务客户需要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即保险电子气象证明,并通过设计特定接口,将证明材料进行规范化输出,完成保险电子气象证明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对提高保险电子气象证明服务效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牟艳彬 《四川气象》2007,27(2):26-29,31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高原气候特征、高原机场天气特点以及对航空飞行的影响,介绍了高原大气科学研究的现状、高原机场航空气象服务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航空气象服务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利用VB6.0开发语言编程,建立了地市级中长期天气预报服务业务平台,该平台实现了实时资料的自动采集、历史资料的快速查询以及中长期天气预报的人机交互分析等功能,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在中长期预报和气象服务工作中的手工操作问题,能满足各用户对中长期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多家船舶海洋气象导航公司和机构的介绍,概括了国内外气象导航的业务和发展。文章分析结果表明,国外气象导航业务发展历史悠久,技术储备雄厚,业务体系完善,占据了全球气象导航业务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内气象导航的发展历程较短,技术力量薄弱,业务量相对较少。当前国内的气象导航服务正在努力开拓创新,在信息化背景下逐步开展多样化的平台建设和产品研发,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段修荣 《四川气象》2004,24(2):53-55,58
利用VB6.0开发语言编程,建立了地市级中长期天气预报服务业务平台,该平台实现了实时资料的自动采集、历史资料的快速查询以及中长期天气预报的人机交互分析等功能,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在中长期预报和气象服务工作中的手工操作问题,能满足各用户对中长期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8.
沈阳天气预报业务自动化平台的开发研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适应天气预报业务现代化、自动化发展的需要,应用VB,VF,VC,FORTRAN等多种语言,借助于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及其空间分析模块、可视会商视频和9210工程等多项技术,开发研制了沈阳天气预报业务自动化平台,借以提高气象预报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刘凑华  林建  曹勇  代刊  郭云谦  唐健 《暴雨灾害》2021,73(6):617-625

网格降水预报时间降尺度的目标是将业务上准确率较高的24 h精细化网格降水主客观订正预报结果降尺度到更细的时间分辨率上,以保证不同时间间隔精细化降水预报的准确率和总量的一致性。针对目前业务中降尺度方法以数值模式预报的单点降水量时间序列为比重实现对逐个网格点的预报拆分,拆分后雨带范围偏大、强度偏小和移动不合理等问题,增加位置订正、动态重构和频率匹配等算法来改进时间降尺度的效果。基于ECMWF模式预报时空演变,以国家气象中心2020年7月18日20时24 h网格降水预报拆分成逐1 h预报为实例,阐述了不同算法步骤的作用,并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逐日08时起报的逐24 h网格降水预报进行时间降尺度批量对比试验。个例分析和批量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时间降尺度方法可提升逐小时网格降水预报的合理性和准确率。位置订正算法用于订正数值模式预报同网格预报之间的位置偏差,动态重构算法用于减少拆分后雨带中心移速和强度的不合理波动,而频率匹配则用于订正拆分后雨带范围偏大和强度偏弱的问题。改进后的逐小时降水预报各等级ETSBIAS评分均有所改善,尤其是对20 mm以上的短时强降水改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航空天气报告和航空天气预报是飞行正常和安全的重要保证。在民航重大飞行事故中,天气因素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上海龙华机场中航(中国航空公司的简称,下同)气象台自从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建之日起到1949年暮春中航总公司撤离上海时为止的大约三年半中,由于航空天气预报失误而致中航飞机失事的情况还没有出现过。但是,因为驾驶员处理失当致航机在执行任务时,由于天气原因而遭致重大事故,却有多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