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结论地理系统定位研究的基本原则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条:综合性;系统性;优先研究系统形成的各种关系;利用“临界状况”。定位研究的综合性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地理系统研究的各项内容组合到一起。综合性不仅仅是包罗所有研究的客体,更重要的是指研究工作的相互联系性、整体性。在这个意义上,对地理系统状况所有特征进行研究的时间和地点上的统一就成为必要的条件,然而它对于达到真正的综合性还是不够。正确理解综合性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是在定位研究地理系统的过程中“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思想的统一”是在建立所研究的地理系统“模型——假设”概念的过程中达到,它是所有正确提出的定位研究的“零点阶段”,定位研究的计划就是根据模型——假设制定的。“行动的统一”只有在正确地拟定出研究的最终目的,并为研究工作的所有参加人员都承认的情况下才有保证。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库尔斯克站定化研究所遵循的“模型——假设”Д.Л.阿尔曼德提出的“温带平原景观相耳关系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国际会议     
《地理科学进展》1983,2(4):55-56
这次博览会的名称为“河流世界——水乃生命之源泉”,展览的重点是河流、河水与人类的关系。众所周知,人类的文化、文明都是在“河流恩惠”沐浴之下诞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在总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基础上, 以城市化地区为重点从水循环过程出发, 探讨 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转化规律, 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探讨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基础, 即: 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理论、城市化与“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 与环境”系统交互胁迫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 提出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量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将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纳入到区域“社会经 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复合系统中, 从水循环动力过程出发, 揭示水资源承载力的本质。研究 成果可为城市化地区节水战略的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生态重建模式的评价方法——以黄土丘陵区为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生态重建模式是协调生态脆弱地区人地关系的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的总称。作者在按模式总体特征、生态重建规模、投资需求及实施效果开展评价方法讨论和筛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黄土丘陵区为例,总结了“赈济退耕”、“梯田退耕”和“坝系根治”3种模式的基本特征,计算了不同模式下黄土丘陵区生态重建关于退耕、新修梯田、园地扩建、建坝淤地以及林草植被恢复等的规模和投资需求额度,分析了各模式下的生态重建效益。结果表明:“梯田退耕”可作为黄土丘陵区生态重建的主体模式,目前正在实施的“赈济退耕”具有显著的过渡性特征,“坝系根治”在局部区域可作为辅助模式。  相似文献   

5.
《极地研究》2014,26(1):175-176
诚邀投稿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中国极地考察30周年特别专刊———“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其对中高纬地区天气与气候的可能影响”专刊与“南极半岛地区生态系统现状”专刊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 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水资源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最主要的限制性因子和重要组成部分。干旱区人口和经济规模的膨胀,导致生 产、生活用水不断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甚至严重超过了最大极限,导致生态系统不断恶化 甚至难以恢复。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国内外按照“发生的问题— 产生的机理—调控的标准—过程模拟—情景预测—响应对策”这一逻辑思路,围绕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相对薄弱, 仍难以精确刻画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定量关系,难以动态模拟和有效预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面向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在实践中仍面临着较多障碍。因此,未来应以机理研究 为基础,以过程模拟和情景预测为突破口,以综合集成的对策体系建设为落脚点,不断加强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 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约翰斯顿(Johnston,1985)认为“地理学的未来和未来的地理学在于它未来的实践者”。地理学研究生——这些未来的实践者在繁荣地理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罗宾逊(Robson.1981)与阿温(Unwin,1987)认为,英国地理学家所发表的大约三分之一的成果源于其研究生时代的研究工作。虽然如此,关于研究生学习的讨论仍局限于几家杂志的评论及“室内”争论。鉴于人们对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所表现的兴趣,这种讨论有必要在各层次公开。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政府创办、教科文组织资助的第一个国际科研机构——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IRTCES),1984年7月31日于北京成立。“中心”总部设立在中国科学院、水利电方部双重领导的水利水电科学院。“中心”的任务为:(1)促进泥沙研究;(2)组织国际培训班和国际学术讨论会;(3)建立情报资料中心,並承担科技咨询;(4)出版《国际泥沙研究》及“中心”会刊(中、英文版),(5)协调合作研究,並提供试验室和野外实验基地。  相似文献   

9.
王西琴  刘昌明  张远 《地理学报》2006,61(11):1132-1140
通过考虑水的自然循环与水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循环 (二元水循环),后者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耗水率、污水排放浓度影响,探讨了二元水循环下河流生态需水“质”与“量”的综合评价,以区别以往仅从自然水循环 (一元) 出发评价河流生态需水的缺陷。建立了二元水循环下的河流生态需水的水量与水质计算方法,并确定了河流生态需水的“质”与“量”的评价标准,实现了河流生态需水水量与水质的综合评价。以辽河流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计算了一元水循环下西辽河、东辽河、辽河干流、浑太河、东北沿黄渤海诸河等水资源分区的河流生态需水,分别占径流的39.3%、63.0%、43.9%、43.3%、43.5%,采用Tennant推荐流量及等级进行评价,结果是:除西辽河属于“中”等级外,东辽河、浑太河、辽河干流、东北沿黄诸河等均在“好”等级以上,东辽河达到“极好”等级。与之对应的二元水循环下的河流生态需水比例分别是57.5%、74.1%、60.8%、60.3%、60.4%,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从水量角度评价,西辽河不能达到生态需水“量”的标准,其余能够达标,从水质角度评价,西辽河、浑太河、辽河干流、东北沿黄诸河等均不能够达到“质”的标准,东辽河可以达标。从“量”与“质”相结合的角度评价,仅有东辽河可以达标。因此,水质状况是决定辽河流域河流生态需水是否满足生态系统需求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综合功能区划的区域实践——以东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对国土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规划的 空间发展观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组织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本研究基于对东北地区空间发展 的总体情况的概观, 结合利用GIS 数据库分析所获的区域开发综合评价结果, 遵循一定的区划原 则, 获得了东北地区未来振兴的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初步方案, 对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编制, 尤 其是空间总体布局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同时本研究所遵循的“全局判断———分区评 价———方案确定”的基本框架对于其他区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茜  魏凤英  李栋梁 《中国沙漠》2012,32(4):1017-1024
 基于中国东部地区旱涝分布和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存在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利用1470—2008年中国东部地区旱涝等级资料、1850—2008年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资料,运用主成分回归的方法重建了1470—2008年的东亚地区夏季海平面气压场,并对重建结果进行了检验,同时对1470—2008年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重建场和FGOALS_gl数值模式模拟的海平面气压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1850—2008年重建的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场在东亚夏季风关键区(中国内陆地区以及西北太平洋部分地区)重建效果相对于其他地区要好。②1470—2008年重建的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场主要存在高纬与中纬气压差异、海洋与陆地差异的两种空间分布型;1470—1999年FGOALS_gl数值模拟的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主要体现了海陆气压差异。③根据重建的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场定义的1470—2008年东亚夏季风指数的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东亚夏季风偏强,17世纪偏弱,18世纪经历了“弱-强-弱-强-弱”的变化,19世纪则是“强-弱-强-弱”的变化,20世纪是明显的“弱-强-弱”变化。而1470—1999年数值模拟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序列与重建序列的主要差异出现在16世纪末和18世纪末,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反,其他时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生态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工作,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 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目前,全国主体功能 区划工作已经启动,一些省份也已开展前期研究和试划工作。然而,由于该项工作刚刚起步,各地都还处于摸索阶 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可循的技术方法。本文从计量革命到生态人文化思潮的方法论思变以及“开发”与“保护”的 内在逻辑出发,以生态功能分析为基本视角与切入点,探索性地提出了生态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并着重对 生态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的流程、指标体系和判别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以“生态足迹”、“生态承 载力”、“开发潜力”为特征指标的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初步构建了主体功能区划层次判别系统。  相似文献   

13.
区域喀斯特石漠化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系统采用ArcGIS 软件作为基本平台, 以广西都安县为例, 借助其中的空间叠加分析与 地理统计分析方法, 构建了基于ArcObjects 的专业型GIS———区域喀斯特石漠化信息系统 (RKRDIS)。该系统是以喀斯特石漠化专业分析模型为核心, 以空间数据为信息材料, 以计算机网 络为传输载体, 解决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数据分析、查询、显示和管理等信息处理技术, 实现从“数 据”提取“信息”, 提供喀斯特石漠化的空间数据分析、动态监测、驱动诊断、预警分析、灾害评估和 辅助决策等多方面支持。  相似文献   

14.
论“数字城市”及其三维再现关键技术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 ,以宽带网络为纽带 ,运用 3S技术、遥测、仿真—虚拟技术等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通过“数字城市”技术可以将现代城市的信息收集、整理、归纳起来 ,并按照地理坐标建立完整的空间数据模型 ,经过网络联结使每个人都能快速、完整、形象地了解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目前国内外“数字城市”研究基本上是停留在软硬环境建设方面 ,至多处于研究的初期阶段 ,并没有在“数字城市”研究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实现“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 ,诸如 :数字城市空间基础设施、多种GIS系统集成模型研究、 3D GIS、三维城市规划、城市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城市支持下的数字社区等等。  相似文献   

15.
《地理科学进展》1983,2(1):49-49
于1983年1月16—22日在夏威夷的火奴鲁鲁召开,会议的宗旨为“保护土地”。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将会促进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在深入分析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与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等优化依据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作者阐述并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建设过程中生态空间结构紊乱原因、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和生态空间结构优化模式。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对策建议:因地制宜,构建完善高效的“斑块—廊道—基质”城市群生态网络系统;促进城市群区域各城市合理分工,不断形成产业簇群;构建城市群发展引导机制,使城市群区域的城乡建设转向更加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友好型地区。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模式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方创琳  李铭 《地理研究》2004,23(6):833-844
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受到水资源短缺及其用水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约束。本文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 ,针对河西走廊未来 30年总需水量阈值、经济总量阈值、总人口阈值和城市化水平阈值 ,认为最经济、最节水的城市化发展方针为禁止发展特大城市 ,有选择地培育一个大城市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科学发展小城镇。据此提出了与水资源约束相适应的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的 6种模式。即 :推行“产业移人”和“环境移民”为主、“人移产业”为辅的城市扩展模式 ;推行“分步到位”为主 ,“一步到位”为辅的城市生态移民模式 ;推行“退一进二”、“退乡进城”的城市用水转换模式 ;推行“节水量城”为主 ,“借水养市”为辅的节水型城市化模式 ;推行“稳粮兴草” ,“稳农强工” ,“活商旺城”的城市产业转换模式 ;推行“一核四极” ,“一轴三带”、“乡镇同兴”的“卅”字型城市空间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8.
1982年11月17日—19日在伊尔库茨克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西伯利亚和远东地理研究所召开了第七届地理学家会议,会议的议题是“在实现第十一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中地理学家的任务”。这样的会议已成为定期会议,每隔3—4年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城市召开一次。  相似文献   

19.
秦趣  杨洪  杨翼 《热带地理》2015,35(2):235-241
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和内涵出发,以自然基础设施和人工基础设施为子系统,基于大气、绿地、湿地、交通运输、能源补给、给水排水、电信通讯、环境卫生和安全防灾9个系统共33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运用均方差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建立评价模型,并对六盘水市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六盘水市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属于极差、差、中、良和优等级的综合关联度值分别为0.678 8、0.750 4、0.724 3、0.611 0和0.523 5,说明六盘水市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属于“差”的等级。其中,自然基础设施属于“中”的等级,与“中”的关联度值为0.828 5;人工基础设施属于“差”的等级,与“差”的关联度值为0.791 2。  相似文献   

20.
长山群岛港口地域组合空间结构演化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了港口联系强度指数和综合基尼系数,对1986~2004 年长山群 岛港口地域组合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认为从1986 年到2004 年,大长山港口组合单元一直是长山 群岛最重要的门户港,长山群岛港口地域组合整体上看是趋向集中。并对长山群岛陆岛连接方案进行论证,对陆岛 连接工程建设后长山群岛港口地域组合空间结构进行情景分析,“大连———长山群岛”之间的连接、联系方式、途径 发生了变化,这将使长山群岛港口地域组合的空间结构大为改观。对长山群岛港口地域组合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 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