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渭南阎村W7孔岩心样品的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渭南阎村W7孔岩心地层样品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确定了黄土组、三门组地层的时代。这一地区的黄土/古土壤层形成始于松山反极性时晚期,约为1.1MaB.P.。按照地层样品的剩磁特征和岩性特征对黄土/古土壤层作更精细地划分,这一地区的黄土/古土壤层相当于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层,缺失午城黄土。地层的剩磁极性资料表明,三门组地层形成于高斯极性时晚期—松山极性时中期,按照奥尔都维正极性亚时为第四纪下限的年代准则,确定三门组地层的时代为晚上新世。 W7孔岩心的地层样品的剩磁极性序列与已有的地磁极性年代表的磁极性序列大体相当,本项研究也揭示了二个短周期极性事件的存在,位于第5黄土层的安比拉事件(Emperor)发生的年代约为0.445—0.458Ma B.P.。位于第9黄土层的后期哈拉米洛事件(Post-Jaramillo)发生的年代约为0.77—0.81MaB.P.。 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这一地区在松山反极性时中晚期出现过沉积间断,持续时约0.5Ma。 根据W7孔的地层学研究认为,选择以奥尔都维正极性亚时末期的年代(1.60MaB.P.)作为第四纪下限是有利于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黄土高原中几个剖面的岩性、地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堆积的地层划分,以及与第三纪的界限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在地层划分问题上许多人认为黄土地层剖面中第一层褐土型古土壤以上的黄土层为晚更新世堆积;并且认为黄土堆积最早始于距今100万年以前.多年来,我们在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研究,对比了不同地点的黄土地层剖面,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地层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利用三个典型地层剖面的综合研究资料(图1),对黄土高原的第四纪黄土堆积地层划分及其下限问题加以论述.这三个剖面分布于第四纪地质史上有不同发展特点的地貌区内.平凉附近的剖面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四纪磁性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古地磁学是一门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年轻学科.由于它在地质、地球物理等学科研究中作出卓越的贡献,引起地学界的极大重视,同时也带动了学科本身的迅速发展.磁性地层学是在地层学和年代学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火山岩和沉积物序列中所记录的地球磁场和岩石单元磁性特征的一系列磁极性变化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地层研究方法.自1969年英国占地磁学家A·考克斯制定的最近450万年以来地磁极性变化的时间表以来,由于K-Ar法年龄测定的精度和古地磁测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磁性地层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七十年代初期,我们开始对中国第四纪磁性地层进行研究.通过多年工作,为解决中国第四系的划分和对比;第四纪下限;黄土时代;古人类化石年龄;第四纪冰期和海侵时代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黄土标准剖面———洛川黄土剖面之下的上新世红黏土进行了沉积特征和磁性地层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洛川红黏土堆积于约2.6~3.2 MaBP期间,从而确定世界惟一的黄土类地质公园的风尘开始堆积的年代约为3.2 MaBP。古气候替代性指标磁化率和粒度的分析表明,洛川风尘堆积序列记录了上新世到第四纪古气候的重大转型。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海陆相第四系的生物地层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是我国第四系研究的典型地区,很多研究者曾对其作过较为全面的讨论.但过去仅研究陆相地层与生物群,缺乏海相化石与年代地层学控制,致使一些有关地层时代与地层对比问题未获解决.六十年代以来,华北地区第四纪海相层与化石的发现、为进行第四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作者及何炎对华北第四纪有孔虫做了一系列研究.安藏生及本文作者对北京平原第四系磁性地层学、海相微体与超微化石做了研究.1975年与1978年,河北省地质局七队与其它单位对河北第四系作过比较全面的总结.基于上述资料及某些磁性地层学资料,我们有可能探讨华北海、陆相第四系的划分、对比及地层界线问题.一、华北第四纪海相生物地层系统作者将华北约300万年以来的海相第四系与上上新统划分为十个海相化石组合带(以有孔虫为主,见附表.)这十个带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年代学资料为佐证.各带多有可靠的区域对比资料确定其上、下接触关系,仅有Ⅰ、Ⅱ带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各带的代表性化石皆以它们在我国的首现资料为准.兹扼要分述如下:(一)Ⅰ组合带 代表化石为Ammonia tepida,Evolutononion weiheense,代表剖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四纪大陆海侵层磁性地层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磁性地层学是一门近年来新兴的学科.由于地磁极性变化具有全球性和同时性,这就提供了在地层形成过程中可将剩余磁性的极性变化,作为标准来进行地层对比.我国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的工作是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的,在解决第四纪下限、第四纪地层的分层和时代、第四纪海侵层的对比和年代、古人类化石的年代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得出早更新世泥河湾组地层年代为距今140—307万年左右,元谋组地层为距今150—315万年左右.北京顺 5孔中最早一次海侵的时代为距今 235万年左右.“元谋人”年代为170万年左右,“兰田人”年代为80万年左右.笔者曾  相似文献   

7.
元谋盆地晚新生代地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川滇南北构造带中段晚新生代地质研究”项目,从选择最佳地质剖面入手,对元谋盆地茂易-马头山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测量,编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作者对剖面的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重矿物和岩相古地理的主要特征了简要的总结;并对第四纪下限(N/Q界限)的各种标志进讨论。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元谋盆地第四纪下限为2.48MaB.P.左右,并对该盆地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作者认为过去对元谋盆地第四纪地层划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黄土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磁化率是黄土古气候研究的主要代用指标。然而,黄土地层磁学特征的主控因子依然存在争论。本文选取黄土高原中部的安塞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地层进行系统的磁学特征分析。安塞剖面在早全新世至中全新世早期(~10000~8500a)黄土层中磁性矿物含量较低且呈递增趋势,中全新世(8000~3000a)古土壤层中磁性矿物含量较高,在中全新世中期(7000~5000a)达到最高随后呈递减趋势,晚全新世(3000a以来)黄土层中磁性矿物含量很低并呈递减趋势。此外,地层的磁学特征表现出3次快速变化:6500a前后,地层中磁性矿物含量迅速增加;4500a前后和2700a前后,地层中磁性矿物含量快速降低。通过与全新世降水和气温等气候因子对比发现降水量是控制安塞剖面中次生强磁性矿物含量变化的关键性气候因子,低温并不能增加地层中强磁性矿物含量,而高温则可能限制地层中强磁性矿物的形成。土壤中强磁性矿物含量变化对气候好转响应迟缓,对气候恶化响应迅速。  相似文献   

9.
黄河口现代海洋沉积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地震地层学的知识,结合KDG2和S3钻孔资料,对2002年得到的现代黄河口地区的浅地层地震剖面进行了分析解释,共划分出中更新世以来11个地震地层单元,对每个地震地层单元进行了地震相的有关描述,对剖面上出现的地质现象给予了合理推测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邻的钻孔资料,与全球冰期进行对比,构筑了黄河口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层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0.
邙山黄土地层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邙山黄土位于郑州西北方向约25km的黄河南岸,以赵下峪剖面最为典型。在野外地层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磁性地层、磁化率和粒度测量结果,对赵下峪剖面进行了重新划分。该剖面总厚度为172m,出露地层为全新世古土壤S0到第11层古土壤S11。磁性地层测量结果显示,B/M界限位于L8底部(149.3m深处),与黄土高原内部及南部极性转换带的位置基本一致,证明了野外地层划分结果的正确性。剖面磁化率和粒度曲线与黄土高原其他剖面的对比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本次地层划分的准确性。赵下峪剖面97m以上的地层包括S2、L2、S1、L1和SO,其中97~87m之间的古土壤层为S2,而不是前人认为的S1。赵下峪剖面与黄土高原其他剖面对比还发现,邙山黄土自S2发育以来,粒度和沉积速率同时变大,是由于黄河在此时期贯通三门峡段基岩山地,古三门湖水外泄,在三门峡以东形成冲积扇和三角洲,成为邙山黄土沉积的新物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东海浪岗山岛屿黄土剖面系统采样和粒度、磁化率测试,在同其他地方黄土充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浪岗山第四纪风成沉积的粒度与磁性特征:浪岗山黄土剖面中,10~50 μm粒组富集,分布均匀,符合黄土的风成特性;但粗颗粒(〉50 μm)含量均超过10%,显示该剖面除了接受来自西北内陆的远源风尘物质外还接受来自东海陆架的近源风尘物质;磁化率相对较高,但变化不大.根据沉积物的粒度与古气候环境的内在联系,结合磁化率变化情况,对该地区风尘沉积物的物源变迁及环境演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由周慕林研究员主持编著的“中国地层”第14册——“中国的第四系”;已在近期出版发行.它是在全国地质系统对各省区进行地层表编制工作的基础上,经过精炼、提高,首次对全国第四系划分进行的系统总结.应该说,此书是全国各系统、各部门广大的第四纪地质工作者多年辛勤劳动成果的反映.书中绝大部分章节由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第四纪地质室编写.书中总结了我国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第四系划分原则及方案,西北、青藏、华北、华南、东南地层区的第四系划分与对比;初步总结了我国第四纪古脊椎动物群、孢粉学的研究状况,介形类、有孔虫、陆相腹足类及硅藻的地层学意义;同时,亦总结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火山及火山岩、第四纪矿产、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3.
第四纪海相地层是第四纪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海面变化、海侵海退过程以及古地理环境的演变。我们在开展滦河三角洲地区第四纪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中,通过对该区东麦港(乐7孔)、坨  相似文献   

14.
上新世——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北缘隆升的磁性地层学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新疆叶城剖面西域砾岩及下伏第三纪地层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 ,西域砾岩的沉积时代为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 ,磁性地层年龄为 3.5至 <1.8Ma。阿图什组沉积于早上新世 ,古地磁年龄为 4 .6~ 3.5 Ma。阿图什组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砾岩 ,为河流相及冲积扇前缘相。西域砾岩以厚层砾岩为主夹风成粉砂岩 ,为典型洪积—冲积扇堆积。西域砾岩的沉积反映了青藏高原北缘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强烈的隆起和剥蚀  相似文献   

15.
青海柴达木盆地第四纪下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青海柴达木盆地9个钻孔岩心的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气候地层学、微体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岩相学、新构造运动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本文认为,青海柴达木盆地大约在2.48Ma B.P.前后,曾发生一系列的环境变化,可以用2.48Ma B.P.为第四纪下限。这一见解与中国其它地区工作结果是一致的。这一环境剧变的原因,应当归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往文献中所谓3.00Ma B.P.的第四纪下限,当是更早的构造运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组在南黄海第四纪年代地层学研究中取得了新突破,通过对采自南黄海陆架的钻孔(CSDP-1,孔深300.1m)进行高分辨磁性地层学等研究,最终建立了钻孔的磁性地层年代框架。该项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IF=4.572)。这为该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年代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陆架第四纪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北部湾中部和珠江中的外的工程地质钻孔为典型剖面,对第四纪地层进行祥细的划分与对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获得本区第四纪地层在纵向和横向的区域特征和分布规律以及第四纪地层厚度变化,并讨论了各统的底界问题。  相似文献   

18.
西沙西永1井礁相第四纪地层的划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岩石地层学、地球化学地层学和碳、氧稳定同位素地层学,对西永1井礁相第四纪地层做了新的划分。进一步证实永兴岛岛屿相沉积物为末次冰期阶段形成,无全新世地层记录,第四纪地层钻厚258m,其中晚更新世地层厚44m,中更新世地层厚40m,早更新世地层厚174m。  相似文献   

19.
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三门峡红粘土地层,以陕县指望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厚度为74.3m的指望剖面由上部厚34m的黄土地层和下伏厚40.3m的红粘土沉积组成,黄土为L24-L33的连续风尘沉积,下部红粘土为RS1-RS5的沉积。磁性地层研究显示:M/Ga界线位于33.8m处,黄土与红粘土界线之上20cm,Ga/Gi界线位于56.25m处的RS3中下部。该区红粘土近5Ma至2.6Ma的风尘沉积夹河湖相沉积。指望剖面的红粘土地层磁化率较黄土高原内部偏高,总体特征一致,说明近5Ma来东亚季风在区域演化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离石丰义剖面2.50 MaB.P.前后地质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离石丰义剖面红土与黄土之间发育的厚约2m的岩性混杂层从磁性地层、稳定同位素、天体撞击事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初步认为M/Ga界限位于岩性混杂层中部,从N2红土到岩性混杂层,气候由干热暖湿转变;由岩性混杂层到第四纪黄土,气候由暖湿向干冷转化 ;在岩性混杂层中发现有蛎量的强磁性微颗粒,可能为微玻璃陨石或铁质陨石,这可能意味着一次天体撞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