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四川地区5级以上强震前弱震活动的频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于1970年7月到1983年12月四川地区16组5级以上地震前,分别统计Δ≤30km,30km<Δ≤50km,50km<Δ≤100km范围内(对于7级以上地震另加100km<ΔA≤150km和150hm<Δ≤200km)弱震活动逐月频度的变化。其中15组震前弱震活动出现较明显的变化。 临震前震中附近弱震活动频度变化的主要特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在临震前一段时间里,震中附近以平静或弱震活动减弱为主要特征。另一种在临震前,震中附近弱震活动增强。如果观察的时间尺度放长一点,可以发现,大多经历过起伏。凡是有较长观测资料的,一般都有增强一减弱,或增强一减弱一增强(有的再稍下降)的过程。 本文借鉴陈顒、耿乃光、姚孝新和马瑾等岩石破裂实验研究成果,对上述强震前弱震活动频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2.
谢健健 《华南地震》2011,31(3):134-139
通过对2010年10月24日太康ML5.0级地震前的资料进行回顾研究,认为在这次地震前,存在区域中等地震活动增强、ML≥2.0级弱震空区、弱震条带、地震平静及霍山地震后窗口高频次异常等异常图象.它又一次为该区对中等地震的监测预报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3.
运用地震活动标度ΔF对大华北地区MS≥6.0级地震震前资料进行时间扫描,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标度ΔF大多在震前1~2年出现超出一倍均方差的异常;运用该方法还对河南及邻区ML≥5.0级地震震前资料进行了探索,同样,中等地震震前也有一定的异常反映。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西南地震台网15年以上的地震连续资料,研究了1965至1979年川滇地区发生的9次强震(M_s≥6.7)震前区域中等地震(M_L≥4.0)活动性时、空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主震前2至4年内,在震中周围200—300公里范围内,中等地震活动的频度和强度,在正常活动背景上有一个明显的加强过程,持续时间为1至3年,增加的最大值不仅偏离多年平均值而且达3σ以上。(2)异常地震在空间活动上,具有条带性,围空性和收缩性等多形式的分布特点;(3)震前出现平静期。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图象与强震孕育过程有关,反映了区域应力场应力变化过程。震前中等地震活动的集中区,正是其后强震发生的地区;异常图象在其主震后随即消失;异常地震空间分布与主震震源机制解有关;异常地震活动在出现和转折时间上与震前多种前兆异常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四川六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条带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比较了地震带、地震活动成带转移和强震前地震活动条带的概念。对于1970年下半年以来,四川及邻近地区发生的6级以上强震前的背景性地震活动条带和弱震密集条带,进行了清理和研究。背景性地震活动条带指强震前十几个月到几年出现的由4级以上地震组成的地震活动条带。弱震密集条带是强震前几个月出现的,由微弱地震组成的地震活动条带。 3次7级以上地震和盐源、宁蒗6.9级地震前出现了背景性地震活动条带。其中炉霍7.9级和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出现两条互相近乎垂直的背景性条带。永善7.1级和盐源—宁蒗6.9级地震前只有一条背景性条带。8次6级以上地震中有7次震前出现了弱震密集条带。强震往往发生在两条地震活动条带的交汇部位附近或一条地震活动条带的端部或空段。 本文对于7个弱震密集条带的震例作了各时空参数与未来强震震级的统计分析。弱震密集条带的面积S、持续时间ΔT与震级M分别在信度α=0.05和0.10的情况下,通过线性相关检验,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的直线关系为: M=3.40lgS—3.91±1.3   M=1.84lgΔT+6.01±1.3 式中ΔT的单位是月,S的单位是103公里2。 最后,本文初步探讨了震前地震活动条带与构造、强震震源机制的关系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976年唐山强震发生在我国地电阻率、地磁观测、精密水准重复测量等多种观测网分布较密的地区,附近渤海沿岸还有数个长期记录的验潮站。震前地电阻率和地磁二种物理量出现了地理范围基本吻合、分布广阔的异常区。根据自然条件下岩(土)层压缩时电阻率变化的实验结果,认为只在1973~1976年间才出现的地电阻率区域下降,系地表浅层压密的结果,其压缩线应变的数量级约为3×10~(-5)。有意义的是基本在此同一区域内,1975~1976年间还观测到ΔZ和ΔF减小的效应。根据航空磁测测区内磁性地质体埋藏较深的资料及非线性压磁的实验,得知震前ΔZ、ΔF以及磁倾角减小的效应,系埋深8~25公里的磁性体非弹性体积膨胀的结果。震前精密水准测量发现,自1969年以来震中地区地面下沉,平均海平面资料表明,此下沉一直持续至地震发生。宁河(Δ=50公里)附近下沉幅度最大,可达8~12厘米。综合震前出现浅层压缩、深层膨胀、地表下沉的现象,推论唐山震前震中区附近的上部地壳(0~25公里)发生了向针弯曲现象——一种活动褶皱。唐山地震的孕育及发生便可能与此活动褶皱不断增加其挠度以致破裂有关。  相似文献   

7.
晋北区中小地震活动与晋冀蒙交界区6级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晋北区中小地震(3.0≤ML≤5.0)的活动特征。统计发现,在1989 年山西大同-阳高6.1、1996年内蒙包头6.4和1998年河北张北6.2 级中强地震前1~2 年内晋北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年频次有明显的增强-衰减-发震这一特征;震前主震近场区的地震条带活动对主震位置有预示意义,而较远场的地震活动仅反映主震前应力水平的增强。并有震前活动向未来强震区靠近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溧阳两次地震的前震活动现象,发现溧阳两次地震的前震活动图象具有某些共性特征:(1)前震活动的时间尺度雷同;(2)前震活动频度和强度同具有时强时弱的分期活动特点;(3)震前孕震空区形态相似;(4)临震前地震活动同具有条带分布图象;(5)前震活动在时—空图形上分别形成“时—空”弯形平静区。溧阳两次同源地震前震活动图象具有共性特征这一客观事实,可能反映两次地震在同一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具有类似的孕震破裂过程。追溯这些过程,它们可能同受震源区及其附近的同一介质和构造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观测仪器精度的提高和观测条件的不断改善,有人观测到在一些大震之前地形变场和地球物理场有较明显的变化。如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前,在距离震中50公里的一条北镇—庄河重力复测剖面上盖县—东荒地测段发现重力有明显变化(卢造勋等,1978);距震中246公里的大连地磁点,1974年5月比1973年10月ΔZ 上升20伽马(朱凤鸣等,1975);金县水准测量,震前在 NS 和 EW方向二条测线都经历了平稳—异常开始—反向—加速—发震等几个阶段(朱凤鸣等,1975)。  相似文献   

10.
选取晋北区展布的一组NE向断裂作为背景场,使用1970年以来较完整的地震资料,统计分析了(1970年1月1日~1998年12月31日)晋北区中小地震(3.0≤ML≤5.0)沿该组断裂的活动特征等,发现在1976年内蒙和林格尔6.5、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6.1、1996年内蒙包头6.4和1998年河北张北6.2级中强地震前1~2年内,晋北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年频次及强度有明显的衰减—显著增强—发震这一特征,这种相关特征对预测晋冀蒙交界地区未来中强震的时间具有参考价值;震前主震近场区的地震条带活动对主震位置有预示意义,而较远场的地震活动仅反映主震前应力水平的增强,并有震前活动向未来强震区靠近的特征,这对预报主震的方位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新疆1971—1983年北天山及南天山东段发生的12次Ms≥5.0级地震进行了清理,震前出现弱震条带的有7次,其中变化显著的有3次;2次因其它地震干扰不易分析;2次地震条带不明显。震前弱震条带有以下特征:在新疆较高活动水平下,地震条带往往是原地震带上地震活动强弱的一种变化。某些地震前出现背景性或双条带,一次地震的前震可能是组成条带的重要部分:同一区域的弱震条带具有继承性;地震条带往往是Ms≥6级地震前空区的某些边段。用弱震条带预报地震是困难的,文中对地震条带的具体判据,分析方法以及其它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给出了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和序列特征,讨论了震前区域地震频度、能量、空间分布、空区等,指出短期内等间距定向迁移的地震活动条带—“地震链”对主震的诱发是最具特色的活动图象,对短临预报有重要意义。此外,对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与滇西南地震活动的关系等问题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对1991年3月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震源特点、序列特征及震前序列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这次5.8级地震是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晚期强余震、地震子序列为主余震型序列的结论。从1989年以来大同老震区的弱震活动分析表明,其弱震的几个起伏是大同及其周围应力场加强的信号,可作为今后地震监测预报的窗口。  相似文献   

14.
一、资料1983年11月7日5时9分在山东省菏泽附近(北纬35°14',东经115°17')发生了5.9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南部聊考断裂带上,距震中200公里范围内的长清、辉县、徐州三个应力台震前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较明显的异常变化。如图1。1.短期异常变化长清台:位于聊考断裂带东侧约45公里,震中距190公里,该台电感地应力于1975年9月开始观测,几年来资料基本连续可靠。深孔三个受力元件变化较平稳,浅孔受力元件观测曲线以一定斜率缓慢上升,年变特征呈现夏季高、冬季低。1983年8月初开始,深孔、浅孔六个元件观测曲线都偏离正常变化背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近期中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大震前各种地震活动图象的变化特征,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中等强度地震前小震活动图象的变化研究和总结较少。作者根据《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以后简称“指南”)中,有关孕震空区和地震活动条带的判定方法,研究了1980年  相似文献   

16.
在对1966年以来63次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全时空扫描的基础上,讨论了大陆不同构造区域、不同震源机制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异常演化特征及其主要活动图象与震源机制节面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显现出应力集中和减弱两个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中期阶段)的活动图象以条带、空区和集中活跃为主;第二阶段(中短期)以持续平静为主. 走滑和正断层机制震前显示出较好的特征图象;逆冲断层震前的活动图象与其它两种机制的图象不同,没有明显的特征图象,两个阶段都有平静现象出现. 强震前中等地震条带走向与震源机制的两个节面走向一致性较好,但空区的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震前地震活动图象 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发生在聊城—兰考断裂带(以下简称聊考带)南段。1937年菏泽7.0级地震就位于5.9级地震震中附近,现今此断裂带的小震活动仍较活跃。 沿聊考带东西两侧各取50公里作为研究区域。依据台网控制能力,取震级下限为2.0,研究了此范围内1970—1983年11月7日5.9级地震前小震活动特征。发现5.9级地震前小震活动有以下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8.
震情变化是对 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提出预报意见的主要依据之一,震后曾对此作过多次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料的积累,特别是经过与其它震例的对比,我们认为,有必要更系统地整理震前较长时间和不同范围的资料,全面地分析震前地震活动图象随时间的变化,进而讨论松潘-平武7.2级地震的孕育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兰从欣  王春媛  岳辉 《地震》2003,23(2):94-98
比较系统分析总结了2001年首都圈及邻近地区中等地震发生前小震活动特征及所形成的弱震条带,6次中等地震前均出现了弱震活动有序分布现象,由2~3级地震组成的弱震条带后发生中等地震的可能性更大,但条带长度和持续时间与地震震级关系不甚明显,这些规律特点可为日常短临跟踪及分析预报提供借鉴资料。  相似文献   

20.
选用地方震尾波长度两水平分量的算术平均值与垂直分量之比τ_H/τ_ v作为参量,分析处理了库尔勒1978年4月22日5.8级地震前后库尔勒地震台65型地震仪所记录的104个地方震,以及库车1979半3月29日6.0级地震前后新源地震台维开克型地震仪所记录的128个地方震。取地震前几分钟噪声水平的两倍(毫米数)作为噪声带确定尾波的结止时间。所取地方震震中距Δ小于200公里,震级区间取0.7≤M_L≤4.5。结果表明,在库尔勒5.8级地震前一个多月库尔勒台的τ_H/τ_V出现了一定的低值变化,而在库车6.0级地震前利用新源台求出的τ_H/τ_V变化不太明显,略有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