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滇地区现今地壳形变及其与强震时空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分析80年代以来的川滇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区域垂直形变测量资料及部分大区域GPS测量资料,认为该时间域内川滇地区地壳形变处于相对弱状态,并直接导致了自1981年道孚6.9级地震后至今川滇地区6级以上地震基本上未沿主边界断裂展布,且具有准顺时针旋转迁移的分布特征。基于此,认为未来几年内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的重点应是川滇地区中部。最后根据现今地壳形变测量资料和地震分布特征提出了川滇地区活动地块时段性划分的概念,并给出了初步的划分结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川滇地区1998~2002年间200多GPS点位的多期复测结果, 将川滇地区分为9个次级活动块体, 计算了各个活动块体的欧拉旋转矢量和主要活动断裂的运动速度, 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应变场特征.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北强南弱、西强东弱、以菱形块体为主顺时针旋转的特征; 菱形块体外各个块体运动速度大幅衰减; 与地质结果的差异表明, 川滇菱形块体的现今地壳运动由北往南逐渐增强; 青藏高原物质的侧东向挤出在滇中块体南部明显下降, 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吸收作用并不明显; 川滇地区以压应变为主,四川石棉和云南新平一带出现的应变集中地区也许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主要从川滇块体东缘的地层分布和出露特征,以及岩浆活动等方面深入探讨块体东缘的活动构造及其它们的发育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关于川滇地区深部结构与强震活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滇地区是中国大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且近期的强震活动仍十分频繁。本文论述了川滇地区在我国大陆强震的机理和预测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回顾了30我为在该地区开展的地震学研究,并提出在“973”国家基础研究计划中拟开展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及其相关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初步分析了1982年以来川滇地块的地震,存在2组强震活动,即1988~1989年澜沧、巴塘、小金地震,1995~1996年孟连、武定、丽江地震.研究了川滇地区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连续蠕变观测资料在这2组强震前中期-短期的形态异常和年速率动态异常.震前形变异常场地震数的比例在云南地区为0.33~0.42, 而四川地区较低.部分场地出现的异常时段有一定的同步性.文中对跨断层形变异常图像与成组强震关系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PS数据得到川滇地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 ,由此划分活动块体并分析其运动特征。结果表明 :相对欧亚板块 ,滇中、雅江和中甸次级块体的顺时针转动速率分别为 0 37°± 0 16°/Ma ,0 84°± 0 39°/Ma和 0 90°± 0 39°/Ma ,造成块体间跨木里弧形断裂带约 3mm/a的SN向挤压、丽江 -大理断裂带约 4mm/a的EW向拉张和理塘断裂带约 6mm/a的近EW向拉张。鲜水河断裂带左旋走滑速率 8~ 10mm/a ,安宁河 -则木河 -小江断裂带左旋走滑 5~6mm/a。龙门山断裂带没有明显的地壳消减 ,而断裂带西北约 15 0km处有一形变速度阶跃带 ,右旋走滑速率 4~ 5mm/a。阶跃带两侧的岷山块体和阿坝地区逆时针转动速率分别为 0 13°± 0 0 8°/Ma和0 5 3°± 0 19°/Ma。鲜水河 -小江断裂带以南、以西地区 ,青藏高原物质的E向挤出和重力滑塌造成川滇块体东移 ,在东部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的阻挡下 ,川滇块体沿鲜水河 -小江断裂带由东转向南运动 ,从而引起川滇块体内部各次级块体的顺时针转动 相似文献
7.
从川滇块体东缘的地质构造应力场、地震形变带所反映的构造应力场,震源机制解所确定的应力场、地壳应力解除及地壳应力测量所反映的应场等方面的资料,对场体东缘地壳动力学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认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是川 滇块体东缘地壳动力的主要力源。 相似文献
8.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 总被引:86,自引:6,他引:86
基于“活动块体”的基本概念,综合历史地表破裂型地震的空间分布、主干活动断裂和次级活动断裂的展布特征等,川滇地区可划分出4个一级块体:马尔康块体(Ⅰ)、川滇菱形块体(Ⅱ)、保山-普洱块体(Ⅲ)和密支那-西盟块体(Ⅳ)等;受次级北东向断裂的切割,川滇菱形块体(Ⅱ)可进一步划分为川西北(Ⅱ_1)和滇中(Ⅱ_2)2个次级块体,保山-普洱块体(Ⅲ)包括保山、景谷和勐腊等3个次级块体(Ⅲ_1,Ⅲ_2,Ⅲ_3)。通过断错地貌学的定量研究,厘定了川滇地区各级块体主干边界活动断裂的基本类型和长期滑动速率值;运用矢量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块体的运动状态,并讨论了变形协调性问题,指出川滇地区各级块体运动是平移、转动和隆升等3种基本运动的复合或叠加,其中马尔康块体、川西北和滇中两个次级块体南东向或南南东向平移速率1~5mm/a,顺时针转动角速率1.4~4°/Ma,隆升速率1mm/a左右;保山-普洱和密支那-西盟两块体也发生过大规模的顺时针转动.它们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印度板块北移引起板块边缘或内部变形局部化和差异运动的应交响应。由于存在横向活动逆断裂带对东向或南东向平移分量的吸收和转换,青藏高原物质的向东逃逸量或挤出量是有限的,为“叠瓦状道冲转换-有限挤出模型”。 相似文献
9.
10.
11.
云南地区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中国大陆碰撞带的东缘,地壳运动剧烈,活动块体特征明显,中强以上地震频发,是研究大震活动规律的理想场所。通过过去一个世纪的6.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以及地震动力分析认为,云南地区存在的4个具东西交替活动特征的地震活跃期,可能是东、西部各自地震活跃与平静过程叠加的结果,100a左右可能出现1次东、西部同时爆发大震的时段;云南地区地震活动与外围地区存在较好的呼应关系,安达曼-缅甸弧形带的巨震活动对云南地区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而云南东部强震也与四川西部大震密切相关,四川大震活动往往滞后于云南地区;中强地震连发—平静—首发大震可能是云南以东部为活动主体的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模式。这些认识对云南地区大震预测、地震机理以及板缘动力学研究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13.
应用地块构造几何学方法和原理,系统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地块构造类型、结构和运动特征. 运用断块多米诺模型,通过断裂构造地貌分析对比,系统地讨论了断块变形、断陷盆地伸展运动特点,及其区域分布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① 以北西向断裂划分,由西向东分为西区段、中区段和东区段,相应的地壳伸展量分别为4.46 km, 2.80 km和1.86 km.。断块平均伸展量约为1 km. 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大致相同; ② 以恒山断块为界,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可分为南北两区, 两区地震活动水平不同,分别为M7和6M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关联维方法对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先利用 10 0a来台湾的地震目录计算各个地震区、带的关联维数 ,将地震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定量表达出来 ,然后综合分析地震空间分布的关联维数和孕震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以下结论 :1)台湾东、西部地震区由于地震属于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 ,因此关联维数有较大的差异 ;2 )在各地震区内部的各个地震带由于板块构造、地壳结构、活断层分布上的差异 ,而具有与其构造特征相对应的关联维数 ;3)各地震带内部的各个不同的部位又由于不同的构造应力场 ,而导致地震分布上出现不同的丛集性 ,表现为不同的关联维数。这些结论充分说明通过关联维分析所得到的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与地震活动所代表的不同地质构造背景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辽宁半岛及两侧海域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显示有条带状,网络状和团块状等分布特征,本文通过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活动构造关系的分析认为,莫氏面的形态、深断裂的发育特征和活动断裂的特殊部位等对地震分布起了控制作用,从而构成了多种空间分布图象。 相似文献
16.
17.
云南地区4级地震频度异常特征与强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云南地区18次MS≥6强震事件前中、小地震活动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这些地震发生前1—3年近场区2°×2°范围内4级地震频度基本上出现了显著增强现象,可以用4级地震年累计频度进行定量描述。通过全时空的扫描,确定年累计频度N≥4为异常阈值,该指标通过了置信度97.5%的R值内符检验。并用调整单元对强震附近4级地震活动增强现象给予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18.
舟山群岛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大地构造、磁场和新构造分区特点等方面,对舟山群岛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该区处于基底构造交汇,新构造和地震活动强弱分区的过渡地带,新构造运动在中更新世之后趋于平稳;全新世为间歇性活动,强度较弱,基底由若干微块体组成,块体间为不稳定边界,舟山群岛及其海域深部以东西向、浅表部以北东和北东向构造为主,具有孕震和发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9.
川滇地区乾宁至东川段的强震活动长期列为重点监视目标。本文概要分析了研究段的构造和地震活动环境与区域地震活动关系等之后,对该段的强震活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指出该段强震主要集中于乾宁—石棉、冕宁—西昌及宁南—东川三个区域,未来最大震级可达6~7级。1995年前后可能出现6级以上强震活动过程。作为监视,更应注意乾宁—石棉间。本研究,有助于提高对该区地震危险性的判定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