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采用WKB方法,讨论了地形正压Rossby波的发展与结构变化问题。指出波动的发展和衰减不仅与波幅和波长的增减有关,还与波的结构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
AMGS系统结构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泽  沙奕卓 《气象》1992,18(4):22-26
本文论述了农业气象情报图形系统(AMGS)结构设计思想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全球1月海表温度场的遥相关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月全球海表温度场(SST)的遥相关结构。结果表明,全球1月SST有7个强自相关区,它们之间存在较强的遥相关联系。本文重点分析了第一正交模态给出的SST遥相关联系的时、空特征,发现它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SO)关系密切,以至于可用它客观、定量地描述这些现象。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海表温度异常与Walker环流、Hadley环流、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异常之间的联系,所得结果有助于对低纬海气相互作用整体图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南京冬季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观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系留飞艇边界层要素探测系统等设备,对2006年12月24q7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雾日边界层结构进行了综合探测,深入研究了这次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此次雾属于比较典型的平流雾,生成和维持主要决定于暖湿气流和系统性下沉运动,消散主要是干冷空气南下造成的;雾项下降阶段出现了双层结构,中层逆温是逆温主层,属于下沉逆温及平流逆温,主逆温层强中心始终位于雾顶附近或处于雾顶之下;风速随高度呈现多峰分布,中层急流与强度较弱的中上层和上层急流合并后,又与下层急流出现了一强一弱的波动;在风速较小时,风场趋于均匀化;雾消散时,低层风场趋于线性化;雾主要的水汽来源是暖湿气流;比湿场与风场有较好的时空分布对应性,主逆温层强中心也是逆湿强中心,风场与温度场共同主导了比湿场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5.
安康市农作物种植最佳结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洪初  李敬云 《气象》1992,18(3):13-18
本文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历年农作物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采用逐步回归技术确定影响各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研究了农作物种植对气候资源的适应性,建立了农作物种植最佳结构模型。为安康市农业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S^2MP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2MP是SGI刚刚推出的新一代体系结构,既具有MPP的可扩展性,又具有SMP的可编程性。将两者的优势集于一身。将S^2MP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两种多机结构进行比较,指出了S^2MP结构的特点,分析结果认为S^2MP是当代MINMD机器最具代表性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刘文泽  太华杰 《气象》1992,18(4):19-21
本文叙述了农业气象情报业务自动化的基础工作——信息接收与处理自动化的设计思想,并提出了适合于实际使用的数据文件系统结构设计方案及对该文件系统进行操作的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8.
详细分析了1991年7月9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研究了梅雨锋中尺度对流回波系统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它相伴随的中尺度天气系统,提出了梅雨锋内弱的低层辐合下暴雨对流回波的中尺度回波增强区(MEER)概念,并与台湾地区中尺度试验(TAMEX)中的梅雨锋暴雨研究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热带沿海近地层大气的湍流结构和谱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1990年在海南省海口市天尾村的一次观测的资料,分析了速度分量谱、湍流强度等湍流特征量。这批资料多是有云影响情况下,稳定度参数(L)与热通量(wt)没有日变化规律,但湍能、平均温度仍具有日变化规律;湍谱的基本特征与晴天天气的谱基本相似,在惯性副区接近局地各向同性,速度谱符合相似理论的“-2/3”次方规律;根据M-O相似理论,探讨了各分量湍强δi/U*(i=u,v,w)与稳定度Z/L的关系,表明各分量湍强与稳定度Z/L仍具有“1/3”次方规律,但湍强和湍流能量比一般平坦地形下垫面的大  相似文献   

10.
在地市气象台向省气象台转发气象报文时,由于县局与市局报路时有不畅,且常有停电现象,使得传统的方法很烦琐,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开发了《长治市气象台报务转发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开发完成,本文主要介绍该系统的开发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一次华南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针对华南粤西沿海出现的一次海雾过程,采用现场观测试验获取的数据,结合NCEP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此次南海北部海雾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边界层结构以及雾的微物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海雾过程发生在春季西南低涡发展南下的天气背景下,大气底层有明显暖湿气流输送、而高层层结稳定;在西南低涡特殊的天气背景下,白天雾层较浅薄,夜间雾层向上发展;雾的微物理结构与雾层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在雾的初始阶段大水滴明显较多,而在雾层向上发展、垂直混合阶段,雾滴有明显的蒸发现象,雾滴具有局地特征.  相似文献   

12.
熵的演化与暴雨形成和落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任承  符长锋  吴万素 《气象》1995,21(3):11-16
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提出了大气中“湿滴”的具体计算公式和“相对湿滴”的概念,推导了便于在大气中实际应用的总熵流表达式。结合湖北省两次暴雨及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初步分析归纳了熵的演化与强对流暴雨和落区的关系;熵的演化与台风低压引发的暴雨和落区的关系,指出了两种暴雨过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对台风低压的移动规律得到了某些有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冬季冷空气爆发进入暖海面时,海面边界层属与典型的对流边界层。此情况下,一般而言梯度输送理论(即一阶K闭合方法)是无能为力的。Wgnsaard(1984)提出了被动保守标量场的底直向上(bottom-up)和顶直向下(top-down)湍流交换模型。本文将它推广应用到风场相温度场,并用它模拟了冷气团入海期间海面边界层的结构。与实测资料比较,两者能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杨明 《贵州气象》2004,28(Z1):57-58
针对县级气象台站的预报模式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老模式的问题,对县级气象台站的预报业务平台作了一些新的思考,并提出基于县级气象台站现有硬件与软件环境的新预报模式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赵佩章  符长锋 《大气科学》1993,17(2):249-250
《大气科学》1992年第1期发表了钱维宏同志的文章“大气中的耗散结构与对流运动”(下称钱文),我们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现提出来与学者们讨论。 1.钱文说:“作者认为,在现有的应用中至少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文[1]或[2]的熵平衡方程是在非平衡线性区内导出的。”这是一个误解。所谓熵平衡方程是  相似文献   

16.
基于TRMM卫星探测的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和潜热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气候变化及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探测结果、GPCP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和潜热特点。GPCP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降水主要集中在它的东南部,7月和8月雅鲁藏布河谷及其以东的横断山脉地区降水显著,平均最大雨强达7mm/h;而TRMM测雨雷达(PR)探测结果指出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存在一降水大值区,强度近3mm/h;GPCP给出的地表降水率较TRMM测雨雷达探测结果高出一倍以上;夏季高原西部的平均降水率小于4mm/h(GPCP)/2mm/h(TRMM PR)。TRMMPR探测的统计结果分析表明,高原降水云“雨顶”(Storm Top)较周边地区高出2km~4km,如同“塔”状分布。研究结果还指出因地表海拔高,TRMM PR的降水类型分类方法不适用于青藏高原地区;根据降水廓线的特征,文中定义了青藏高原三种降水类型:深厚强对流、深厚降水和浅薄对流,并通过标准化廓线方法,指出了不同类型降水廓线之间的差异及其与周边地区降水廓线的差异。文中还给出了高原夏季总潜热分布及平均廓线,指出了高原潜热平均廓线与周边地区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夏季高原降水具有强烈的日变化,降水峰值出现在午后地方时16点左右,这些降水多以零散块状水平分布,而在垂直剖面上呈“馒头”状分布。统计结果还发现青藏高原上对流活动较周边地区活跃,高耸的对流活动所形成的“云塔”如同“天梯”,使得低层大气中的高水汽含量和低臭氧含量空气向高空输送,进而造成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低层水汽大值区和臭氧低值区。  相似文献   

17.
徐淮地区冬小麦产量结构优化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苹  武金岗  陶炳炎  汤志成 《气象》1996,22(12):48-50
对产量穗粒结构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利用线性规划方法,通过构造产量最大目标函烽,得出最优的产量穗粒结构。调整现有穗粒结构使产量达到最高或接近最高,此研究成果对于中低产田改造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运用地形追随坐标系处理复杂下垫面上三维流场的方法,对重庆市区冬季晴天的局地环流结构进行了客观分析。结果指出,夜间四周山区有下坡冷空气向市中区汇集,午后逐渐转为谷风环流。这种局地环流结构对重庆雾的生消与污染物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许美玲  段旭  张秀年 《高原气象》2006,25(6):1139-1146
利用MM5V3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4年5月19日登陆的孟湾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讨论了风暴中心移动路径,分析了风暴登陆前后的流场、动力场和热力场结构,并与西太平洋登陆台风的结构变化做了比较。结果表明,风暴中心的模拟路径与实况路径虽有一定误差,但总趋势均向东北方向移动,表明模式对本个例的模拟预报可以参考;孟湾风暴登陆前后,其结构与登陆台风变性阶段一样,经历了从热带气旋的基本对称的垂直分布结构演变到斜压非对称结构;风暴登陆后,由于地形和冷空气的作用,动力场和热力场表现为对流层中低层锋区增强、倾斜涡度发展,导致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  相似文献   

20.
夏季江淮气旋结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定臣 《气象科学》1992,12(1):93-99
通过考察两个个例的经向、纬向剖面,对夏季江淮气旋的结构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这两个气旋波皆位于低层锋区向北弯曲处,随锋区向北倾斜。但东西方向上倾斜不明显。(2)两个个例在南北方向的结构,分别表现为较明显的温带特征(斜压结构)和热带特征(相当正压结构),后者较有利于气旋发展。(3)这些气旋波的结构与湿大气中的对称不稳定扰动类似,其活动可能与静止锋附近的条件性对称稳定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