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顾晓强  杨朔成 《岩土力学》2019,40(2):785-791
土体在非常小应变(小于10?6)时表现为线弹性。以往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土体的弹性特性主要受到土体有效围压、孔隙比、颗粒级配和试样制备方法等影响。通过离散元方法模拟Duffy和Mindlin中的物理试验,建立球形颗粒规则排列的三维模型,继而进行小变形条件下的数值加载试验来确定弹性特性,并从细观层面揭示决定土体弹性特性的内在因素。模拟结果表明:粒状土的弹性模量取决于土体的颗粒接触配位数、法向接触力的大小和分布,跟宏观土体孔隙比、有效围压作用相对应。弹性模量应力指数n高于Hertz-Mindlin接触法则对应的1/3,主要是由于应力增加过程中配位数的增加和接触力趋于更均匀导致。同时,泊松比也随着配位数的增加而减小,并非保持不变,跟试验结果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2.
土体在非常小应变(小于10~(-6))时表现为线弹性。以往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土体的弹性特性主要受到土体有效围压、孔隙比、颗粒级配和试样制备方法等影响。本文通过离散元方法模拟Duffy和Mindlin中的物理实验,建立球形颗粒规则排列的三维模型,继而进行小变形条件下的数值加载试验来确定弹性特性,并从细观层面揭示决定土体弹性特性的内在因素。模拟结果表明:粒状土的弹性模量取决于土体的颗粒接触配位数、法向接触力的大小和分布,跟宏观土体孔隙比、有效围压作用相对应。弹性模量应力指数n高于Hertz-Mindlin接触法则对应的1/3,主要是由于应力增加过程中配位数的增加和接触力趋于更均匀导致。同时,泊松比也随着配位数的增加而减小,并非保持不变,跟试验结果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3.
土体在非常小应变(小于10~(-6))时表现为线弹性。以往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土体的弹性特性主要受到土体有效围压、孔隙比、颗粒级配和试样制备方法等影响。本文通过离散元方法模拟Duffy和Mindlin中的物理实验,建立球形颗粒规则排列的三维模型,继而进行小变形条件下的数值加载试验来确定弹性特性,并从细观层面揭示决定土体弹性特性的内在因素。模拟结果表明:粒状土的弹性模量取决于土体的颗粒接触配位数、法向接触力的大小和分布,跟宏观土体孔隙比、有效围压作用相对应。弹性模量应力指数n高于Hertz-Mindlin接触法则对应的1/3,主要是由于应力增加过程中配位数的增加和接触力趋于更均匀导致。同时,泊松比也随着配位数的增加而减小,并非保持不变,跟试验结果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4.
余贤斌  王青蓉  宋战平  谢强 《岩土力学》2006,27(Z1):539-543
采用自行研制的岩石直接拉伸实验装置,对7种(组)岩石和2组混凝土试样进行了直接拉伸和劈裂法(巴西法)间接拉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岩石和混凝土试样的劈裂拉伸强度SB均大于直接拉伸强度ST,比值SB/ST的范围,在1.06到1.97之间;直接拉伸强度的偏差系数,通常大于劈裂拉伸强度的偏差系数。根据Sundaram等人对圆盘劈裂试验试样内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当岩石的拉伸弹模ET小于压缩弹模EC时,试样中实际的应力会与经典弹性力学公式所得结果(EC=ET时的情形)不同,需要进行修正。据此对有关岩石的劈裂拉伸强度进行了修正,并发现,在所试验的岩石中,虽然部分岩石的ET与EC的数值相差不大,其SB/ST比却最高。这说明,拉伸与压缩弹模的差别不是造成两种拉伸强度差别的唯一原因。  相似文献   

5.
水布垭面板堆石坝垫层料渗透与渗透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家发  定培中  张伟  胡智京 《岩土力学》2009,30(10):3145-3150
水布垭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高达233 m,垫层料的良好性能对于大坝的变形和渗流控制极为重要。文中介绍了基于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建设经验以及水布垭水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试验成果确定的垫层功能要求和垫层料具体设计要求,垫层料的渗透性和渗透变形特性在设计要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详细介绍了施工设计阶段针对垫层料进一步开展的系列渗透变形试验。水平试验取得的渗透系数、临界比降、破坏比降均有大于垂直试验值的趋势,水平试验模型更接近垫层实际填筑情况及其中的水流流态,所以水平试验成果更反映垫层的工程特性;随着垫层料级配和密度的变化,其渗透系数变化范围较大,总体上满足10-4~10-2 cm/s渗透系数的要求。但是,粗级配和低密度试样的渗透系数超越设计要求的上限值;临界比降和破坏比降随着垫层料级配和密度的变化没有呈现明显的规律变化,试样内部结构欠稳定。研究成果进一步说明,垫层料级配和填筑密度控制非常重要,垫层的渗透稳定性有赖于过渡区提供有效的反滤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配合比试验研究了生态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并进行了工程应用。在不同级配条件下,对5种试样进行抗压强度与植物生长试验。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当生态混凝土原料(减水剂:沸石:水:水泥:石灰石)的配合比为1∶16∶19∶60∶235时,抗压强度满足护坡强度要求;植物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当容重为1.89g/cm3,孔隙率为29.1%,吸水率为3.2%时,是护坡植物最优的生长条件;在治理重金属污染岩质边坡工程的应用表明,生态混凝土能有效吸附岩体中的重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护坡与绿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岩质边坡锁固段型岩桥的破坏和能量的累积与释放密切相关,利用MTS815伺服控制刚性力学试验机对花岗岩岩桥试样开展了常规三轴加荷试验和三轴加卸荷试验,采用基于轴向应力比的能量分析方法,可对不同工况下峰前加载各阶段能量变化趋势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力峰值前能量特征变化主要分为压密阶段与弹性阶段,试样处于压密阶段,随着初始裂纹的闭合与摩擦,耗散能占比大幅增加;弹性阶段,荷载所做功大部分转化为弹性能储存在试样内部,弹性能占比大幅增加。由于预制裂隙存在,在临近破坏前没有出现明显的屈服阶段,岩桥试样表现为“突发式”的脆性破坏;初始围压的提升会使得应力峰值点的总能量、弹性能明显增大;花岗岩试样的岩桥越长,其吸收的总能量、弹性储能极限越大,应力峰值点的弹性能占总能量比值越高,岩桥长度变化则对耗散能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永明  朱晟  任金明  彭鹏  徐学勇 《岩土力学》2013,34(6):1799-1806
针对筑坝粗粒材料缩尺效应问题,统计分析三板溪、水布垭等大坝填筑料的级配特征,认为以Talbot曲线为原级配可作为高土石坝填筑料的“平均级配”,并将此原级配按现今粗粒料试验制样时最为常用的“混合法”进行缩尺,配制了最大粒径 为20~180 mm的试样。利用PFC2D软件,对各缩尺级配进行了多组、多种数值试验,揭示了各缩尺级配试样干密度极值、初始弹性模量及体积模量等关键物理量与各级配最大粒径的关系。结果表明:缩尺关系与密实度控制标准相关,在同一相对密度条件下各缩尺比试样力学参量为其最大粒径的单调函数,经推求可得原级配具备室内试验级配1.5~1.6倍的抗变形能力;而在同一干密度条件下,力学参量与各最大粒径呈先减小再增加的非单调关系。最后基于细观力学理论对造成缩尺效应的机制进行了解译。利用PFC2D数值试验从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仅靠实际三轴试验来研究粗粒料缩尺效应的粒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赵婷婷  周伟  常晓林  马刚  马幸 《岩土力学》2015,36(4):1093-1101
采用6种不同缩尺方法将同一条现场级配曲线缩制成不同的数值模拟级配曲线,建立以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数为测量数的分形模型,研究了颗粒级配分布的分形特性;基于颗粒流方法,生成与级配曲线相对应的6组数值试样进行双轴压缩试验,研究了缩尺方法对数值试样宏观力学特性及细观力学响应的影响;并讨论了颗粒级配分布的分形特性与数值试样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方法缩尺后数值试样的颗粒级配分布具有分形特性,分维数D为1.463~1.783;随着缩尺方法相似比尺M的增大,数值试样中细颗粒数量增多,粗细颗粒的充填关系得到改善,力学特性逐步提高;颗粒级配分布分维数D与数值试样力学特性指标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碎石土压实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卫民  郑颖人 《岩土工程技术》2005,19(6):299-302,306
以现场取得的碎石土为原料,通过筛分试验确定其平均级配,以平均级配为基础,利用代替法设计试验级配。在试样含水量的确定上,结合碎石土的特点,以碎石土中细粒的多少来确定试样的含水量。通过等压制样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含碎石(质量分数)、含水(质量分数)对碎石土压实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从理论上推导了最佳含石量的计算公式,通过理论与试验的对比分析,提出了确定碎石土最佳含水量和含石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Rigid particle models taking directly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hysical mechanism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material meso‐structure have recently been developed for fracture studies of quasi‐brittle material such as concrete. The formulation of a generalized contact model for rigid particle simulations is presented in which the contact discretization is a model parameter. The contact model performance for different discretizations is evaluated for uniaxial tensile tests, for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and for a notched beam in mode I.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
晶体及矿物颗粒大小对岩土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尚杰  尹小涛  党发宁 《岩土力学》2009,30(9):2581-2587
岩石常见较大的晶体或者矿物颗粒,混凝土中是骨料,通过团簇模拟大颗粒的力学行为、团簇可以破裂。根据设计的相同数量、相同位置、不同半径的大颗粒数值单轴压缩试验,在虚拟试验条件下,考察了颗粒大小对材料力学响应的影响。通过分析颗粒材料的破裂形态、裂纹扩展过程、应力-应变曲线和破裂能量演化规律发现:大颗粒具有明显的增强特性,有阻止裂纹扩展的作用,破裂多绕大颗粒发展;增强幅度随颗粒半径的增加呈单增趋势,半径较小时,增强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张世平  张昌锁  王成  ZOU Steve 《岩土力学》2007,28(12):2570-2573
采用凝固过程中的混凝土模拟不同物理力学特性的锚固介质,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锚固锚杆中的波系及锚固锚杆中界面波的形成过程。数值模拟和试验模拟都表明随着锚固介质力学性质的改变锚杆中传播的波的特性发生改变。锚杆中传播的P波对锚固介质的力学特性非常敏感,随着锚固强度的增加,界面波产生,P波逐渐衰减消失。锚杆中传播的波由原来的P波占主导成为界面波占主导,波在锚固段的传播速度也由杆速度成为界面波波速。界面波的波速与锚固介质的力学性质相关,因此可以用界面波的波速来评价锚杆锚固质量以及计算锚杆锚固段长度。  相似文献   

14.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预选缓冲材料压缩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缓冲材料是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多重屏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道人工屏障,内蒙古高庙子钠基膨润土被确定为我国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缓冲材料的首选基料。通过研究该钠基膨润土(GMZ01)在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的压实成型性、不同压实干密度和不同含水量压实样品的无侧限压缩性能,认为:含水量为15%的高庙子天然钠基膨润土压实成型性最好,压实干密度越大,无侧限抗压强度越大;在无侧限压缩实验时,含水量为15%的高密度压实膨润土样品比含水量为10%和20%的样品的抗压强度大,变形小。  相似文献   

15.
In a concrete structure subjected to an explosion, for example a concrete slab, the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various states of stress which lead to many modes of rupture. Closer to the explosive, a state of strong hydrostatic compression is observed. This state of stress produces an irreversible compaction of the material. Away from the zone of explosion, confinement decreases and the material undergoes compression with a state of stress, which is slightly triaxial. Finally, the compression wave can be reflected on a free surface and becomes a tensile wave, which by interaction with the compression wave, produces scabbing. We present, in this paper, a model aimed at describing these three failure modes. It is based on visco‐plasticity and rate dependent damage in which a homogenization method is used in order to include the variation of the material porosity due to compaction. The model predictions are compared with several experiments performed on the same concrete. Computations of split Hopkinson tests on confined concrete, a tensile test with scabbing, and an explosion on a concrete slab are presented.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黄耀英  沈振中  郑宏  李春光 《岩土力学》2014,35(6):1569-1571
原型监测表明面板堆石坝一般存在比较显著的流变现象。针对不同文献给出的堆石料三维剪切流变速率计算式存在差异,笔者以3参数指数流变模型为例对堆石料三维流变速率进行了研究。假设体积流变和剪切流变变化规律不同,首先推导了三维体积流变速率计算公式,然后依据Prandtl-Reuss流动法则可以由Mises屈服函数作为塑性势函数推导获得。为此,采用关联流动法则,同时假设塑性势函数为Mises屈服函数,导出了堆石料三维剪切流变速率计算式。通过将三维流变速率计算式退化为单轴流变速率计算式进行合理性分析,分析表明,本文导出的三维流变速率计算式理论上是严谨的,由此指出相关文献给出的流变速率计算式理论上不严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不同含水率砂岩单轴压缩下力学特性及损伤变化情况,首先对5种不同含水率砂岩进行静态单轴压缩实验,获得其物理力学参数;而后利用超声波检测仪测量该5种不同含水率砂岩的波速,将该批次砂岩加载到80%峰值强度后卸载到0,测量此时砂岩声波波速,利用声波法定义损伤,研究含水率对砂岩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轴压缩下,砂岩的峰值强度及弹性模量随含水率升高逐渐降低,而峰值应变变化呈相反趋势;总功及弹性能随含水率增加而下降,耗散能随含水率增加而增大。实验前声波波速随含水率升高逐渐减小,实验后声波波速随含水率升高而下降,且下降趋势较实验前更迅速;砂岩的残余塑性变形和内部损伤均随含水率升高逐渐增大。研究结果可为现场岩石损伤测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泡沫混凝土隧道减震层减震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泡沫混凝土隧道减震材料,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围压、应变率条件下泡沫混凝土材料的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试样的单轴破坏形态由骨架坍塌破坏逐渐转化为劈裂剪切破坏,峰后应变软化与材料脆性增强;随着围压的增加,材料强度增加且延性增强,峰后由应变软化逐渐转换为应变硬化。在中等应变率范围内(10?5/s ~10?3/s),随着应变率的增加,泡沫混凝土材料的强度近似呈指数增长,同时峰后残余应力增长明显,且塑性应变越大,应变率对峰后应力的影响越大。基于上述试验结果初步建立了泡沫混凝土材料的本构模型。依托嘎隆拉隧道,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减震层剪切模量、厚度及减震层-衬砌界面特性3个因素对减震效果的影响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高烈度区隧道工程减震层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砂岩及灰岩样本在单轴荷载下的试验发现,尽管其强度峰值及弹性模量值不同,但应力-应变曲线却极为相似。进一步的人工固体材料样本(包括石膏、混凝土、料礓石胶结石英材料等)的单轴抗压试验结果仍然给出了惊人相似的应力-应变曲线。这些曲线的综合概括形态是由三段相曲线顺序连接构成的S型曲线。中间依次出现两处相转化拐点。它表明各类固体材料在单轴荷载下应力-应变过程直至破坏的趋势性规律具有普适性。因此对各类地质工程的变形破坏过程的评价和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激光全息干涉法研究混凝土的损伤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观石  胡世丽 《江苏地质》2005,29(4):242-245
将实时激光全息于涉试验系统与静态承压装置相结合,在单轴连续静态荷载作用下分别对不同混凝土试块连续进行激光实时全息于涉试验动态观测,同时测量受压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通过数码摄像机将全息于涉条纹图传输至计算机,获取实时全息于涉条纹图。根据于涉条纹的分布规律及其路径,直观地再现了混凝土的损伤演化过程,描述了混凝土构件的损伤演化断裂特征。为混凝土结构损伤分析与诊断的深入研究探索出了有效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