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一、前言1962年我们配制了折光率为1.502—2.010的一整套浸油。其中1.502—1.655的浸油用液体石腊和α-溴代萘为原材料,1.658—1.739用α-溴代萘和二碘甲烷,1.740—1.780用二碘甲烷和硫黄,1.780—1.814间浸油用二碘甲烷与1.814的原油混合配制,1.814—2.010用三溴化砷、二硫化砷及硫黄为原材料。1.700以下每一种浸油均用阿贝折光仪进行测定校正,1.700以上用单圈测角仪以最小偏差法直接测定。  相似文献   

2.
郭金弟 《地质科学》1958,1(3):27-28
前言在显微鉴定工作中,矿物的折光率是很重要的常数。定矿物折光率此较好的方法是油浸法,简单而准确。现在一般用的折光率油是比较滿意的,但其折光率只从1.40—1.78,在1.78以上的就没有很滿意的折光率油。黄磷和二碘甲烷混合物的折光率可从1.74—2.06,可是这种混合物暴露在空气中易燃燒,使用时有危險。二硫化砷,三溴化砷,硫黄,和二碘甲烷混合物的折光率,可从1.74—2.02,但是这种折光率油的缺点是:混合物中的三溴化砷容易沾污折光仪的玻璃光面,并且腐蝕金属和溶解部分的矿物,有毒。  相似文献   

3.
何作霖 《地质科学》1963,4(1):10-18
引言透明矿物有均质体与非均质体之分,测验矿物的折光率是鉴定矿物的一种重要标准。均质体矿物有玻璃质和等轴系晶体,只有一个折光率,不随视察的方向不同而发生变异。非均质体矿物有一轴晶和二轴晶。一轴晶矿物如正方系、六方系,有两个折光率,一个平行于 C 轴,称为ε。  相似文献   

4.
叶大年 《地质科学》1965,6(3):254-268
本文论述了37个氧离子作最紧密堆积的矿物,指出其平均折光率与结晶构造的定量关系。推导出“法扬斯常数”。阐明轻元素Li,Be,Na,Mg,Al对折光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別;而第四周期的“重”元素如Ca,Sc,Ti,Cr,Mn,Fe都使折光率增高,这是与这些离子失去4s和3d电子有关,尤以失去3d电子对折光率增高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前言在我国一般对透明矿物的鉴定(除造岩矿物常用薄片在显微镜研究外)多采用油浸法,辅以微量化学的分析。然通常用的油液折光率最高只能达到1.794(将纯硫溶于二碘代甲烷(Methylene iodide)中,油液折光率可高至1.780,如我  相似文献   

6.
贝尔凹陷油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及对油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广  牟敦山 《沉积学报》2012,30(6):1149-1155
通过贝尔凹陷油成藏要素--南屯组源岩、裂缝及断层圈闭和源断裂的空间匹配关系研究得到,贝尔凹陷裂缝和断层圈闭与南屯组源岩在空间上有4种接触关系,第一种是布达特群裂缝圈闭位于南屯组源岩侧上方,由T5-T1源断裂连接;第二种是南屯组断层圈闭位于南屯组源岩内,由T23-T1源断裂连接;第三种是南屯组断层圈闭位于南屯组源岩外侧,由T23-T1断裂沟通的砂体连接;第四种是大磨拐河组二段断层圈闭位于南屯组源岩之上,由T23-T1断裂连接。贝尔凹陷3个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南屯组源岩分布控制着油藏分布;②油藏均沿源断裂分布;③圈闭距南屯组源岩距离越近越有利于油藏形成。  相似文献   

7.
沈显杰 《地质科学》1983,(2):165-176
在高温热田的井孔施工及测试实践中,通常由于高温热水在地层或井简内闪蒸汽化,形成复杂的两相流动而无法直接从单井放喷资料中计算地层参数。西藏羊八井属于高温热水型地热田,第四系热储内热液温度约介于140—155℃之间,埋藏深度大略为70—200米左右,井口闭井压力大多在2—4个大气压之间。热储流体在上述深度、温度和压力的配置下,在地层内处于单相液态,而在开发动态下则在大部分井筒上部达到饱和点而汽化,形成相对稳定的汽化面,构成双相流和单相流之间的界面。  相似文献   

8.
刘慈群 《地质科学》1960,3(1):47-49
自本刊1959年第8期发表了高钟、曹阿昆两同志的“估算含水层厚度H及最大湧水量Qmax的新公式”一文后,我們收到了不少讀者的来信,指出本文的錯誤,并在某些問題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王以琦、杜欣、熊强和赵桂芳等同志的来信里分別指出:本文把潛水完整井湧水量的鳩布依(J,Dupuit)公式用到非完整并是不正确的;試图用一次抽水試驗来定出湧水量公式Q=αS-βS2中的两个独立参数α、β也是不可能的,从代数观点看来,对于具有五个独立变量的四个方程(Ⅳ)(Ⅱa)(Ⅵ)(Ⅶ)也是不能求得定解的,况且作者在求解Sop的二次方程(Ⅱa)根(Ⅴ)时也有錯誤,因而最后导得的公式也是錯誤的。在这里我們选择刘慈羣、王以琦等同志的来稿刊登出来,以便大家对本問題展开討論。  相似文献   

9.
南海全新世大暖期海表水的高酸性证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正热电离质谱高精度测定了南海化石珊瑚样品的δ11B 比值,定量地重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南海海表水的pH值。结果显示南海海表水pH值并不像预先设想的那样稳定。其中古海水pH值最低为6100aB.P.前的7.91;   最高为4300aB.P.前和1200aB.P.前的8.29。南海海表水pH值从全新世大暖期开始,整体上呈缓慢增加趋势,而到现代以后明显下降。珊瑚δ11B记录表明南海海表水在中晚全新世有两个高酸性的时期,一个发生在全新世大暖期,一个为现代。全新世大暖期时南海出现的高海平面、偏强的东亚夏季风和偏弱的冬季风可能是导致其海表水出现高酸性的原因。现代南海海表水pH值显著偏低,背离了中晚全新世以来南海海表水pH值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很可能说明人类大量排放的CO2确实改变了南海海表水自然变化的规律,南海在变酸。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源一直存在争议,尤以长8~长10油藏的油源问题最为突出。通过吴堡地区延长组长6~长10原油的物理性质、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特征,油-油、油-源对比等综合分析,探讨延长组原油的成因,明确各油层组石油来源,为该区的油气勘探与预测提供地质依据。结果显示,长6~长10原油族组分具有饱和烃含量最高,芳香烃次之,非烃和沥青质含量最低的特征。长6~长10均为成熟原油,显示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混合成因,但长6原油与长7~长10原油族组成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长6原油为长7烃源岩早期烃类运移的结果,其成熟度最低,长7~长10原油为生烃高峰阶段石油运移结果,成熟度较高。长6和长7油藏的原油主要为长7底部张家滩页岩贡献,此外,长7中上部和长6地层中发育的有效烃源岩也有一定贡献。长8油藏原油为混合成因原油,主要为长7底部烃源岩向下运移结果,其次为长8内部烃源岩和长9顶部李家畔页岩之贡献。长9油藏原油主要为李家畔页岩向下倒灌形成,长10油藏可能主要为长92有效烃源岩向下运移成藏。热成熟度不同是导致远离主力烃源岩原油族组分之间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1.00-3.50GPa、1500-1700℃的温压范围,以福建闽清碱性玄武财FM-91为初始物料,进行了高温高压熔融实验,通过对淬火玻璃的成分和折光的研究,发现压力的发迹对折光率的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而温度的改变基本不影响折光主,并讨论了在成分不变的前提下,温度和压力的改变对熔体结构的可能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叶大年 《地质科学》1974,9(1):34-42
无机晶体的折射率不仅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及内部构造,而且取决于离子的电子壳层结构。作者在研究氧离子最紧密堆积构造的矿物的折射率时,曾指出轻元素Be,Li,Al,Na,Mg(惰性气体结构类型的离子)起着同样的作用,具有d层价电子的过渡族元素Fe,Ti,Mn,Cr,Sc等有较大的折射率增量。  相似文献   

13.
致细次生铀矿物主折射率的测定,是鉴定次生铀矿物的重要手段。作者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提出了两种较准确而迅速的综合方法:一特是中间值换油的中心明暗比较法,此种方法适用于细针状、细棒状次生铀矿物。另一种为焦点屏蔽法与中心明暗法交替使用的方法,它适合于土状,细鳞片状,短柱状次生铀矿物。  相似文献   

14.
盐类矿石薄片的制备方法在国內外的一些文献中有所论述,但多偏重于钾盐矿石和古老盐矿石;至于第四纪盐湖中常见的芒硝(Na2SO4·10H2O)、苏打(Na2CO3·10H2O)和天然碱(Na2CO3·NaHCO3·2H2O)矿石薄片制备的方法介绍甚少。这些含水碳酸盐、硫酸盐类矿物加热易失水,通常置放于室內时表面很快风化失水呈白色粉末状,并易溶于水中,因此不易制成薄片。最近我们作了多次实验,取得一些经验,在此作一介绍以供有关人员参考。实验过程中得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厂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安芷生同志的协助,复照组代为摄制照片,內蒙地质局208地质队提供了样品,谨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15.
耿建民 《地质科学》1965,6(3):274-277
将矿石制成光片在反光显微镜下进行研究,是地质研究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光片的质量对科研工作的进行有很大影响。本文介绍近年来在制备光片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有关技术方法,以供有关同志参考和交流经验。一、光片的种类和质量要求 1.普通光片一般大小为40×30×10立方毫米,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可略大或小。对其形状不严格限制,但必须有两个大平面。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代以来,地质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有了明显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自地表、地壳向地幔、地核扩展研究深度而开拓的深部地质领域。深部地质作用的研究,从方法到内容都具有显著特点,也有重要意义。作为运动着的天体之一的地球,其若干表部现象,与其深部作用有着密切联系。地球各部皆处于一定的温压状态,其本身即为一个复杂的温压系统。对地球从表部—深部—更深部进行系统的整体研究,必须装备和掌握从低压常温—高压高温—超高压高温的设备与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在1.00~3.50GPa、1500~1700℃的温压范围,以福建闽清碱性玄武岩FM-91为初始物料,进行了高温高压熔融实验,通过对淬火玻璃的成分和折光率的研究,发现压力的改变对折光率的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而温度的改变基本不影响折光率,并讨论了在成分不变的前提下,温度和压力的改变对熔体结构的可能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Kern(1982)和 Kern 与 Richter(1981)介绍了他们通过高温高压实验测定的、多种岩石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模拟地震 P 波和 S 波的波速 Vp 和 Vs,这些资料对于探索地壳内的岩石矿物组成和各种物理性质是十分宝贵的。我们知道,Vp 和 Vs 既依赖于温度,也依赖于压力。  相似文献   

19.
高平  张流 《地质科学》1982,(3):299-308
近几年来,Y.塔达等人[3-7]建立了一种预测化合物吉布斯生成自由能的经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