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西修水地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浊流沉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江西修水地区双桥山群安乐林组和修水组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浊积岩岩相、垂向演化序列进行了详细论述,识别出两个比较完整的浊积扇,其内部可进一步划分为内扇主水道、次级水道、高阶地;中扇分支水道、分支水道漫滩、外缘垛体;外扇沉积,反映了一个从进积到退积的沉积旋回,揭示了从安乐林组发生海退到修水组发生海侵的总体变化趋势.对修水组底部砂岩和砾岩结构、层序特征、横向变化等的系统研究,显示其具有明显的深水重力流特征,系海平面快速下降过程中形成的浊积扇内扇主水道砾岩.研究表明安乐林组与修水组为连续沉积,"修水运动"不存在. 相似文献
2.
3.
桌子山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保留了相对完整的奥陶统地层。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中—上奥陶统乌拉力克组16件碎屑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对碎屑岩的源区特征和构造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拉力克组碎屑岩主要为成熟度较低的岩屑砂屑岩,SiO_2为62.74%~85.47%,K_2O/Na_2O比值为2.2~12.9,tFe_2O_3+MgO值为2.6%~7.21%。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和Eu、Ce负异常特征。砂岩风化蚀变指数(CIA)为66~75,反映温暖、湿润条件下中等的化学风化程度。Zr/Sc和Th/Sc比值共同表明乌拉力克组的碎屑组成不具备\"沉积再旋回\"的特征。砂岩物源区组成判别图研究表明,乌拉力克组碎屑岩的物源区主要出露长英质沉积岩。砂岩形成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及特征指数分析表明,乌拉力克组主要形成于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相关沉积盆地,具有多物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秦岭造山带印支期造山作用控制着济源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对盆地中沉积物物源进行研究,有利于恢复造山带造山-隆升的细节.通过对济源盆地中生代泥岩地球化学的系统分析,发现样品的CIA(化学风化指数)校正值在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中侏罗世后期的平均值分别为68.5、76.4、86.0和73.7,这一演化特征可能反映其经历了古气候控制的化学风化过程.但是三叠纪样品CIA值明显过低,可能与源区活动的构造背景相关;ICV(成分变异指数)值显示沉积物具有初次沉积的特征,反映了源区早期发生过弧-陆碰撞或具备陆缘弧特征的克拉通基底隆升.而早-中侏罗世样品表现为高的CIA值,ICV值显示沉积物具有再循环特征,其初次沉积可能发生在弧后盆地中,后随造山带的隆升,被剥露再搬运而沉积下来.泥岩物源区构造环境判别结果显示,沉积物主要来自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且含有较多大陆岛弧(陆缘弧)的信息.由此说明,中生代济源盆地盆缘构造活动经历了由克拉通基底隆升到造山带剥露的过程,这一过程与秦岭造山带印支期的造山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东南麓中新生代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的制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位于大别山东南麓的安庆-潜山地区中新生代碎屑岩比较发育,主元素分析表明,砂岩主要为杂砂岩,其次是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根据主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值分析结果,中、上三叠统和下、中侏罗统的源岩来源广泛,属于大陆岛弧、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可能反映了前陆盆地物源的二元特征。古近系源岩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构造环境,说明物源仅来自大别山造山带。稀土元素比值及相关系数分析揭示,中晚三叠世黄马青群的源岩主要为宿松群的长英质片岩、浅粒岩以及大别杂岩,侏罗纪磨山组大致类似于大别群的花岗片麻岩,罗岭组与大别群比较类似。显示大别山造山带在中晚三叠世已经隆升并遭受剥露。 相似文献
6.
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攀枝花地区昔格达组湖相沉积及其下伏河流相砾石比较发育。湖相沉积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和Al2O3/SiO2比值,显示其载体沉积物具有较高成熟度,表明经历了长距离的搬运。主元素、稀土(REE)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揭示昔格达组湖相沉积物源形成于典型的大陆岛弧构造背景,主要来自松潘-甘孜造山带义敦岛弧花岗岩区。Eu/La?Yb/La判别图与Zr/Y比值进一步证实昔格达组湖相沉积分别来自于金沙江上游及雅砻江上游,说明昔格达古湖形成时金沙江上游已被袭夺。昔格达组下伏河流相砾石REE、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其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说明其是由雅砻江经扬子板块边缘花岗岩区携载而来。昔格达组湖相沉积与其下伏河流相砾石的不同物源特征表明伴随着昔格达古湖的形成,金沙江河流经历了演化史上的巨变。 相似文献
7.
鸡西盆地白垩纪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的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西盆地白垩系包括下白垩统滴道组、城子河组、穆棱组、东山组、猴石沟组及上白垩统海浪组等。白垩纪碎屑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高SiO2、低Fe2O3、FeO、MgO的特点,说明白垩纪碎屑岩的源岩主要为长英质岩石。岩石的稀土元素具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具弱的负Eu异常,其特征类似于上地壳特征。白垩纪碎屑岩微量元素的含量与上地壳微量元素的含量基本一致。综合分析砂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判别图解,可以认为,城子河组砂岩主要反映被动大陆边缘的源区构造背景,穆棱组砂岩反映活动大陆边缘源区背景,猴石沟组砂岩反映的源区为大陆岛弧源区构造背景。结合古水流方向和岩屑所反映的源区岩性特点,认为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造山带构造杂岩是鸡西盆地白垩纪沉积碎屑岩的主要物源。但随着物源区剥蚀深度的增加,基底古老变质岩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相似文献
8.
9.
江西井冈山地区早古生代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制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研究的井冈山地区位于华夏地块中部,在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时期沉积了巨厚的泥砂质韵律岩层夹碳酸盐岩和含碳岩层.它们具有较高的SiO_2(53.12%~86.37%,平均为70.16%)和Al_2O_3含量(5.43%~22.70%,平均为13.54%),高的Al_2O_3/(CaO+Na_2O)(1.36~174.6,平均为45.5)与K_2O/Na_2O比值(1.0~64.7,平均为20.4)以及低的TiO_2(0.30%~0.95%,平均为0.62%)和CaO含量(0.05%~6.05%,平均为0.63%).它们具有与上地壳相似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铕负异常明显.它们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其沉积环境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浅海环境,物源区被剥蚀物质以上地壳成分为主.根据研究区内早古生代沉积物中没有蛇绿岩和火山岩、Ce异常较弱、有机碳的δ~13C_org值较低(-30.2‰~-25.4‰)、以及在沉积物中普遍发育的浅海沉积标志,如波痕、荷重模、泥砾、小型斜层理、含腕足类和腹足类等生物化石的灰岩透镜体等,认为研究区在早古生代时期不是洋盆,而是浅海-半深海或陆壳海槽,是由成冰纪时期的裂解事件,使原先的华南地块被肢解成许多次级块体(如武夷、赣中南、云开等)、各块体间成为浅海盆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岗龙地区巴颜喀拉山群沉积的形成构造环境和约束其物质来源,对其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巴颜喀拉山群沉积岩主要为硬砂岩,Si O2=57.09%~71.96%,Al2O3=10.46%~16.03%,CIA=49~63。稀土元素具有轻-中等的轻重稀土分异,具有弱的Eu负异常。巴颜喀拉山群碎屑锆石年龄分布范围大,有3个峰值:212~500Ma,1711~2000Ma,2200~2500Ma。研究表明,巴颜喀拉山群形成年龄在209~252Ma之间,其形成于岛弧环境中,且主要物质来源是昆仑地块和羌塘地块。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位于阿拉善地块、秦岭造山带与祁连造山带3个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给含铀岩系地层的物源体系和铀成矿作用研究带来一定困难.通过选取泾川研究区的直罗组和延安组砂岩进行碎屑锆石U-Pb测年和微量元素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泾川地区直罗组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呈215~767 Ma和1 501~1 905 Ma;延安组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呈215~453 Ma、1 506~1 918 Ma和2 136~2 579 Ma.与源区同位素年代学对比认为直罗组和延安组砂岩的物源成分较为复杂,主要来自于阿拉善地块,其次来自于华北板块北缘和北祁连地区.从延安组到直罗组沉积期,祁连山和阿拉善陆块发生了快速隆升和剥蚀,为直罗组提供了物源,并且古生代和中生代侵入岩体提供物源的占比逐渐增大.研究西部靠近盆缘地区以中侏罗统砂岩层为找矿目的层,靠近盆内含矿层位逐渐变年轻. 相似文献
12.
房山岩体是由 3次脉动式侵位形成的复式岩体 ,不同期次侵位的岩石及其中的包体来自相同的岩浆源区 ,为下地壳的中、基性火成岩。全岩 矿物Rb Sr等时线年龄为 12 6± 3Ma。第 1期至第 2期 ,主要是由以斜长石为主的矿物平衡结晶造成的 ;第 2期至第 3期 ,则可能是批式熔融的结果。包体的成因机制可能不止一种 :英安玢岩质包体和石英粗安玢岩质包体可能分别代表第 2期和第 3期脉动式侵入体的冷凝壳 ;石英正长岩包体则可能代表该侵入体演化到最后的产物 ;而石英闪长质和石英二长闪长质包体则可能为同源岩浆早期结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南秦岭佛坪地区位于东西秦岭交汇部位,以前寒武纪基底穹状隆升为主要特征,因其特殊的构造位置和变质变形特征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揭示南秦岭构造带的性质及其在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中的作用,本文对佛坪地区的前寒武纪基底和沉积盖层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佛坪穹隆核部前寒武纪基底中碎屑锆石主要年龄峰值为600~820Ma、2021Ma和2467Ma,其中3个样品给出最年轻的年龄区间约为615~728Ma,沉积时代不早于新元古代,另外1个样品给出的最年轻的年龄峰值为1113Ma,沉积时代不早于中元古代,否定了关于认为其为太古代或古元古代的变质结晶基底的认识,其碎屑物质可能来源于南秦岭构造带和扬子陆块北缘。佛坪穹隆上覆盖层和外围南侧盖层给出了相似的年龄图谱,主要年龄峰值为410~450Ma、650~880Ma和910~950Ma,其中最年轻的年龄区间为344~416Ma,表明其沉积时代晚于泥盆纪,碎屑物质来源为北秦岭构造带和南秦岭构造带。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南秦岭构造带(前寒武纪基底)于新元古代已增生为扬子陆块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晚古生代(泥盆纪)紧邻华北-北秦岭构造带南缘,并共同为南秦岭大面积的泥盆纪盆地提供碎屑物质。 相似文献
14.
15.
库车坳陷第三系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构造背景和物源属性的指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判断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和物源属性是盆地分析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利用粗碎屑沉积岩的组分统计判断盆地源区背景的有益补充和验证。对库车坳陷第三系36件泥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主量元素中CaO的含量很高,对其他主量元素以及微量和稀土元素有稀释作用,一些可靠的物源分析指标主要指示了非碳酸盐沉积物的源区性质;REE分布模式与上地壳相似,轻稀土元素富集,Eu负异常,微量元素比值显示源岩以长英质岩石为主。通过K2O/Na20-SiO2以及La-Th-Sc和Th-Sc-Zr/10判别图分析,认为源区的构造背景具有类似于岛弧的特征。这一结果与前人所做的砂岩组分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说明板内造山带与其前陆盆地之间在沉积与构造耦合上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松潘-甘孜-巴颜喀拉沉积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主体地层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其形成与特提斯演化密切相关。前人对盆地中东部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盆地西部的研究较为薄弱。西昆仑甜水海地块位于松潘-甘孜-巴颜喀拉沉积盆地西部,区内广泛出露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是区域地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甜水海地块阿克萨依地区的该套地层进行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限定其形成时代及物质来源,探讨沉积构造背景。该区巴颜喀拉山群浅变质碎屑沉积岩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峰与侵入其中的岩体限定了该区巴颜喀拉山群沉积时代为209~246 Ma。成分变异指数(ICV)与化学蚀变指数(CIA)的研究表明原岩成熟度中等,化学风化作用较弱。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及比值(如, La、Ce、Th、U、Hf、∑REE及LaN/YbN)与大陆岛弧碎屑沉积物特征值较为接近,结合构造判别图解,我们认为该套浅变质碎屑岩可能沉积于大陆岛弧相关的盆地中,这与松潘-甘孜-巴颜喀拉沉积盆地东部的大地构造环境相似,支持其为盆地西延的观点。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形态及年龄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巴颜喀拉山群主要接受西昆仑造山带内的近源碎屑沉积,少量前寒武纪碎屑可能来自冈瓦那大陆北缘。 相似文献
17.
河南嵩山地区元古宙五佛山群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区和构造环境的制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河南嵩山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变质结晶基底和之后的沉积盖层。五佛山群直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新太古界登封群和古元古界嵩山群之上,为嵩山地区结晶基底之上分布广泛的第一沉积盖层。其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夹少量的粉砂质页岩、泥岩和薄层灰岩。从下而上岩性相变明显,代表两次较大的沉积旋回。地球化学特征上,五佛山群砂岩的SiO2含量(70.18%~95.21%)明显比泥质岩(20.79%~52.27%)高,但Fe2O3、MgO、CaO和K2O含量比泥质岩低,表明泥质岩中含有较多的基性组分和富钾矿物。泥质岩的稀土总量(∑REE=131×10-6~169×10-6)比砂岩(∑REE=7.30×10-6~158×10-6)高,反映泥质岩中较高含量的粘土矿物对稀土元素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砂岩样品的成分变异指数(ICV=0.89~3.59)较低,说明其成熟度较高,为稳定构造环境下沉积的产物。泥质岩的ICV值为4.04~17.50,SiO2/Al2O3比值(3.90~5.58)和La/V比值较低(0.45~0.65),说明其成熟度较低,形成环境相对比较活动。较低的化学蚀变指数(CIA=7.52~66.1)反映碎屑沉积岩 的源区遭受相对较弱的化学风化作用,其中砂岩(CIA=27.6~66.1)的化学风化强度比泥质岩(CIA=7.52~24.9)高。五佛山群碎屑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中酸性组分,有少量基性组分的加入。其下部和中部的砂岩与华北南缘同时代的沉积地层均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说明华北克拉通南缘在熊耳群之后进入了一个稳定的沉积阶段。而五佛山群上部泥质岩形成于与大陆岛弧相关的沉积盆地,显示地壳活动性增强,沉积环境上暗示由被动大陆边缘向活动大陆边缘过渡的过程,可能与秦岭造山带形成初期的板 块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地质通报》2019,(Z1)
辽吉活动带分布巨量沉积岩系,不仅记录了自身物源信息,也对该带古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选择活动带沉积岩系中最具代表性、成分成熟度较低的变质富铝碎屑岩样品进行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变质富铝碎屑岩的砂岩类型判别结果为硬砂岩、页岩,较低的CIA指数、中低等的风化程度及一致的稀土与微量元素配分形式,指示其物源单一,具有相对活动背景下快速堆积的特点,不存在明显的沉积再旋回。物源分析、构造环境判别及微量元素比值,反映富铝碎屑岩物质源为一套形成于大陆岛弧或活动陆缘构造背景下的长英质岩石。结合前人对活动带中变质沉积岩系碎屑锆石的研究成果,认为辽吉活动带中富铝沉积岩系主要物源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这意味着作为富铝碎屑岩物源区的古元古代地质体具有大陆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属性,而辽吉活动带最终的闭合可能与活动陆缘背景下弧-陆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9.
坡一超镁铁质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与中亚造山带南缘拼贴处的北山地区,主要由纯橄岩、异剥橄榄岩、方辉橄榄岩、橄榄辉石岩和少量橄长岩组成,其中方辉橄榄岩和橄榄辉石岩赋含铜镍硫化物矿化。不同类型岩石中橄榄石的Fo值介于84%~89%之间,其中纯橄岩中橄榄石的Fo值最高可达89%,与幔源原生岩浆结晶橄榄石的Fo值(88%~91%)相当。岩体中异剥橄榄岩和纯橄岩中Fo大于86%的橄榄石结晶于硫化物熔体熔离之前,相比与饱满地幔熔体平衡的橄榄石,其具有更高的Ni和更低的Mn含量,指示坡一岩体母岩浆可能不是饱满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利用坡一岩体纯橄岩全岩成分和其中Fo值最高的橄榄石成分估算出的母岩浆成分与夏威夷玄武岩的母岩浆成分类似,均表现为富Si和富Ni,显示其地幔源区可能存在辉石岩组分。利用橄榄石的Ni/(Mg/Fe)和Mn/Fe比值估算出地幔源区部分熔融时辉石岩组分贡献的熔体比例约为49%。 相似文献
20.
大横路铜钴矿床位于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带北段, 是我国目前探明的以钴为主的大型变沉积岩容矿型铜钴矿床。然而, 关于该矿床的含矿地层物源属性及沉积时的氧化还原条件, 以及二者与钴成矿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楚。本次研究以采自钻孔的贫Co和富Co变碎屑岩以及老岭群地表出露的变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作为研究对象, 开展了详细的全岩地球化学以及C-O-S同位素研究, 对比含矿与不含矿地层的物源属性、风化程度以及沉积时水体氧化还原环境的差异, 进而探讨它们对Co(富Co硫化物)富集的制约。钻孔及地表的大栗子组变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含矿的大栗子组样品相对老岭群其他组样品更加富集Fe2O3T和Sc且具有更低的Zr/Sc比值, 这表明含矿地层中具有更多的镁铁质岩石来源的碎屑物质的输入。这与大栗子组中Hf含量小于8300×10-6以及εHf(t)值大于+2.3的碎屑锆石的比例更高是一致的。富Co的绢云千枚岩(变质页岩)相比贫Co样品具有更高的校正后化学蚀变指数CIA(大于83)、化学风化指数CIW(大于89)和斜长石蚀变指数PIA(大于85), 这表明前者的母岩区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化学风化, 导致了含矿岩石中具有更高的黏土矿物含量。此外, 富Co样品显示了更低的Fe3+/Fe2+比值, 表明了其形成于相对较为还原的沉积环境。综上所述, 在大横路铜钴矿的赋矿岩石大栗子组绢云千枚岩的原岩沉积时, 其更高的基性源区组份、母岩区较高的化学风化程度以及相对较为还原的沉积环境为Co的初始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