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Irie.  I 王文海 《海岸工程》1995,14(2):55-66
讨论了海滩地貌的长期变化和建筑物对海滩地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地貌形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和海岸建筑物对海岸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弧形海岸中间过渡带海滩剖面的地貌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陈子燊 《海洋与湖沼》1993,24(5):467-476
根据1990年现场调查及前期观察资料,论述了海南岛新海弧形海湾不同岸段由主要动力驱动过程和海滩地貌结构组成的4种海滩地貌状态,为Ⅰ.隐蔽段消散类型,Ⅱ.脊-沟体系与低潮台地类型,Ⅲ.韵律海滩与砂坝类型,Ⅳ.开敞段消散类型。应用泥沙粒级参数概率模型分析近岸泥沙纵向运动趋势,结果表明,常波况下,沿岸泥沙存在双向运动,湾顶海滩为汇集地带,泥沙纵向运动主趋势为西南向;高能条件下,海岸北段可出现北向泥沙运动  相似文献   

5.
通过2007年7月至2010年2月对福建沿岸25个主要沙丘岸段的调查,以及代表性海滩-沙丘地貌系统地形变化的重复观测,针对福建海岸海滩类型和前缘沙丘地貌组合,从海滩动力地貌特征、沙丘形态及其变化角度出发,分析了海滩-沙丘地貌体系的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索海滩动力地貌与沙丘地貌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式。结果为:(1)福建沿岸海滩-沙丘系统的地貌变化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①海滩稳定-沙丘变化型;②海滩侵蚀-沙丘稳定型;③海滩侵蚀-沙丘后退型。(2)福建沿岸海滩-沙丘系统的动力地貌关系可以归纳为6种基本模式,主要表现为完全耗散型、过渡型和低潮阶地型3种海滩地貌与沙丘规模和形态的对应关系,海滩的沉积状态与海滩-沙丘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动力地貌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6.
岬湾海滩是砂质海岸稳定性及其演变的重要内容。介绍了岬间海湾平面形态平衡模型、海滩平衡剖面模式、海滩剖面主要类型的判别以及海岸泥沙运动,其中着重评述了现今岬间海湾平面形态平衡模型和海滩平衡剖面模式。通过它们的优缺点分析,认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未来新型平面形态模型改进的方向;海滩平衡剖面模式分段使用,亦或2种或多种模式配合使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在以往研究中潮汐对海滩的影响往往被忽略,所以应加强对潮控海滩的研究;在泥沙输移方面至今还未有成熟系统的公式,现有的公式假定成分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多学科综合集成是今后岬湾海滩研究的关键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对粤西水东弧形海岸长时段重复测量海滩剖面的因子分析说明了各特征岸段剖面的主要地貌状态。频域分析反映了各岸段海滩体积的月周振动峰值和对波能的响应特征。实测海滩剖面波动过程的计算则指示了当前各剖面的蚀积状态。  相似文献   

8.
华南砂质海滩的动力地貌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为探讨华南砂质海滩的动力地貌学特征,对不同地理岸段不同地貌形态的8 个沙滩剖面于冬、夏季进行现场重复调查和室内分析工作.据此,通过对华南海岸带地质构造、地貌和现代海岸动力环境地域变化的分析,将华南沿海砂质海岸划分为岬湾岸、沙坝-潟湖岸和夷直岸三种基本海岸地貌类型,并且从滩面倾向、海岸动力环境影响、季节冲淤变化趋势和滩面沉积物粒径、坡度的动力响应等方面探讨砂质海滩的动力地貌,得出其受制于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地质构造背景和海平面变化为大尺度的砂质海岸地貌的发育奠定了基础,而全新世海侵海平面相对稳定后,海岸动力条件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浪潮作用指数是其中重要的影响指标.  相似文献   

9.
粤西水东弧形海岸海滩剖面的地貌状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0.
岬间海滩剖面短期变化的动力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粤东寮嘴口岬间海滩重复测量的剖面数据及实测波,风资料,运用交叉谱等方法分析了寮河口海滩剖面短期变化过程的主要动力作用,结果表明海滩短期的变化过程主要是响应风应力,波浪及台风大浪动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海滩地貌的长期变化和建筑物对海滩地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部分则从淤泥质岸滩沉积物的水动力学特征出发,论述了不同状态的泥沙的不同运动规律,给出了两种不同岸段的近岸含沙量和岸滩冲淤率的横向分布的定量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侵蚀和堆积岸滩剖面的演变模式,并与实际观测资料进行验证,最后还对岸滩冲淤转化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硬式护岸是传统的海岸防护手段.近几十年来,以养护海滩为主的软式护岸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海岸防护的主要措施,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厦门岛会展中心海岸养滩实践为例,通过分析其海岸地貌演变历史、数值模拟养滩工程方案及定期观测海滩养护后剖面的变化,论述了该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养护后海滩的稳定性.同时,结合发达国家护岸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护岸转型作了思考.研究表明厦门岛会展中心海滩养护工程的施工使该海岸防护方式由硬式转变为软式,工程完成后为期半年的剖面监测数据显示单位宽度留存的沙量平均为381.4 m3/m,为施工初期平均值440 m3/m的86.7%,表明该海滩基本稳定.海滩养护可以修复受损的海滩或者营造新的滨海沙滩,改善滨海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促进城市滨海旅游的发展,进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多方面的效应.我国海岸防护观念正在由传统的硬结构护岸转向软式的沙滩护岸,海滩养护将是我国未来海岸防护的一种更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海平面变化及其海岸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四纪气温的大幅度冷暖变化,导致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引起陆架海侵扣海退。海岸上的各种地貌如海滩、沙坝、三角洲扣陆架沙脊等响应海平面升降而发生新的演化扣变异。东海陆架古岸线、围绕古岸线发育的陆架沙脊、陆架深切河谷扣河谷充填沉积以及冰后期海进型扣海退型沙坝的形成乖演化等沉积事件都是响应海平面升降的结果。近百年来特别是近30年全球海平面普遍上升,引起风暴潮的频度扣幅度的增大。近岸波能增强,越滩浪增多,导致海滩侵蚀,岸线后退。Bruun法则扣其他一些模型能够说明海滩随海平面上升而蚀退的规律,但在预测速率时仍存在很多问题。使用时应注意海平面变化的区域性、海滩发育的滞后性和海滩蚀退因素间的权重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金秉福  宋键  张林 《海洋科学》2007,31(8):26-29
采用遥感解译和地貌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由于上游水利工程建设使夹河入海流量和泥沙量大幅度减少所引起的地貌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前,河口区以堆积状态为主,河口、海滩属建造期;70~90年代,河口区地貌基本保持;中淤平衡,但湿地大面积缩小;90年代以后,河口区逐渐进入侵蚀状态,河口湿地趋于消失,沙嘴不断后退,海滩地貌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基于第三代海浪模式SWAN(Simulating Wave Nearshore),对茅尾海及其邻近海域波浪场进行了为期la的数值模拟,利用实测资料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分析了茅尾海海域波浪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波浪能量的输入耗散过程以及海滩修复对波浪能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7.
砂质海滩的形成与发育是联系地壳深部过程和地表过程的综合体现.本文根据中国沿岸砂质海滩分布状况调查结果,通过分析其分布规律与中国东部沿海中新生代构造地质分区不同海洋沉积环境的内在联系,探讨了砂质海滩区域性差异分布和堆积地貌的成因特点,从而为我国海岸资源利用的宏观配置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得出:(1)中国沿岸砂质海滩的形成与发育受中新生代地质构造带控制,尤其受新构造期地壳断块升降活动差异性的影响,呈现出区域性富集的格局.(2)中国砂质海滩基本形成在构造隆起带岬湾沿岸,并且富集在其中新构造期处于上升区的海岸,这主要在于其区域性海岸环境具有形成砂质沉积的物质基础.(3)构造隆起带滨海泥沙的输沙途径及其再分配形式复杂多样,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砂质海滩堆积地貌类型.(4)根据海岸地貌和沉积成因模式,将中国沿岸砂质海滩划分为岬湾海岸叠置沙体沉积形式、滨外坝沙体连续沉积形式和浪控三角洲平原岸改造沉积形式等3种基本模型.(5)沿海晚第四世纪古夷平地貌面与现代海平面相对高程分布的分析表明,山丘岬湾岸型砂质海滩主要形成在新构造运动下沉区段或构造相对稳定区段,而台地岬湾岸型和泻湖一沙坝岸型形成在上升区段,浪控三角洲平原岸型则分布在断块盆地.  相似文献   

18.
沙质海岸综合体的群发性灾害及其防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讨论了我国沙质海岸综合体自然和人为灾害的现状,提出了应开展的研究内容以及灾害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水准仪对粤东沿海海滩岩的分布高度进行实地测量,并且在同一地点进行连续取样,同时分析了海滩岩的结构、构造、物质组分及其微量元素,并从海滩岩的角度探讨该区的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20.
粤东沿海全新世海滩岩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水准仪对粤东沿海海滩岩的分布高度进行实地测量,并且在同一地点进行连续取样,同时分析了海滩岩的结构、构造、物质组分及其微量元素,并从海滩点的角度探讨该区的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