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已有的古地磁和野外地质调查资料,能较好地理解边缘海及陆内变形等欧亚大陆的新生代构造特征,然后重建其晚白垩世古构造。本文以西南日本及俄罗远东地区南部为例,略述欧亚边缘中生代主要特征,即以蛇绿岩或高压变质岩为标志的缝合带、滑塌岩块岩性为特征的滑塌堆积体。钙碱性岩浆作用及走滑断层。沿婆罗洲至西伯利亚一线的欧亚大陆块东缘,蛇绿岩带、滑塌堆积的对比分析表明,该地区存在四个微陆块,从南到北依次为西菲律宾地  相似文献   

2.
3.
北黄海位于庙岛列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之间,海域及其周围地区,广泛发育李四光称之为泰山向(NEE)和大义山向(NNW)以及NNE向和NWW向断裂。本文主要论述了前两组断裂在中生代以来发生的两次大的地质变动,第一次在中生代末(约75Ma),挤压力方向由NNW转为NWW向;第二次发生于第三纪初(即45Ma),挤压力方向由NWW转向NEE向,造成了大量NEE向断陷。  相似文献   

4.
5.
6.
利用两条深层CROP地震侧线对卡拉布里亚俯冲带(在这里爱奥尼亚板块俯冲在伊特鲁里亚板块之下)进行了地震地层学研究。通过对俯冲带的几何学特征、上伏板块的垂向运动及其构造变形所作的分析,将爱奥尼亚-伊特鲁里亚板块互动所造成的所有构造样式进行全貌展示。  相似文献   

7.
亚洲与其相关大陆之间先后受两条弧形扩张系统活动的驱动而引起的离合过程,决定着亚洲中、新生代海陆地壳的演化。海、陆岩石圈的相对运动同亚洲大陆多条裂谷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密切关系。这些裂谷之间的地区分别构成各具特点的地球动力学区域。  相似文献   

8.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研制的第三代公共气候模式CCM3/NCAR,设计了一系列数值试验,研究非洲大陆、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与其周围的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及南海海陆交叉分布对亚洲冬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亚洲南部地区的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南海冬季风及其越赤道气流的存在与非洲大陆-阿拉伯海-印度半岛-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南海的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并且冬季热带地区北风分量的产生也与次行星尺度海陆热力差有关,同时这些次行星尺度海陆热力差也对副热带和高纬度冬季风形成有明显作用.试验结果也表明中南半岛不仅对临近的冬季风有局地的影响,对冬季风的传播也有重要的作用,中南半岛的存在减弱了流向孟加拉湾和印度的冬季偏东风气流,使部分气流在南海转向,形成了南海冬季风;另外,非洲陆地、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的存在都能对其高空的副热带急流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的存在对高原南支副热带急流的维持有重要的作用;另外也讨论了这些陆地与海洋间的热力差对冬季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山东东部近海地区出露的晚中生代深水沉积受到地质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关于晚中生代地层沉积充填特征还未有过系统细致的研究。选取出露于青岛灵山岛、崂山、诸城桃林、海阳丁字湾、即墨周戈庄等山东东部近海地区的5个典型剖面,开展了详细的地层沉积特征研究。晚中生代地层主要为莱阳群和青山群沉积,莱阳群岩性以深水重力流沉积岩和硅质碎屑岩为特征;青山群岩性以火山碎屑岩为特征。总体上,莱阳群到青山群自下而上为海进—海退过程。  相似文献   

10.
北凯尔特海盆西北部3个NEE走向活化大断层系统向西北下降,制约着中生代3个半地堑的位置.断层的位置是根据下伏基底构造确定的.其年代为华力西期.该地区的华力西构造与局部构造相比较,显示出叠瓦状断层的一系列特征.这些中生代活化构造决定了该区半地堑盆地的位置和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1.
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及其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计算了研究区重、磁资料的一阶小波细节变换、四阶小波逼近变换。根据重力场资料以及南海北部盆地钻井取样的测试结果,同时参考在研究区进行的地震勘探结果,对研究区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壳结构较为复杂,地壳厚度在17—38km之间,总的趋势由陆向洋地壳厚度逐渐减薄,反映出该区域地壳具有陆壳、过渡壳的性质,同时存在上地幔隆起区及凹陷区。用地震层折成像结果与重力资料计算出的地壳分布趋势进行了对比验证。根据地幔对流结果探讨了研究区深部地球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深部地壳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