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太阳耀斑对电离层天顶方向电子总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0年7月14日太阳耀斑爆发期间北京、武汉、上海3个观测站的GPS数据进行了精化处理,计算出各个卫星交叉点沿天顶方向上的电子总量,并对是否消除仪器偏差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从时间域、空间域上分析了这次耀斑爆发时电离层电子总量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利用精化的GPS数据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太阳耀斑爆发时电离层电子总量的突变情况和变化规律。分析1998年11月22日和2000年7月14日耀斑爆发期间的GPS资料,还发现在耀斑爆发前一天与耀斑爆发相对应的一个时间段内,如果卫星交叉点的运动轨迹是从高纬到低纬的运动,这些交叉点的VTEC(天顶方向上的电子总量)值在该时间段内有迅速增长的异常现象。这是否是耀斑爆发的“前兆”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2003年1 0月29~31日太阳耀斑对中国大陆电离层扰动的GPS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中28个GPS基准站和中国周边地区10个IGS站的GPS观测数据,研究了2003年10月29日~31日期间,X10级太阳耀斑引起的中国大陆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变化特征,分析了本次太阳磁暴对我国不同地区电离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耀斑对中国大陆电离层的影响从29日中午10~1l时开始,其影响强度与纬度有关,纬度越低。影响越大。且自东向西移动。TEC最大值达到120TEC。峰值比正常情况下高40多个TECU;且下午电离层对耀斑的响应强烈。 相似文献
3.
GPS测量中多路径误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0,20(1):56-59
对 GPS测量中多路径误差对测量成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论述了它产生的原理及其对伪距定位与载波相位影响的量级 ,并对反射系数及卫星本身所产生的多路径误差也进行了讨论。最后介绍了减弱和消除多路径误差的方法及手段。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结合GPS相位观测值与全球电离层图提取区域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方法。由于没有采用伪距观测值,无需考虑差分码偏差的影响。实验表明,在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电离层活动条件下,用该方法改正电离层延迟,其单频定位精度较采用全球电离层图有显著提高,与采用相位平滑伪距电离层延迟改正的结果总体上相当。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大陆全球定位GPS台网数据和中国周边地区国际IGS站数据,研究了2006年12月中旬的 磁暴对中国大陆上空电离层的影响。结果显示,该磁暴对中国大陆上空电离层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电离层高阶项延迟及其影响,采用IGS提供的实测数据与产品,结合具体实验讨论地磁模型、TEC数据模式、GPS频率及测站分布等对电离层高阶项延迟的影响,分析不同TEC获取方式与地磁模型处理模式下的电离层高阶项延迟对基线的影响.实验表明,利用不同方式获取的TEC是影响电离层高阶项延迟的关键因素,其对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尼泊尔周边区域6个IGS GPS跟踪站数据,对2015-04-25尼泊尔地震激发的电离层扰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后,尼泊尔上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存在不同频率的电离层扰动,扰动中心频率约为3 mHz和4 mHz。前者发生在震中附近1 000 km左右的范围,后者范围达2 000 km,推断其分别为地震破裂产生的声重波信号以及瑞利波向上传播到电离层所激发的异常扰动信号。联合两个频率扰动信号,根据观测的扰动位置以及经验扰动速度反演震中位置,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推导了GPS三频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模型,并且对组合观测值进行了误差分析。根据模糊聚类分析理论,对由长波长标准得到的三频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进行分析,运用基于相异度矩阵的自适应聚类算法对其进行分类。对各类组合观测值适用条件进行分析,利用实测L1、L2数据和模拟的L5数据通过矩阵变换求解模糊度法对其进行验证。从而得出结论:通过模糊聚类分析不仅可以选取满足不同长短基线的较优组合,而且大大减少了运用枚举所有组合来筛选较好组合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文首先推导出单位失变率的矢量表示式.然后将该式应用于惯性系运动学问题,以球坐标系为例导出了曲线坐标系中速度、加速度的分量表示式,导出了自然轴系中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表示式.最后将该式应用于非惯性系运动学问题,在导出绝对变本与相对变率关系的基础上,进而得出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的关系.显示出此种方法在研究运动学问题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前GPS资料反映的应变率场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大陆东西向应变率场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块体西部(92°E以西)东西向拉张区和青藏块体东部(92°E以东)东西向挤压区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流动受到了华北 华南地块的阻挡,形成了空间跨度约900 km的压缩区,3期应变率场结果均显示南北地震带中段位于东西向压应变率高值区。川滇地区应变率场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地块东向运动的增强导致了汶川地震震源区面应变率的集中;在东西向挤压高值区逐渐向东迁移的过程中,龙门山断裂带的东西向挤压变形逐渐增强;旋转率场动态演化结果表明,2004—2007年龙门山南段的逆时针旋转变形强度有所减弱,龙门山断裂带中北部的顺时针旋转变形有所增强;主应变率分布特征由散乱到一致的演化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状态伴随着挤压和右旋剪切作用的增强达到了极高点。 相似文献
13.
用GPS位移资料计算应变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28,自引:20,他引:28
目前使用相同或类似的GPS资料求应变,不同研究者给出的结果会有显著差别。为此,对用GPS位移(或速度)资料计算应变(或应变速率)的方法进行了研讨。分析后认为,应变计算可以归结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利用测点附近资料直接求微分或微分的加权平均值的直接计算法;第二类是用解析曲线拟合观测的位移,然后根据该曲线提供的总的趋势求测点的微分值的位移拟合法,这类方法在拟合中又可以分成整体拟合和分片拟合两种。应变计算应该在球面坐标系下进行,根据研究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λ?????2011??3??11??9.0???????????????IGS???????????????????????????????????????????????TEC?????????????????????????????????????TEC?????????????????????????????????????????????????TEC???????????????????????????? 相似文献
15.
利用Jason-1数据监测呼伦湖水位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卫星测高为内陆水域水位变化的实时和连续监测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技术工具.但是这种应用受到数据点覆盖稀疏的限制。利用Jason-13年(2002-2004)GDRs测高数据作简单的数据编辑,并进行必要的地球物理改正.最后得到内蒙古地区呼伦湖水位变化的时间序列。呼伦湖地区由于近年来持续干旱,水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约0.3~0.5m。在一般的内陆水域.水位变化主要取决于降雨量和蒸发量,所以,根据卫星测高所得的水位变化信息.可以为区域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GPS????1995???????????????6???????????????????GPS?λ??仯????????仯????????У???????1999??9??20???UTC????弯??Ms7.7???????2001??12??18???UTC????????Ms7.6??????????GPS??????????????????λ??????????????????????????????????С???????Ms7.7???????????GPS????????????????????λ???????????????????????????????????????????????????1997??2001????????????????仯???????????????????????????7??????????????????????????????γ????????£????????????????ε???????????????? 相似文献
17.
???????????GPS???и?????????????????沨????????????????????GPS???????е????????м????????????????????GPS???й?????????????????????????????????????????????????????????????????????????1.5????????????????????;????????3?,????????????????????? 相似文献